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为什么病人来找我看病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病人来找我看病

每一个医生都应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病人来找我看病?”每一个医生都应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1968年的中国肿瘤医学界发生过一件很大的事,可能很多人都不曾听说过。有一位叫张秋菊的农民,得了非常大的肿瘤,病情重到她每天只能枯坐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解放军给她做了手术,切除了肿瘤。她的文化程度不高,表达感谢只写了几个字——“毛主席救了我”。在那时的大环境中,医生在病人看来是天使。

我来自一个医生家庭,我的父母、哥哥都是医生,我成长的那个时代中,医生得到的是全社会的尊重。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医生的工作中却充斥着各种问题带来的烦躁:政府投入不足,百姓需求不断地增加,等等。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媒体起到的催化作用是非常不好的,我也要呼吁媒体朋友们尊重医生,我们医生真的很不容易。1996年曾有一个高考作文题目是“截错了”,竟然借由一则讽刺医生粗心的漫画展开责任问题的探讨;在今年(2016年)“春晚”中也有讽刺医生的节目。我觉得这个社会对医生的尊重太不够,对医生的形象误导又太多了。黄洁夫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曾经说过一句话:“绝大多数的一生无意被奉为白衣天使,但也不容被丑化为白狼。”但一层层深入的误导还是令社会对医生产生了不信任感,甚至出现了“职业医闹”队伍。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问自己,病人是不是亲人?我们这代医生从小受的教育就是“病人是我们的亲人”。什么是亲人?就是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人,对待他们时感情大于理性。然而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病人?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宣传病人是亲人,因为病人就是病人,是一个生了病的人,对亲人有感情,对病人要同情,区别在这儿。医学和科学的差异在于:医学也是科学,但医学是温暖的,医学是有温度的。病人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他是一个生了病的人,我们要从“人”的角度去考虑他。

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要直面死亡,要承认医学的极限。“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的赞誉,医学界是承受不起的,因为医学始终是有局限的。肿瘤医生的成就感就比较差,因为很多病人都去世了。因此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医学重新下一个定义,要强调医学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在宣传一个医生的优秀时,不应该宣传他什么病都能治,而是要说他把病人当成了一个“人”来看待。医生的科学精神大多是主动的,很多医生学外语、出国进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都是为了学习医学知识,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还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比如继续教育制度、晋升制度、考试制度等,也鞭策着医生对科学知识的积极追求。但是,医生也一定要对自己的人文素养有严格的要求,病人为什么找我们看病,是因为我们懂他。当一个医生懂病人、了解病人,把病人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病人就觉得医生真的很亲切。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先进又核心的部分,也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医生于技术上的差别是有的,但往往在人文上的差距更大。我们的沟通能力、科学思维、理性思维、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及鉴赏力;我们的职业道德、个人修养、法制观念、科学学风、事业心、责任感、健康的心态等等,都属于和体现着人文观念和思想。可以说医生从事医疗活动时必备的元素中,除了科学知识以外,其他的都归属于人文。

因此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为什么病人愿意找你看病?这要看你怎么体现人文思想。

比如,外科医生做完手术都要给病人和家属看切下的肿瘤标本,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看到标本是什么心情呢?很多医生把标本拿给病人的时候常常连同着带血的纱布和手套,于是病人随之看到的将是手术的惨烈场面,闻到的将是令人害怕的气味,老百姓怎么能接受?而我们团队的做法是什么?我们会把标本进行清理,把血迹清洗干净再放到托盘里,这样病人和家属面对标本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血淋淋的场面,而是被我们拿走的敌人、致命的病灶,他们看到的将是希望。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