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写诗与“作”诗

序1 写诗与“作”诗

黄怒波

阅读这本《将逝之诗》的同时,也在看斯蒂芬·金的《它》。

一本诗集,一本小说,没想到在读完之后才发现,它们竟殊途同归——纯属虚构。

斯蒂芬·金述说的故事,你在读它的第一个字起,就已知是虚构,而这本《将逝之诗》,当你认真地从第一个字读起,一直到认真地读完最后一个字,才会在“后记”中发现,它的全部内容都是虚构的。诗集的编译者——号称冰岛的古戈尔·权斯莱特,其实是“Google Translate”,至于把它的国籍归属于冰岛,只是三位真实写手们在使用谷歌翻译时发现的“冰岛语的强大”。用它 “写”出来的诗句往往飘逸有仙气,意象瑰丽而深远,而且颇有些哲学意味蕴含其中。

是啊,难怪那些印着历史之痕,那些涂抹生命之色,那些迸发哲思之光的短诗,以及每首短诗下的细腻到充满着真实的考证元素的注解,无一不拨动着读者头脑中的理性之弦,继而轻柔地奏出冥思后的旋律。正如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在他的《谎言的年代》中所写道的:“这短短数句诗里所表达的,远比他们第一眼瞥见时,来得丰富得多……今天若缺少了诗歌作为一种表达的管道,我们就不能称自己是完整的人。”

小宫同学带着他的两个小伙伴,三个十七岁的中国少年,完美地实践了创意写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是将自己的突发奇想付诸网络,由网络实施的书写。在此之前,宫梓铭出版过自己的小说访谈集《去萨莱路上》,谢冕先生曾肯定他“拥有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探求意识、独立思想和表达能力”,这本《将逝之诗》用小宫的话来说是一次“逆文学”实验。文学,在曾经一以贯之地呐喊或是低语人类的声音之后,如今,又依托毫无人类情感和文明程度、文化积累的电子设备,用几根手指随意敲出了些许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词句,诗文中涉及的宗教、宇宙、时间、生命、死亡……会诱发你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畅想,对碌碌无为的懊恼,对无奈生存的力量。

这本薄薄的诗集,是对“写作”方法或是技巧的一种探索,像是文字版的“抖音”,印刷装订而成的“快手”。

这是现代性的一种吗?这是“世俗主义”的一种吗?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能娱乐什么?我们无法超脱在时间之外,我们的内心希望哪些美好能成为永恒?在你一生所受到的善恶分两边的教导中,你仅凭一些表象而做出的评判又都是正确的吗?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本诗集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与其他诗人的写作手法“对立”的诗集。它的“写作”手法独特,曾经一度攫获了我的思索,更有一些诗句给我留下了强烈而隽永的记忆。

我由衷希望本书的三位年轻作者,在作品结集出版后,由此向中国原创诗歌创作出发,忠诚于自我美好情感、人间欢愉或悲凉,忠诚于诗歌的尊严。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