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城里的“嫩扁担”

化纤城里的“嫩扁担”

仪征化纤城。

新兴的年轻的城。

这里,到处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人们可以看到,在生产厂的指挥中枢——中央控制室里,值班的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们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在闭路电视荧屏前仔细监控着生产现场的主要部位,同时根据显示屏幕上闪烁着的一排排工艺流程的数据,不时用直拨电话、现场电话和呼号系统,向车间下达着各种指令,显得那么自信、紧张而有秩序。

人们可以看到,在聚酯和纺丝生产线上,到处是青年人矫健、轻盈的身影。那乳白色的聚酯切片和雪白柔韧的涤纶短丝,通过他们辛勤的双手,将“飞入寻常百姓家”,装点姹紫嫣红的生活。

这一幅幅充满朝气的画面,令人赞叹。

五年前,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名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后陆续来自扬子江两岸的一万多名青年工人,在仪征化纤城——这颗扬子江畔的明珠汇集在一起时,还被人们称为“嫩扁担”;而现在,在改革的大潮中,这些“嫩扁担”已经担负起建设这个全国最大的化纤基地的重任了。

让我们寻觅其中的几位吧!

“嫩扁担”之一——沈希军

1985年他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曾任主要生产厂涤纶一厂聚酯车间中央控制室值班长。我采访时,他已是涤纶一厂生产科副科长了。

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坦率、热情。那黑红的脸膛上,既留有故乡大连海滨海风吹拂的旧痕,也显露出在化纤工地经风沐雨的印记。

“有什么好谈的呢?”他明白了我的来意,淡淡一笑,建设好现代化的企业,靠的是群体精神。不说别的,就是我们1982年毕业的这批大学生中,当车间主任的就有好多了。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

他谈起那些同伴,如数家珍。

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望着他接电话时那兴致勃勃的神情,望着生产科那井然有序的生产网络图,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从侧面了解到他的成长轨迹。

这个1982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扬子江畔,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至今难以忘怀的画面:一万多亩被推平的土地上,推土机、打桩机,往来运输材料的车辆,脚步如飞的人们,交织在一起,融汇在一起,显示出整个民族向四化进军的庄严而扣人心弦的主题。他兴奋、激动,能投身这个具有八十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的工厂的建设,成为这幅宏伟画面中的一抹色彩,实在是太幸运了。

正是凭着这种信念,他刻苦钻研现代化技术,短时间内掌握了聚酯工艺。在巨大的生产心脏圆盘反应器旁,在纵横交错的管线上,到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迹。上百份描绘管线走向的图纸和材料清单上,印上了他审视而热恋的目光,凭着这些扎实的功底,在管线吹扫试压中,他分管的27000多米长的管道,被誉为质量信得过的区域。

正是凭着这种信念,1985年初,他和同龄人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承包聚酯二线的机械试车任务。按照外国专家规划的“MPM网络进度表”,开车准备需要75天。突击队员们决心冲一冲禁区,因为早一天投产,能为国家创造100多万元利润,拖后一天,还要多付32万元利息。这笔账揪着他们的心。突击队开工的前一天,厂长来了,车间主任来了,向沈希军敬了酒,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表了即席演说。整个春节期间,他们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沈希军的父亲和未婚妻千里迢迢从大连赶来,他也顾不上照顾……就这样,他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开车准备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895年4月,外国专家陆续撤离主要生产岗位,新的重担压在了沈希军肩上,他被调到中央控制室当值班长。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央控制室是聚酯车间的大脑,电视屏幕、自动控制程序、纷繁的数字,使人目不暇接。这里技术复杂而又要求操作人员精细,故障处理需要争分夺秒,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数万元到上百万元的损失。

压力,新的压力。

他记起一个外国专家临走时说的话:“你们平均水平是可以的,问题是经验不丰富;还有你们对轰轰烈烈的事有兴趣,不愿做默默无闻的工作。”

这句话,使他思索了许久。

他和工人们一起,开始了四班三运转的生活。穿着一身米黄色的工作服,不声不响的,到他所管辖的热媒系统、回收系统等十三个岗位去摸索、学习。尤其是对中控室指挥程序的了解,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因为这里要求有一定的英文水平,有较高的化工知识,还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每处理一次技术问题,他都坚持写下详细记录,然后默默地思索,掌握操纵、控制和稳定生产的经验。

