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歌概述

第二章 儿歌

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歌的含义及主要特点,熟悉儿歌常见的艺术形式,学习鉴赏儿歌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能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熟悉幼儿园常用的儿歌,学习鉴赏及创编儿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儿歌概述

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听过母亲或其他成人吟唱儿歌。在儿时的记忆里,总有那么几首童谣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这些温婉动听的歌谣,配以近乎天籁的浅吟低唱,是“人之初”的文学熏染和精神抚慰,是孩子们整个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有一部分来自民间的童谣,最初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传唱,在传唱过程中经过有心人的收录、整理而得以流传至今。但是,传统的童谣因在历史的发展中,承载着特殊的功能,比如预测个人的兴衰及朝代的更迭等,“小则写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因此很多的民间童谣,很少从儿童本身出发,极少关注儿童的生活。当今人们所说的儿歌,多是指现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在吸取中国传统童谣的基础上,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紧贴儿童实际生活而创作的“儿童歌谣”。

儿歌多短小简洁、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因此,对于婴幼儿而言,混沌初开,听觉上的愉悦会带来极强的舒适感,而当他们进入了语言学习的阶段,唱念或朗诵儿歌,对婴幼儿的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儿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加了知识,扩展了生活经验。

在注重早期教育的今天,人们借助儿歌,在孩童的心里种下了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种子发芽、破土、开花、结果,种种美好将伴其终生。

一、儿歌的含义和发展

儿歌是一种为婴幼儿创作的、符合低幼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适合婴幼儿倾听吟唱的歌谣。古代称之为“孺子歌”、“小儿语”、“童谣”、“童子谣”等,五四以后称之为“儿歌”。

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样式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民间文学,以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播,“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儿歌也得以逐渐发展。在《诗经》《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典籍中就有零星的童谣的记载,但是这一时期的童谣都与朝代的兴衰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带有浓烈的政治因素,所以这类童谣在实质上不是为儿童创作的。公元15到16世纪,在一些历史典籍中,虽然收录的童谣依然不多,但童谣的内容有了某些变化。如明代地方志《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儿歌:“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儿童童年生活的活泼场景。从明代开始,一些文人开始专门搜集民间儿歌,文学家杨慎就在他的《古今风谣》中辑录了大量的童谣。吕坤的编著的《演小儿语》,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部个人搜集的儿歌集,其收录了包括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儿歌46首,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耳相传。至此,儿歌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到了清代,出现了郑旭旦的《天籁集》、悟痴生的《广天籁集》等优秀儿歌集,进一步肯定了儿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天籁之音”。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孕育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周作人、刘半农、朱自清等一大批学者文人以《歌谣》周刊为主阵地,征集各地歌谣,并把征集来的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人们开始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培养,专门为孩子创作的新歌谣开始涌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对儿童文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儿歌的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多样,儿歌的艺术品位也大大提升。一方面,大批的作家、作曲家参与到儿歌的创作中,他们有的还把西方流行音乐元素运用到儿童歌曲创作中,将儿童歌曲注入新的活力,涌现了大量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儿歌。另一方面,由于国产儿童动画片和儿童电视剧的发展,一批优秀的动画片和电视剧主题歌也走进了孩子们心田,如动画片《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葫芦娃》《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西游记》等影视作品主题歌都随着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影响了许多幼儿,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儿歌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期,儿歌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二、儿歌的功能和作用

儿歌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并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情趣盎然。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一个道理,或一个目的,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儿歌是婴幼儿情感教育的需要

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婴幼儿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婴幼儿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感到愉悦。他们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婴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幼儿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二)儿歌是婴幼儿启迪心智的需要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为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婴幼儿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婴幼儿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位领路人、启蒙者。

(三)儿歌是婴幼儿训练语言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人的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完善。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儿歌在这些方面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十四和四十》这首儿歌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而金波的《小白兔》:“小白兔,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条腿儿。”则告诉幼儿小白兔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便于幼儿区分小动物。幼儿感知事物从表象入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而儿歌恰是以它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幼儿的心灵,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幼儿歌曲,是以反映婴幼儿生活为主要内容,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歌曲。儿歌简洁易懂,节奏明快活泼,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短小精悍,音乐形象生动鲜明。优秀的儿歌可以陶冶婴幼儿的情操,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儿歌是婴幼儿文学教育的需要。

儿歌是幼儿文学中的明珠,是婴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儿歌的语言简洁,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从简单的词汇慢慢积累而培养起来;儿歌的内容想象奇特、夸张有趣,丰富了与幼儿的想象力;儿歌的韵律感强,幼儿在聆听、吟唱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语感;儿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拟人、反复、排比、夸张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幼儿获得了文学艺术的熏陶。

三、儿歌的主要特点

(一)韵律性

儿歌之所以叫“歌”,就是其音乐性非常突出。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是儿歌最本质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发现,新生儿已经具有良好的听觉能力,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这种与生俱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这就为婴幼儿欣赏儿歌提供了最基本的生理基础,这也是儿歌成为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的主要原因。

婴幼儿不是凭借文字,而是借助音乐来感觉儿歌,所以,儿歌对音乐的韵律性要求较高。有些儿歌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它和谐、鲜明的音乐韵律能从听觉上给幼儿愉悦,引起幼儿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比如摇篮歌一类的儿歌在这点上表现尤为突出。

儿歌的韵律性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首句就入韵,有的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如我国的传统儿歌《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吱吱吱,猫来了,叽里咕噜下来。

有的以小节为单位换韵,如儿歌《跳花墙》:

羊!羊!跳花墙,

抓巴草,喂你娘。

你娘没在家,喂你老哥仨。

还有的儿歌多采用叠词叠韵,词语重复的手法,形成有规律的反复,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如常瑞的《落叶》:

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

就像一群蝴蝶,张开翅膀追追。

再如儿歌《小鸟学我操操》:

风吹杨柳飘飘,小鸟学我操操。

我伸腿,它踢脚;

我拍手,它跳跳;

