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

你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

“我想学哲学,我想学艺术。”

“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能当饭吃吗?”

“我就是喜欢她。”

“她又不喜欢你,有什么用呢?”

“这个社会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这个社会就这样,你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这段话出自之前推荐过的一篇文章《别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不是愤青,是爱情。

在一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都会引起争议的浮躁社会,多数人做或不做一件事,都喜欢用“有没有用、赚不赚钱”来衡量。

上大学只是为了学一个热门专业,却不问自己喜不喜欢;找工作只是听说这家公司能管饭,却不问自己喜不喜欢这一行;相亲只是听人说对方帅得惊天动地或美得一塌糊涂,却不问自己真正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总之,当你有一丝的反驳,他们就会说:“你说这些有什么用?”

是的,有什么用呢?我也不知道,起码你能过得快乐,而且你要相信那些无处不在的可能性。

年后我去一家公司面试,中国最大的某某网站,复试和初试之间等了15天,面试很残酷,最后是总监面试我,两个面试者竞争1个职位。当时的总监刚上任不久,我俩从中午12点一直聊到下午1点多(中间没吃午饭)。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这几年里面试发挥得最好的一次,近乎完美,不管是从岗位上、技术上,还是逻辑上、思路上,真的是聊得“情投意合”。

最后,总监问我:“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的?”我说:“刚才已经聊得很细了,专业上的都说过了,我能不能说些自己想说的话?”他说:“可以。”“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北京时间不算长,3个小理想都已经实现了:我进到了自己喜欢的互联网行业,见到了老俞,博客被新浪推荐了。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同龄人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会不会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看起来没什么用,也不能赚大钱,比如跑步、看书、学英语、充电,或者是跟父母多打打电话……”

然后,我敏锐地看到总监的眼睛亮了一下(真的亮了),然后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也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面试完,总监直接说:“非常欢迎你来我们公司上班。”

这家公司其实很不错,但因为某些原因,清明节后我回复说不能去他们公司上班了。第二天下班我在外面吃饭时,总监打来电话:“我还是希望你再考虑下我们公司,我知道公司在某些方面不太人性化,但是我承诺试用期工资可以再往上调。”晚上我给总监回电话说:“其实您邀请我去公司上班,我真的挺感动的,我毕业学校一般,工作经验一般,北京这么多牛人,我何德何能让您主动打电话挽留我?”总监接过话说:“不是说你何德何能,只是你身上有一点特别打动我,就是你对互联网的激情真的让我想起我年轻的时候。”然后总监又跟我聊了很多,给了我很多职业上的建议。最后,我才知道这个总监在上家公司做VP(副总裁)。

之前我在博客里有时会提到Andrew,他是一个在澳大利亚生活快30年的台湾人。认识他源于我刚毕业时在MSN论坛上看帖子,看到一个很地道的英文回复,留了一个邮箱地址,我无聊就给他发了封电子邮件,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断断续续、来来回回地发了两年左右的英文邮件。有时博客更新,我会在电子邮件里告诉他,去年我试着想跟他见一面,可他时间太紧。直到清明节的3天假期,Andrew从遥远的澳大利亚飞到北京,晚上到酒店时,我打电话问:“Andrew,你来北京有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想吃的东西,我带你去。”Andrew说了句让我感动了好几天的话:“Alex,我没有什么想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想吃的东西,我就是飞过来跟你聊聊天。”

第二天,我和Andrew在一家环境很好的咖啡厅聊了一下午(他会说中文),我问他为什么会飞到北京,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来跟我聊聊天?他说很喜欢我的博客,并且提到了3个词:persistence(坚持)、patience(耐心)、original(原创)。

这样一个跟我父亲差不多年纪的有趣的有钱人,只是飞过来跟我聊天,着实让我受宠若惊,我的同学一直不相信他真的会跟我见上一面。我听他讲去世界各地的见闻、各种文化差异、年轻时候的故事、自己创业的经历,他还邀请我去澳大利亚玩儿。

其实,我只是做了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博客、学英语、看书、跑步。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甚至当同学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创业模式时,我还很平静地在看《平凡的世界》,就像当时同学问的:“你又不出书,写什么博客?你又不出国,学什么英语?”

