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写作边界在不断扩大,写作者的身份也开始变得多元化。写作似乎变得无所不包,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不同的内容。这样一种自由开阔的写作环境,让每一个想从事写作的人都能一试身手,但同时,这也使写作逐渐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所谓“诗缘情”“诗言志”,所谓文学的种种使命,都在慢慢消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缺少实质内涵的写作和充满功利性的写作者越来越多。这样的写作在不断磨灭写作者自身的文学天赋,注定无法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常说,网络文学借由流量的推动,很难产生好的文学;同样,在网络上写作,很难真正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但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反向夸大。我觉得这是很多在网络上写作的人需要警惕的。如果写作者单纯顺着网络媒介的推动,靠着模式化的写作技巧生拼硬凑,甚至将一些诸如“写作法宝”“日更”等口号奉为写作的金科玉律,写作之路必将越走越窄,甚至走到死胡同中。

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让写作者警惕网络、流量、世俗社会等的负面影响,警惕被上述因素磨灭自身“敏感而好思”的心灵,警惕陷入同质化、批量化、机械化的写作模式和套路中……写作者如果不加注意,这些负面影响必将对写作造成致命伤害。有人说,成为作家,必须具备的两点就是“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与“天真的眼神”。具备这两点很难吗?我们可以去看看小孩子,他们爱问“为什么”“是什么”,我们常常会羡慕他们,但我们忘记了我们都是从这样的年纪逐渐长大的,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概念,慢慢地习惯用普遍认知看待所有事物。社会有一套规范,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开始随大流。于是,我们缺乏了新意,也缺少了新奇。我们开始想,生活不过如此。我们也会着急地生活,而忘记了生活本身。

我们哪还会记得小时候,望着天上的星星,心里想这多像公主闪闪发亮的眼睛,然后在头脑里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场景。

我们哪还会记得小时候,就算是地上的一只蚂蚁,我们也会观察半天,然后津津有味地讲给小伙伴,像是发现了一个无比有趣的好故事。

我们哪还会记得小时候,和小朋友们嬉笑打闹,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对世界充满无尽好奇和想象,对生活倾注怎么也消耗不完的热情。

而现在,星星只是星星,蚂蚁也只是蚂蚁,我们知道了每件事物的准确定义,已无暇去想象它们的其他内涵了。我们的天性和敏感,就这样被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替代;我们天真的眼神,慢慢失去了以往的光彩。

对那些渴望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最好的建议就是永远不要为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而放弃自己的写作天赋。我们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对身边的事物有足够的敏感和热情,想象一切都是崭新的。作家要思考,要有敏感的心理和睿智的思维。作家得是这个世界上的透明人,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也把一切都融在心中。

此外,这本书在提醒写作者之余,也想让写作者能够有意识地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客观世界之中,但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应当有着有趣的差别。当写作者对世界有了多维度的深刻认知之后,其写作的格局和视野自然会拓宽。

有人说,写作天赋是天生的,是教不来的。这句话只对了一半。有太多人的写作天赋在后天被磨灭;也有太多人经过合适而恰当的训练,逐渐接近或走上了作家之路。教人写作的关键是怎么教,用怎样的方式去教。

国外的创意写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国内也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纵观所有创意写作课程,我们发现其教学核心是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以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的认知。这些写作教学方法都是启发式的,启发式教学的重点不是教了什么技巧,而是透过教的内容,写作者领悟到了什么。这种教学方式,能将所有写作技巧、写作知识内化于心,将其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带有独特性质的写作。

所以,相比其他写作类书籍,这本书短时间内可能会让写作者产生某种疑惑,但疑惑过后,写作者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会对写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会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真正有关写作的学习,是缓慢的过程。它不是一对一的技巧搬运,而是基于真正的审视得到的一种合乎自身写作规律的写作方式。写作者必须搞清楚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只有当写作者有了目标,他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哪里,才不会被互联网的潮流所裹挟。

接下来说说本书的内容构成。

首先,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来自我在大学给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上课时的思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大致了解了写作者的切身需求。由于我的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普遍意义上的,具有普遍指导性。这些内容基本涉及写作者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下笔,如何收集素材,如何获得灵感等,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一些特别好用的小技巧,比如叙述人称的狡猾和不可靠。这些技巧不单纯停留于技巧层面,它们背后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发掘。

其次,书里还有一些内容是我结合自己长达十几年的写作实践得到的感悟和反思。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会提及我在写作这条路上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并且结合实际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我从小爱写作,读硕士期间受到正规的写作学专业训练,读博士期间又常从文学作品理论出发去深入阐释作家作品。自身写作困惑的解除、日常而恒久的写作训练,以及从理论层面理解作家作品,这三方面的有效结合,让这部分内容不仅有了感性的浸入,还饱含浓厚的理性色彩。感性和理性的充分融合,可以说也是作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最后,书中还有一部分是阅读的经验。这一部分不仅仅是在介绍作家的写作经验,还希望给写作者提供一个走入作家作品的好方式。写作者应该永远将阅读和思考排在第一位,但也要明白,进入阅读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我们获得的启发也是截然不同的。总之,我在这本书中讲的内容、教的写作方法,都是在讲怎样让写作者保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怎样更好地阅读和思考。

这让我想起,在2019年举办的第六届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中,作家梁鸿说道:“所谓现实,只是有关现实的理解,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有关现实的定义,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地说出来,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写作。我在这本书中不会说写作是什么,阅读是什么,思考是什么,但我会启发写作者探寻属于自己的写作、阅读和思考感悟。这是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我相信,本书介绍的写作也是当下迫切需要的写作—— 一种深刻且带有自我印记的写作。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