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律诗的用韵
一、用韵的标准
唐代诗人写诗用韵多是参照隋陆法言《切韵》(已佚,仅余残卷,但其语音系统保存在宋代《广韵》中)、唐人孙愐《唐韵》(现仅存唐人写本残卷)等隋唐韵书,并按实际语音作了一些归并。这种归并反映在《广韵》的“同用”上。
韵书的产生本为诗人作诗押韵之用。到了金代刊行的被称为“平水韵”的诗韵(金代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编,平水刘渊刊)[9],是作为科举考试用韵的准绳,它实际上也是唐宋诗用韵情况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平水韵”一百零六韵既是唐宋作诗用韵的归纳,也是唐宋后律诗和古体诗用韵的依据。清代的《佩文诗韵》即准此颁行,其目的就是为便于习作古典诗歌者检用[10]。
关于唐代以来古典诗歌的韵还须说明几点:
1.为什么多达一百零六韵?
现代北方戏曲一般只分“十三辙”,也就是十三个韵。民国时规定的北音诗歌押韵系统即“中华新韵”,也只有十八部。“平水韵”是按汉语声调中的四声(平、上、去、入)分韵,声调不同,即为不同的韵,所以分韵的数目也就大为增加。此外,中古的韵的确要比现代复杂一些,比如有[-m]尾韵(现代北方方言区已并入[-n]尾),不但有入声韵而且入声韵还有[-p]、[-t]、[-k]三种韵尾之别[11]。
2.“韵”与“韵母”的关系问题。
“韵”不完全等于“韵母”。“韵”不包括韵头(介音),只要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相同,即为同韵。如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绝句也完全合于今天的韵。“间”“还”“山”三字押韵,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三字的读音是:
间 j–iɑn 还 h–uɑn 山 sh–ɑn
我们用“–”把每字的声母和韵母隔开。由上可见,这些字之所以能够互相押韵,是由于它们有共同的主要元音ɑ和韵尾n,而可以有不同的韵头(“间”的韵头为i,“还”的韵头为u,“山”无韵头)。无韵尾的则只需要主要元音相同。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沙”“家”“花”押韵。沙:sh–ɑ,家:j–iɑ,花:h–uɑ。主要元音都是ɑ。
3.作律诗可否按今天的语音用韵?
我们认为,既称律诗,就宜按照律诗的要求用韵。律诗的用韵分合即唐以后人所归纳编排的“平水韵”或《佩文诗韵》。抛离这种用韵准绳而去按现今的语音乃至方音押韵,则不必称为“律诗”,无须标上“五律”“七律”之名。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卷七“音韵之原”条说:“近世有倔强好异者,既不用古韵,又不屑用今韵(指中古韵),惟取口吻之便,乡音之叶,而著之诗焉,良为后人一笑资尔。”清人万树《词律序》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或云:‘今日无复歌词,斯世谁知协律?惟贵有文有采,博时誉于铿锵;何堪亦步亦趋,反贻讥于朴遬? ’则何不自制新腔,殊名另号,安用袭称古调,阳奉阴违? ”[12]万树虽是就“词”说的,看来也还是适用于律诗的。
二、律诗押韵的规则
1.押韵的位置固定在偶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五言首句多不用韵,七言首句则多用韵。
2.必须押平声韵。如果平仄、对仗都与律诗的要求相合,而押仄声(上、去、入)韵,一般都只视为入律的古风,亦即用律句的古体诗。
押平声韵可能与诗歌本身的性质有关。诗歌不少是用于吟诵或入乐的,其韵多要求高亢延伸,吟诵或入乐演唱才有舒缓的余地,便于充分表达情感。韵脚(即用韵的位置)用平声韵则可符合这种要求。在官话区,平声从隋唐至今的调值都是高而平的;而仄声都是不平或短促的(入声即属一种短促调),不便于吟咏或歌唱。
3.首句用韵问题。律诗首句入韵的,首句可以用与其余韵脚的韵相邻近的邻韵。“邻韵”是指在诗韵韵书(如“平水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13]中位置相邻的韵,且具有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条件。如李商隐《深宫》:
金殿香销闭绮笼,玉壶传点咽铜龙。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首句入韵,为东韵;其余韵脚为冬韵。东、冬二韵为邻韵。
