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

第二章 秦赵之争

战国七雄中,撇开偏安一隅而苟安的燕国和四面受敌、国土日蹙的韩国不谈,其余五国各有优长。经济实力最强的是齐国,国土纵深最广的是楚国,变法图强最早的是魏国,而军事实力最强、骑兵和名将最多的则是秦国和赵国。

秦、赵本为同祖同源,是商朝末年的名臣飞廉(又作蜚廉)之后。飞廉长子恶来为秦的先祖,次子季胜为赵的先祖。有学者认为秦、赵二国都是嬴姓赵氏,他们的分族发展在商周之际。秦的建国,始于周平王东迁,距飞廉大约有三百年;赵的建国源自三家分晋,距离秦、赵分族发展约有六百多年。

赵氏家族在三晋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当年赵衰(?—前622)追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辅佐晋文公称霸。其子孙赵盾(前655—前601)、赵朔(前637—前595)相继执掌晋国政柄。由于贵族间的内斗以及家族内部的纠葛等引起的下宫之难,赵家势力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留下了遗孤赵武(?—前541),即所谓“赵氏孤儿”。及至赵武长大成人,在晋景公(前599—前581在位)时获得家族封邑,重新振兴了家族势力;到了孙子赵鞅即赵简子(?—前476)时期,赵家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赵简子推行郡县制等改革,公元前513年著名的“铸刑鼎”事件,让贵族的行为规范也受到公布的法律文书约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接下来其子赵襄子发扬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三家分晋。父子二人功业卓著,被称为“简襄之烈”。

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执政的五十多年,是赵国长足发展的时期。燕昭王、秦昭襄王这两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国君,都因得到赵武灵王的支持而回国即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消灭中山国,开辟北方三郡,更是将赵国的国势带入了顶峰。遗憾的是,由于亲情泛滥以及凡心未泯,赵武灵王在禅位之后又萌动了抓权的心思,这差点葬送了他的国家,结果虽然国家无恙,但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

赵惠文王时期(前298—前266在位),赵国已经在走向平庸。这个时期也不是没有人才,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都大名鼎鼎。将相和更是千古佳话。赵国的平庸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分析起来还是国家战略模糊不清的问题。

赵国不断地与燕国、齐国甚至韩国开仗,却并不知道国家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赵肃侯时期就是如此,肃侯甚至跟各国开战,赵武灵王只是想多割一些地盘,赵惠文王更是争面子胜过里子。

•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

就以渑池之会为例。秦昭襄王是想缓和秦、赵关系,为全力进攻楚国做外交工作,可是蔺相如却在鼓瑟、击筑问题上争短长。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在秦、楚之争中,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从这点出发,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以无礼居高临下,然后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甚至有些满足,却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也许赵国尚且心有余悸,但是,弱国与强国相交,当对之以智。赵国赢得了面子,秦国达到了外交目的。

没有战略目标,争一时一事之短长,这是赵国成为失败国家的最大原因。反观秦国,从魏冉——特别是范雎入秦以来,一直遵行着“远交近攻”的策略,步步推进,逐步为吞并六国创造条件。

•没有战略目标,争一时一事之短长,这是赵国成为失败国家的最大原因。

赵孝成王时期(前265—前245在位),更是政事不臧,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国力一蹶不振。末代赵王不知振兴,唯求苟安,大将廉颇、李牧或出亡或被杀,赵国的灭亡已经是笃定的了。

赵国的兴衰史及其内外原因可以看作是六国衰亡的一个样本。

胡服骑射

三家分晋之初,魏国通过改革获得发展,是战国初期的强国,至魏惠王(前400—前319)是一个转折点。一方面魏惠王狂妄至极,“徐州相王”;另一方面,由于人才流失、战争失利,魏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魏惠王向孟子诉说自己东败于齐、南辱于楚、西丧七百余里土地于秦的情况。魏国衰落的时候,赵国在赵肃侯和赵武灵王领导下代之而起。

赵肃侯(?—前326)是赵国建国后的第五代国君,执政二十四年。肃侯曾经聘用苏秦行连横政策,俨然东方六国的领头羊。世子赵武灵王(前340—前295)继任时,年方十五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也稳住了政权。

赵国的对手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秦国的国力发展迅速,南向兼并巴蜀,东向紧逼三晋。

赵国不仅受到秦国扩张的威胁,北部边陲也有压力,游牧民族政权林胡、楼烦的骑兵不时南侵;中山国插在赵国中间部位,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这阻碍了赵国内部的南北交通。

强兵是赵武灵王的第一个选择。在大臣肥义的辅佐下,赵国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次军事变革,模仿胡人的军事装备,师夷长技以制夷,穿胡服,选择精锐弩弓骑兵加以高强度的训练。