我把腰儿弯弯,它把尾巴翘翘。

操好了,再见了,

小鸟“噗哧噗哧”飞走了。

全歌押“iao”韵,使用摹声词及叠词叠韵,表现出汉语语言的音响美、回环美与活泼生动。

儿歌的韵律性,不仅表现在韵律上,还表现在节奏上。儿歌中的节奏是由句子的停顿决定的。在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念唱起来,句子中的短暂停顿,就形成了节奏。一般说来,两字句为一拍,三字句(或四字句)为两拍,五字句为三拍,七字句(或六字句)为四拍。一般一首儿歌中交错运用不同的字数,儿歌的节奏感就更为鲜明。如儿歌《下雨》:

云娃娃,噘嘴吧,眼眶里,泪花花。

滴答,滴答,沙沙,沙沙,

过了一会儿,噼里啪啦,

哎呀,哎呀,稀里哗啦。

(二)趣味性

婴幼儿的年龄较小,大脑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他们感知事物多是由表象入手。而孩子的心对万事万物都兴趣浓厚,他们习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来认识、熟悉、理解周围的事物。因此,儿歌总是十分注重具体、形象、艺术地表现婴幼儿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中有着稚拙美。一首情趣盎然的儿歌,能唤起孩子对事物的快乐联想,从中得到乐趣。如儿歌《一园青菜成了精》: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

豆芽菜跪倒来报信,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

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双刃锋,呼啦呼啦上了阵。

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

莲藕斗得劲头儿足,胡萝卜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

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

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看抵不过,一头钻进烂泥坑。

这首生动而充满想象力的童谣,语言幽默诙谐,情节生动有趣,极富嬉戏意味。根据这首儿歌创编的绘本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再如儿歌《踹影子》:

我到哪,你到哪,你这讨厌的小尾巴!

骂你不害羞,踹你又不怕,真是拿你拿你没办法。

这首儿歌中把影子说成“讨厌的小尾巴”,还假装生气,拿影子没办法,这不就是婴幼儿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三)游戏性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不可或缺的,是最能体现幼儿愉快情绪的方式,也是解放孩子天性的最好方式。儿歌和游戏相辅相成,唱儿歌不做游戏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不唱儿歌也觉得呆板无趣,所以儿歌往往具有组织游戏的作用,而游戏活动也需要儿歌的伴奏来增添趣味。

从民间的游戏活动看,很多儿歌本身就是用来伴奏游戏活动的。如儿歌《丢手绢》就是对丢手绢这种游戏过程的准确记载。

丢,丢,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游戏开始前,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歌谣、讲故事。

又如儿歌《找朋友》: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再见!

一首儿歌,完整地再现了两个小朋友从寻找朋友到和朋友再见的场景。敬礼、握手、再见,简单而明确的动作指令中,孩子也受到了很好的礼仪教育。

有些儿歌还是游戏时的动作指挥,一方面可以指挥个人的具体动作,另一方面协调大家的活动,如《跳绳歌》就是指挥大家跳绳的相关动作的儿歌。

花儿红,鸟儿叫,

柳树底下把绳跳。

脚步越跳越灵巧。

你也跳,我也跳,

一个挨着一个跳,

挺起胸,向前跳,

脚步轻轻别摔跤。

一根绳,两人摇。

摇下来,像小船;

摇上去,像小桥。

你来跳,我来跳,

蹦蹦跳跳多可爱。

儿歌不仅有组织游戏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儿童自我控制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使它具有了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有的特殊功用。比如儿歌《金钩钩》:

金钩钩,银钩钩,

说话要算数,不然是小狗。

金钩钩,银钩钩,

说话要算数,请你伸出小手手。

一二三,钩呀钩呀钩三钩!

“拉钩上吊”是很多孩子在游戏前表示接受游戏的规则和结果,绝不反悔的一种形式,《金钩钩》反映的就是这个仪式的过程,它既是游戏也是约定,是对孩子遵守既定规则的一种约束和教育。

还有的儿歌让孩子在游戏增长了知识,寓教于乐。比如《老鼠娶媳妇》把十多个“扌”偏旁的字放在一起,写成了一首热热闹闹的“猫鼠游戏”歌:

小老鼠,抬花轿,接新娘,放花炮。吹的吹,打的打,唱的唱,跳的跳,拥的拥,挤的挤,搂的搂,抱的抱,拉拉扯扯真热闹。

喵喵喵,猫来了,小老鼠,吓坏了,公公扶婆婆,妈妈拉宝宝,这里钻,那里逃,呼啦一下跑光了。

四、儿歌的分类和特殊艺术形式

儿歌分类的标准不同,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来源上看,儿歌可以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和作家创作的儿歌。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知识儿歌、生活儿歌和游戏儿歌等。从行数格式上看,可以分为四句为一首的“绝句型儿歌”和行数不限较自由的儿歌。从语言的运用上看,可以分为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从章法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单节式、双节式、三节式和多节式。

在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儿歌,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除了具有一般的形式外,还逐渐形成了多种深受幼儿喜爱的特殊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古代曾称作“抚儿歌”。顾名思义,摇篮曲的作用主要是催眠,歌曲里常常带有“宝宝”、“宝贝、“睡觉”之类的字眼,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起到抚慰小儿入睡的作用。

摇篮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多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对婴幼儿而言,摇篮曲重点不在“词”,而在“曲”,在“声”,在于温柔悠扬的曲调和节奏而烘托出的温馨静谧的氛围。有的摇篮曲根本就没有歌词,只有舒缓的节奏;有的有词也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语句,作为音乐的点缀存在。如《秋娘叫》:

噢,噢,噢,噢,秋娘叫

噢,噢,噢,噢,好羔羔,睡觉。

噢,噢,噢,噢,……

再如民谣《摇篮曲》:

喔喂,喔喂,喔喂喂,宝宝睡觉喽!

喔喂,喔喂,喔喂喂,乖乖睡觉喽!

