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长为更完善的自己

陪伴孩子,成长为更完善的自己

一整天的忙碌,回家晚,停车的时候隔着窗户看见弟弟坐在卧室地上玩儿脚丫子,逆光下小胖子的剪影像只憨憨的小熊,我举起手机在窗边晃了晃,他抬头咿咿呀呀朝我挥舞小手臂。

大门这就开了,走过去,闻声而动的两个姐姐穿着睡衣赤脚扑过来吊在我的大腿和脖子上,弟弟也歪歪倒倒地从里屋窜出来,一屁股坐在不远处要抱抱。大姐嫌我回家晚,二姐连声追问买的演出服为什么还没寄到。我一边安抚解释,一边抱起弟弟,他两只手使劲勒紧我脖子(生怕一不留神被放下),勒得我呼吸困难。

我的背包还挎在一只肩膀上,车钥匙捏在手中,手机眼看要从衣服口袋里滑落到地上,鞋子也没机会换,想说话,一张口嗓子痛,才想起几个小时没喝水了。

这是平常的一天,这是一个妈妈的日常,是涌上来的,是甜蜜的负担。

这也是平常的一天:

要带三个孩子去动物园。早晨妹妹在门外喊“妈妈快点”的时候,我正折叠弟弟的推车,要收起来才能放进后备箱。明明卖点是“一键单手收车”的,关键时刻怎么也收不起来了,初冬的天气,穿一件衬衣忙得满头大汗。偏偏弟弟还不想出门,正举着他的塑料挖挖机到处跑,按都按不住。

先把婴儿车推出去再说吧,这么一边想着,一边取车钥匙,咦,车钥匙不见了。玄关处翻箱倒柜找了一遍找不到,快崩溃的时候想起卧室有一把备用钥匙,放下推车和行李回卧室拿备用钥匙,折回来妹妹还在门外不耐烦地吼:快点啊妈妈。

出门看见姐姐拿着明晃晃的车钥匙瞪着我,我说:你拿了钥匙怎么不早说啊?她一边嘟嘴一边说:我出门时说了啊,你忙着收车根本不听我说的。

妹妹还在吼:再不走动物们要睡午觉啦!

一股火从胸口往外冲,到底还是压下去了,走到车子后备箱处,用力继续收婴儿车(以此发泄体内怨气),咦,收起来了。

上车,出发,姐姐妹妹噜啦啦噜啦啦唱着,弟弟也笑得嘎嘎嘎的。他们的坏心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就我这个无趣的,不再喜怒于色的大人,手握方向盘两眼直视前方,半天不想说话。

这些日子,也不是多大的麻烦,但拉拉杂杂的小事总把人往低处拖,就好像生活一直在彩排,正式演出永远不会到来。

时常有人讲,我们这一代的妈妈和上一辈不同,不会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做起妈妈来更轻松无负担。既要做妈妈又要做自己,既要照顾孩子又想关照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孤独小孩,有多少人能轻松应对?

小时候看到“爱恨情仇”四个字就会两眼放光,看到“苦难”就以为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到“残酷”就浮现一把眼泪一身血汗。事实上,一个人在与庸常日子作斗争,在杂乱细碎的生活泥淖里奔命的同时还能把自己拔起来,太不容易了。假如有一部书“论一位文学青年成了妈妈之后如何在与世俗交战中赢得自我”,我一定会买来读一读。

“我们都努力着,向着光的方向。”我一位同是妈妈的好朋友在一篇写我的文字里这样鼓励彼此。这位好朋友和我一样都怀揣着一颗文学少女的心,两年前辞去光鲜的某电视台节目总监的工作,带着六岁调皮捣蛋的儿子旅居在大理,渴望写出一部拿得出手的好作品。我读她这句话的时候竟然有点难过。几年前我也写过类似的一句话:我们都脚踩大地,并随时准备迎接飞翔。当了妈妈之后读起来,心境自然是不同了。因为已经知道,有些话说出来容易,践行它,太难。

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呵,毕竟我们都看见那或许微弱或许明亮的光,就在前方。正是在经历这一切庸常,穿越泥泞的过程里,我们才会获得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