公子成等老派人物纷纷站出来反对。面对反对的声音,赵武灵王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能理解我。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这样做,一定要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并且亲自去公子成家里做工作,获得支持。赵国很快地就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公元前307年至公元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建立云中、雁门、代郡等北部三郡,还修建了长城。

在外交领域,赵武灵王很活跃。为遏制齐国的扩张,他扶持在韩国为人质的燕太子即位,是为燕昭王(前335—前279);扶持秦国公子嬴稷回国即位,是为秦昭襄王(前324—前251),试图干预秦国事务,只是由于宣太后垂帘听政,赵国难以得逞。虽然这些外交举动未必能给赵国带来多大利益,但至少显示了赵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跃程度。

像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一样,赵武灵王在对外战争与外交事务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却在内政修明这门功课上不及格,甚至交了白卷,结果就栽了跟头。

•赵武灵王却在内政修明这门功课上不及格。

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十九岁时迎娶韩国宗室之女,次年生下长子赵章(约前320—前295),立为太子。十年后又得梦中美女吴娃,生下次子赵何(约前309—前266)。史家形容赵武灵王沉湎于吴娃的美色,说他为之不出宫者累日。感情的转移也影响到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不幸的是,几年后吴娃病逝,临终前要求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赵武灵王被感情所牵引,竟在病榻前答应了吴娃的非分请求。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废黜太子章,传位给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为“主父”。这一年,赵武灵王四十一岁,赵何年仅十岁。赵武灵王指派相国肥义辅佐幼君,同时担任赵何的导师。

从主观上说,赵武灵王提前交班,并不是想赋闲享乐。他有双重考虑,一是兑现对吴娃的承诺,二是培养幼君。赵何年仅十岁,如何能治国,还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是,让他历练一下,由重臣肥义辅导,自己正好摆脱内政事务(总有一些行礼如仪的工作)的羁绊,除了一鼓作气拿下中山国之外,还要经略西北,他甚至设想从北边攻取秦国的要塞。

春秋战国政治史上,国君不立长子而立次子为嗣,并不鲜见,也不一定会引发内乱。若有内乱,通常也是国君驾崩后新君不能控制局面所致。但是,赵武灵王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当初武灵王废赵章而立赵何,赵章并没有太多的怨言,依然跟随父亲征战,出入左右。公元前296年,武灵王率领军队与齐、燕联合灭亡中山国。从公元前305年开始,武灵王就发起对中山国的进攻,当时公子章年仅十五岁,担任中军统帅,取得了胜利。此后十年间,赵章在历次战争中都追随在父亲左右,建功立业,如今消灭了中山,举国大庆。“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宗室立功分得采邑,这在当时倒也算通例。但是,赵武灵王的想法并不止于此,他还要立赵章为代王,与赵王并列,遭到了赵何君臣的激烈反对。

赵何的辅佐大臣肥义忠诚有谋略,在赵何即位次年又引平原君赵胜为相,公子成也被他动员起来,青年军官李兑也是他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赵肃侯时的宗室重臣赵豹为人忠勇,不为武灵王所用,但与肥义为莫逆之交。在另外一方面,公元前296年武灵王安排田不礼辅佐代邑的安阳君赵章。田不礼三年前来到邯郸,对赵国毫无感情,有的是乐祸冒险的欲望。在田不礼的怂恿下,赵章心底掩藏的对弟弟赵何取代自己的不满情绪被激发起来,意欲夺取王位。

可以想见,赵章与赵何的王位之争,同时也是双方执政团队的身家性命之争。武灵王要封赵章为代王,遭到拒绝后,并不死心。他暗中希望两个儿子都下去,主父本人凌驾其上,重新回到主导国政的位置上,这一隐藏的动机,在武灵王心中愈益清晰。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以查看墓地为由,邀请两个儿子一同前往沙丘行宫。安阳君赵章想利用这次机会除掉赵何,发动了政变;赵何与国相肥义等早有防备,李兑、公子成也做好了军队的接应安排。结果是,赵章虽然杀了肥义,但自己也被王家军队所杀。赵武灵王被幽禁沙丘宫,活活饿死。

外交角力

赵惠文王执政三十三年,内政尚算清明。在对外关系上,最大的事件是乐毅率领五国军队击破齐国。在军事上与秦国的冲突,大多没有占到便宜,相反丢城失地。赵秦之间的几次外交较量,赵国也未必有胜,却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名声。两件最有名的事件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公元前283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么不对等的交换,一看就不是真心做交易。虽说我们常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珍宝之贵重,但是,真正用十五座城池换取一枚玉璧,还是有些匪夷所思的。这让赵惠文王为难了:不答应吧,害怕秦国强大;答应吧,担心受骗,对方拿了玉璧却不给城池。赵王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蔺相如。蔺相如回答说: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