几个月默默无闻的基础工作,他感到自己心中有数了。

然而,一件突发的事故,使他受到极大的震动。

1985年7月10上夜班时,中控室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通知现场操作工向生产系统添加催化剂,这是保证聚酯切片质量的重要一环。然而现场操作工责任心不强,以工具不足为借口,想推到下一班去加。后来沈希军从中控室赶到现场,专门叮嘱这件事。现场操作工答应后仍未投加,在交班时推给了下一班,并在记录上写上“已加”的字样。由于这样的推诿,在7月11日发生了聚酯生产线排废的事故,一次使国家损失了十几万元。

那几天,沈希军夜不能寐,心头沉甸甸的。他不断地反省、自责,他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公司。自己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也暴露出管理薄弱。光自己默默无闻地干还不够,还要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使大家都甘于做默默无闻的工作。

在事故讨论会上,他面对十三个岗位上的班长和四十多名工人,神情格外严肃。他说:“我们这个现代化企业,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关系重大。我们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明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道德,有一点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良心。”

一番话,使青工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借这次事故大讨论的劲风,他在工人中开展了“假如我是厂长”的讨论。

对生产工艺的考核严格了。

对事故的分析处理及时了。

技术操作、岗位练兵的次数增多了。

青年工人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85年下半年,他们响应公司领导提出的“大干一百天,拿下六万五千吨产品”的号召,细心操作,稳定生产,为完成全年任务做出了贡献。

1986年8月20日,沈希军跟平时一样,在中控室负责指挥。中控室的操作人员发现标志熔体容量的液位计指示下降,忙通知现场追加熔体。沈希军过来观察,发现液位计指示仍在下降。

“不对,这是假显示!”

“注意调整,紧急停车!”

与此同时,现场的操作工细心观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沈希军赶到现场,和操作工一起,做了应急处理,虽然暂时停车,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还有几次类似情况,由于他和操作工的细心,事故也避免了。

这些,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他的志向和性格。

当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沈希军已经处理过几个接连不断的电话了。现代化生产是快节奏的。

“再谈点什么好呢?”他仍旧淡淡一笑,“其实,谁到这个岗位,都会这么干的。说实在的,我们有个经验丰富的厂长,我们科里的工作他实实在在地支持。别的不说,我们科里订的《企业管理》、《工厂管理》等十几种杂志,都是他让订的。1987年我们科向厂里提出了五十多项管理方面的建议,他们都一条条研究,已经落实的有生产事故管理、交接班管理、生产调度令制度等。尤其是生产调度令,明确所有开停车、升降负荷、与生产有关的动作,都要由生产科批准,厂里对我们够信任的。”

“还有,厂里对我个人生活也很关心。父亲1986年下半年在这里得了脑溢血,厂里派人帮着料理,让我腾出手工作,不干好不行呵!”

“我们科的打算?”他还是淡淡一笑,略微思索了一下说:“抓紧配备好掌握全厂情况的微机、无线电通讯、全厂找人系统,真正做到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现代化企业,这方面需要我们学习的,真是太多了!”

他是雄心勃勃的,又是坦诚、谦逊的。在我采访他后不久,他已被任命为涤纶三厂副厂长。在他身上,还有“嫩扁担”的痕迹么?

“嫩扁担”之二——温宝祥

1985年他被共青团江苏省委评为省新长征突击手,1987年又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曾任公司自备热电厂锅炉车间副主任。

温宝祥也是1982年来到化纤工地的,不过他是1977年入大学的,在浙江大学学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乍一接触他,给人的印象是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加上浓重的闽西口音,显露出南方小伙子特有的文弱特征。

不过,深谈下去,觉得他是个很有毅力的人。

温宝祥家在福建农村,1974年就高中毕业了。当时还没恢复高考制度,他就回到山区家乡干农活。三年多时间,他开过拖拉机,搞过杂交水稻制种,还当过小学代课教师,在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奔波不停的足迹。在他心里,没有对命运的感叹,只是日复一日地努力,刻苦地温习功课,补充新的知识。当1977年第一次高考时,他就以良好的成绩考上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这是多么不容易呵!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朿了。到毕业分配时;面临着新的选择。学校原要把温宝祥分到武汉中南电力设计院。这对许多同学来说,是个理想的去处。繁华的城市,条件舒适的环境,未来的前途等等,无不吸引着年轻人。但温宝祥却把目光投向了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而且这个公司仅需一个分配名额。他在地图上找到了这个不引人注目的长江北岸的地方,他知道这里将崛起一个新的化纤基地。年轻人还是要从实际做起吧!想到这些,他毅然打起了行装,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些,正是他具有毅力的写照。然而,创业的艰难,是他所没有想象到的。

