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音

第二章 知音

1.公寓生活

按照老礼儿是要回拜的。胡兰成迫不及待,第二天便登门拜访。

张爱玲住的爱丁顿公寓是一座西式高档住宅楼,爱玲的居所在公寓的顶层。爱玲与姑姑合住,两个单身女人各居一室,除了一起吃饭,互不干扰。

张爱玲的住处给胡兰成的感觉很棒:“阳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今生今世·民国女子之二》)

当时市民多住平房,城市比现在要矮许多。爱丁顿公寓体量巨大,在人们眼中已经颇为壮观,再加上爱玲住在其中,故而胡兰成感觉越发地高大。他的偶像高高在上,全上海都匍匐在她脚下。这里是胡兰成的圣殿,他是来朝圣的。

虽是头回来,但胡兰成对爱丁顿公寓一点也不陌生。他读过张爱玲描写这座公寓的文章,是篇散文,登在《天地》杂志第三期,标题叫“公寓生活记趣”,就是那篇确证爱玲才华从而让他又傻里傻气地高兴一回的作品。“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一句,就出自这里。

这是一篇真正的散文。散得厉害,东拉西扯,忽南忽北。

全文二十个自然段,三千五百余字。除了起头的帽子,记述的内容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类为物品,计有水龙头、飞机。

一类为自然,计有积水、风雨、苍蝇、蚊子。

一类为活动,计有市声、电车运行、买臭豆腐干、煮红米饭、买豆浆、看报、炒菜、国社党的主张、米缸里出虫、香港遇蛇、逃世、换衣、闲话、弹琴、煨牛肉汤、泡焦三仙、管闲事、扫灰尘。

一类为人物,计有电梯工、巡警、用人、钟点工、屋顶溜旱冰的孩子、外国绅士。

区区三千五百字,装了这么多东西,能不散吗?

内容虽杂,但都分布在公寓这个平台上,各就各位,按部就班,所以并不显乱,再加上服务于同一个主题,即记趣,所以更不乱。所谓的形散神不散。

趣属于乐,文章却从苦谈起。抱怨热水龙头,不光放不出热水,还时不时地发出不怀好意的怪叫,把人吓个半死,让在香港挨过日军轰炸的张爱玲重温飞机在头顶盘旋的恐怖感。接着抱怨雨季,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忙得人仰马翻,不光耗力还要花钱——公寓门口积满了水,须雇黄包车摆渡过去。

既然这么不好干吗还住公寓?这就要谈到公寓的好处了。趣味多多。比如,可以听到街上的市声,还有电车在轨道上开动的匀净的声响以及愉快的打铃声。卖臭豆腐干的吆喝声传到楼上,抓起一只碗追下来,小贩已到另一条街上了。最对爱玲心思的是公寓的私密性,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没关系。然而同在一幢楼里,秘密难免流出房间,特别是夏日,家家户户都大敞着门,你可以听到别人家打电话、弹钢琴;抽抽鼻子,就知道谁家煨牛肉汤谁家泡焦三仙。屋顶平台常有孩子们溜旱冰,声音特别难听,烦死人了,一个外国绅士声势浩大地上楼去教训他们,一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原来那里面有美少女,不用开口,单是目光他就敌不过。

还有道德。一家一户独住不存在公德问题,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就不能光顾自己了。打扫自家阳台上的灰尘,不由想到楼下人家晾晒的东西,一念之慈,人的灵魂便在公德中走了一遭。

这不是简单的从诉苦到唱好,而是一种精心布局,是所谓“参差对照手法”的自觉运用。参差对照是张爱玲提出的,既是一种创作理念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凡是创作,一定要进行对照,问题不在于是否对照,而在于如何对照。以往的对照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双峰对峙,一种本质性冲突,用色彩形容,叫红配绿。“红配绿,赛狗屁”,不好看,太俗气太闹腾。当然也不真实,正如声音,放得过大,必定失真,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好声音不以震耳取胜。于是张爱玲反其道而行之,跳出红配绿的窠臼,进入绿配绿,也就是两种不同的绿进行对照。红与绿之间的差别是对立,绿与绿之间的差别是参差。张爱玲说,其实不同的绿之间的冲突倾轧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丝毫不影响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参差对照既发生在不同事物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事物内部。总体上,公寓是参差对照,有苦恼有乐子。细节上也几乎处处贯穿着这一现象。比方风雨,它造成诸多麻烦,但也不是单纯的丑,同时也带来美感,出去时忘了关窗,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再如人,电梯工极敬业,因为在高档公寓服务,便拿自己当绅士,拒绝给不修边幅的客人开电梯;不管天气多热,按电梯的铃声催得多急,也一定在汗衫背心上加一件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方肯出现。形成参差的是巡警(疑似今天的保安),这两个家伙是十足的大懒虫,上班时间通常都是横在藤椅上睡觉,挡住了信箱,以至于每次房客去查看信件,总得殷勤地凑到他面颊前,仿佛要询问:脸上的酒刺好了些罢?虽然讨厌,倒也可乐。如果说电梯工是好人,那么巡警也不是坏蛋。