七律首句多入韵,所以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七律中常见。七绝首句亦多入韵,但盛唐诗人多不用邻韵,而是一韵到底(实际上只三个韵字);唐大历(唐代宗年号)以下稍有首句用邻韵者,至宋代渐多。律绝只有四句,首句以不用邻韵为妥。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说七言律绝首句“宁用仄字,勿借平字”,即是说首句宁用不押韵的仄声尾,而不要用借韵。
律诗的邻韵主要有八类:
(1)东、冬 (2)支、微、齐 (3)鱼、虞 (4)佳、灰 (5)真、文、元、寒、删 (6)萧、肴、豪 (7)庚、青、蒸 (8)覃、盐、咸。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说:“凡唐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可,无远借者,然盛唐绝少。”他是说盛唐时首句入韵的诗也多与其余韵字同一韵,而不用邻韵。明王世懋《艺圃撷余》说:“至于首句出韵(即用旁韵)晚唐作俑,宋人滥觞,尤不可学。”[14]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借韵”条下说:“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宋人借韵尤多。近代名家,以此为戒。此后生之胜于前贤者。”其实首句入韵是用邻韵,还是全用一韵,并无优劣之分,但邻韵不能“远借”,这是至要的。
4.一韵到底与忌“出韵”。律诗除如首句入韵而可用邻韵外,各个韵脚都必须是平声韵中的同一韵的韵字。这个原则极严。如混入了其他韵的韵字,就叫“出韵”,也称“落韵”。“出韵”是律诗的大忌。《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上写香菱学作律诗,写了一首押“寒”“盘”“乾”“栏”“看”的首句入韵的诗,不肯住手,苦苦思索,探春在旁说:“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地答道:“‘闲’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因为前面五个韵字都是十四寒的[15],与“闲”不同一韵。下面我们举几首“出韵”的诗例:
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户上,辇过百花中。画鹢移仙仗,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宗”字为冬韵,其余各字为东韵。
杜甫《雨晴》:
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农”字为冬韵,其余各字为东韵。
张祜《读曲歌》:
不见心相许,徒云脚漫勤。摘荷空摘叶,是底采莲人。
“勤”字为文韵,“人”字为真韵。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说:“唐以诗赋声律取士,于韵学宜无弗精。然今流传之作,出韵者亦间有之。盖检点少疏,虽老杜(杜甫)或未能免。”但总的来说,律诗中出韵的现象是极少的。胡氏所举的诗例,有的可视为古体诗,则韵可通用;有的有异文[16],异文则为一韵,不一定原本是出韵[17]。
5.避“重韵”。即韵脚不能有重复的字。就是再长的排律,也必须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三、用韵的种类
1.宽韵:韵书中韵字多的韵。由于字多,作诗时选择韵字的范围宽,灵活性大。“平水韵”中的“支”“先”“阳”“庚”“尤”“东”“真”“虞”等韵字数都较多,与它们相应的仄声韵(参见附录一之首“诗韵韵目”)韵字也较多。
2.窄韵:韵书中韵字少的韵,也称“强(qiǎnɡ)韵”[18]。“平水韵”中的“微”“文”“删”“青”“蒸”“覃”“盐”等韵韵字较少,与它们相应的仄声韵韵字也较少。以韵字少的韵作诗押韵,受到韵字的限制较大,难度也就相应增加,如唐人韩愈的《赠张籍》一诗:
吾老著读书,余事不挂眼。有儿虽甚怜,教示不免简。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惧其无所知,见则先愧赧。昨因有缘事,上马插手版。留君住厅食,使立侍盘盏。薄暮归见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贺言,此是万金产。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试将诗义授,如以肉贯丳。开祛露毫末,自得高蹇嵼。我身蹈丘轲,爵位不早绾。固宜长有人,文章绍编刬。感荷君子德,怳若乘朽栈。召令吐所记,解摘了瑟。顾视窗壁间,亲戚竞觇。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