可就是这些貌似不重要且没用的东西,拉开了我和别人的差距,支撑着我在北京一步步地成长。看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心静,让我内心强大,能够淡定地面对发生的各种事情;跑步让我很好地锻炼了身体,睡眠质量好得不像话,即使写博客到凌晨2点,第二天还能不打瞌睡地应对一天的工作。

当时我也没想过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只是喜欢而已,可当它真的让我成长进步时,我就更加坚定地去做这些事情。如果不写博客,我在面试时除了专业就没有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了,也就没有那些好公司的offer;如果我不跑步,或许现在我已经是个大肚男;如果我不学英语充电,我在北京早已经混不下去了,Andrew看到我蹩脚的英语也不会来北京看我。你能想象吗,我身边最被看好的一个同学已经毕业5年了,早都是拿年薪的人,到现在还在坚持学英语、练钢笔字、写读书笔记。所以,真的要相信那些无处不在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传奇。

就像乔布斯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那场经典的演讲里提到的观点一样:“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会碰巧选了这门书法课,个人电脑也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些漂亮的版式了。当然,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10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你们必须信赖某些东西—直觉、归宿、生命,还有业力等。这样做从来没有让我的希望落空过,而且还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上,不要认为什么有用才学什么、什么赚钱才干什么,不要去问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想当个教师,可我现在学Photoshop有什么用呢?”学了再说,多会点儿东西总没什么坏处。最好什么都能知道点儿,什么都会一点儿,有可能什么时候真的会用上,甚至还能救命。

比如,当你在跟同事一起工作时,起码要懂点儿人际交往学;当你在跟女孩谈恋爱时,起码要懂点儿心理学;当你没买车时,起码你得会开;当你钱多时,起码你得会理财;当你买房子时,起码基本的建筑图能看懂;当你去国外度蜜月时,起码能用外语进行简单的、基本的日常沟通。

生活是一所没有毕业班的学校,而且不分专业。你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这有什么用呢?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本末倒置

先看一个生活轨迹:

大学: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孩子想报个外省的大学。如高晓松所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管了18年,这下终于不用家长管了,离家越远越好。可有的家长会说:“爸妈就你这一个孩子,跑那么远,没人照顾你,万一生活不能自理可咋办?还是就近报个本省的大学吧,回家方便,爸妈看你也方便。”

专业:选专业的时候,孩子想报一个相对感兴趣的专业。多数人18岁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更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课程。家长一看:“你张姨说这个专业不好,×××家的小孩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还是报个法律、会计、金融这样好就业的专业,到哪儿都不愁找工作。”

工作:毕业了,有的孩子趁着年轻想去北上广看看,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有的家长说:“大城市节奏那么快、压力那么大、人才那么多,去了肯定特别辛苦,妈不想让你受罪,你爸托关系给你找了个事业单位……”然后,孩子过上了朝九晚五、安稳平静的生活。

结婚:有的家长告诫孩子上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可等孩子一毕业就催着他们回家相亲,赶紧结婚生娃:“老张家的孩子也刚毕业,在电业局上班,工作特别稳定,收入也不错,你俩先处着。”“妈,我不喜欢那样的。”“那你喜欢啥样的,你就是太挑,人家工作那么好。”“我嫁(娶)的是人,又不是他(她)的工作。”

以上是我想象出来的场景,虽然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可这并不能说明人家就不幸福。

下面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

工作:毕业5年,我们那个专业的多数男生在跑业务,女生在当老师,还有一部分人在事业单位,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做了互联网。有时跟在家乡几年没见的同学聊起天来,情谊依旧在,气氛依旧好,可有些看法和想法真的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你说的他不关心,他说的你不在意。

有人一年换几个工作,岗位不同,行业也不同;有人几年不换工作,在行业里深扎下去。5年过去了,有人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人已经做到了管理层。

都说毕业5年是个坎儿,有时毕业三四年就能看出差距,不仅仅是想法、观念、意识上的差距。仅从金钱上来说,身边有的人现在一个月真的比别人一年挣的都多,多数在家乡的同学一个月工资2000多块钱,身边一个非常牛的同龄人,在北京年薪大概35万,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榜样,虽然城市不同没有可比性,可这就是现实。

婚姻:毕业5年,有人结婚,有人未婚,有人离婚,而且离婚的人越来越多。每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以后会离婚。可为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呢?社会浮躁、拜金盛行、物质至上、本末倒置。

有的女人就想嫁一个有车有房的男人,认为有安全感,这可以理解。但不看这个男人是否真心对她好,或者两个人是否真的合适。从相亲到结婚,短短数日,婚后发现对方跟婚前判若两人,导致最终劳燕分飞。

不管是工作、婚姻还是生活,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我觉得原因是: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

工作上“本”应该是:找喜欢的行业或岗位,一直深扎下去,即使刚开始不那么容易找到,但应该多尝试,起码先找个不反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几乎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即使刚开始工资很低,可有人就是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找,总想一步到位。

有人选择了“末”:只为凑合找一份工作,或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或是稳定,或是中午管饭。最后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喜欢,换了一个又不喜欢,几年过去了,发现想干的不会干,之前的工作也没有累积下什么经验,还得在一个新行业或新岗位上从头做起,换来换去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了。

婚姻上的“本”应该是:门当户对,彼此合适且真心相待,包容理解,共同奋斗。

有人选择了“末”:有车有房有编制、有钱有权有户口、胸大腿长,不去考虑对方跟自己是否真的合适,是否真心对自己好,为了结婚而结婚。

还有好多本末倒置的例子:

