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尊严是自己干出来的
【曾国藩语录】
风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注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
【曾国藩轶事】
曾国藩处世的成功,和他主张的做事必须躬亲实践有关。关于这一点,清末的蔡冠洛说:曾国藩以前任两江总督时,讨论研究的文书,条理清楚严密。没有不是亲手制定的章程,没有不是亲自圈点的文书。前年他回去任两江总督时,感激皇上恩情高厚,仍然令其坐镇东南,他自己说如稍有怠惰安逸,则内心会负疚很深。他利用工作之余接见各方面的客人,见到后必定要访问周详,殷勤训导勉励。对于幕僚下属贤明与否,事情的原原本本,没有不默默地记在心里的。他患病不起,实在是由平日事无巨细均须亲自过问,用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所造成。亲身入局,首先要自己做得正。
曾国藩说:风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注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曾国藩在《格言四幅赠李芋仙》中提到了亲身入局的办法: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所谓“身到”是指,比如,身为基层官员,就应该亲自去查验有关人命、盗窃等案情,亲自到乡村去调查;身为军官就应该亲自巡视营垒,亲自到战场冲锋陷阵。所谓“心到”是指,遇到任何事情都要细心分析,对事物的各方面、各个环节,首先要能分解开,最后要能综合得起来。所谓“眼到”是指,留心观察他人,认真研读公文。所谓“手到”是指,对于人们的优劣是非、事情的关键要点,应随时记录,用以防备遗忘。所谓“口到”是指,在差遣人这样的事情、警戒众人这样的言辞方面,不但要有公文告知他人,还要不怕烦劳反复苦口叮咛。关于曾国藩的“口到”,有这样一段记载:
刘铭传率师追捻军于鄂、豫之交,与鲍超军相会,一天,刘见曾国藩,曾问曰:“见鲍春霆欤?”曰:“然。”曾又曰:“穿黄马褂耶?”曰:“否。”曾国藩感到很惊讶,问为什么没有穿?又问:“叙战功欤?”曰:“主人仰客,大名幸得一见,将谦让之不遑,岂复有可叙之功。客因主人口不言功而不言己功,亦客敬主人之意也。”曾国藩大笑。观此可知驭将之道,虽在小节,但不可不知之。这件事可谓是曾国藩口到的生动表现。
做事能亲身入局,且能行得正,其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的。
曾国藩、林则徐都深切地体会到亲身实践的重要。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时,曾经对他的僚属说:“我恨自己不是牧令出身的,每件事还都得亲自去实践。”曾国藩在两江任总督时,也曾经说:“做官应当从州县做起,才能够立得住脚。”
正是秉持着这种“事必亲躬”的严谨态度,曾国藩每想到一步,便积极地去运作,每做一步,都力求做到最好,而他的人生也因此受益匪浅。
【智慧解读】
“君踏实,则霸业成!”理想不是想像,成功最害怕空想。要想成就人生,就必须干起来。躺在地上等机遇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机遇早已从头顶飘过。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综观曾国藩生平处世,不仅积累了具体事情亲身入局的办法,更体验到了天下大事需积极出面入局的意义。为此他入了匡时救世“报效国家”之大局,入了科举之局、为官之局、从军打仗之局,且都有所成就,成为一位人生的强者。
由此可见,人格与尊严是自己干出来的,空想只会通向平庸,而绝不是成功。
然而,现实中不乏空想家,这样的人总是夸夸其谈,说起理想来天花乱坠。他们有着数不完的理想,制定了成百上千个计划与方案,却从不做一件实事。他们习惯于给自己找借口,譬如——精力不足、没有时间等;看到别人成功,他们总是会安慰自己——“他的机遇好,而我没这种命”;于是,他们年复一年地勾画着自己的梦想,但直至老去,依然一事无成。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说,若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先入局。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将该做的事情做好,证明自身的价值,如此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