当他双脚稳稳地站在仪征这块土地上时,正是冬天最寒冷的季节。风,凜冽的风,呼啸的风,席卷着这块待装扮的处女地。这里与长满翠竹的家乡,与风光如画的西子湖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白茫茫一片,一切将从头开始。然而,当他了解了这块土地的历史时,他激动了。

这是块具有四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土地。两千五百多年前,这里曾是吴楚相争的古战场,楚将伍子胥为反抗楚王的暴政,只身出逃,在美丽机智的浣纱女的帮助下,从这里渡过长江,从此留下了“胥浦河”、“浣纱女庙”等遗迹;南宋时,为了抵抗金、元入侵,在这里进行了近百年的拉锯战,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次来到这里,留下过悲壮的诗句,到了近代,仪征人民先后奋起过抵御英、日侵略军的斗争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抗,成千上万的英烈在这里前赴后继……

然而,现在将在这里留下的,却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两万名建设者的足迹了。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建立在一万多亩土地上的现代化工厂,每年将生产出相当于一千万亩高产棉田年产量的化纤产品,而自备的热电厂,每年将发出二十万千瓦的电量,这是多么诱人的前景!温宝祥迎着寒风,望着从1978年就来到这里创业的先驱者们,浑身感到有股说不出的力量。

这股力量一直奔涌在他的心头。

1984年初,工地上天雪纷飞,天气奇寒。为了涤纶一厂年内早日投产,热电厂一号机组提前进入试运阶段。刚从南京实习回来的小温,冒着凜冽的寒风,住进了现场,忙起一号锅炉提前点火的准备工作。锅炉点火,首先要进行炉壁管道酸洗,这是个需要细心干的活儿。为了准确地记录原始数据,他一连十多天守在现场。饿了,啃块冷馒头;冷了,就在炉旁升起一堆篝火,暖一暖冻红的双手。整个春节既没有回去和亲人团聚,也没歇上一天,终于使热电厂一号机组顺利启动,给涤纶一厂送去了强大的光和热,这光和热中溶进了小温的心血。

通过磨炼,1985年初他被聘为锅炉车间副主任。

有二百多职工的锅炉车间,是热电厂的重要部门。发电的供气,涤纶一厂的用气,均由他们负责。三班倒的不停运行,监控仪表时的高度责任性,还有处理事故时的脏和累,使一些青年人不大安心这里的工作。温宝祥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不善于作过多的鼓励,只是凭着他那有毅力的性格,牢牢地把握住两点,一是实干,二是用感情投资。

先说他实干的事。

1985年秋天,车间的灰浆泵房的排积水泵发生故障,不多时积水便将灰浆泵淹了起来,如不及时处理,锅炉面临着停运的危险。

温宝祥闻讯赶到现场。

“温主任,你看咋办?”

几个青工用焦急和征询的目光看着他。

温宝祥仔细观察了一下,凭经验发现排积水泵的入口阀门有故障。由于排积水泵安在地下七米处,入口阀门又浸在一米多深的池子里,水又冷又脏,满是煤灰和油垢,处理故障非常麻烦。

然而,时间紧迫。

温宝祥二话没说,“扑通”一声,跳进了积水池。

他弓着腰,身子浸在水里,浸在煤灰和油污之中,全然不顾地排除故障。

青工们感动了,一个个“扑通通”地跳了下来。

他们齐心协力,奋战了几个小时,终于排除了险情。

还有一次,锅炉的煤粉系统在运行中突然出现故障,大量煤粉向外喷涌,如团团黑雾,到处弥漫。温宝祥赶到后,立即同值班工人一起冒着粉雾去排除故障。又黑又细的粉尘,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他也全然不顾,一直到把故障排除,才坐下来歇一会儿。而后几天,他又和工人一起,把冒出来的三十多吨煤粉一点点地清理出现场。煤粉比重小,极难清理,人一踩上去,就立刻陷下去,变成了煤粉人。这样又脏又累的活儿,由于有他带头干,工人们都干得挺带劲儿。

再说他感情投资的事吧!