又如儿歌《我的宝宝要睡觉》:

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宝宝摇睡觉。

小花被,盖盖好,两只小手放放好。

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宝宝睡着了。

还有的摇篮曲经作家和作曲家的精心创作,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优美动听,韵味深长。例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再如郑建春的《月儿明,风儿静》: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

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夜空里,银星飞,飞到那“东方红”。

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

骑上那个月儿,跨上那个星,宇宙任飞行。

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

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

小宝宝快长大,为人类立大功。

月儿那个明,风儿那个静,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地露了笑容。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摇篮曲,一些优秀的作曲家,给这些摇篮曲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成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音乐珍品,其中最著名的有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歌颂母爱永远是摇篮曲的主旋律。

(二)游戏歌

婴幼儿生性活泼,爱玩爱动爱做游戏。鲁迅有句名言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儿歌是幼儿自己在游戏中或者是大人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念唱的儿歌。婴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儿歌,既活动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

有的游戏儿歌适合婴儿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时吟唱。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游戏歌,它们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如《跳绳歌》:

花儿红,鸟儿叫,柳树底下把绳跳。

脚步越跳越灵巧。

你也跳,我也跳,一个挨着一个跳,

挺起胸,向前跳,脚步轻轻别摔跤。

有的游戏儿歌适合婴幼儿在大人的陪伴下和大人玩游戏的时候吟唱,如亲子互动,增进感情。一些游戏儿歌可以训练婴幼儿身体的不同部位,比如一些手指谣。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手的动作与人脑的发育有着极为密切和重要的关系,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如《点点虫》:

点点虫,虫会飞。

点点鸡,鸡会啼。

点点鸟,鸟会飞,嘟啦。

它是父母用来逗引婴儿玩时吟诵的。一般是父母握着孩子的两个食指,说“点点虫”、“点点鸡”、“点点鸟”时,让孩子的两个食指一碰在一起,说下句时两指分开。这首儿歌里还包含了一些基本知识,昆虫会飞、鸡会啼、鸟会飞,极好地刺激婴幼儿的脑部发育。

有一些模仿小动物叫声的游戏儿歌,适合刚会说话的宝宝。如《我是小宝宝》: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猫,(妈妈有节奏地拍着手说儿歌)

喵,喵,喵,(双手五指张开在脸的两侧,模仿小猫的胡子)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狗,(妈妈有节奏地拍着手说儿歌)

汪,汪,汪,(双手并拢放在头两侧,模仿小狗的耳朵)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鸡,(有节奏地拍手)

叽,叽,叽,(双手握拳,伸出食指相碰,放在嘴边,模仿小鸡尖尖嘴)

我是小宝宝,我会学小鸭,(有节奏地拍手)

嘎,嘎,嘎,(双手上下重叠,放在嘴前,模仿小鸭子的扁扁嘴)

大人们可以变换任何有叫声的动物,只要能模仿出来就好了。

还有一些手脚配合,锻炼身体协调性的儿歌。如《我有一双小小手》:

小手拍一拍,小手拍一拍;(把小手拍一拍)

小手藏起来,小手藏起来。(让宝宝把小手藏在身后);

小手在哪里?小手在哪里?(留时间让宝宝想一想)

小手在这里,小手在这里。(把小手从身后拿出来,拍一拍)

我有一双小小脚,

小脚踩一踩,小脚踩一踩;(让小脚踏踏地)

小脚藏起来,小脚藏起来。(让宝宝用小手把小脚捂住);

小脚在哪里,小脚在哪里?(留时间让宝宝想一想)

小脚在这里,小脚在这里。(把小手拿开,小脚欢快的踏一踏)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它把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有的数数歌不仅培养儿童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传统儿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因此,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还有《手指头》:“一个指头按电钮,两个指头拣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个拳头有劲头。”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练习数数,而且还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两手的用途,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再如《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这首数数儿歌,看似简单,实有变化,不仅有顺数的1到7,而且有倒数的7到1,声韵、形象、节奏都很美。儿歌中所列举的东西——花篮和水果,都是为孩子们所熟知的。前面六种果子,每一种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结尾这一种水果,突然改为一个字——梨,如同弹一支乐曲,既和前面的“七”、“提”押韵,又有戛然而止的感觉,体现了声律之美。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有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朱晋杰的《什么好》:

什么好?

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

什么好?

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

什么好?

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

什么好?

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

也有的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如李海松的《什么船儿》:

什么船儿上月球?

什么船儿海底游?

什么船儿水上飞?

什么船儿冰海走?

宇宙飞船上月球,

潜水艇儿海底游,

气垫船儿水上飞,

破冰船儿冰海走。

问答歌的特点就在于问答之间彼此都要动脑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启迪幼儿的心智,能有效引导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注意和观察,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如盖尚铎的《下雨谁高兴》:

下小雨,谁高兴?

满山蘑菇最高兴,举着花伞把雨迎。

下小雨,谁高兴?

山间小溪最高兴,哗啦哗啦赶路程。

雨停了,谁高兴?

河边青蛙最高兴,呱呱呱呱蛙鼓鸣。

……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黏合,逐句相连。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比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嘀嗒!嘀嘀嗒!

有一些连锁调,内容上富有情节性,上下前后的内容不是随意乱组合,相反,整体的内容是围绕着一个小主题展开,唱完一首连锁调,就好比讲了一个小故事,情节上更富吸引力,以《生了白胡子》为例:

一个小小子,年纪刚十五。

不种庄稼不读书,就出门学打鼓。

打鼓怕使力,便去学做犁。

做犁眼儿多,就去学补锅。

补锅难得铲,就去学补碗。

补碗难钻洞,就去学关公。

关公难打仗,就去学放羊。

放羊怕爬山,又去学种田。

种田怕日晒,去学做买卖。

买卖做不来,去学当秀才。

秀才难教书,又去学宰猪。

宰猪宰不死,啊!生了白胡子。

整首连锁调就是围绕这个小小子学艺的故事展开叙述。打鼓、做犁、补锅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但是经过作者的选编,竟然能成为一首小巧玲珑的儿歌。

再比如《西游记》的故事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要用儿歌介绍就非易事。如果还要考虑教育意义,就更难了。作者樊家信从小朋友熟悉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演化出一个老妖婆的形象,当作妖怪的代表,这样写既接近儿童心目中的坏人形象,又不违背《西游记》的基本内容。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跟着个老妖婆。

