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幼好学察时弊

第一章 自幼好学察时弊

这是广西贵县乡间常见的一处农家院落。前后两进的房舍,前面设有简易门楼,因围墙自然形成了一个院子,颇空旷。两进房舍之间便是天井。天井算不得大,与前院泥巴地面不同,天井四周及地面均铺上了小青砖,齐整而干净。与天井的小青砖形成对比的是房舍的墙壁,一律是土坯垒砌而成。房舍的顶部则是青色小瓦,与地面的小青砖相映衬。此地属广西贵县三塘乡谭岭村。1896年4月29日(农历三月十七日),谭寿林就出生在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

谭寿林兄弟姐妹共有七人。父亲、母亲和祖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全家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谭寿林小小年纪就懂得要为家庭分担。谭家小院里经常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挑水、扫地,忙得不亦乐乎。

当时一般农户需要添置新衣时,多半是先请裁缝师傅帮着裁剪,自己再将裁剪好的衣料拿回家动手缝制。而勤俭节约是谭家的惯常家风。因此,谭家的衣服从裁剪到缝制,全由谭寿林的母亲一人完成。每当母亲为家人裁剪新衣时,善于观察、聪明好学的谭寿林总是在一旁打下手帮忙。时间一长,谭寿林竟然也学会了裁剪衣服、缝补衣裤、纳鞋底之类的“女红”。有一回,谭寿林的外祖父要去十里之外的一户人家出客,穿的布鞋烂了一个洞,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外祖父有意逗小外孙,便将鞋子丢在谭寿林面前,问道:“有没有计呀?”谭寿林拿起外祖父的鞋子看了看,回了四个字:“立等可取。”看着小寿林一本正经的样子,外祖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由于谭寿林悟性高、手艺好,没过多久,他便代替母亲帮全家人裁剪衣服,甚至还为别人裁剪衣服来补贴家用。敦厚朴实的父亲深知谭寿林聪慧好学,不想让他从事过多的家庭劳作,因此平日里,父亲敦促最多的还是告诫他用心读书。在初通文墨的父亲看来,这才是正经事,不能偏废。

谭寿林故居

谭寿林7岁进入私塾读书,每天要走四里多坡路。放在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每天独自步行四里多坡路前去求学。也许正是求学的不易,从小磨炼了谭寿林的意志,也让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时光。他上课非常认真,加之天资聪慧,在班上很快就脱颖而出。私塾老师出对子,他很快就能对上,而且对得工整。一天,先生偶见私塾馆外邻近的小山头上有一只母狗,便慢悠悠地吟出一联:“黑山头狗姆。”馆内其他学童还没领会先生之意,谭寿林几乎是脱口而出:“白面水鸡儿。”先生瞥见坡下池塘内,一只灰毛蛋鸭悠闲地划水觅食,遂又吟一联:“母鸭无鞋常洗脚。”此时恰巧一只红冠亮毛的大公鸡正从学堂门前经过,谭寿林灵机一动,答道:“公鸡有发不梳头。”坐馆先生喜不自禁地点头赞叹:“栋材,栋材,此乃栋梁之材也。”课下,小伙伴们常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嬉戏玩耍,而勤劳懂事的谭寿林则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先生挑水、烧茶、扫地,深得私塾先生的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谭寿林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表现出了不一般的社会洞察力。当他耳闻目睹那些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搜刮民脂民膏的罪恶行径时,他义愤填膺,从心里萌发出救民于水火的朴素情怀,逐渐形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性格。

一日,六湖村的一个地主带着几个家丁和一条凶狠的狼狗来到谭岭村收租子。地主家的狼狗进入谭岭村便狂吠不止,弄得整个村子鸡犬不宁。当地主带着家丁来到贫农九爷家门前时,那条凶狠的狼狗立刻扑向了九爷家门口的大黄狗撕咬起来。九爷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大黄狗被地主家的狼狗活活咬死。平日里就宽厚老实、与世无争的九爷含泪抱着死去的大黄狗独自伤心。前来收租的地主对大黄狗被活活咬死视若不见,吩咐家丁将九爷家中维持生计的粮食搜刮一空后,若无其事地走了。