上学:“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逻辑思维能力差。

英语:英语四级能考特别高的分数,张嘴却不会说一句英语。

开车:从驾校顺利拿到驾驶证,上路却不敢开车。

读书:不喜欢看书,却喜欢微博、微信、偶像剧,最爱“鸡汤”和“欧巴”。

父母:跟父母说不上几句话,在网上跟陌生人推心置腹。

在一个老人摔倒在路上众人不敢扶的繁荣社会,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有时真的是现象级的。有时我看电视剧觉得都是在瞎演,可时间长了却发现,生活永远比电视剧狗血。

吕同学说:“我对这个社会如此妥协,可还是不开心,那我为什么还要妥协呢?”人生下来就是来受苦的,可就是因为来受苦,才要多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有的人却是又受着苦又不开心。社会有时本末倒置,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能舍本逐末、倒行逆施,要眼光长远,分清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不要到最后得不偿失。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本末相顺,而不是本末倒置。

生活和婆婆一样,都是熬出来的

前天一个读者说来北京两年多了,想离开,可又不甘,不知道该怎么办。作为一个资浅北漂狗,我想起了两件事情:

10月的一天,顺路坐公司副总的车去郊区开一个有关技术产品的会。副总,女,40岁左右,EMBA,在公司待了10多年,人很好,很职业很干练,也很随和。之前开大众轿车,最近换成了宝马,一车4人,她和新来的人事经理坐前排,我和同事坐在后排。一上车我就想,我还从来没有坐过这么好的车,之前坐过的最好的车是凯迪拉克,车跑起来后,明显感觉到坐得很稳很舒服,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为什么马诺喜欢坐在宝马车里哭了。

一路上有多半时间,副总和人事经理在聊一个共同话题:她俩和各自的老公去美国的见闻。她们说在美国最孤独的50号公路和风景如画的1号公路自驾,还有在各种峡谷、公园、村庄等游玩的有趣经历。后来不知为何扯到星座上了,副总问我是什么星座,我说是摩羯座,然后我又多说了几句:“摩羯多数大器晚成,典型代表毛泽东,而且多数男人挣大钱都得等到35岁以后了。”她说:“是的,那会儿是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不过你不用,你35岁应该就可以。”一向自恋的我竟然羞怯地说了句:“我不行。”

那一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阶级。不是宝马车的原因,一是职场上要有资历和能力,才会做到那种职位;二是人要到那个年龄,才会有那种经历和阅历。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熬。跟她们比我还嫩得很,可也不再是小鲜肉了。

观察一下身边的年轻人,一部分人的状态跟中年人差不多,阴郁灰暗,没有应有的朝气活力和激情。飞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浮躁,现代人干什么事都着急,急着上个好大学、急着工作、急着升职、急着跳槽、急着结婚、急着买车买房、急着生娃,连尿尿都急。出名要趁早,说得没错。可早早出名的能有几个?多数人还是得慢慢来。

《论语》里讲“三十而立”,现代人生搬硬套地认为人30岁就要事业有成,典型表现就是有车有房,尤其是男人。可捋一下背后的逻辑:三十而立,先不说这个“立”是指什么,先看下古代人的年龄。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35岁;1957年,57岁;1981年,68岁;现在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2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折合成现代人的年龄,你们自己感受一下。

还有这个“立”,到底是立什么?有人说是学业,有人说是生活,网上比较靠谱的一个解释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所以,别急,慢慢努力,熬吧。

12月17日,发生了三件让我比来“大姨夫”还烦躁不堪的事情,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下午看到年后我挺有意向去的一家公司大批裁员,而且全国裁了几百人,刚看完新闻我还吐槽那还去个啥啊。随后房屋中介就打电话来:“房东准备把你们现在租的房子给卖了,要在市里给孩子买学区房,你们尽量元旦前搬出去吧。”我去,房屋租赁合同明年5月才到期啊,大过年的上哪儿找房子?又过了一会儿,快递员打电话来:“是×××吗,前几天你在聚美优品上拍的东西,我们给弄丢了,要不麻烦你再……”骂人都无以正确表达我当时愤怒又无奈的心情,着急上火的我第二天脸上就长痘了,直到现在都没消去。生活永远是无尽的折腾。

好在中间经过两周的折腾,生活又步入了正轨。换了新房子,还在原来的小区里(房租又涨了),聚美优品也给补发了货,有意向去的公司年后再看情况吧。只是从12月28日开始,北京地铁的票价涨了,公交的票价也涨了。

