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景相成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文心雕龙·物色》)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喜登高览胜,借景抒情,应和酬唱,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华美篇章。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一生尤嗜山水之游。《宋书》本传称他经常“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至”,并且“所至辄为诗咏”,每到一地都要模山范水,对当地名胜赋诗记游留念。谢灵运族人谢朓,出守宣城,政暇之余,对那里的明山秀水流连忘返,并写了大量山水名胜诗。二谢的大量纯粹名胜山水诗,对唐人自然山水诗派有筚路蓝缕的开启之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的这两句诗,颇为形象中肯地道出了人们向往自然,痴情于风景名胜的心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代又一代受民族独特文化观念影响的诗人们,在登高览胜过程中,既抒发了感情,描绘了风景,又为名胜风景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颇为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
一 江山也要名人扶
收拾清晖上笔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绝唱,都与风景有关。客观上,风景也因名人的咏唱而名扬天下。现在人们恐怕在中国大地上很难找到没有经过大诗人品题过的自然风景了,更遑论人文景观。古老而雄丽的黄鹤楼,清丽的富春江,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巍巍泰山,浩浩长江……莫不如此。
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过艺术的加工描绘,才能充分展示出深蕴其中的美。泰山的雄伟壮丽,若无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这样的诗句的概括,难以显示出它一览众山小的气派。庐山的奇秀壮美一言难尽,但只有读过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诗,才能体会到庐山的神韵,体会到“匡庐奇秀甲天下”这句话的内涵。
文因景成,景借文显。许多不为人知的青山秀水,也往往因著名文人在此游览、居住、题咏而名垂千古。中唐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今属湖南),长达十年之久。寄情于山水,寓意于诗文,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极大的丰收。这段时间写的山水游记,描写生动细致,意境清澄明净,篇篇都是佳作,如《钴鉧潭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等。描写当地山水的诗歌也很精彩。《溪居》是他在愚溪生活的写照:“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在这里,柳宗元写了众多佳作。著名的五绝《江雪》,便是其中之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因柳宗元的题咏,永州山水名播四海,游历者从此络绎不绝。
在我国,有不少名胜古迹往往是因一诗而扬名,最著名的莫过于寒山寺了。寒山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而真正使寒山寺驰名海内外的,是张继的诗。张继因安史之乱避居江南,曾在吴郡一带游览,作《枫桥夜泊》。诗以简练的笔墨,写出深夜不眠的旅人满怀的愁绪。“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暗夜里穿林渡水而来的钟声,叩击着游子的心扉,形成清迥萧瑟而悠然深远的意境。七绝以它的含蓄深沉而流传甚广,甚至日本人也特地渡海来听寒山寺钟声,影响之深远,于此可见一斑。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该诗以凝练、古朴、明净、简洁的笔触,描摹了一个景物独特、意境幽邃恬淡的境界,流露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对隐居山林的向往。兴福寺也因为常建这首绝妙好诗名扬海内外,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寺院”门载:“兴福寺,在常熟县破山,为海虞之胜处。齐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唐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即此地也。山中有龙斗涧,唐贞观中山中妪生白龙,与一龙斗于此,而成此涧。有空心潭,因常建诗以立名。”
有一些胜景,不仅仅因为文人留下的传世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凝聚着他们带领人民改造山河的劳动。如西湖的白堤,原名白沙堤,位于西湖北部,此堤修筑很早,唐代时即已有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见西湖堤坝坍塌,周围农田常遭旱涝灾害,就主持修筑钱塘门至武林门的长堤,将湖水拦蓄在上湖,使下塘一带田地再无旱涝之虞。白居易还撰写了《钱塘湖石记》,详细说明长堤的作用,以及蓄水、放水、保护堤岸的方法,刻石立于湖旁。以后堤外泥沙不断淤积,陆地向外延伸,堤亦失去作用而废弃。但人们为纪念白居易的治水有功,就把白沙堤改名为“白堤”,一直称呼至今。
许多文人因为曾在某处游览或做官,后人为此还立祠纪念,他们的遗迹受到保护,又为山水名胜增添了浓厚的书卷气。江南名胜采石矶,因为有了纪念李白的太白楼、衣冠冢,以及李白醉酒捉月的传说,才显得更为吸引人,更加古意盎然。韩愈与潮州的关系,更是如此。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竭力谏阻宪宗迎佛骨,上《论佛骨表》,言辞尖锐,态度坚决,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移袁州刺史。在潮州的数月里,韩愈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如建制分校等,对潮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韩愈爱当地山河秀美,常于政暇,登临笔架山,并亲植橡木,故后名之“韩山”。韩山西麓有韩文公祠,闻名遐迩。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潮州知军州事丁允元为纪念韩愈,迁城西南的韩山书院至东山(今韩山),将忠佑庙改建为韩祠。元、明、清各朝均有所修葺,其中清代修整重建规模最大,今韩祠即为清代遗迹。广西柳州,山水秀丽,名胜众多,而柳侯公园内的柳侯祠,更是人们寻幽访古的好去处。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升为柳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实际上是继贬永州后的又一次贬谪。在柳州,柳宗元废除奴婢买卖制度,宣扬教化,革除恶俗,拓荒打井,植树造林,发展生产,兴办学堂,发展教育,为当地做了许多好事。元和十四年(819),柳宗元积劳成疾,故于柳州。之后三年,在靠近罗池的地方,当地人为他建了祠,旧名罗池庙,历代都加以修葺。现祠内正殿有柳宗元塑像和石刻画像及历代石碑,其中有两块并立的“三绝碑”,一块为宋嘉定年间的原件,已断裂;一块为清代的复制品。碑文摘自韩愈哀悼柳宗元的《迎享送神诗》,字为苏东坡所书,韩诗、苏书、柳事皆绝,故名“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