此诗虽说是古体诗,但从押窄韵这一点来说颇有代表性。它押删韵的上声潸韵,以这种窄韵写作句数较多的古体诗,诗人就不得不煞费苦心动用僻字入韵。这首诗的韵脚上就出现了“丳”“嵼”“”“”“睆”等好几个冷僻罕用的字。
3.险韵:险韵与窄韵并无截然界限,一般用来指韵书中韵字特别少的韵,如“江”“佳”“肴”“咸”四韵(其仄声韵也一样)。如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之三,就是押江韵的五律:
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唐人韩愈“得韵窄则不复傍出[19],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20]。
韩愈的《病中赠张十八》,是一首句数较多的古体诗,其诗如下: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扶几导之言,曲节初。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吾欲盈其气,不令见麾幢。牛羊满田野,解旆束空杠。倾尊与斟酌,四壁堆罂缸。玄帷隔雪风,照炉钉明。夜阑纵捭阖,哆口疏眉厖。势侔高阳翁,坐约齐横降。连日挟所有,形躯顿胮肛[21]。将归乃徐谓,子言得无哤。回军与角逐,斫树收穷庞。雌声吐款要,酒壶缀羊腔。君乃昆仑渠,籍乃岭头浝。譬如蚁蛭微,讵可陵崆。幸愿终赐之,斩拔枿与桩。从此识归处,东流水淙淙。
这首古体诗也押三江韵。按理说,江韵韵字中,如“江”“窗”“邦”“双”等字都是常用字,用于杜甫上面的五律中,因句数少,尚不觉其“险”;用在韩愈这首句数甚多的古体诗中,那几个常用字就不够用了,所以韩愈不得不起用冷僻生涩的“奇字”,这就不免有逞能或矫饰之嫌了。正如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所说:“若韩退之(愈)以险韵、奇字、古句、方言矜其饾辏之巧,巧诚巧矣,而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说:“勿和(同“合”)韵,勿拈险韵,勿傍用韵,起句亦然……此诗家魔障,慎之慎之。”他所说的“起句”(即首句)不要“傍用韵”,即前已述及的首句用邻韵。他的这一要求实际上已是宋后的风尚。对于“险韵”,看来他是持否定态度的。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说:“九佳韵窄而险,虽五言造句亦难,况七言近体。押韵稳,措词工,而两不易得。自唐以来,罕有赋者。皮日休陆龟蒙《馆娃宫》之作,虽吊古得体,而无浑然气格,窘于难韵故尔。”其所举皮陆二人诗作如下: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消露玉钗。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陆龟蒙《奉和袭美馆娃宫怀古次韵》:
镂楣消落濯春雨,苍翠无言空断崖。草碧未能忘帝女,燕轻犹自识宫钗。江山只有愁容在,剑佩应和愧色埋。赖有伍员骚思少,吴王才免似荆怀。
其实,一些诗家并非一味反对用险韵,只是认为不必专为逞能斗巧而为之。因此,险韵也并非不可用,关键在于韵字是否用得贴切、自然而不生涩。如清人邵瑸《芙蓉》:
曾从楚客赋兰茳,喜见风翻赤玉幢。欲采名花遗良友,还凭远梦落秋江。盘承雨露珠无算,茎并鸳鸯蒂自双。此日仙城谁作主?凝目遥望凭红窗[22]。
“茳”即茳蓠,香草名,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卷十中说:“押三江韵,中不著一客气(义为‘虚矫’)字,便是到家。”
“险韵”有时也用来指以僻字、生涩字入韵。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说:“诗用难韵,起自六朝……韩昌黎(愈)、柳子厚(宗元)长篇联句,字难韵险,然夸多斗靡,或不可解,拘于险韵,无乃庾(信)、沈(约)启之邪? ”如韩愈与孟郊有名的《城南联句》,用的是宽韵中的庚韵,但由于诗篇太长,韵字太多,不得不起用不少生僻字。
4.哑韵:指发声时开口度小的韵。元人范德机《木天禁语∙音节》中说:“押韵不可用哑韵,如五支二十四盐哑韵也。”[23]盐韵中古收[–m],属于“闭口韵”;支韵中古主要元音可能为[e],开口度也比较小。由此看来,这主要是针对用于合乐歌唱的诗而言的,因为这种韵不易唱出高亢响亮的音节,明代南曲中还以用闭口韵为禁例。至于写来给人看的诗,则大可不必受此限制。例如支韵,属韵字甚多的宽韵,使用此韵的诗很多。至于以盐韵入韵的诗,下面就要举到。