我不迷茫,可我依然不知道未来在哪儿;我追求美好生活,可总离美好太远;我常常羡慕别人的幸福,可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从小到大,我是一个没怎么吃过苦的人,现在的生活都是自己选的,只能欣然接受。可生活从来不如诗,想想我来北京3年多,混得还是这个鬼样子。那天在QQ上发了条说说—“觉得自己混得好失败……可静下来一想,再怎么失败,生活不还得一天天过嘛,着急也没用,还得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而回想前几年在北京的折腾,最后也都一步步熬了过来,正是因为一步步熬了过来,才有现在一点点的进步。”某人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生活和婆婆一样,都是熬出来的,尤其对普通人来说,很多时候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想想老罗的锤子手机遭遇严重的产能问题、同行诽谤、公司倒闭谣言的时候,一向彪悍的老罗分享了一个压箱底的小故事:

光武帝刘秀打仗的时候,有一次吃了败仗,夜里去巡视营房,看看那些战败的士兵是什么状态。结果一看,这个帐篷里的几个人,都是满脸的眼泪,哭哭啼啼的,有写家书的,有写情书的。跑到下一个帐篷里一看,几个人喝得醉醺醺的,也是满脸的眼泪,抱在一块儿又唱又哭,丑态百出,大唱“擦干眼泪陪你睡”之类的。走着走着,发现一路都是这样,终于,走到一个帐篷前,往里一看,里面坐着一位年轻的将军。他拿着一块破布,不停地擦拭自己的武器和盔甲,擦得锃亮锃亮的。脸上的表情呢,既不忧伤也不沮丧,既不愤怒也不亢奋。很平静,跟没事似的,就坐在那里擦武器,擦得锃亮锃亮的,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刘秀很惊讶,说:“这小子肯定能成事。”后来这小子真的成了事,他就是东汉的大将军吴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打击的时候,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不要沮丧,甚至不要控诉,不要愤怒,不要抗议,埋头默默擦亮你的武器,准备好下一次的战斗。

最后,分享一段话:

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只有那些曾经在大海里抱着木板经受凄风苦雨的人,才能体会到幸福有多么可贵。尽情地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希望我们都能够不慌不忙、戒浮戒躁、少说多做、不偏激不矫情、多努力少抱怨、少玩手机多看书。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多年的努力变土豪!

以本真的态度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我们这么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文章,我被里面的两段话深深戳中了。

“想想周围的很多人,努力挣扎了那么些年,拼命耀眼了那么多年,最后也会穿着西装套裙,衣冠楚楚地去挤地铁挤公交,在CBD的高楼里拥有小小的一张桌子,在远离CBD的老式居民楼里拥有小小的一张床。”

“我们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也不过就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普通人,也许还会是自己过去最讨厌的那种普通人。于是我们虽然拿着一样的工资,做着一样的事,有些人可以欣然自得地取悦老板,我们的幸福感却总是来自某一句突然浮现在脑海的歌词、某一句突然触到泪点的对白和深夜电话那头的那个人。”

想想我在北京,又何尝不是这样无奈呢?

北京的租房业永远是那么繁荣昌盛。租房大多是合租,多是小区。或许是我从小自闭或过于挑剔,不喜欢跟人合住一间屋子,也不喜欢跟陌生人合租一个整居,因为不想那么多事儿。比如,凌晨我在看足球赛,隔壁却在疯狂下载东西;急着上厕所,猛地推开门,一女却在里面洗澡。最关键的是小区楼层都很高,我不是高层领导,不配住那种房子,我还是喜欢老家温馨的小院子,接地气、稳当、舒坦。所以我从来不把租的房子称为家。

那天跟前公司一个要离职的经理吃饭,饭后他有些小无奈地说:“我毕业都10年了,到现在拿的工资只比你多一点儿。”在我眼里,他除了单身,一切都很优秀,在北京还有房子。难以想象10年以后我是什么样子。晚上坐地铁回去,一男在弹吉他唱歌,我把口袋里的零钱给了他,问:“能唱首许巍的歌吗?”“好,《曾经的你》。”一曲唱完,又有好多人给了钱,中间他跟我说了几句话,没太听清楚,就听见最后一句:“虽然挺苦的,但这就是我的工作。”然后他又唱了一首自己的原创歌曲。

在北京,我有两种感觉:折腾和不确定性。折腾就是北京太大、牛人太多、房价太贵、工资跟房价比起来真心不高。我刚来时因为公司准备搬家,就没换房子,换来的结果是4个月每天单程在路上要90分钟,来回3个小时。那天早上坐班车,我才知道一同事每天光上下班路上就要花4个小时的时间,这还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整整两年都如此。在北京,单程半小时到公司,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小时到公司是正常的;一个半小时,可以理解;两个小时,哎—好多人都是先坐公交到地铁站,再坐地铁,然后倒公交,下车再走会儿才能到公司。不确定性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一切都是未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种神奇的事情,根本不在自己控制的范围之内,有可能你今天上班还好好的,明天一封电子邮件就通知你下周不用来了。