老妖婆真正坏,骗了唐僧和八戒。

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

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妖魔鬼怪消灭光,消灭光。

作者还成功地使用“顶针”的手法,前一句的末尾就是第二句的开始,一环扣一环,诗句紧密衔接,一气呵成。一篇优秀的儿歌,能够寥寥几笔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也能够把这些形象树立在孩子的心里,对孩子的生活和行动起着一定的影响。

(六)绕口令

绕口令,也叫急口令、拗口令,它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连缀成有一定意义的儿歌,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绕口令是一种训练儿童语言、思维的良好教材,可以训练发音器官各部分灵活运动与密切配合。它能帮助孩子锻炼吐字辨音,提高说话能力。如训练声母的童谣《打醋买布》:

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再如训练韵母的《六叔和六舅》:

出南门,走六步,见着六叔和六舅,

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

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斗六升好绿豆。

再如训练声调的《小李和小丽》:

小李家有梨,

小丽家有李。

小李帮小丽摘李,

小丽帮小李摘梨。

孩子们正处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阶段,好奇求胜,非常喜欢说绕口令,往往不知疲倦地反复练习,幼儿会在顺畅的念诵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和满足。

(七)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

颠倒歌通常把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某些常见现象颠倒,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乱,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等,可以让想象力自由驰骋。颠倒歌把多组事物放到一起颠倒着唱,思路非常活跃,如传统儿歌《听我唱个颠倒歌》:

太阳从西往东落,

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

地下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

山上鲤鱼搭成窝。

腊月酷热直淌汗,

六月暴冷打哆嗦。

黄河中心割韭菜,

龙门山上捉田螺。

捉到田螺比缸大,

抢了田螺看外婆。

外婆摇篮里面哭,

放下田螺抱外婆。

颠倒歌的内容常常违背常情常理,有意把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说得跟实际相反,这就产生了离奇、诙谐的效果,荒唐可笑,孩子们觉得很开心。

(八)字头歌

字头歌是传统儿歌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每句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有很强的韵律感。一般多见的有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等。

以“子”字结尾的字头歌,像夏晓红的《猴子搭戏台子》:

小猴搭起戏台子,穿起一条小裙子,

引出两头小狮子,舞起三个响铃子,

穿过四个小圈子,抛起五顶小帽子,

叠起六把小椅子,摆起七张小桌子,

转动八个小盘子,挂起九面小旗子,

变出十个小果子,人人都夸小猴子。

它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头歌。这首字头歌的妙处不仅在于成功的“子”字尾,而且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形象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动词、数字和量词组织其中,具有丰富的认知内涵。字头歌以其独特的句尾区别于其他类型儿歌,受到儿童的欢迎。

以“头”字结尾的头字歌童谣《爷爷》:

爷爷爷爷给馒头,

从西头,到东头。

这边来了个小老头,

穿着靴头,带着帽头。

腰里掖着个小斧头,

上山头,砍木头。

砍了这头砍那头,

跟上山来个小丫头。

拿着一篮小馒头,

摔了一个小跟头,

碰了丫头的花花头,

小丫头,不啼哭。

理理头,拾馒头,

找到了砍木头的小老头。

小丫头,叫老头,

爷爷,爷爷,

我给你送馒头。

以“儿”字结尾的儿字歌《小小子儿开铺儿》:

小小子儿开铺儿,

开开铺儿两扇门儿,

小桌儿小椅儿,

马木筷子儿小碟儿。

字头歌,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歌形式。这种儿歌是每句最后一字几乎相同,一韵到底,语言亲切而风趣,有很强的韵律感,深受婴幼儿喜爱。

(九)谜语歌

谜语歌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例如谜底为“彩虹”的儿歌:

弯弯一座彩色桥,

高高挂在半山腰,

七色鲜艳真正好,

一会儿工夫不见了。

谜底为“灭火器”的儿歌:

它的身体像圆筒,

浑身上下一片红,

一见火焰便生气,

口吐白沫倒栽葱。

谜底为“筷子”的儿歌:

两个兄弟一样长,

你要吃饭它帮忙。

喜欢给你夹菜,

不爱给你舀汤。

这些谜底与谜面之间的联系再形象不过了。它在浓缩的、象征的形式中包含着强烈的悬念,这正投合了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猜谜的过程是逐渐释解悬念的过程,也是检验儿童的联想、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又是儿童自我检验机敏和智慧的一种方式。而当答案破解之时,孩子们会格外的愉悦,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要注意的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因此,给幼儿猜的谜语既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又要有益于增长孩子的知识,因此,幼儿谜语歌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谜底要是孩子熟悉的事物,如人身体的部位、常见的动植物及生活用品等。

(2)尽量不选字谜,以免减少幼儿认识汉字的兴趣。

(3)猜谜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示和引导,有助于在幼儿在猜出谜底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练结合

请收集一些儿歌并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读一读、唱一唱,请注意感情、节奏、语气、语调等,注重声情并茂。

第二节 儿歌鉴赏

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质朴、童趣、奇妙、瑰丽、富有幻想。但是鉴于幼儿受限于语言文字能力的不足,很多时候不能自主阅读,需要成人朗读或讲述,幼儿文学的欣赏不能像成人文学那样是自由的、自觉自愿的个别行动。作为幼儿与文学中介的成人,要起到“桥梁”作用,要怀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幼儿的耳朵去聆听,以幼儿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去传递。

儿歌鉴赏,包含“鉴”和“赏”两层意思。幼儿尚处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领悟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不足,他们欣赏到的儿歌总是间接的,是经过教师、家长的再度创作,有着老师、家长的痕迹的。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文学鉴赏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接受文学的质量。

作为成人,如何鉴赏儿歌?又怎样从儿歌鉴赏入手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呢?

