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境贫寒

一 家境贫寒

1908年,对于中国而言,可谓是动荡之年。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清政权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日益摇摇欲坠,影响中国政局的两位最重要的人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两天之内相继去世。列强为了维护在华的利益,他们纷纷扶持新的代理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海外以及内陆地区加紧筹备和发动新的革命,力争用最短的时间给中国带来新生。身处社会底层的中国老百姓,生活日益困窘。

江苏省是位于我国南部的一个省份。南北朝时期,江苏曾经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京畿之地。丰县是江苏省建制最早的县,史书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的记载。历史悠久的丰县位于徐州最西北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毗邻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古称凤城、丰邑、秦台;春秋属宋,为宋王偃的都所;秦时建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古往今来,这里英雄辈出,景色优美,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河道纵横。丰县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大沙河,古往今来是丰县主要的经济商贸通道。大沙河养育了沿岸村庄的人们。大史楼村位于大沙河的岸边,大沙河流经大史楼村西。靠近河边有一户人家,是佃农范立文的家,他们家世代都是佃农。为了改变穷苦的命运,父母节衣缩食,让年幼的范立文念过几天私塾,父亲希望他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可是,由于贫穷,范立文就中道退学了。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产者来说,他们只能成为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范立文的母亲和媳妇都是贤惠的农家妇女,他的父亲是勤劳善良的庄稼人。

还没有到夏至,大雨却弥漫起来,闪电在天空中伸开爪牙,把树木都劈开了。好不容易雨水停了,勤劳善良的范立文再也坐不住了。他掀起自己家里的草帘子,不时地抬头看天。天依然灰蒙蒙的,并没有放晴的架势。他担心自己家里的秧苗被毁坏,在父亲的召唤下,他顺手提起一把镢头就走了。大雨早已把秧苗淹没了,田边的小路上泥泞不堪。他开始担心秧苗是否会倒下。对于水稻来说,它并不怕水,水是它的宝,可是一旦秧苗深陷泥潭,那可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仔细地向泥水中探望着。他发现,在浑浊的水中隐约露出一个个小白尖来,他揪紧的心顿时放松了下来。秧苗是农民的命,安不上苗,这一年就白搭了。就在他张望水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蓦然间由稻子想到了“子”来。天下万物,都是有“子”的,庄稼更是,怪不得他们叫“稻子”、“谷子”的。想到“子”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媳妇。刚出来的时候,看着媳妇快生的架势,他不知道媳妇这次会给他生儿子还是女儿。想到这里,他心里不仅又紧张起来。自从他结婚以来,孩子生了不少,但是都没有长大成人。更令他们心碎的是在七八年前,他们养育了一个儿子,那时候是他们一家最幸福最快活的日子。可是一场瘟疫过后,孩子没有了。全家人肝肠欲断。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忘记自己的伤痛。半年之后,媳妇的肚子又隆起来了。一旦这个孩子出世,不管什么原因,他一定要把孩子的名字叫得响亮一点。他感觉自己一辈子给人当牛作马,忍气吞声,见证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自己却没有胆量站出来伸张正义。他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后,就像除强扶弱的豪侠一样,即使神鬼也会敬而远之的。他决定给孩子起名叫子侠。

他边往家走,边胡思乱想,冷然间和村里的接生婆在街巷拐弯处走了个对面,险些撞个正着。接生婆看到他,大声说到:“赶紧回去,别来叫我了,我知道你媳妇快生了。”

这时候,他才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媳妇快要生了。他搀着接生婆疾步朝家里走去。刚进院门,一个婴孩响亮的哭声从破旧茅屋里传了出来。接生婆朝着他说到:“你老婆这一定不是头一胎。其实不叫我,她也能生下来。”说罢,她便扭头就走。范母急忙从家中走出来,一脸喜悦却又歉疚的表情,朝接生婆说到:“他婶,麻烦你白跑了,孩子生下了。”接生婆扭过头来,搭讪到:“顺产就好,没事,那我就走了。”说罢,转身离开了。