这一幕恰巧被中午放学回村的谭寿林看在眼里,他恨得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心想不能就这样便宜了地主老财,九爷家的狗不能白白死掉。于是,谭寿林迅速召集村里的小伙伴。在他的带领下,小伙伴们抬着被咬死的大黄狗,沿着地主离开的路追去。冲在最前面的就是谭寿林。他边追边喊:“六湖来的狗地主,不——能——走!”谭寿林这么一喊,其他小伙伴也跟着高声叫喊起来。顿时,孩子们的喊声响成一片,惊动了在田间劳作的大人。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农活,四处张望。谭寿林和小伙伴们追上了地主一行人。地主看着刚被自家狼狗咬死的大黄狗,就知道这帮穷孩子的来意了。他板着脸孔,晃了晃手中的拐杖,声色俱厉地问道:“是哪个穷小鬼竟如此大胆而且无理,叫本老爷狗地主?”“叫,是我叫的。不过,我叫的是‘六湖来的狗地主’!”谭寿林毫无惧怕退缩之意。“小小年纪,敢跟我咬文嚼字,这有什么区别?”地主老财轻蔑地说。“请问,你们一行可是六湖来的?”谭寿林一本正经地问道。“废话!你这个小娃儿,这不是明知故问?”地主老财生气地说。“那好,你们一行是不是六湖来的狗,六湖来的地主?我们叫你们六湖来的狗、地主,有什么错?这位地主老爷,总不能要求我们将喊话中的符号也喊出来吧?”谭寿林的话音刚落,小伙伴们立刻哄笑起来。地主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愈发难看。“九爷家的大黄狗是不是你家狼狗给活活咬死的?你家狼狗咬死九爷家阿黄,不仅没有向九爷赔礼认错,反而夸耀自家狼狗威猛。要不是你们,阿黄怎么会丧命?”谭寿林大声质问道。随后谭寿林又继续和地主老财辩论道:“你的家丁闯进九爷家中,将人家维持生计的口粮都搜刮一空,这样的行径,跟咬死大黄狗的狼狗又有什么两样呢?”地主老财被谭寿林驳斥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企图离开。“六湖老爷怎么能走?自古道,杀人偿命,你的狗杀了人家的狗,要么丢下你的狗偿命,要么丢下赔偿金。”谭寿林严正以对,拦在收租的一行人面前,毫不退让。在谭寿林等人的强烈抗议下,地主老财只好将从九爷家抢走的粮食如数奉还,然后灰溜溜地走了。谭寿林小小年纪毫不畏惧恶霸地主,敢于为贫苦村民争取利益的壮举很快传遍了整个三塘。

谭寿林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走向全面崩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掠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地演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魔爪的伸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官僚、地主阶级买洋货、抽洋烟(即鸦片烟),生活更加奢侈,因而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地主阶级还私设公堂和牢房,任意鱼肉农民,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帝国主义把他们的侵略魔爪伸入广西,使广西地区也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中法战争后期,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于1885年6月与法国缔结屈辱的《中法和约》,规定开放云南的蒙自和广西的龙州为陆路通商处所。1887年,法国开始在龙州建立领事馆,开设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1897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缅条约》。该条约的附款专条指定开放西江,辟梧州为通商口岸,并将其作为领事官驻扎的处所。英、美等国在梧州设领事,建教堂,开洋行,办医院和学校。1899年,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同意广西巡抚黄槐森的奏请,筹开南宁为通商口岸。1907年1月1日,南宁商埠正式开放,帝国主义在广西又安置了一个侵略据点。帝国主义侵略广西的经济目的,是要把广西变成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投资的场所。为此,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广西后,就不择手段染指我国主权,千方百计打通水路(西江)和陆路(龙州)两条通商路线,攫取龙州、梧州、南宁三关的海关权。它们在这些地方开办洋行、经营航运,把洋货大量输入广西内地,使其成为帝国主义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农产品的场所。帝国主义在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实行文化侵略。外国传教士大批涌进广西。据统计,到20世纪30年代,美、英、法等国在广西境内建有天主教堂56所,耶稣教堂105所,分布在广西的53个市县。帝国主义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实则进行文化侵略。

入侵梧州的英帝国主义浅水炮舰“摩轩号”

英帝国主义设在梧州的海关楼旧址

哪里有压迫、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谭寿林4岁那年,就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此后又连续爆发了多次反清起义。这些革命斗争,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战斗精神。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也迅速传播开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给少年谭寿林带来极大的震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又给了他以深刻的教育和鼓舞,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斗志。

当时贵县的乡政权机关叫公局,通常由正副局董和助理员3人组成。当时的公局是腐朽的政权机关,公局人员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欺诈百姓、中饱私囊、胡作非为,老百姓们在公局的欺压下往往敢怒不敢言。谭寿林对公局欺压百姓的恶行深恶痛绝,于是,写下一副对联,偷偷贴在三塘公局门口:上联是“供(公)肥三只狗”,下联是“焗(局)瘦一圩人”。这副对联巧妙地利用谐音,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政权和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丑恶面目。另有一次,谭寿林路过桥圩公局,见门上有联:“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结同心。”这是当时的桥圩公局为了标榜自己公道正派,与地方百姓团结和睦而作的对联。谭寿林心里明白,桥圩公局表面粉饰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背地里干的却是营私牟利的勾当。谭寿林便悄悄用毛笔在上下联第三字的右边分别点了一个标点,原本的对联就变成了:“公是公,非行正道;局中局,外结同心。”谭寿林一改断句,原联的意思就完全变了。上联的意思变成:公局还是公局,可不干正当的事;下联的意思变成:局中还有局,与外面的坏人勾结,共谋坏事。谭寿林用自己的机智与文采,揭去了公局的伪装,还原了他们的本来面目。谭寿林这个爱憎分明、伸张正义的小小少年,让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由衷地赞叹和敬佩。