一、选取标准与鉴赏方法

1.以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为标准,选取优质儿歌

文学鉴赏既然是一种审美教育,就要求欣赏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教育者,对待儿歌应放下成人的架子和成人的思维及审美标准,应尊重幼儿文学特有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用童心给予审美关照,选择那些适合幼儿诵读的、有趣的、浅显易懂的儿歌,拒绝那些空洞的、顺口溜似的儿歌。

2.深入作品,选择感动自己且易于幼儿成长的作品

文学的世界里,没有比幼儿文学更纯净、更质朴、更奇妙、更瑰丽、更有趣、更富有幻想的文学作品了。最具有幼儿文学特征的儿歌以其特有的率真和童趣,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为幼儿与文学之间的中介,就必须怀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以幼儿的眼光去看去听去欣赏,以幼儿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深入作品中去,让作品先感动自己,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传递给孩子们。

同时,我们要尊重儿歌的特点,在选取儿歌的时候,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活泼有趣、朗朗上口的作品,享受儿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在内容选择上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所选儿歌反映的内容应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习惯、理解力为出发点,主题单一,孩子一听就明白,词句通俗、形象、顺口,能反映孩子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的作品;在节奏方面,顺口、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悠扬。

3.从儿歌的特征入手鉴赏儿歌

以口耳相传方式流传的儿歌,对幼儿来说,主要是由听觉感知适合他们听赏、诵读的口语艺术,是活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节奏感、韵律感是儿歌区别于其他体裁幼儿文学的最大特征。儿歌鲜明的节奏感能带给幼儿极大的审美享受,鉴赏儿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品味,享受儿歌悦耳动听的独特美感。

二、小班儿歌鉴赏

小班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儿歌大多比较短小,节奏感强,确保幼儿能用口语完整表达。这一时期的儿歌,从内容上看,多涉及幼儿的一些生活习惯以及纪律规范,帮助刚刚进入幼儿园,过上集体生活的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班孩子刚离开家进入幼儿园,首先要引导他们喜爱幼儿园,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家,才能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更愉快地生活。如芮彭年的儿歌《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亲亲爸爸,

亲亲妈妈,

高高兴兴离开家。

做做游戏,

听听故事,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这首儿歌特别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刚刚离开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熟悉的家,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不熟悉老师,不熟悉小朋友,好想回家。儿歌用欢快的语言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要高高兴兴地和爸爸妈妈告别,因为幼儿园里好玩的事情真多呀,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听故事,幼儿园就是小朋友的家。

(一)生活习惯类儿歌

对于幼儿,语言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儿歌则是具体的话语或文字,是对语言的运用。儿歌教育适合在一定的环境中描述事物或情景的语言教育活动,因为儿歌简短、通俗、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用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刚进小班的幼儿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培养,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当行为的时候,不能大家一起哄笑或者说“没关系”之类安慰的话,以免对孩子这种行为产生强化。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孩子会很快接受并改正。

小班的孩子,从洗脸刷牙、穿衣穿鞋、餐前便后这些生活小事,到礼貌问好、排队有序、学会倾听这些习惯养成,都可以编成儿歌,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歌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穿衣穿鞋时,由于孩子年龄小,动作协调性不够,成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小孩子却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两岁多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对左和右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孩子才会经常把鞋子穿反;另外,由于妈妈在让孩子“自己做”的时候没有把规则和要领告诉孩子,指导用语说得不够明确,也没有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孩子做不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这时候,一些儿歌会很顺利地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儿歌《小小手》

拍拍手,拉拉手,

我们都有一双手。

穿衣服,扣纽扣,

洗脸刷牙和梳头,

画画也要用小手。

小小手,小小手。

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小小手》这首儿歌从整体上告诉小朋友们小小手是他们的好朋友,小小手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穿衣服、扣纽扣、洗脸刷牙和梳头,画画也要用小手,小小手的用处可真多呀。小朋友们在念诵儿歌时,会自然而然记得小小手的用处,等到相关事情出现,比如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就会联想到小小手可以来帮忙啦。还有一些更具体的儿歌可以在很多生活方面更细致地指导幼儿,比如有关穿上衣的儿歌《穿套衫》:

一件衣服四个洞,

宝宝钻进大洞洞,

脑袋钻出中洞洞,

小手伸出小洞洞。

比如有关穿下衣的儿歌《穿裤子》:

宝宝自己穿裤子,

好像火车钻山洞。

呜呜呜,呜呜呜,

两列火车出山洞。

比如有关穿鞋子的儿歌《穿鞋歌》:

两个好朋友,从来不分手,

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

要是穿对了,它们头碰头,

要是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还有一些对身体管理的儿歌,比如《剪指甲》:

指甲长,细菌藏,指甲短,好清洗。

常常来把指甲剪,讲究卫生保健康。

比如《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小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我们去洗手,我们去洗手。

挽袖子、抹肥皂,手心手心搓搓搓,

手背手背搓搓搓,换只小手再搓搓搓,

一、二、三、甩三下,我的小手干净了!

再比如:

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洗洗手,

擦上肥皂搓一搓,指间指缝都搓到,

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净了。

又如:

一只手,两只手,握成两个小拳头,

小拳头,伸出来,长出十个小朋友。

小朋友,真是乖,一齐伸到水里来,

擦擦肥皂洗干净,不洗干净不答应。

幼儿在洗手的过程中,总会看到孩子们这里、那里弄湿了。我们总是反复提醒常规要求,“洗手时要这样,要那样,注意……”,可效果总是不好。为此,利用童谣来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首先教给小朋友们洗手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洗手的意义。在童谣中,我们一边给孩子做示范,一边念完儿歌提示,孩子们的小手都变干净了,也没有打湿衣物,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小班幼儿,在家习惯了大人喂饭,入园后的独立吃饭是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时也可以借助儿歌来让孩子有自己吃饭的欲望和动力。例如下面两首儿歌:

自己吃饭

小花猫,吃饭啦,

扶好碗,拿好勺,

吃青菜,吃鱼虾,

吃得香,吃得饱。

我爱吃饭

豆腐青菜 色香俱在

不挑食来 自己吃饭

细嚼慢咽 身体棒棒

(二)纪律规范类儿歌

别人的东西我不抢

你玩你的小汽车,

我玩我的布娃娃。

你吃你的棒棒糖,

我吃我的哈密瓜。

别人的东西我不抢,

大家夸我懂事娃。

玩具大家玩

幼儿园玩具真不少,

皮球积木滑滑梯,

变脸串珠月亮船,

我们大家一起玩,

不争不吵乐陶陶,

乐陶陶。

节约用水

小龙头滴滴滴

为啥一直哭不停

我用小手拧一拧

它就朝我笑嘻嘻

上课歌

上课时,坐端正,两手放平看老师,

要发言,先举手,

老师允许再回答。

小班的老师可以巧用儿歌,辅助教学。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易放难收,对此,可以用这样的儿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上课时说:“一二三,请坐好。”