“有时候人还是需要这样纯精神的朋友,因为他的赤子之心能让你在这现实中喘口气。”这是一个在重点中学教书的女同学当时对我说的话。之前有几个人说羡慕我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又何尝不羡慕他们呢?我们都是在这样的相互羡慕中继续着自己的无奈。

在北京我一个人住,不会做饭,每顿都是在外面吃,时间一长,就越来越想念家里那些可口暖胃的饭菜,稀饭、馒头、家常菜,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老问我晚上吃的是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想吃妈妈做的烧茄子和青椒炒鸡蛋。而且我也时不时地想回到二三线城市或者家里,父母年龄已过60,我特别想慢慢地陪他们晒着太阳,好好说说话,可每次回家跟他们聊天总感觉意犹未尽。我不知道会在北京待多长时间,但肯定不会太久,因为北京恶劣到污染严重的空气、拥堵到骂人的交通、拥挤到害怕的人群,导致幸福指数超低,待在这里就是在用自己的青春赚苦命钱。我就是个普通人,根本不想做什么男强人,而且只活一辈子,不想用父母养老的钱换我在北京房子的首付,而且北京那万恶的户口制度,哪怕你在北京买了房子,光荣纳税,如果没有北京户口,你的孩子只能上到初中,到高中只能打回原籍去上学。北京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我是一个真实的人,头发从来没有烫过染过漂过;也是一个本真的人,在北京从来不学北京人说话的翘舌和儿化;更是一个简单的人,到现在仍是大学时代的穿衣风格,不穿皮鞋和正装,上班也从来不背包,两手空空,甚至办公桌上都没有电话,不用钱包,口袋里一般也只带几百块钱。

我以最本真的态度对待这个复杂的世界,简单、真诚、友好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说假话,也不隐瞒自己的薪水、公司、家庭、想法和情绪,从来奉行人品第一,遵守道德,坚守底线,有时我内心单纯得像个孩子,有时内心强大得像混凝土,但世界需要的是符合需要的东西,就像对姑娘,既然付出了真心,就赋予了别人可以伤害自己的权利,因为世界和姑娘本没有这个义务。

但是,不管世界怎样,我还是会选择做真实的自己,尽量不被轻易地改变,如果真被改变了,也是外化而不内化。起码,我依然还会在地铁上给老人孩子让座;看到文艺青年弹吉他唱歌,我还是会给零钱。是的,世界有时很无奈,有时我也会很无语,但不会让它轻易奈何我。无奈有再多,生活得继续!

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忍受的

“最勤劳”的德国人典型的生活:德国人平均一年休假时间为173天,几乎相当于工作1天休息1天。每天早上花近半小时泡澡或淋浴;然后67%的人开私家车上班,只有13%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开的车多为奥迪、宝马或奔驰。每周上班4至5天,每天工作的8小时中还包括2小时午休,2.5小时咖啡时间。

这是前几天看到的一条微博,跟德国人的生活比起来,我们的生活简直太辛苦了。

上周有几天,我哪儿都不对劲,上下班路上来回堵车,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心里骂娘,回去吃完饭,什么都不想干、不想动、不想洗澡、不想开电脑,就像“大姨夫”来了一样。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憋不住了,心想:“不能再忍了,今天什么都不干,往死里玩儿。”打开电脑疯狂玩游戏,从19:30一直玩到凌晨2:30才睡,幸运的是第二天早上没有迟到。

经过这半夜疯狂地玩,我的心情好像不那么郁闷了,感觉也有些轻松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的生活:

7:20 起床

9:00—18:00 上班,累死累活

19:00 到家

19:30 吃过饭,休息一会儿,开始看专业方面的书

20:30—21:00 围着一个湖跑步

21:00—21:30 洗澡

21:30—22:00 接着看专业方面的书

22:00—23:00 学一个小时的口语

23:00—24:00 看书,放松自己

0:00—7:20 睡觉

周六、周日玩儿。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计划,没有那么绝对,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完不成的,比如,经常被一些突发性的事情打断或是太累或是根本不想看书。以前,每当我完成一件事情,在笔记本上勾掉那个列出的计划时,就会有一些成就感,感觉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可慢慢地时间长了,心态变了,多数情况下,我一看到那些列出来的小计划,就心生抵触和厌烦,每天就像执行任务一样敷衍了事,没什么实际效果。慢慢地就感觉生活越来越不对劲。

当我听在杭州的好友M说他们公司早上8:30上班,下午4:30就下班时,我很羡慕;当我听Z说她的工作每天只需要忙1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闲聊或发呆的时候,我也很羡慕。

就在一边羡慕的同时,我也一边每天累死累活地工作、学习、看书、跑步。之前自以为在一线城市就应该这样努力、这样拼命,这样才能够怎样怎样。我当时还跟一个无聊寂寞的同学吹嘘:我的生活没有娱乐。我就这样陷入深深的自恋中而不能自拔。在经过这一段时间后,猛然发现我错了。

