《礼记》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也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它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全书共四十九篇,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礼记》中包含着很多精彩的对话和小故事,用以反映儒学思想,以下几篇便可作为代表。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题解】

申生是晋献公的长子,母亲是齐姜夫人。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在献公面前说申生的坏话,说他想谋杀献公,于是献公动了杀申生的念头。公子重耳得知后,劝申生向献公解释,或是逃出晋国,但申生出于仁和孝,没有这么做。最后,申生自杀而死。这篇文章的主旨正是称赞申生的大仁大义,临死前还处处为国家和兄弟着想,所以后人尊他为“恭世子”。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2】,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3】:“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注释】

【1】世子:古代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2】骊姬:晋献公的宠妾,她生了奚齐后,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于是在祭祀的肉里放了毒药,而后嫁祸给申生,逼他自杀。【3】狐突:姓狐名突,字伯。他曾劝申生逃往别国,申生没有听,最后遭骊姬陷害而死。

【译文】

晋献公要杀掉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你的想法对献公说明白呢?”申生说:“不行。君王有了骊姬才感到安适。我要是把事情明说了,这样会伤了君王的心啊。”重耳说:“既然如此,你何不逃走呢?”申生说:“不行。君王说我企图弑君,天下哪里有无父之国?我往哪儿跑呀?”

申生派人去向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记住您的话,以至到了今日将陷于死亡。申生不敢吝惜性命,虽然如此,可是君王已经老了,弟弟又还年幼,国家多有危难。您不出面为君王筹划国事便罢,您若肯出面为君王筹划政事,申生就是死了,也是蒙受了您的恩惠。”申生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就自杀了。因此,世人称申生为恭世子。

【写作方法】

公子重耳与申生的两问两答,申生针对重耳“言子之志于公”和“行”的建议,申生都以“不可”作为回答,从中可见申生意志的坚决;这两个“不可”与首句献公将要杀申生形成对比,一个不慈、不仁,另一个却不能不义、不孝,体现了申生的崇高品质。申生与老师狐突的诀别词也很感人,言辞中丝毫不怨恨献公,还处处为献公、兄弟着想,足见申生的大仁大义。

清人吴楚材点评此文“笔端清婉,迅快无比”。

曾子易箦

【题解】

曾子病重,卧在病榻之上,他的弟子和儿子都在他旁边伺候。这时,曾子家中的仆童发现曾子身下所铺的席子跟礼制不符合,就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曾子的弟子和儿子不想让曾子再起身折腾,但曾子却坚持起身更换席子,然后安然死去。

【原文】

曾子寝疾【1】,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2】,曾元、曾申坐于足【3】,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4】,大夫之箦与【5】?”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6】:“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7】,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8】,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

【1】曾子:名参,鲁国人,孔子的学生。【2】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乐正是乐官名。【3】曾元、曾申:都是曾参之子。【4】睆(huǎn):光亮。【5】箦(zé):竹席。【6】瞿(jù)然:吃惊的样子。【7】季孙:鲁国大夫。【8】革(jí):危急。

【译文】

曾子病卧在床上,病情已经很重了。乐正子春坐在床下,儿子曾元、曾申坐在曾子的脚边,童仆坐在屋子的角落里,手拿着蜡烛。

童仆说:“华美而光亮,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说:“别说话!”曾子听到了,吃惊地说:“啊!”童仆又说道:“华美而光亮,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赠给我的,我还没来得及把它换掉。元,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重了,现在不能更换,希望挨到天亮,再让我很恭敬地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护我,还不如那童子。君子爱护人是从德行上去爱护他,小人爱护人是姑息迁就。我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礼制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曾子易箦

【写作方法】

本文虽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但其中的四个人物形象却惟妙惟肖,十分生动。曾子大病之中,听到童子的提醒,毫不犹豫地说了一个“然”,可见曾子对礼制的执着之心;童子在曾子垂危之际,仍然毫无忌讳地提醒曾子要守礼,可见他的天真;子春虽然只说了一个“止”字,却已把他当时气急败坏的心情描绘了出来,此文用字之神,堪称绝妙!

有子之言似夫子

【题解】

孔子的弟子有子向曾子请教“孔子有没有说过丢官后怎么做”这一问题,曾子以孔子所说的“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作答。有子听了解释后,觉得孔子的这一言论不是针对丢官说的,而是出语有因。曾子于是请教子游,子游说“死欲速朽”是孔子针对宋国大臣桓司马造石棺这件事而说的,“丧欲速贫”是针对南宫敬书行贿君王而发的议论。可见,曾子以它们作为回答是断章取义。曾子听完后,茅塞顿开,就将子游的话说与有子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释“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另外就是指出祸国殃民的人应该“速贫”、“速朽”。