讨论结束时说:“三二一,请安静。”

注意力分散时说:“小耳朵,注意听;大眼睛,看老师。”

幼儿注意力很难持久,必要时可安排学生休息一会儿:“请趴下,眼闭上。”

同时,表扬孩子也巧用儿歌“棒、棒、你真棒!”、“表扬你,有进步!”。

这种充满童趣的表扬方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更激发他们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中班儿歌鉴赏

4~5岁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

(一)人际关系类儿歌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

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4~5岁幼儿主要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识周围世界。此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是直接、简单和表面化的,但他们对事物的操作感知活动是其积累认知经验的重要方式,这些经验的获得将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幼儿的人际交往中,理清人物关系是很重要的部分。比如这首《家族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

在婴幼儿的人际交往中,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要引导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规则。从懂礼貌、会合作、能分享、守规则等方面入手,提醒幼儿注意在与其他小朋友观点不一致时要商量,要遵守规则,输了不能耍赖等,同时有针对性地训练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幼儿理解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比如这首《两个好朋友》

金勾勾,银勾勾,

伸出小指打个勾,

勾一勾,不吵嘴,

勾两勾,握握手,

勾三勾,做游戏,

我们两个好朋友。

《两个好朋友》这首儿歌用拉勾勾这个幼儿爱玩的游戏告诉小朋友,大家相处时要团结友爱,讲文明讲礼貌,勾一勾,不吵嘴,勾两勾,握握手,勾三勾,做游戏。小朋友们在一起,开开心心做游戏。

(二)常识类儿歌

中班的幼儿求知欲强,会对很多未知的领域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常识儿歌就是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相关常识,通常包括自然界的动植物常识和生活中诸如文明行为、安全常识等,以便于拓展儿童视野,提高儿童素质。

1.自然界的常识儿歌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智力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他们对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风雨雷电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周围事物非常好奇,因而总爱提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呢?”、“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小狗有妈妈吗?”等,一些有关自然的常识类儿歌可以帮助幼儿初步、快速地了解大自然。例如下面3首儿歌:

有趣的狗尾巴

仔细去观察,狗尾很有趣。

它能保平衡,也能表情绪。

尾巴竖起来,表示生了气。

尾巴左右摆,表示很安逸。

摇头又摆尾,表示喜欢你。

后腿夹尾巴,表示很恐惧。

启明星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最亮要数启明星。

要问这是为什么,说出原因给你听:

他离太阳比较近,反射强光耀太空,

太阳未到它先到,它给人们报黎明。

给树干刷白灰

秋末冬初天渐凉,园林工人忙又忙,

手拎白灰和毛刷,把灰刷在树干上。

白灰就像防护衣,防止虫害把树伤。

白灰又像防晒服,防止水分蒸发光。

白灰还像保暖被,防止树木被冻僵。

待等春来暖气生,大地披上绿衣裳。

2.社会常识类儿歌

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中班幼儿能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初步自我控制的能力,中班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还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通过儿歌这一文学样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习一些社会常识,比如交通安全、节日习俗、运动健康、饮食安全等。例如儿歌《我会小心过马路》

我开汽车嘀嘀嘀,红绿信号分得清。

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往前行。

斑马线上要小心,红灯亮,不前行。

绿灯亮,再前行,小心看,快步走。

先看左边再看右,我过马路会小心。

《我会小心过马路》用儿歌游戏的形式告诉幼儿,过马路时要看交通信号灯,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往前行。引导幼儿了解交通安全常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再如儿歌《窗花》

过年啦,贴花啦,

满窗子,都红啦。

贴个猫,贴个狗,

贴个小孩打滴溜,

贴个老猴抽烟斗,

贴个没牙佬满窗走。

《窗花》这首儿歌向幼儿传达了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贴窗花,红红的窗花带着喜庆的气息装饰着美丽的家,让幼儿在愉快的念唱中熟悉过新年,贴窗花的民间习俗。

还有的儿歌向幼儿传达了一定的健康常识,如《一起快乐动起来》

一,二,三,四,

我们的小手拍起来。

一,二,三,四,

我们的小脚踩起来。

走一走,跑一跑。

跳一跳,转一转。

全身上下忙不停,

一起快乐动起来。

爸爸妈妈跟我来,

我们一起动起来,

健康快乐天天在!

《一起快乐动起来》这首儿歌通过让幼儿念唱游戏小手拍起来、小脚踩起来,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转一转。全身上下忙不停,告诉幼儿多运动才更健康的常识,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知识。

再如谢芳的儿歌《饭菜歌》

米饭,米饭,香又香;

量一杯,洗一洗,

加点水,煮一煮,

米饭,米饭,香又香。

小菜,小菜,鲜又鲜,

洗一洗,切一切,

倒点油,炒一炒,

小菜,小菜,鲜又鲜。

开饭喽!——

来啦!

啊呜……啊呜……都吃完!

《饭菜歌》通过儿歌形式告诉幼儿,蒸米饭前要先洗洗米,炒菜之前也要先洗洗菜,饮食卫生很重要,新鲜食物最营养。

四、大班儿歌鉴赏

5~6岁的幼儿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大班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幼儿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这一时期的儿歌应以知识类儿歌为主。如《小鼓唱歌米粒跳》

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

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小鼓休息了,米粒不动了。

《小鼓唱歌米粒跳》这首儿歌通过米粒在小鼓上跳舞的形态,告诉幼儿小鼓震动力度的大小和米粒跳跃高低的关系,小鼓唱得响,震动幅度大,米粒就跳得高。反之,小鼓震动幅度小,米粒就跳得低。如果小鼓不震动,米粒就不会跳起来。

再如《飞机歌》

飞机上的飞行员说:系紧你的安全带,

系紧你的安全带,系紧你的安全带,

飞机上的飞行员说,在天空中飞行时,

请系紧你的安全带。

飞机上的娃娃颠颠颠,

飞机上的饮料晃晃晃,

飞机上的行李跳跳跳,

目的地到了,大家可以松开安全带了!