突然发现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去一个地方旅游了,好长时间没有看过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了,好长时间没去电影院看一部好电影了,好长时间没和一大帮朋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了,好长时间没有……我每天的生活只有工作、只有学习,没有娱乐、没有惬意、没有和大自然的接近,表面上看起来很充实,实则不是。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想尽快地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儿、工作好一点儿,赚钱多一点儿。可我却没有注意到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用自己赚的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现在只顾着一路狂奔,却没有注意到理想的生活已经悄然出现在狂奔道路的两侧,我视而不见,固执地一路向前,想着应该跑得再快些、再快些,只有到了目的地,理想生活自然会水到渠成地实现,可当我真正停下来,回头看这条路时,才发现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我有可能在失去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累死在途中。就像我们公司的一个总监,老婆都过了预产期了,自己还整天在公司开会。

所以我现在会更加灵活地安排时间,也会刻意地去享受一下生活,释放一下压力,比如下班后先洗个澡,泡上一壶茶,静静地看一部好电影;有时也会喝点儿小酒,安安静静地看上一本书,而不用在意时间。等攒了一些钱,会拼出1至2周的小长假去旅行,或是找自己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旧。放下生活和工作的重担,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只是在想:当我们通过一个暂时卑微的工作来实现理想的同时,我们整齐划一、一路狂奔在路上的时候,不要忘了生活里不仅仅有工作,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再怎么努力都是为了生活得幸福,而当有了小小的条件和小小的机会能实现一点儿小小的幸福的时候,希望都不要吝啬,把握住这样小小的机会。毕竟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忍受的。

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只是方式不同

国庆节前几天被拉到一个微信群里,里面都是大学时一个系的同学,大概有50人,女生居多。一进群就看到两三个活跃的女生,让大家发红包玩儿,发的红包多数是几毛钱几块钱,拆成几个发,所以有时有人抢到的是几分钱,毕竟是玩儿嘛,可以理解,大家就图一乐,又不是靠抢红包发家致富。没事的时候大家就开始闲聊,聊娃的居多,一边聊,一边抢,一边发,还专门有人制定了抢红包规则。在微信群里我还听到几个比较有趣的观点:一女自豪地说她从怀孕到现在都没上过班;一女说她马上都生二胎了;一女说她的公司多好多好,响应国家号召,一周只上四天半的班……

本来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慢慢地就过去了,可就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前领导介绍她手下一妹子跟我认识,只是加了微信,没见过面,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国庆节前几天,我看到她发的朋友圈,把我吓尿了。她跟着世青创新中心,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她是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之一。她发到朋友圈的照片里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德国总理默克尔、挪威首相索尔贝格等。朋友圈文字如下:“真是太激动了,刚刚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接见了我们代表团,徐老师好亲切,给我们讲述了他年轻时的经历,又告诉我们青年人应当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开心。”

然后第二天,她又上传了跟马云的合影,配字如下:“没有碰到厂长,却见到了马云。”PS:此女在百度,厂长是指李彦宏。好像是第三天,她又发了4张图,写道:“终于等到你,幸好没放弃。”她竟然见到了习大大,我彻底惊呆了……

本来是两件没有联系的事情,在几天内几乎同时发生,而且主角都是同龄人,让人不得不联想一些东西。

生活方式不同,没有可比性。活法有好多种,不一定非得努力奋斗,不一定非要来大城市,不一定非要结婚,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安稳。或许在家带孩子的女人羡慕在外上班的职业女性,在外上班的职业女性羡慕在家带孩子的女人。

没什么可比性,也没什么不对,在我系女生的身上,我看到了她们很享受安稳的生活以及言语中流露出的满足感,柴米油盐娃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在北大女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形态,同样丰富多彩。

这两年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在北京还准备待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结婚,在哪儿定居?”“不准备在北京买房那还在那儿待着做什么?”……每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很无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小城市和去大城市的人相互不理解,一个不理解生活为什么要那么拼,一个不理解年纪轻轻为什么要那么早就安于现状。这让我想到了第三件事:

有一次我去一个二线城市坐地铁,当时只开通了1号线,在上扶手电梯时,人们乱作一团,很是拥挤,更别说右侧站立让出左侧通道了,我不禁联想到北京,人们会默认地让出左侧通道,也联想起当时日本地震后,困在室内的人们,都坐在楼梯两侧,空出中间通道供他人行走。

这种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很多年后社会的价值观会慢慢发生变化,人们会更加客观、理智地看待事情,比如毕业后参加工作,是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甚至不上班,这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大家能相互理解和尊重;也不会因为对方收入高低而去高看或者小看他,职业不分贵贱,只是一种谋生方式而已;人们也会有更多的权利去追求自己认定的东西,同时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的选择;和喜欢的人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管在哪儿,何时结婚,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等。人们会更加理智、包容,也会有更多的言论自由,有更多选择生活的权利,也会有更多的法律意识。当然,这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追求的东西也各不相同,这没什么对错。只是我们处在变革的节点,希望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方式不尽相同,本质却殊途同归,人们都在追求幸福而已。

