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立德树人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绪论 立德树人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神圣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中小学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这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我国新时代大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014年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要求全国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又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习近平从娃娃讲到少年儿童,从青少年讲到大学生,强调的都是一个问题,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谈到好老师四标准: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以习近平思政思想为指导,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来展开。广大教师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大中小学学生的心田,增强大中小学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转化为大中小学学生的日常行为,引领大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思政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思政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中小学学生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中实现衔接。

(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展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必须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把“德”分为大德、公德、私德三类,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问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学校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坚持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就要教育引导每个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是狭义的道德之德还是广义的思想政治道德“三观”之德?广义的思想政治道德观需要从过去仅从伦理观之维阐发道德之德,转为从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的三观之维阐论价值之德。首先,核心价值观之德是政治观之德:富强之德、民主之德、文明之德、和谐之德、美丽之德。其次,核心价值观之德是道德观之德:自由之德、平等之德、公正之德、法治之德、幸福之德。再次,核心价值观之德是人生观之德:爱国之德、敬业之德、创新之德、诚信之德、友善之德。世界观之德是对客体的德,人生观之德是对主体的德,道德观之德是对集体的德。

大中小学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修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还得从做好小事开始,从管好小节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做到习近平所提出的八个“学会”,即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就是以大德、公德、私德等“三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展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必须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建构思政课程体系

立德树人的“德”包括培育和提高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此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在高中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在大学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2016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2016年8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规划》要求,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开设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16年秋季中小学《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改名为《道德与法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普及,未成年人所能获得的信息、所能接触到的世界,早已经超过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与之相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尚处于幼稚阶段,他们对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当海量的信息泥沙俱下时,未成年人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大中小学思政又是什么样呢?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被应试教育异化,因为应对考试,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问题归类、组织答案,然后让学生背诵检查,临考阶段猜题押题。这门课程的思想被抽空、品德被淡化,没有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导致学生在知识与行为上的脱节。

从思想品德课,到品德与生活课,再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根据大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揭示中小学思品课、思政课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及这种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同时,通过对世界各国类似德育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进一步明确思品课、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与价值定位,为建设既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思政课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时代,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正在引领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问题。美国对道德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倡导公民教育和新的品格教育;日本提出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即扎实的学历、丰富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英国探索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和宗教教育相结合。我国的思政课的当代价值要体现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做法,不断增强科学性、立足民族性和体现世界性的总体目标。

大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思政课?设置这类课程对大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味着什么?思政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为了实现独特的育人价值,思政课的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处理好哪些基本的关系范畴、解决好哪些关键性的问题?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直接思政与间接思政的关系,二者各有什么优势?如何将思政知识(认识)转化和内化为思政信念,这些都关系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所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行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阐释,它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并且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此,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各学段的表现水平,丰富和完善各学段具体育人目标和要求,是解决思政课的教学终极目标的首要任务。

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校的共同责任。开设什么样的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开展什么样的立德树人教学,关系到立什么样的德、育什么样的人。大中小学校的思政、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学科都要担负立德树人的任务,而思政学科(包括义务教育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课程。在六个学科教学中,思政学科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是直接、正面开展思政的主渠道,是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主课程。

德智体美劳的思政课应为四观之德的德育观,目前不规范不明确不统一。小学为品德与社会课,初中为思想品德课,高中为思想政治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是从内容重点定课名,侧重各学段思政课的区别性,而忽略了思政课的共性。其实,应以思政课作为统一课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首先课名要一体化,以思政课为统一名称,以核心价值观之德为灵魂,以德育为使命,课程宗旨与功能才明确,凸显其统一的地位。按统一主题,各学段都要围绕核心价值观之德开展。按学段分工,小初为思想品德课,高中为思想政治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中小学校思政学科各学段包括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扬中国声音。

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顶层架构和重点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在政治认同教育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发展道路、科学理论、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作为重点内容,确立中国梦共同理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青少年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形成道路自信;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运用其丰富内容,形成理论自信;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到其特点和优势,形成制度自信;熟悉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引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核心。

小学阶段思政课程以促进德性启蒙为主要目标,在政治认同教育方面,开展热爱少先队教育、热爱锦绣河山教育、爱护美丽中国的主人翁意识教育。

初中阶段思政课程以形成道德认知为主要目标,在政治认同教育方面,开展祖国发展变化成就教育、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典型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高中阶段思政课程以形成责任使命为主要目标,在政治认同教育方面,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廉洁教育等,帮助高中生形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大学阶段思政课程以提升思想理论素质为主要目标,政治认同教育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囯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把“五个基本”简化提炼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三个基本”。高校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三基本”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展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必须明确思政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第一,思政课内容设置要科学,处理好各国德育课架构共性与中国德育课框架个性的关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思想理论包括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中小学品德学科思政课的主体内容。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大中小学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

第二,思政课安排既要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又要步步递进,避免简单化重复或相互割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接受的关系。对大中小学学生开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教育,目的是要形成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思想理论等核心素养;而在各年级各学段,明确设置相应的内容。义务教育学段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开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观念;高中学段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观念;大学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观念。

第三,尊重学生,遵循学生成长的心智特征及规律,处理好呈现创新与学生可接受性的关系。以中国梦思想为引领,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思政有效性。中国梦思想体现历史性与当代性、理想性与科学性、崇高性与大众性、形象性与生动性、浪漫性与实干性的统一,具有思政课多层次、多视角、多形式、多样化教育拓展的宽广空间。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