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者生涯:从军工到纺织

难忘的记者生涯:从军工到纺织

一滴水可以映衬太阳的光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滴水,随着共和国的长河奔腾不息,并激起朵朵难忘的浪花。自己从军工到纺织,难忘的40年记者生涯,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共和国长河的汹涌澎湃,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4年,我离开北国故乡哈尔滨,作为一个共青团员、优秀生,经国家严格选拔,分配到青海高原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从此与我国原子弹事业结下了长达20多年的不解之缘。记得当时云集青海高原的几千大中专毕业生中,不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在原西藏军区负责人、后为核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将军的带领下,参加了保密宣誓,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国家的国防尖端事业。报到不久,正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更加激发了青年人热爱国防事业的热情。

工作第二年,核武器基地正式创办报纸,取名《红原报》(寓意红色的草原),由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副部长刘西尧亲自审定编辑和记者。虽然自己学的是工科,但由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就被选调到报社,从此开始了记者生涯。在核武器基地20年新闻宣传工作中,结识了大量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了解到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艰苦奋斗而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无怨无悔。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后为核武器研究院(即核武器基地)院长,被誉为“两弹元勋”,王淦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朱光亚是著名物理学家,后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由于和他们同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并经常采访接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记得朱光亚擅长组织管理,深得周恩来总理的欣赏,他为中国核武器的计划组织、科研协作以及研制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我每次去采访他,他都认真准备,一丝不苟地回答问题,处处体现出科学家严谨和谦逊的作风。朱光亚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极注意细节,每次采访完,他都笑呵呵地起身,将客人送到办公室门口,挥手告别。这个情景,我一直铭记在心。王淦昌从国外回来后,一直从事原子弹研制和场地爆破实验。每次爆破后他都率先进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原子弹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同时,他又是一个温和可敬的学者,处处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由于多次采访,他对我也十分关心。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后,王淦昌专门推荐我报考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为此他还亲自用毛笔给当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写了封信。一个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为一个青年人着想,他的人格魅力令我终生难忘。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他当时主要从事原子弹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一个个突破。他经常带领青年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在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工资主要用于给科研人员改善生活。邓稼先对科研人员和工人关心备至,从没一点架子,就像家中的一个兄长。有时在路上遇到科研人员,他就搂着对方肩膀边走边聊工作。我经常去采访他,每次他都拿出一些花生和糖果与我边吃边谈,谈笑风生,使你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看到“两弹元勋”的本色。

受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感染,整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人员都充满了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为了记录下这宝贵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与其他人一起,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研究院发展史》的编写工作。几十万字的发展史,历时两年。后又由核武器研究院指定我撰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设计、研制到爆破成功的全过程,取名为《惊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记》。我经过一年的采访,积累采访笔记20多万字,最后写出长篇报告文学,1985年初由《神剑》文学杂志发表,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并被美国斯坦福大学战略研究所收藏并引用。

1984年纪念中国原子弹爆炸20周年时,我和核武器基地的人员一起,获得国家颁发的“为中国原子弹事业作出贡献”荣誉证书和奖章。这是自己一笔真正的财富。

1984年底,当时国家已开始实行“军转民”,即军品向民品转变,一些军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调回内地。当时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仪征化纤)正在创业,我经批准调入仪征化纤。1985年《中国纺织报》创办,作为中央直属特大型企业的仪化需建立一个记者站,自己这一干又是20年,与《中国纺织报》一起,目击并记录着中国化纤事业的发展,记录了化纤城变化的全景以及化纤人为13亿人民奉献新衣的奋斗精神。

在仪征化纤的20年中,经历了一期、二期、三期乃至四期工程建设,亲眼看到大片的农田一天天变成雄伟的厂房、宽阔的马路。最兴盛时2万名职工、近10万人的化纤城,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这是国家为解决13亿人穿衣问题的重大举措。在这20年的新闻生涯中,我先后撰写了大量新闻作品,除在《中国纺织报》发表外,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等诸多新闻媒体上发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来仪征化纤采访,使仪征化纤蜚声海内外。我自己采写的重要文章有《化纤巨子的辉煌历程》、《十年改革路,一座化纤城》、《仪化启示录》、《一个总经理的胸怀》等等。其中《一个总经理的胸怀》获《青春》文学丛刊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二等奖首篇(一等奖空缺)。所有这些文章,都由仪化档案馆收藏,成为仪化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

在《中国纺织报》社工作期间,我还随纺织工业代表团先后到美国、墨西哥、新加坡、泰国等国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采访,亲眼目睹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崛起对世界的影响。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夕,我随《中国纺织报》代表团抵达香港采访,见证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2000年随中国纺织服装代表团到美国采访,先后到美国棉花公司、服装公司访问,并在商场、街头进行采访,了解中美服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撰写出长篇通讯《美国纺织服装业考察纪实》,文章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通过不懈努力,我每年都被《中国纺织报》社评为优秀记者。2005年《中国纺织报》创办20周年时,我被授予“为《中国纺织报》作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这是继原子弹荣誉证书后的又一笔值得纪念的宝贵财富。

从军工到纺织,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两次参与创业并实实在在地记录着,这朵朵浪花汇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汇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

(原载于2009年《中国纺织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