【原文】

有子问于曾子曰【1】:“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2】,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3】,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4】,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5】: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6】,将之荆【7】,盖先之以子夏【8】,又申之以冉有【9】。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1】有子: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2】子游: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学生。【3】桓司马: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4】南宫敬叔:仲孙阅,鲁国人。反:通“返”。【5】中都:鲁邑名,在今山东汶上西。【6】司寇:主管司法刑狱的官员。【7】荆:指代楚国。【8】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9】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

【译文】

有子问曾子说:“你向夫子问过人失去官职以后应当怎么办吗?”曾子说:“听他说过:‘失去官职,希望快点儿贫穷;死去以后,希望快些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同听到夫子这样说的。”有子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夫子一定是有所指才这样说的。”

曾子把有子的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真是像极了,有子说的话的确像夫子。从前夫子在宋国居住的时候,见到桓司马为自己造石棺,三年还没有造好。夫子说:‘像这样的奢靡浪费,死了倒不如快些烂掉的好。’‘死去以后,希望快些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说的话。南宫敬叔失去职位回国后,总是载着珠宝去朝拜君王。夫子说:‘像这样的行贿,失去了官职倒不如快些贫穷的好。’‘失去官职,希望快点儿贫穷’这句话,是针对敬叔说的。”

曾子把子游的话告诉了有子,有子说:“对呀!我就说这不是夫子的话吧。”曾子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夫子任中都宰的时候,制定了棺椁的规格:棺厚四寸,椁厚五寸。我因此知道夫子不希望人死之后很快就腐烂。从前,夫子失去了鲁国司寇的官职,将要到楚国去。他先派了子夏去表明心意,然后又派冉有去楚国重申心意。据此,我知道夫子不希望失去职位以后很快就贫穷。”

【写作方法】

“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是全篇的纲目,以下内容全由此句展开。从有子质疑曾子,到曾子询问子游,再到曾子将子游的话告知有子,中间波澜壮阔,节奏感极强。本文用字简练,文情跌宕起伏,气势回旋往复,可谓句句起伏,层层环扣。

公子重耳对秦客

【题解】

晋献公去世,秦穆公以吊唁为名劝说公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虽有此心,然而不知道秦穆公的真实意图,他在舅父狐偃的指点下,悲痛陈词,表示哀父情切,无心他事,为秦穆公所赞叹钦佩。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1】,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2】。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3】。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4】,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

【1】俨然:庄重严肃的样子。【2】舅犯:即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3】子显:即公子絷,秦穆公派去重耳那里吊唁的使者。【4】稽颡(sǎnɡ):旧时父母死,行丧礼时跪拜宾客、以额触地的礼节。

【译文】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子显去公子重耳处吊唁,并带话说:“寡人听到过这样的话:‘丧失国家,常在此时;夺取国家,也常在此时。’虽然您正处于庄重严肃的服丧期间,但流亡在外也不可以太久,夺取君位的时机也不宜错过,希望您早作打算。”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犯。舅犯说:“您还是应该辞谢他的好意。失位出亡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仁爱思亲才算宝贵。父亲死了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如果借着父亲去世的机会而图谋夺得君位,天下的人还有谁能替您说话呢?您还是辞谢了他的好意吧。”

公子重耳回答秦使说:“蒙贵君的恩惠,派您到亡命之臣重耳处吊唁。我流亡在外,父亲死了也不能(回去参加葬礼)和别人一起在父亲的灵柩旁边哭泣,劳烦国君替我担忧。父亲死了是什么样的事情?我怎敢还有其他的想法,从而辱没了贵国国君对我的情谊呢?”说罢,对秦使叩头而不拜谢,然后哭着站起来,站起来后也不再与客人私下交谈。

公子重耳对秦客

子显把这些情况禀报给了秦穆公。穆公说:“很是仁德呀,公子重耳!他叩头却不拜谢,是表示不愿成为国君的继承人,所以不行‘成拜’之礼;哭着站起来,是表示对他父亲的一片赤子之心;起来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表明自己要远离此时行动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啊。”

【写作方法】

此文开头写秦穆公派人向重耳吊唁,并以吊唁为名,劝说重耳回国继承王位。这里面藏有玄机,为下文设下一伏笔。

这时,狐偃适时劝谏重耳,一为成全重耳仁义之名,一为提防秦人另有深意,照应了开头。于是,重耳在秦客面前婉拒回国继位的请求,还用言行表达了对于父亡的哀恸之情。此篇结构精严,神奇疏荡,狐偃的智深、重耳的沉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蒉扬觯

【题解】

晋国大夫知死而未葬,晋平公便和臣下饮酒作乐。厨师杜蒉以巧妙的方式对平公进行了劝谏,平公知错能改,并要把罚酒所用的酒杯传之后世,引以为鉴。

【原文】

知悼子卒【1】,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2】,鼓钟。杜篑自外来【3】,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4】。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5】,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6】,非刀匕是共【7】,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8】。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1】知悼子:即知,晋国大夫。【2】师旷:晋国的著名乐师。李调:晋平公的宠臣。【3】杜蒉:晋平公的厨师。【4】子卯不乐:古代相传商纣和夏桀分别死于甲子日和乙卯日,后来就以甲子、乙卯两日为国君的忌日,不许饮酒奏乐。【5】太师:周代对乐官的称呼。【6】宰夫:厨师。【7】共:通“供”。【8】觯(zhì):古时一种饮酒器具。