随着一声婴孩的啼哭,佃农范立文的儿子诞生了。范立文急不可待地跑到屋里。当他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不由眉头紧锁起来。这个孩子太瘦小了,面黄肌瘦,四肢虽说不停地在踢腾着,但是范父、范母和范立文都似乎对他并不满怀期望。上一个出生的孩子那么健壮,生下来就虎生生的,都没有养活。这一次他们又担心起来。就在大家失神思索的那一刻,孩子却蓦然间不再哭叫了。众人以为又出了什么问题,走近一看,原来这小家伙眼睛睁得滚圆,聚精会神的样子似乎在谛听周围的动静一般。全家人再看看孩子,不仅没有了偏见,反而觉得心头掠过一丝甜蜜的感觉。范立文害怕再次失去孩子,赶紧脱口说到:“孩子名字我想好了,要孩子健健壮壮,将来做一个顶天立地、声播四海、行侠仗义的男子汉,所以叫子侠吧。”父母听后,理解儿子的一片苦心。当地有这样的风俗,一旦第一个孩子没有成人的话,他们就要依据当地风俗给第二个出生的孩子起一个健壮的起劲的名字,可以帮助孩子驱邪避疫,强身立命。

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日,范子侠诞生了。

子侠虽说长得瘦弱,但是却很懂事。他并没有父亲范立文所期望的那样。他刚满月的时候就高烧一次,全家人只能干巴巴看着心疼。三天过后,不吃不喝的他居然挺了过来。为了给孩子保命,范妻就到附近的庙宇为孩子乞了护身符。子侠的身体依然瘦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即使再大病症,这个孩子的精神却依然喜人。

为了使孩子少生病,范妻从来没有给孩子断过奶,生怕孩子营养不良。1914年的秋天,范妻因为养育孩子而体力严重透支,加上营养不良,就病倒了。三秋过后的十月初六早晨,范立文起床后,发现妻子还躺在炕上。年仅六岁的小范子侠看到母亲那疲惫的神色,早已乖巧懂事地自己穿好了衣服,坐在母亲身边守候着。范立文把手伸向妻子的额头,发觉妻子浑身热得滚烫。他急切跑到宋家楼镇去取药。等他刚回来,还没有进家门,便在院子外听到父母哭儿媳的声音。他像雕塑般僵立在那里。小范子侠跪在母亲的身边,“哇哇”大哭起来。

范立文丧妻之后,一度心灰意冷,半年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心情侍弄他的庄稼了。稻田里任由杂草疯长,甚至连东楼镇的东家看到后也多次提醒他,如果不好好种地,今年恐怕连租子也交不起了。只有看到瘦弱的小子侠后,他才会强打精神,在家里干一些活计。慢慢地随着孩子乖巧懂事,家里人的心情也日渐变得好转起来。看到孩子矍铄的眼神,以及小范子侠那异常的举动后,他们感到这孩子确实不同于其他孩子。偶然一天,范子侠居然自己在屋里用芦秆在地上涂抹起来。范立文走近一看,原来他写的是方块字。范立文纳闷了,没有人教,他怎么会写字呢?不仅会写字,他还学会了背诵一些古诗,比如《悯农》。经过询问之后,他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偷偷跑到村里的小学去学的。老师看他悟性高,聪慧可爱,于是顺便教授了一些文字。范立文看到这里,顿时感到生命中的一颗新星即将冉冉升起。他蓦然间意识到,必须让孩子上学,哪怕砸锅卖铁,也决不让孩子像自己一样,除了奉县这块天地外,其他的地方,他根本见也没见过。他想,即使拼了老命也要让孩子知道中国究竟什么叫地大物博。越是痛苦,就越是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如果一个贫穷的家庭,连希望都没有了,那么他们便是真正的贫穷到家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