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是今天 明天来自今天

明天不是今天 明天来自今天

其实,老年人都知道,张贵顺也是栽过跟头的。初办合作社那年,他不顾少数群众的反对,生搬外地经验,大种果木,大办副业,忽视了粮食生产;结果,副业亏了本,粮食增产很少,合作社几乎垮了台。人们闹着要退社,纷纷从地里把果树拔了。张贵顺急得团团转:“大叔,求求你,这八棵果树你就留下作纪念吧!”李万老人说:“非拔不可!苹果不吃可以,饭不吃不行!”张贵顺伤心极了。为了那些果树,为了大伙的事,他费了多少心血呀!当初,穷山沟里沉闷极了,看狗打架好像是人们唯一的娱乐。他想,生产要闹好,必得使大家乐和起来。于是,他黑夜在家编歌谣,白天在僻静地方一个人学扭秧歌,有人跑去告诉他妻子:“呀,了不得,你们当家的疯啦!一个人又唱又跳的,好半天了。”山沟里敲开了锣鼓,响起了歌声。可是,生产没闹好,乌云又笼上人们的脸。张贵顺也要卷起铺盖下山不干了。他老婆说:“哼,共产党员要不怕困难呀,立场坚定呀,为群众谋幸福呀,你是咋教育我来着?”张贵顺说:“不是咱不愿干,是群众不拥护咱。”“四十二户才退了十户,全村至少还有一半人拥护你哩!再说,另一半为啥不拥护你?因为……”“咱犯了错误……”“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保准没病?错了就改呗!”张贵顺笑了:“你可真有两下子呀!”他老婆也笑了:“都是你教育的嘛!”上级党委也帮助张贵顺总结了教训,使他懂得:为群众办事,光有热心不够,还要会办——一切从实际出发,事事走群众路线,不然,好事也要办糟的。张贵顺诚心诚意向群众作了检讨,有的社员被感动得流下了泪,当场站起来说:“贵顺呀,你为咱熬红了眼,累酸了腰,可从来也不哼一声。你犯了错误,也是为咱大伙早一点过好日子。你人好,心好,这些咱全知道。你就是性子急了点,步子快了点,咱跟不上趟。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你。合作社咋搞?谁知道啊!千斤的担子众人挑,再大的错,咱大伙也为你担待啦!”张贵顺一边听着,一边眼圈也红了起来。夜里,他躺在炕上,细细琢磨群众的意见。李万老人的话在他耳边响着:“咱缺的是粮食,不是苹果!”对呀,问题就在这儿!从此,支部紧紧抓牢了粮食生产——“关键的关键”,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那么,“绿化荒山,梯田变果园”的远大理想呢?放弃这个理想,穷山沟又怎么能富呢?不能把明天当成今天,可是,明天不正是从今天开始的吗?对,不管眼前多困难,理想决不能放弃,目标决不能模糊,一定要朝党所指出的山区建设的方向走!张贵顺想:群众所以把地里的果树拔掉,是因为害怕收不到庄稼。那么,果树栽到荒山上去行不行?群众说不行,干部们也说不行:石头山上哪能长果树呀?张贵顺想说:能!外地就有成功的例子。可是,他把话咽下去了。他知道,必须让群众亲眼看见:咱沙石峪也能!

秋天,开辟打谷场的时候,张贵顺偶然发现,一条一丈多长的老核桃树根长在石头缝里。又有一次,他发现赵明家的果树在大雨之后,土被冲跑了,树根裸露在外边,而树根也是长在石头缝里!于是,他首先说服了干部,然后又邀请群众到这棵树下开会,把那条一丈多长的树根也背来了。大伙议论纷纷,有人信,有人不信,不过都说可以试试。经过反复的讨论,周密的准备,支部决定:“先难后易,向狼洼进军!”许多人一听又傻了眼:这狼群出没之地,黑石头桩子像狼牙似的,满眼皆是呀!再三的讨论,再三的说服。开始行动了。第一天,五十多人去狼洼打果树垵子,晚上回来直听人嚷嚷:“石头那个硬呀!镐头打坏了七八张,一人一天一个垵子也没打成。”“说啥也不干了!”支部又开会研究,决定由党、团员报名,组成一支突击队,再去试试。数九寒天,北风呼呼地吹。狼洼里轰轰隆隆,叮叮当当,一炮一堆石碴,一锤一团火花。有人一天打了七个垵子。群众被共产党员不怕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这样,三十多人的队伍又扩大到一百多。奋斗九十天,狼洼里出现了五千七百个果树垵——三尺深三尺宽的坑。坑里填上土,栽上了苹果树。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树上的果子越结越多,群众的眼睛也就越来越亮了。如今,满山上下,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和苹果,大小约十万棵。当初在狼洼打垵的时候,张贵顺曾经说:“果树中间一定要留下汽车道呀!”这句话后来被当成了笑料。果树开花了,人们想起这句话来,却真地满心在笑!老人们曾经说:“嗨,栽这些果树干啥?咱年岁老了,反正也吃不到!”第一年,桃树结了八十个果,支部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分配。第二天,全村老农被邀请来开会。张贵顺说:“今天的会没啥内容,就是请大家来吃桃子。”老人们轻轻抚摸着鲜嫩的桃子,就像抚摸着孙儿的小脸,有人眯着眼笑,有人流下快乐和感激的泪,有人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咱这辈子还能吃上这玩意!”1960年和1961年,沙石峪卖给国家各种干鲜果将近七万斤,共收入五万四千四百元,约占每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人们说:“这还只是个开头和零头呢!”

许多老人过去也反对种树,说什么“千年松,万年柏,栽这有啥用!”如今,看,三十万棵冬夏常青的松柏,像两块绿色的地毯,覆盖在东山和西山之巅。沙石峪不再是满眼土黄色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