《飞机歌》这首儿歌通过在儿歌的形式告诉幼儿坐飞机时注意的常识,必须系紧你的安全带。飞机飞行时遇气流会有颠簸产生,所以娃娃颠颠颠、饮料晃晃晃、行李跳跳跳,这些都是间接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幼儿真正坐飞机时体验这些儿歌里的知识。其他知识类儿歌还有很多,如《十二月花名》:

正月梅花香又香,

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

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

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一年四季鲜花盛放、群芳争艳,这些美丽的植物精灵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如何给孩子讲清楚什么时令开什么花?各种花又有什么特点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非常可贵的,他们编了一首《十二月花名歌》,每个月份对应一种应时的鲜花,还介绍花卉的形、色、味、用途等。正月里梅花盛放、暗香浮动,二月春兰花在盆里绽放,三月桃花红遍山野,四月蔷薇在矮墙边、围栏旁一丛丛花朵茂盛,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来了,池塘里的荷花也展出袅娜的身姿。一年四季花开不败,不同月份开不同的花,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花卉的喜爱之情。

学练结合

收集一些儿歌,并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儿歌作品或者是儿歌作者,谈谈你喜欢他们的原因。

第三节 儿歌创编

文学创作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整体系统,它由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载体和创作受体四个要素组成,四者相辅相成。在幼儿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幼儿读者的特殊性,幼儿文学的创作就有着特殊性。幼儿文学的接受者是幼儿,但其创作者大都是成人。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审美意识,幼儿和成人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怎样调适并融合两种审美意识的距离,是幼儿文学创作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幼儿文学的创作主体

从幼儿文学创作实践的过程来看,幼儿文学领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幼儿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成人写给幼儿阅读和欣赏的,但是幼儿读者多受限于不认识文字或认识文字太少,所以通常它的第一读者往往依然是成人,这样,在创作和阅读间的中介依然是成人。幼儿审美和成人审美的差距,给幼儿文学创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而幼儿文学创作的难度,决定了幼儿文学作家必须具备必要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指创作者从事幼儿文学创作所必需的,对幼儿文学创作规律性的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以及艺术传达本领的培养和锻炼。艺术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审美感受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素材有准确的记忆,对作品中的“人物”有形象的概括力。

第二是情感,儿童文学作家的“基本品格应该首先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幼儿文学作家。

第三是想象力,要善于创造性想象,善于构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的形象和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第四是传达技巧,幼儿文学作品的传达技巧,直接显示着作家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影响着整个作品美的构成。艺术传达的技巧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积累的。

(二)幼儿文学的创作受体

读者虽然被称为创作受体,但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读者将反馈传递给创作主体,影响着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作品的再创作。幼儿作为幼儿文学最重要的欣赏者和受体,其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和创作载体的制约超过了其他文学。创作者在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创作时,必须照顾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虽然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家长、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也算是幼儿文学的读者,但是他们不足以影响幼儿文学的创作,或者说创作者并不把这部分读者当成真正的幼儿文学的受体来考虑。

幼儿作为幼儿文学本质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创作受体和欣赏主体,在整个幼儿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制约作用。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表现是创作者和组织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成人必须要特别注意研究的内容。

一、儿歌创编方法

儿歌语言浅显生动,内容贴近生活,旋律欢快活泼,充满了孩童纯真的感情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是他们心中的天籁之声。儿歌对于幼儿的思维智力发展、语言的训练、视野的开阔和情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学会为孩子们创作儿歌,是师范生的必备素养。

要写好儿歌,被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传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鲁兵曾说过:“正是这种幼小读者的文学,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学!我只能坦白地承认,按我的经验,我在尝试写作这种作品的时候,遭遇了最多次的失败,我觉得,即使以我毕生的精力来学习和从事这种文学,也不见得能够写出多少非常出色的作品。”儿歌这种体裁,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在短则三五句,长则十多句的篇幅内,内容要积极向上且为幼儿喜闻乐见,语言要有情趣、有诗意,还要有韵脚,便于吟唱,写起来着实有着不小的难度。

(一)把握主题和内容

要想写出幼儿喜爱的儿歌,首要一步是作者应随时深入幼儿生活中去观察、去体会、去感知,及时发现幼儿的有趣表现和闪光点,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幼儿文学的作者还要独具慧眼,善于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于一般中找到特殊的情节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于幼儿纯真的生活中找到文学创作的切入点,使自己的作品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新颖独到,匠心独具。

比如作家望安的《叽叽喳喳》:

两只小鸟,叽叽喳喳,抢吃一条虫,他们在吵架。

两只小鸟,叽叽喳喳,他们还在吵,小虫溜走啦!

作者抓住小鸟这个孩子眼中常见心中喜爱的对象,选取两只鸟儿争食这一生活场景,紧扣鸟叫声的“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抢”、“吵”、“溜”三个动词连用,寥寥数字描绘了两只鸟争食的热闹和一场“空欢喜”。

在题材的处理上要学会老题材写出新内容。因受读者对象的限制,儿歌题材相对较窄。一般都写儿童身边的、熟悉的、美的事物,如猫啊狗啊,花啊草啊,爸爸妈妈等。这固然是对的,但老题材要尽量写出新内容。全国生肖儿歌大赛提名奖的《小猫回了外婆家》:“小猫回了外婆家,老鼠知道笑哈哈。放心大胆溜出洞,偷米偷油偷糍粑。忽然小猫冲进来,咬住老鼠长尾巴。原来小猫没有走,躲在门外舔小爪。”虽然也是猫鼠题材,但在这首儿歌里写出了猫和老鼠斗智斗勇的新计谋,小猫放出“要回外婆家”的口信使老鼠轻易上当,从而成功使用“引蛇出洞”这一计策活捉了老鼠。