这篇散文发挥了张爱玲一贯的语言优势,文字漂亮,明丽惬意,又不失幽默。且看这一句:“蚊子少许有两个。如果它们富于想象力的话,飞到窗口往下一看,便会晕倒了罢?”这是讲公寓的好处,扯出蚊子来证明。有的足以做警句,如“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还有词语,独特而形象。讲到巡警,这样说:“看门的巡警倒有两个,虽不是双生子,一样都是翻领里面竖起了木渣渣的黄脸,短裤与长统袜之间露出木渣渣的黄膝盖。”木渣渣,怎么想出来的?那是又硬又干的木头露出的断茬,太生动了,让人立刻生出粗粝的感觉,心里都要起疙瘩。

除了《公寓生活记趣》,跟公寓相关的散文还有几篇。最短的一篇是《夜营的喇叭》,全文录下:

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我说:“又吹喇叭了。姑姑可听见?”我姑姑说:“没留心。”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

我说:“啊,又吹起来了。”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这一次我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还是街上过路的。

胡兰成这样评说这篇散文:“张爱玲的《夜营的喇叭》,在这时代的凄凉与恐怖里像一个熟悉的调子,简单的心奔走着充满喜悦与同情,这里有一种横了心的悲壮。”(《张爱玲与左派》)

这篇的情调与上一篇的明快不同,满纸的惆怅。

无论是喜还是悲,张爱玲笔下的公寓都令人向往,恨不得立马搬进去跟她做邻居,哪怕被狠狠敲一笔房租也在所不惜。

总之,公寓代表着张爱玲的生活方式,私密、个性而又开放。

2.农家子弟

见是胡兰成,张爱玲真诚地迎他进来。

又是一场马拉松式长谈,胡兰成在张爱玲房间坐了很久,仍旧滔滔不绝,张爱玲仍旧静静地听。谈话范围比昨天小,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新一旧。新的是理论,事关政治,爱玲无兴趣。旧的是胡兰成生平,属于上次谈话的延续,爱玲喜欢。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乡下人,生于1906年2月28日,真正的农家子弟。生养他的村庄叫胡村,听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同姓宗族集聚地。胡兰成给自己寻来两位祖先:胡铨和胡大海。胡铨是宋朝文臣,曾经上本弹劾奸臣秦桧,敌国金人曾出千金购求这份奏疏。胡大海是明朝开国功臣,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猛将,杀人无数。一文一武,倒也齐整。

胡兰成笔下的胡村美得不得了,那是一个远离滚滚红尘的世外桃源,一块传承绵绵农耕文明的现代乐土。

那里有桃花般的女子,大气洒脱的男人,岁月淘洗了一遍又一遍的童谣,糯米粉蒸的豆沙馅大糕,还有溪山月色屋瓦流萤,疏疏铺在阳光上的窗棂的暗影。春天,桑树萌出新芽,金黄娇嫩,太阳照下来,连日色都涤新了。夏天,十里桑地秧田,蜿蜒田间的道路阳光下如黄金铺就。秋天,田稻割了,村口陌上路侧的乌桕树,比枫叶还红得好看。不知何时树叶落净,枝上的桕子比雪还白,把溪山人家都映照着,冬天悄然来临。

这是即时小景,精巧而活泼。大景更具空间性,阔远而静谧。母亲在前面走,男孩跟在后头。母亲走路这样安稳,没有一点夸张,日月丽于天,江河丽于地,而她的人则在天地间。因为去做客,母亲在路边供人歇脚的亭子里买了几只烧饼,放进包裹中提着。到了主人家,被喊作九太婆的妇人迎客扫洒,端出汤年糕,母亲连说罪过,起立又起立,然后方安坐说话。男孩静静地立在母亲膝前,觉得母亲跟九太婆好像火柴盒子上印的采莲人,明清木板书里插画的线条,而纸张和色彩却又分明是民国初年的。虽然只过了一小时,却似人世迢迢已千年。一切都那么随意和谐,淡定自在,理所当然,时间般恒定。那美不光是景,是人,还是礼,是文化。

这里的大城市是绍兴,在山外,走水路乘船去。两岸的田地渐渐开阔,山峰朝天边退却,变得斯文起来。此时绍兴城还望不到,只觉得它就在那里,隐隐浮在水乡上,又像是在云天里。河中的菱角芡叶慢慢多起来,船旁掠过一两只乌篷船,好比从城里流出来的桃花片,它是信使,通知你即将进城了。