5.尖叉:也属于险韵的一种,指诗中用冷僻的、不易构成诗意的字入韵。由于宋人苏轼《雪后北台书壁》二首和《谢人见和前篇》二首以不易构成诗意词语的“尖”“叉”二字入韵,后人就把这种险韵诗称为“尖叉”。下面我们各录一首:
《雪后北台书壁》之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马耳”是山名,山有二石并立,形似马耳,在山东诸城县西南。此诗用窄韵盐韵,更主要的是“尖”字俗而不易进入韵脚。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
九陌凄风战齿牙,银杯逐马带随车。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
“叉”字属麻韵,虽非窄韵,但也不易构成有诗意的词语。苏轼的“尖叉”诗算是用得成功的。当时有的诗人(如王安石)还有多首和诗,亦以“尖”“叉”二字入韵。
此外,还有一些近于玩弄技巧性质的用韵(如“进退格”“辘轳格”等,参见本书第五章第六节),此不赘述。
四、附论 古体诗的用韵
本书第二、三两章均以律诗为主,古体诗的有关问题则作为“附论”置于相关内容之后介绍。
古体诗在用韵上远较律诗灵活,这表现在:
1.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如: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全诗押平声微韵。
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全诗押入声屑韵。
仄声韵中须分别上、去、入三声,但上、去二声有时可以通押。下面我们举一些唐宋古体诗中上、去二声通押的例句:
杜甫《石壕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怒”“戍”去声遇韵[24],“苦”上声麌韵。
白居易《长恨歌》: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旧”去声宥韵,“柳”上声有韵。
李贺《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瘦”去声宥韵,余皆上声有韵。
苏轼《荔支叹》: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子”“痏”上声纸韵,“瑞”去声寘韵。
张耒《离黄州》:
别之岂无情?老泪为一洒。篙工起鸣鼓,轻橹健于马。聊为过江宿,寂寂樊山夜。
“洒、马”上声马韵,“夜”去声祃韵。
谢翱《送袁太初归剡原袁来杭宿传法寺寺在德寿宫北今行路及园即宫旧址》:
道逢袁君美年少,欲挽吴潮归两袖。自言学出戴君门,又说舒君忘年友。舒君白头爪尘垢,戴君业成衣露肘。
“袖”去声宥韵,“友”“肘”上声有韵。
古体诗中上、去两声的通押多数情况是上声韵的诗中夹用个别去声韵字,或去声韵的诗中夹用个别上声韵字,而非全盘的混用;上、去两声韵的界限大致还是分开的。上、去声韵的通押也只限于诗韵中同一类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参见附录一之首“诗韵韵目”,同一编号的韵为同类韵)。今天我们还须注意的是,诗韵以及唐宋古体诗中,一部分上声字(全浊声母者)在现代普通话和多数方言区已读作去声,但在诗韵和古体诗中它们仍属上声。唐代正是这部分上声字变为去声的演变阶段。这也是古体诗中上、去声韵可以通押的根本原因[25]。
2.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如:
张九龄《登荆州城望江》: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水、始、子”押韵,上声纸韵。“悠、流、愁”押韵,平声尤韵。
还可以多次换韵,如:
杜甫《观打鱼歌》: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鱍鱍色胜银。渔人漾舟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饔子左右挥霜刀,鲙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
“津”“银”“鳞”“神”“尘”押韵,平声真韵。“刀”“高”“逃”押韵,平声豪韵。“一”“瑟”“失”押韵,入声质韵。