其次,幼儿文学作家还要在积累筛选素材的过程中,注意作品主题的真善美。

儿歌作品内容生活化,作品的主题要能反映孩童世界的真善美。我们的生活范围很广,因此,可以写成童谣的也大有题材可挖。如走在上学路上,可以写写心情:“早上天气好,小鸟枝头叫。背着小书包,走进大学校。学校环境美,心里乐陶陶。”走在马路上,看到车水马龙的车辆,你还可以写:“大马路,宽又平,红灯站,绿灯行。不拥不抢守法规,道路畅通任我行。”总之,操场可以写,教室可以写,活动游戏可以写,环保可以写,甚至吃饭洗衣都能写。一切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内容皆可入儿歌,写入儿歌的作品主题一定是真善美的。

(二)注意样式和韵味

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记易诵。切忌成人化、概念化,不能写成顺口溜,要富有儿童情趣。在儿歌创作时,要遵循选材篇幅短小、内容单纯、立意单一集中、鲜明突出、构思新颖别致、想象丰富的原则。描写上要具体形象、富有情趣,语言上要浅显凝练、押韵上口。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曾说:“一首被娃娃们欢迎的儿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二是语言必须浅近、口语化,做到朗朗上口;三是要有童趣。”只有从生活出发,有童心感受并掌握创作儿歌的一些规律和技巧,才能写出具有新意与灵气的儿歌作品。

创作儿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写出儿歌的样式

儿歌的样式,看上去要形式排列整齐、规范,儿歌每行的字数基本符合儿歌句式规律。儿歌的句式有整齐的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等。如下面几首儿歌:

拍手歌

手手,拍拍,

拍拍,手手。

妈妈,拍手,

娃娃,拍手。

妈妈,娃娃,

拍拍手,拍手。

小纽扣

小纽扣,掉下来。

弯下腰,拾起来。

带回家,缝起来。

一二三,站一排。

门口

四只小猴,挤在门口,

你挤我挤,谁也难走。

四只小狗,排在门口,

有先有后,出了门口。

小树儿

一棵小树儿,害怕大风儿,

抖抖树叶儿,摇摇树枝儿。

十棵小树儿,排成一排儿,

手儿拉手儿,不怕大风儿。

小猫钓鱼

小猫儿去钓鱼,把钩甩到河里,

便去草地游逛,欣赏春天景致。

看见蝴蝶纷飞,便向蝴蝶扑去;

看见鲜花盛开,便把鲜花采集。

太阳已经偏西,未钓到一条鱼。

小猫垂头丧气——河里根本无鱼。

露珠

露珠露珠圆又小,干活不让人知道,

半夜起来到田野,忙给禾苗洗洗澡,

太阳出来它就走,你想找它找不到。

金钩钩

金钩钩,银钩钩,

说话要算数,不然是小狗。

金钩钩,银钩钩,说话要算数,

请你伸出手。

一二三,勾呀勾呀勾三勾!

2.写出儿歌的味道

儿歌的味儿,就是要体现出儿歌的音乐美。体现儿歌的音乐美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押韵。儿歌的押韵包括:句句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双行押韵。

3.写出儿童情趣

写出儿童情趣,就要求讲究内容的选取、选材的角度、想象的发挥和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如郑春华的《听我话》:“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这首儿歌的内容来自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从孩子的角度,把小草拟人化,写出了对小草的爱心。把小兔和小狗当作了自己的朋友,“我就不跟你们好”,生动地写出了幼儿的纯真可爱。

4.灵活运用表现手法

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

(1)比喻

这是儿歌常用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

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在,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2)拟人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如李文雁的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点比拟成一个爱干净的孩子,这在儿童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事。

(3)夸张

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秆子如竹竿,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幼儿带来多大的惊喜。

(4)起兴

起兴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营造一种气氛。传统儿歌《菊花开》,开头一句就是起兴:“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

(5)摹状

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模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模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模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6)反复

反复是儿歌的重要形式特征。如西藏儿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这两句,反复用了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又增强了表达效果。

唐邑丰《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这首儿歌中的“小雨点,沙沙沙”用的则是反复的表现手法。

(7)设问

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

(8)韵律“美”

儿歌与诗歌一样,为了朗读起来有音韵美,就要做到押韵。

儿歌创作要不停地写,不断地修改,细心发现,认真揣摩,毫不气馁。

(三)反复修改留精华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是提高作品质量的极有效环节。修改的过程其实就是“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使作品不断“升华”的过程。反复修改是写作的一般规律,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修改的真谛,正如梁章矩在《退庵论文》中所说“百工治器,必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那么,儿歌的创作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

著名儿童文学家鲁兵曾说过:“我为孩子们写作,改一遍的情况是极少的,往往要改上两三遍,五易其稿也曾有过。”鲁兵的儿歌名篇《太阳公公起得早》,1957年最初的版本是这样的:

太阳公公起得早,

他说:“宝宝在睡觉,我去叫一叫。”

他爬上窗口瞧了瞧,

嘿,宝宝不见了。

宝宝到哪里去了?

宝宝在院子里,一二三四做早操。

太阳公公瞧见了,太阳公公咪咪笑,

他说:“宝宝是好宝宝。”

这首儿歌在社会上经过多年流传,出现在《365夜儿歌》上的是这样的版本:

太阳公公起得早,

他怕宝宝睡懒觉,

爬上窗口瞧一瞧,

咦,宝宝不见了,

宝宝正在院子里,

一二一二做早操。

相比最初的版本,修改稿显然更加的流畅简洁,所以说石子越磨越圆,儿歌也是越磨越简练顺口。

再看作家刘跃飞儿歌《鸡毛掸》原稿是这样的:

鸡毛掸,

掸一掸,

让我的小屋变清爽,

让我的心里亮堂堂。

刘跃飞后请教儿歌名家作家圣野改稿,修改后的作品是这样的:

鸡毛掸,

掸一掸,灰尘散,

挥一挥,蛛丝飞。

鸡毛掸,你好棒,

让我的小屋变清爽,

让我的心里亮堂堂。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