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年前部门一起吃饭,在等同事来的时候,我跟我的领导闲聊,她当时来公司的时间不长,大我8岁左右,留学德国法兰克福的研究生,英语、德语超流利,当时因为专业原因,去过欧洲很多国家,之前就职于欧洲最大的传媒集团,客观地说,长得算很漂亮的那种,身材也好,个子也高。

中间话题不知为何拐到我身上了。领导说:“我觉得你内心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挺好。”我赶紧羞怯地说:“还好,只是有时候想法比较偏激。”她说:“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后来被证明是错的,那也没关系,因为有想法的人才会自己主动去进步。”

我说:“是啊,我就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或许因为平时喜欢看书吧。你平时看书多吗?”她说:“我和我老公一年大概要买200本书,家里的书架一个比一个大,都堆不下了。”

“这么多啊?”她说:“是啊,只是现在看得少了。上班忙,下了班带孩子,根本没时间看书,现在我多数的书都是在地铁上看完的。有的人在手机上看文章,那不是读书。”

她接着说:“看书对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这个不是看完马上就能有效果的,要靠积累。前几年我和老公在深圳上班,当时两个人看了好多书,因为要搬家,书太多了,没办法只能卖掉,当时收废品的来称,你猜有多少公斤?”

我问:“公斤?300?”她说:“500公斤,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一公斤才5毛钱,卖了200多块钱,虽然当时买书花了不少钱,可是你从书里学到的东西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1000斤,我真的被吓傻了。

吃完饭,我在门口帮她提包。她假装叹气道:“唉,年纪大了,身体是越来越不行了。”我说:“你身材这么好,皮肤也这么好,还说身体不行?”她说现在运动的时间少多了,然后我建议她睡前可以做点仰卧起坐,还说我最多能做140个。

她说:“姐姐原来上学的时候,仰卧起坐两组做200个,不过是两组分开做的,连着做的话,现在也能做100个。”接着她又说:“不是吹牛,姐姐可是高级瑜伽教练,有证书的哦,年轻时候能跑1万米,游泳两小时不带停,当时跑步把半月板都跑伤了。”

我:“你这么优秀,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安妮宝贝微博上的一段话:“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的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有时我会陷入无端的无奈和无尽的茫然中,就像“大姨夫”来袭一样,哪儿都不舒服。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工作还是要努力,然后又开始正常地上班、看书、写文章或者做睡前锻炼,虽然不一定马上有效果,可慢慢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慢慢地坚持下去,生活真的会有希望和转机。比如我上班长期久坐有了小肚腩,当时一天做100个仰卧起坐,几个月后真的练出了腹肌,虽然只有4块;比如之前的工作已经看不到进步空间,下班后看和行业相关的书,年前面试一家大公司,总监问的问题,碰巧有两个之前在书里看到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最后顺利地在年后入职新公司。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下班后,我不坚持看书和锻炼,或许腰围会越来越大,工作依然看不到进步空间。

而相对那些优秀的人,优秀真的是有原因的,我们只看到他们表面的风光和成绩,却不知道背后的付出。

就像《杜拉拉升职记》的作者李可,世界500强高管,年薪百万,身边却很少有同事知道她是原作者,李可只是她的笔名。

就像别人工资高,我们或许感受不到他们加班到深夜,压力有多大,操多大的心。

就像别人身材好,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每天下班后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我们却在空调房里开着电脑打着游戏。

就像别人思路清晰、什么都懂,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平时利用碎片时间,看了多少书。

每个人所处的阶段状态,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还是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像老俞所说:“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生活是美好的,你需要一个好心态

小时候看书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话:心态决定命运。可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心态决定命运了,而是“爹”或“干爹”决定命运。当没有一个好“爹”时,心态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就是“秋高”,我都已经被她“气爽”了……

我多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发现在社会上待的时间越长,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本质就越来越难,因为我是一个执着的人,不是一个坚持的人(两者并不矛盾)。社会一直在强烈打压和试图扭曲我们年少时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而理想和金钱本来就是矛盾的东西,能力强的人,可以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现实就是为了赚钱,赚钱用来更好地实现理想,而我目前的能力达不到,但两个东西都想要,所以有时活得比较痛苦,不如大多数人活得现实和洒脱。

我是一个心态很好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和的、积极的,也是一个很少发脾气的人。当然也会有心态不好的时候,也会骂娘,也会有姑娘故意气我,也会碰到一些愤怒但无奈的事情。比如,我没来北京前就知道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生活过得多么奢侈,在北京有时候也会看到好多和我年纪差不多的高帅富或白富美开着宝马、奔驰,那会儿也没感觉什么,谁叫人家命好呢?那么多钱总不能不花吧?可当我前段时间真正见识了北京的“富二代”后,突然心生无奈、心生自卑、心生愤恨,瞬间就不淡定了。因为我身边有这种人,他们iPhone、iPad、iMac等苹果产品早都一应俱全,还有着北京人与生俱来的自信。就像三月那天说的:“你现在辛苦上一天班,只相当于人家少喝一杯酒。”