锅炉车间大多数是青工,温宝祥望着这些生气勃勃的同龄人,很容易想起自己的弟妹。他在家是长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使他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对弟妹有种特殊的感情。现在,他把这种感情移植到青工身上。

他经常到青工宿舍串门,找他们聊天、谈心。有时在工作中受了别人顶撞,他也解剖一下自己,然后再耐心地开导别人。一次,为了帮助一个对工作有想法的青工,与他促膝谈心到深夜。而他却没有想到,此时此刻,他的女朋友正在生活区的绿荫下徘徊,等待预先与他谈好了的约会……

他常说,真正的感情投资,是奖罚分明。

1985年年底,对三个平时劳动纪律差、考试又不及格的青工,他坚决主张延期转正;而对一个在巡回检查中及时发现重大隐患的青工,立即申报厂部,通报嘉奖。

由于他和车间领导共同努力,青工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86年车间创造了两个安全运行一百天的好成绩,而且比1985年油耗减少一百六十多吨,为国家节约一万四千多元,1987年4月,他荣获了江苏省总工会颁发的“立功奖章”。

我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

“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他笑了,显得很精干,“其实,谁在这负责,谁都想干好的,真是这样。”

“不过,”他笑容收住了,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说:“真正使我干好工作的,是厂里的领导和车间的工人们。他们真正关心我。前年父亲病故,母亲又卧病在床。同志们知道后,纷纷捐款,给我家中寄去,我真不知怎样感谢才好。别的不多说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吧!”

他是脚踏实地的,又是有感情、有眼光的。如今,他已在这里安家,把青春奉献给了这块土地。1987年10月,他又被录取为中英联合培养的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后,将前往英国深造。在他身上,还有“嫩扁担”的味道么?

“嫩扁担”之三——雷巧荣

1985年她被共青团江苏省委评为省新长征突击手,现为公司给排水厂管工班的电焊工。

人们说,小雷的理想和青春之光就像焊花那样绚丽。

1983年春天,刚满二十一岁的小雷来到化纤工地。这个跟随父母从四川过来的陕西姑娘,曾幻想过当个神气的电工、干净的仪表工或者熟练的操作工。当听到被分配当电焊工时,她竟难过得流出了泪。因为在人们看来,女孩子当电焊工大概是最不理想的了。

然而,她跟着老师傅在工地上参观时,内心激动了。雄伟的建设工地,处处闪烁着电焊火花,仿佛汇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她觉得,能作为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双手把数以万计的管道焊接成纵横交错的管线,为化纤生产送去源源不断的“血液”,该是多么自豪呵!

自豪感,责任感,交织成一股无形的动力。

她开始刻苦钻研焊接技术。刚学焊接时,手怎么也不听使唤,切割下来的管缝,如同蚯蚓爬行似的弯弯曲曲。为了掌握基本功,她经常起早贪黑,中午也不休息,在空地上拾些废料,练习切割、焊接。就是在家中,有时拿起筷子,也把它当成焊条,比比划划地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厂定级考试中,她以98分的成绩名列前茅。

她开始默默无闻地苦干。在工程用水激增的时刻,她曾冒着风雪,连续在阀门井里工作了七天,为引来长江水作出了贡献;她还曾全副武装地悬在半空中,奋战二十天,焊接成功绵延数里有几千个焊接点的天桥;她也曾多次承担起难度较大的加矾塑料管焊接,并且一次成功,表现了智慧、信心和勇气。这些感人的事迹,促使我去寻觅她。我在电焊工房见到了她。和她的名字一样,人显得小巧、纯真,既像一颗不为人知的小草,又像一根默默无闻的焊条。她穿着米黄色的工作服,裤角上明显地有着电焊工烧下的洞眼。她开始低着头,有些害羞,不愿多谈。等聊熟了,她才消除了拘谨,谈了自己的心里话。

“干嘛要写我,千万别写!”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以前介绍我的材料,把我写得那么好,真不好意思。其实,我心里也有过苦恼。不说别的,跟我一起来的青工,当时有八个人分当电焊工,结果走的走,改行的改行,现在只剩下一个了。看看别的女孩子上班穿得整整齐齐,再看看自己,一年到头是大头鞋、帆布工作服,顾不上收拾。再加上有时活累,心里也有想法。不过,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现在如果让我改行,我还真不愿意,真是这样。”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