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王寅教授

我所认识的王寅教授

王初明

在我所认识的学者当中,王寅教授是最勤于著述的人。如今他发表论著约1800万字,在我国语言学界恐难找到第二人。仅以数量评判学术成果或许不是最佳标准,从公布的权威数据来看,他论著的引用率也名列前茅,这就说明问题了:他的学术成果不仅量大而且影响力不小!如此成就,真让同行们惊羡。按每天写两千字算,一年最多也就能完成70万字。这意味着,要发表近两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刨除耗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如修改、读书、思考、探究、上课、指导学生、处理行政事务,光写作就需要约30年。这亮眼的数字,让我多次陷入往事的回忆中,有些小事虽然发生在数十年前,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如何打造出来,他的学术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我初次认识王寅教授是在1980年暑假。那时我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桂诗春先生安排我参加由教育部外语处组织的语言测试班,地点在山东烟台。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在大学教英语的骨干老师,基本来自教育部所属高校,由于这个班是在山东举办的,就额外地给了山东两所普通高校机会,王寅教授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当时正值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引进和学习国外和境外大学的新理念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新气象。上课老师来自中国香港,有香港考试局的英语命题专家Rex King和Vincent Chang给学员们讲解英语命题原则,指导命题操作,分析试题质量,调查和分析相关数据。讲课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张日昇博士以及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应用语言学家的英国文化委员会驻港负责人Richard Young,由这两位给大家介绍外语教学新理念,讲解考试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惠中教授专门作了一次统计学讲座。这些内容新颖的授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听课的班上就有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寅老师,我们常坐在一起听课,不时交换看法,讨论问题。他求知欲强烈,学习格外认真,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总是表现出好奇心,吸收快。我记得老师在课堂上借给他一个计算器,请他代为计算相关数据,他每次能既快又准地提供答案,授课老师很欣赏他,热情地称他为Computer Man。

一天我见他手上拿着一本新印的学术期刊,我索来翻阅,发现载有他的文章。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发表论文一定需有学术功底,是给我上研究生课的那些老师才具备的能力。我虽为“文革”后的首批硕士毕业生,写过毕业论文,自我感觉良好,却从未正式发表过任何作品,心想王寅老师这么年轻就有论文发表了,出道这么早,真了不起!跟他相比,我顿感自己该努力了。我至今未问他那篇文章是他发表的第几篇,在那时,估计不是他发表的第一篇,也是他发表为数不多的论文之一。当我接过那本期刊并读了他的文章后,我发自内心的为他取得的成就鼓掌,不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感受如何,也不知道他今天是否还记得,但我却忘不了。

学者们都有发表第一篇论文的喜悦体验,对一位年轻教师,发表首篇论文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那是增强自信心的处女作,是走向学术成功道路的第一步。与他现今上千万字的成果相比,王寅老师的那篇论文可说是微不足道,而就是这个微小的成就却产生了蝴蝶效应,成为了他完成学术大部头和名刊论文的奠基石。当然,这种放大效应的产生还需其他条件配合,而持之以恒地学习是炼就优秀学者的必要条件。

在我看来,王寅教授的性格中有一个突出特点,一旦选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便咬住不放,坚持学习,勤奋耕耘,不断更新知识,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热爱的事业持续推进。烟台相识之后,我们一直都有联系。过了几年,我收到王寅老师从英国寄来的明信片,得知他在英国进修。从他后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那次进修,极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令他聚焦于认知语言学,将他的科研能力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他学术生涯的新起点。他这段留学经历给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教师一个重要启示: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争取机会到高水平学校去访学,潜心学习,多听讲座,接触世界前沿研究成果,是实现学术生涯华丽转身的有效途径。王寅老师的访学经历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随着研究的深入,王寅老师进入收获期,成果速增,人气也随之跟涨。近年来,他应邀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多起来,常听说他外出讲学,或做学术会议主旨发言。这是学术生涯成功的一个标志,表明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同行们的关注和认可。学术交流,如同纸币,流通才体现价值。在交流中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须把观点讲得有条理,说得透,同时还从同行的提问中获得反馈,这些无疑有助于完善他自己的理论。这也是王寅老师的学术能力不断得到历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多起来,一谈到学术,他就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有时也趁着交流机会到一些景点参观,但一路谈的更多是学术问题,所有景物均为陪衬。他读书很多,了解国际研究前沿,他知道我对应用语言学感兴趣,便推荐新兴的研究方向“应用认知语言学”,回去后又专门为我寄来了一本专著,让我开了眼界。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交谈中讨论构式语法,很谈得来的。我关心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式的功能,他更关注的是语法理论本身,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他对构式语法如此熟悉,如数家珍,令我颇感惊奇,当时并不知他在撰写专著。不久,我收到他寄来《构式语法研究》新作,厚厚的,分上下册,逾百万字。这要读多少书、思考多长时间才能写得出来,他却在几年时间里便悄然完成了。但这还不是他唯一的大部头,每隔几年他就有一本专著问世。

前些年,随着他学术视野的扩大和对语言认识的深化,他对语言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做学问追求深刻的归宿。不久后他又一部专著《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问世了,我有幸在书稿出版之前览阅,跟他的其他专著一样,这本著作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是认真读书深刻思考的结晶,同行们给予了好评,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还获得了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目前他担任我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可谓实至名归。

目睹王寅教授的学术成就,回忆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从他的学术追求中获得启迪,了解一位成功学者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虽然他已年近七十,但我相信他在学术道路上还会走得更远,走得更精彩。

(作者:王初明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工作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