我在北京赚得不多却辛苦攒钱,他们赚得多却从不攒钱,当时我就想:“哪怕我在北京奋斗20年,也抵不上人家现在的境况,那我还不如回家呢。”所以前段时间,我一直徘徊在回家和忍住回家之间。

可是,然后呢?能有什么办法呢?直到无意中看到孙振耀的一段话,心态就平和了:“在任何时代,每一个既得利益者的背后,都有他的祖辈父辈奋斗挣扎乃至流血付出生命的身影。猴子的灵魂不一定比你卑微,但你身后有几十万年的类人猿进化积淀。”所以,不要抱怨,还是平和地继续奋斗吧,为了我们的子孙能多一点点幸福。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你们所剩下的就是教育。”生活永远是我们计划之外所发生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可爱的社会,会碰到各种各样神奇和邪门的事情,我们的小心脏有时真的会受不了,但更多时候没有办法,只能心平气和地用理智说服自己。就像韩寒说的:“一切都不会出意外,只是多了一点儿波折。而那些波折却让我们痛苦不堪。”

分享几个心态不好时的解决办法,来应对随时出现的波折:

碰到很艰难或快顶不住的事情想放弃的时候,如果你认为这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尽量多坚持一段时间,因为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而且再难过再难熬的事情,总是有时间段的,过了这一段时间,就会立马变得轻松起来,心态也会好起来,而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就会知道如何处理,因为你有了战胜它的经验;但如果你放弃了或是心态转变不过来,以后再碰到同样的问题,心态会更加不好。

真心碰到让自己难受、难过、难办、难为情的事情,反正就是在你不爽时,不要老在屋子里窝着、宅着或在网上泡着,一定要去外面多走走,不一定非要干什么。有时候环境变了,人的心情也会不一样。就像《前途》里面讲的:心态难以被理智说服,但容易被行动改变。

如果还是不能摆脱烦恼,那就去跑步。实验证明跑步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减压和放松方式。原来有人问我在北京压力那么大,我怎么还能心态平和地做那么多事情。我说除了看书,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就是跑步。跑的距离不用太长,关键是跑过以后神清气爽,思路清晰,原来好多困扰你的小问题说不定已经有了答案。当然,打篮球、踢足球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真的到了我低得不能再低的低潮期时,心想:“明天我就不在北京待了。”我会静静地坐下来看《勇敢的心》和《三个白痴》这两部让我充满希望和给我力量的电影,毕竟生活中还是有美好的东西存在的。

就像老俞说的,三件让人幸福的事情: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有人爱,不仅仅是被人爱,而且有主动爱别人、爱世界的能力;有事做,让每一天充实,事情没有大小,只有你爱不爱做,不爱做的事再大也没有意义;有所期待,生活就有希望,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期待明天,期待阳光,人就会从卑微中站起来拥抱蓝天。

努力是为了埋葬所有的彷徨,实现心中的理想

前天晚上跟Andrew通话,震撼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比我想象中要大好多,一些超前的价值观印证了我内心深处一些不安分的想法,而他现在的生活也是我一直向往的。

这段时间我莫名地陷入一种复杂的感觉和情绪中,不是消极、不是积极,也不是“大姨夫”。只是越来越感觉中国很多东西都很虚,很少有实的东西。那几天,我纠结了,彷徨了,无聊了。

我是一个很少回顾过去的人,就像自己写的文章,发到博客上之前会改上好几遍,但很少回过头再去看之前写的文章。有时只是无意中点开一篇,愣一下才意识到:“哦,这个是我写的。”当然,没有自恋。

而我的感觉也经常跟别人错位,比如他们说这个是美女,我会说:“啊,好一般。”他们说×××的思想怎么这么偏激,我会说:“这多正常,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工作三个月的时候会有三年之痒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萧伯纳的一句话:别人一夸我,我就局促不安,因为夸得还不够。

上周末下午4点多,我心血来潮沿着附近的湖边走了一圈,看着光秃秃的树木、造型别致的别墅、宽阔的结了冰的湖面,反复听着那几天一直听的几首歌,悠闲地在湖边散步,来回走了一个小时,心里很是茫然。中间我猛地意识到,我从去年6月搬到这儿住以后,我只是在夏天和秋天的晚上在这儿跑步,从去年6月到现在已有8个多月,而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去湖边散散步是一件多么惬意和享受的事情,而那天是第一次。而真正让我反省的是上周去南方旅游时在火车上发生的一件小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