1917年秋,谭寿林考入贵县中学。从谭家岭到贵县中学有几十里乡路。每次开学,谭寿林都要用瘦弱的肩膀挑起扁担,一头挑着木盆、黄麻蚊帐、黑苎麻衣服等生活用品,一头挑着交给学校伙房的膳米,步行几十里乡路赶到学校。他在这条乡路上一走就是四年。

贵县中学的前身是贵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由贵县名绅陈继祖等人积极倡办,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建成。1913年改为贵县县立中学,小学堂迁至县东。陈继祖是一个深受清末“百日维新”影响、行为激进的晚清秀才。受他的影响,贵县县立中学的历任校长都引领当时贵县思想的最新潮流,贵县中学也因此培养出了一大批爱国进步青年。

陈独秀与他创办的《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广西的有志青年也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运动也逐渐波及贵县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岭外小邑。入读初中的谭寿林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步形成革旧立新的革命思想,对那些披着封建迷信外衣,愚弄和盘剥民众的做法,感到深恶痛绝。

贵县中学附近经常有一些算命打卦的招摇撞骗,毒害民众。谭寿林决定要戳穿这些算命先生的骗局。一天,谭寿林将红胭脂涂抹在眼睛周围,伪装眼痛,由几位同学搀扶着走到一个算命先生的处所问“吉凶”。算命先生掐指一算,便煞有介事地对谭寿林说:“你碰着凶鬼了,一定要解鬼。”谭寿林听后,随即将眼睛周围的红胭脂擦去,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立刻显露出来。算命先生一下子愣在那里,顿时手足无措,尴尬不已。谭寿林乘机教育他以后不许再装神弄鬼,欺骗百姓。

入读中学一段时间后,谭寿林深深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教育的重要。他逐渐意识到唯有知识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国民愚昧的状态。他认识到,西方国家兴办实业,发展大大超过中国,如果国人不学习知识,怎么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呢?知识乃万事之本、立国之本。谭寿林在《知识为万事之本论》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人类之中,有黄种者焉,有白种者焉,有红黑棕色诸种者焉,其名称各异,其身体之构造则同。试纵观人群,则头同此圆,趾同此方,耳目口鼻同其用,肢体百骸同其生。所异者,仅无形一物耳。嗟乎!此果何物者?岂呼吸之殊气乎?情欲之异同乎?语言之异音乎?风俗之殊尚乎?而抑知皆非也!其不同者,乃知识耳。夫知识者,乃人生固具之物,初无异也,惟能充之者,则日益进化,不能充之者,则日益蔽塞。故人之知识,乃与己之知识,始判然耳。今夫有成大业,建奇勋,功名赫乎千秋者,如美之华盛顿,法之拿破仑,非其知识之高而能有是耶。即就从业而论,如陶朱、倚顿之富,端木赐之货殖,苟非有知识者亦不能若是也。以是知知识愈高,其所为之事亦愈大;知识愈浅,所为之事亦愈卑;而毫无知识者,必一事无成。故曰知识为万事之本,岂谬言哉!推言之,则人无知识,不可以立身,国民无知识,不可以立国,况□是知识竞争之时代,西人之实业,如电线、枪炮、铁路,轮船、矿物等,□□乎驾我之上,苟不力求知识与之角逐于环球,其何以自立于东亚乎!故知识者,万事之本,亦立国之本也。凡我国民,其可忽诸。

谭寿林撰写的作文《知识为万事之本论》

要想更多的国人学习知识,第一步就要兴建学校。当时贵县各村祠堂庙宇多,学校校舍少。鉴于这样的情况,谭寿林多次向各村的老百姓提出,利用祠堂庙宇作为校舍,或者把祠堂庙宇拆除改建、扩建成学校,让地方兴办教育,传播新文化,为地方多培养人才。一开始,这样的想法遭到大部分老百姓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触犯了菩萨神仙,是要遭到报应的。谭寿林深知老百姓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于是用一首菩萨无用的十字歌诀来教育开导大家:“一不做声,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谭寿林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剖析了封建迷信是麻痹人思想、使人愚昧的重要原因。这首十字歌诀让老百姓逐渐转变了思想,认识到供奉菩萨的庙宇不如用来作为启民智、办教育的场所。最后,大家一致赞成利用祠堂庙宇来兴建学校。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