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七 势入浮云亦是崩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自即位时起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病故,前后修了三十七年。秦始皇陵的封土成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8米,原高115米。由于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水土流失,现高76米,周长1250米,仍然像一座山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陵内部到底如何,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陵的外围不断有文物出土,最著名的是1974年以来陆续发现的一、二、三号兵马俑。秦陵兵马俑只是整个陵墓的一部分陪葬品,即已被称为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并列的世界奇迹。秦始皇陵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清单。

李白一直很钦佩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但对他晚年的迷信愚昧也非常痛心。当他来到骊山,仰望千年之后仍然宛如一座小山的始皇陵时,不仅感慨万端: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其三

诗人对秦始皇的雄才和功绩是肯定的、赞颂的,因而在诗的前半部分,重点是颂扬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诗的下半部分讽刺秦始皇寻神仙求长生,劳民伤财,但总不免一死,金棺葬于骊山之隈。诗人咏古,实则是有感而发,旨在以秦始皇比拟唐玄宗。全诗先扬后抑,叙事、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跌宕生姿,实是李白的一首力作。

盛唐大诗人王维有一首七律《过秦皇墓》: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诗以“苍岭”、“紫台宫”描绘了陵墓的高大雄伟和豪华奢侈,日月星辰都被隔在了墓中,天上的银河也深埋在九泉之下,以夸张手法尽言始皇墓宫宫顶的日月星辰图和水银灌成的江河百川的宏伟壮阔。然而这一切又有何用呢?那地下的水银之海怎会有人摆渡,幽宫无春,连大雁也不会飞回到那里。秦始皇的这等穷奢荒淫之举,给后人留下的唯有深恶痛绝。最后一联借曾被秦始皇封为大夫的松树的凄切涛声,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绪。

晚唐诗人许浑有一首著名的七绝《途经秦始皇墓》: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七绝讲究“寄托深而措辞婉”,小中见大,词浅意深,有令人回环含咀,不能自已之效。这首小诗即是一篇难得的佳构。起句写眼前所见:始皇陵外观高峻,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确有“龙盘虎踞”之势。次句又宕进一层:由高坟联想到当年秦始皇生前之煊赫和不可一世,而最终还是不免一个“崩”字,讽刺之意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同样是青山绿草,而路人的态度却极不一样:人们只向汉文帝陵墓参拜,始皇墓却无人问津。何以如此?文帝陵虽远不如始皇陵高大峻伟,可文帝生前却是一位谦和、仁爱、俭朴的皇帝,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和奢靡形成鲜明对比。路人的态度,表明秦始皇的形象在后人心目中早已崩溃了。绝句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