换韵也称“转韵”,有的古体诗还把这一种特点标在诗题上。如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全诗七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最末四句则两句换韵;而且所用的韵都是一仄一平,气势显得抑昂跌宕。
3.关于“重韵”。前面讲到律诗中绝不可重韵。这一点在古体诗中则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说,古体诗仍宜避“重韵”,但有两种情形是允许的:
一是有意为之。如杜甫《杜鹃》: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首四句都以“鹃”字入韵,显然是有意运用的排比句;后面还又一次以“鹃”入韵(犹解事杜鹃)。
二是一些长篇古体诗在换韵之后,在有居中的其他韵隔开的情形下,偶可重韵。如唐骆宾王《帝京篇》前有“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中间换韵数次后,诗末又有“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元稹《连昌宫词》亦是如此,有好几个韵字都在换韵以后重用。杜甫《饮中八仙歌》一韵到底,前有诗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后又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此外,此诗“前”字也先后重韵。但这诗是写给八个人的,“每人各赠几语,故有重韵而不妨碍”[26]。当然也有“韵同意异”的重韵。这是因为唐以前的古体诗多有此情形,而唐时古体诗是仿汉魏六朝古诗。如杜甫《园人送瓜》前有“沉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末有“园人非故侯,种此何草草”。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十六此诗下说:“草字重韵,韵同意异,公诗每用之。”
古体诗发展到清代,就比较避忌重韵了。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东坡(苏轼)七古亦时以和韵、叠韵见绌。”[27]这里“叠韵”即指重韵,唐宋古体诗中对此本有一定灵活性,当然以不出现重韵为好。至于“和韵”(即“合韵”,见下),则更是古体诗用韵中的普遍现象,不必苛求。
4.关于“合韵”。古体诗的用韵较律诗宽,邻近的韵常可通押。就这点说,古体诗的用韵更接近当时的实际语音。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押入声韵,一韵到底,却是质、物、月、曷、黠、屑六韵通押。这六韵在《广韵》中主要元音相近,韵尾都是[-t]。至于哪些韵在古体诗中常可以通押,我们在附录一“诗韵常用字分韵表”的有关各韵下已予以说明,可参看。这里须说明的是,有些韵在古体诗中是绝不通押的,如收前鼻音韵尾[–n]与收后鼻音韵尾[–ŋ]的韵[28]。清人尤侗《胡蓝狱》:“一斗粟,一座城,一条龙,一连鹰。革左塌何纷纷,得非此辈之冤魂?”沈德潜说此诗:“‘城’‘鹰’,庚、蒸通韵;‘纷’‘魂’,文、元通韵。四韵各自通,不相通也。”[29]说明这四个韵字非合韵,而是换韵。如以四川话去读,反倒是谐合的一韵了。沈氏在《清诗别裁集》卷十六梁佩兰《养马行》(诗长,此不录)下说得更明白:“‘城南马厩近大海’以上用真、文通韵,以下用庚、青、蒸通韵,莫认作一韵到底看。”
5.押韵位置的灵活性。古体诗大多是两句一用韵(也有句句入韵的“柏梁体”),有时也可以用诗中的单数句入韵(不是指首句入韵)。这种情况是律诗所无的。如杜甫《君不见简苏徯》: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
此诗东、冬通押。第七句以单句入韵。这种现象在杜诗中数见。又如:
《戏题画山水图》: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短歌行》: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豫樟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其他唐宋古体诗中也时有所见。如:
唐郎士元《塞下曲》:
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壮心竟未嫖姚知。
宋晁补之《和关彦远秋风吹我衣》:
海中群鱼化黄雀,林鸟移巢避岁恶。邺王城上秋风惊,昔时城中邺王第,只今蔓草无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