胡家本来殷实,传到父亲手上,几年便败光了。胡父是个荡子,然而却有荡子之德,豪迈侠义,倒贴讼费帮人打官司,赢是赢了,却落下事主一堆埋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邻村一个俞姓店主见胡父是条汉子,便主动前来结交,做了胡兰成的义父。俞家是富户,全凭他家资助,胡兰成走出胡村,前往绍兴和杭州读书;还是靠了他家,胡兰成娶上了媳妇;仍旧靠了他家,胡兰成得以安葬早逝的结发妻。

中学基本是在杭州读的,高中没能毕业。起因是一份稿件,当时胡兰成担任校刊英文总编辑,负责校刊的教师不同意发表这份稿子,胡却刊登出来,结果被校方开除。回到胡村后,在小学教书糊口,结婚成家,那是1925年,胡兰成十九岁。两年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杭州邮政局通知,叫他去做邮务生,那是胡兰成上学时考取的,难得人家还记得。不想这份工作只干了三个月。胡兰成应顾客要求给集邮的邮票盖章,被局长一通斥责,隔日一个英国妇人也来盖章,他没答应,又遭局长谩骂,胡不服,被开除了。

回乡下住了两个月,胡兰成动了北上求学的念头,便只身来到北京,进燕京大学副校长室做文书抄写,每天工作三小时,得空便去听课。胡兰成在燕大没有正式注册,属于旁听生。

一年后也就是1927年北伐军攻克江浙,南方气象一新,胡兰成南归杭州。其后几年,杭州和胡村两头跑,经过长期失业,终于进学校教英文。1932年,二十六岁的胡兰成与人结伴到广西闯荡,先南宁后百色再柳州教书五年。这期间胡兰成在事业上的收获是结识一个人,做了两件事。人叫古泳今,广东人。两件事,一是出了本散文集《西江上》,给鲁迅寄去一本,被先生写进1933年4月1日的日记。另一件事是兼办《柳州日报》时发表言论,反对地方势力武装要挟中央,结果得罪了桂系军阀,关押三十三天后礼送出境,白崇禧送他五百元路费。

回乡路经上海,遇到古泳今。汪精卫是广东人,追随者中有不少同乡,古泳今即是其中一个,如今负责汪派报纸《中华日报》。他知道胡兰成善写,便要他试笔。胡兰成写了两篇经济类文章,发表后由日本《大陆新报》译载,于是被聘为《中华日报》主笔,这时他三十一岁。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接着又进攻上海,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胡兰成被派往香港,担任同为汪派的《南华日报》总主笔,负责政论时评。1938年底汪精卫出逃,响应日本近卫政府,发表名为艳电的声明,主张放弃抵抗,与日本合作。消息传到香港,胡兰成独自一人登上山顶,在树下一块大石头上坐了好久,终于铁心赌一把,下山便答应参加所谓的“和平运动”,实则汉奸卖国活动,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939年5月汪精卫抵达上海,胡兰成离港与汪会合。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三十四岁的胡兰成从苦哈哈的教书匠和穷兮兮的小编辑一跃而为宣传部次长,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其后与汪精卫产生分歧,官越做越小,最后被捕关押。

说胡兰成天生反骨一点不冤,他屡屡与上司闹对立,处罚一次比一次凶险。第一次是开除学籍;第二次是解除工职;第三次是军法审判;第四次最重,被汪政府逮捕,差点丢了命。他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反叛者,终身都不安分,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做学问上,当然也包括对待女人在内。

3.贵胄之后

中国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祖宗,也喜欢谈论别人的祖宗。胡兰成谈着谈着就从自己谈到张爱玲的家世。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谁都知道,张爱玲有一个显赫的曾外祖父,有一双缔结传奇姻缘的祖父和祖母,有一本说不完道不尽的家族故事。

张爱玲的祖父叫张佩纶。张氏世居河北丰润,用张爱玲的话说是“北边乡下穷读书人家,又侉又迂”。侉是说话,指唐山一带口音,土而怪,语调曲里拐弯,但又圆润亲切,就是当代艺术家赵丽蓉在小品表演中说话的腔调;迂是处世,死脑筋,转不过弯子,不会变通,就知道书本。张佩纶二十四岁中进士,一路做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副部长。品级不算很高,正三品,但名气很大,与张之洞等新进相互倚重,以清流派自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其时主持外交的是权臣李鸿章,走的是周旋路线,对列强能忍则忍,一让再让。清流派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纷纷上书抨击李氏外交政策,主张强硬外交。清流意见占了上风,张佩纶意气风发,前往福建马尾前线督办军务,不想大败而逃,被革职充军,解往热河效力,相当于今天的劳改,套用《水浒》中挤对人的话叫“贼配军”。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