【译文】

知悼子死了,尚未安葬,晋平公就喝起酒来,师旷和李调在旁边服侍,并敲钟助兴。杜蒉从外面回来,听到钟声,就问:“他们在哪儿?”有人回答说:“在寝宫。”杜蒉走进寝宫,登台阶而上,到了席前,斟了一杯酒,说:“师旷,你喝这杯!”又斟了一杯酒,说:“李调,你喝这杯!”接着斟了第三杯酒,自己在殿堂之上朝北面跪下,一饮而尽。喝完,就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寝宫。

杜蒉劝谏晋平公

晋平公喊他进去,说:“杜蒉!刚才你心里好像有什么话要启发我,所以没有主动与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杜蒉回答说:“子卯是国君的忌日,不得饮酒奏乐。如今悼子的灵柩还停放在堂上,这是比子卯忌日更为重大的事情,师旷是太师,却不把这事儿告诉您,所以我让他罚酒一杯。”平公又问:“你罚李调喝酒,又为什么呢?”杜蒉回答说:“李调是君主的宠臣,却因贪图吃喝而忘记君主忌讳的事情,因此我让他罚酒一杯。”平公又问:“那么你罚自己一杯,又是为什么呢?”杜蒉回答说:“我是个厨师,不专心供应饮食餐具,竟敢越职参与劝谏君王的事情,因此我自罚一杯。”平公说:“这件事我也有过错,斟上酒,罚我一杯吧。”杜蒉把觯洗净,斟上酒,然后高举酒杯献给平公。平公对旁边服侍的人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丢弃这只觯。”

直到今天,每当主人向宾客敬酒完毕,就举起手中的觯,人们把这个动作称为“杜举”。

【写作方法】

首句写知悼子死后,“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此句虽只有短短十三字,却有四个动作,即未葬、饮、侍、鼓,这几个动作连缀起四个人物,将文中的矛盾冲突展现给了读者。

杜蒉进入寝宫后,“历阶而升”,此处可见他的心急如焚。等他给两位大臣斟完酒后,“降,趋而出”,自己喝完一杯接着就奔出寝宫,在对方不了解用意的情况下,主动退出,有利于激起对方的好奇心,变被动为主动。此处连用三个动作,将杜蒉的机智刻画得惟妙惟肖。不出所料,平公果然询问杜蒉为什么这么做,杜蒉于是向他解释原因。此文用语精妙,杜蒉从入场到劝说平公成功,可谓处处是妙笔。

清人林云铭点评杜蒉之举“似戏场上锣鼓俱停,演出一出哑口关目,只见东望西走,乂手曲腰,半晌不知何事。及平公唤回杜蒉,听其说出行罚受罚之故,亦自认罚,且嘱永著为戒,又似戏场上一时锣鼓大作,生旦相向……令人半晌积闷,当下叫绝”。

晋献文子成室

【题解】

晋献文子的新居落成后,晋国的大夫们都送礼来表示祝贺。大夫张老的贺词别出心裁,他祝愿晋献文子能“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是祝愿他能在这座房子中善终。张老为什么说这样的辞令呢?这是因为做官的人很少有能免于刑戮的,晋献文子明白了张老的用意,于是欣然接受了。

【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1】,晋大夫发焉【2】。张老曰:“美哉,轮焉【3】;美哉,奂焉【4】!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5】。”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1】献文子:即赵武,晋国大夫。【2】发:送礼祝贺。【3】轮:高大。【4】奂:众多、盛大。【5】要领:即腰和头。九京:即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

【译文】

晋献文子的新居落成了,晋国的大夫们都前往送礼祝贺。大夫张老说:“美极了,这样宽敞高大;美极了,这样富丽堂皇!可以在这里祭祀唱诗,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文子说:“我呀,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样我就能保全身躯,从而跟随我的先祖先父一起葬于九原了。”说完,就向北面拜了两拜,叩头至地。当时的君子称赞他们二人一个善于祝颂,一个善于祈祷。

【写作方法】

张老的贺词值得回味。一般人祝贺新室落成多作歌颂夸赞之辞,而张老赞美赵文子新居美轮美奂的同时既谈到“歌于斯”也谈到“哭于斯”,这是祝福赵文子的子孙后代能一直享有祭祀,规劝其居安思危之意隐含其中。赵文子听出了张老的弦外之音,以“北面再拜稽首”作为答谢,体现了赵文子善于察纳雅言。文章语词委婉,张老的贺词短小精悍,仅有八十余字,却有起有结,有案有断,波澜意趣,无不天成,自有无穷之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