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为先舅向仙乔先生之著述汇编。先生名楚,字先乔,号觙公,别署空石居。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生于四川巴县。
一八九七年,先生以优等考入重庆东川书院,即开始致力文字、形义、声韵学之研究。所为诗古文辞,更深得山长赵尧生先生嘉赏,与周善培、江庸有“赵门三杰”之称。
戊戌政变,谭嗣同、刘光第等“六君子”遇害,先生痛感“变法”不能救亡图存。一八九九年秋,先生随赵尧生先生赴北京,广览章炳麟所著《訄书》及《国粹学报》等书刊,唤起思想共鸣。
一九〇一年,泸州川南经纬学堂成立,延赵尧生先生任监督,先生任教习,吴玉章、谢持、黄复生及陶闿士均当时学生。
一九〇二年,先生乡试中举。一九〇四年,先生辞两广总督岑春煊节署教读聘还川,在重庆开智学堂等校任教,始与杨沧白先生交厚。
一九〇〇年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杨沧白先生通过先父达意,先生加入同盟会。后又应永宁(今叙永)中学堂聘,与沧白先生同往任教习。两先生向学生介绍《民报》、《国粹学报》等书刊及明末顾炎武、黄宗羲著作,唤起学生民族思想觉醒及对国内外形势认识。学生张颐、杨伯谦、叶麟等先后加入同盟会。一九〇七年,先生重赴北京,授内阁中书。一九〇八年秋,以先父迭函相促,遂返重庆,任重庆府中学堂及川东师范学堂教习。时沧白先生任府中学堂监督,府中学堂又为重庆同盟会大本营,于是先生与杨沧白、黄复生及先父陶闿士诸先辈,积极谋划蜀军起义。蜀军政府成立,先生任秘书院院长。
先生既肆力古文辞,又精研文字声韵。一九一三年讨袁失败,先生亡命上海,应南京高师聘任国文部教授,主讲文字声韵学,积年潜研,专长始得以发挥。一九一七年广东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被选为海陆军大元帅,任为大元帅府秘书,并亲题“蔚为儒宗”四字相赠。一九一八年,孙中山先生任杨沧白先生为四川省长,先生为政务厅长。一九二〇年冬,杨通电辞职赴沪,托先生代行省长职。直至一九二四年初受聘为成都高师主讲文字声韵学等课,学生知名者有姜亮夫、殷孟伦等。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先生任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并一度代理四川省教育厅长。一九三一年,三大学合并为四川大学,任文学院长。
一九三五年,重修《巴县志》,先生受聘告假返渝,两年完稿付刊。先生亲撰《事纪》、《蜀军革命始末》、《礼俗》、《叙录》等篇。《事纪》、《始末》等篇保留不少辛亥革命前后珍贵史料。先生尤通晓巴蜀方言,故《礼俗》篇中特撰《方言》一章,推寻巴郡方言语根,辨析甚精,遗著《觙公汇稿》中之《巴蜀方言》、《方言调查表》均能体现先生之深厚功力。
一九三七年,先生回四川大学任教。一九三八年冬,随校迁往峨眉伏虎寺,凡三年余。一九四一年川大成立文科研究所,先生以文学院长兼所长。一九四九年,先生代任四川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川西文教厅文物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曾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一九六一年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先生所撰古声韵论文,部分编入《觙公汇稿》(学术论著)中。如《订转注》、《古四声通说》、《戴东原声类表释例》、《古音韵部分析》、《论鱼歌麻古音答邓永龄问》等,均多年研究之结晶。其中《订转注》以“六书惟转注多异说”,斟酌古今学者之说,提出自己见解,谓“转注属文字之创造,实由音理孳乳而成”。又对汪荣宝、章太炎关于鱼、歌、麻古韵之争,在答邓永龄提问时,申明章氏主张,引证精辟,言简意赅。
“文革”开始,先生早已去世,家中藏书突遭造反派抄没。《汇稿》本为中华书局约稿,已故表兄向子昕亲至川大绿杨村宿舍以书稿见托,并言“此稿由泽荪全权处理”。改革开放后,子昕兄又偕长子过访,重申前约不变,并深信作为亲属和门人,吾二人定能妥善保藏书稿,并使之面世。将近半世纪,先生遗著终得刊行,实感欣慰。
全书分为三编:有关辛亥革命之回忆文章、《巴县志》亲撰部分及其他单篇文章,汇为“空石居文存”;诗作原有四川大学出版社《空石居诗存》,黄稚荃先生加以注解,今仅保留向氏原诗,并作补遗,仍用“空石居诗存”为名;家藏之学术文稿抄本,沿用原题“觙公汇稿”。“汇稿”系先生手订,今影印出版,以存原貌,诗存、文存部分则据行世之书刊排印,因无底稿,一些疑误之处无从核订,姑仍其旧。
《巴县志》之《叙录》、《礼俗·方言》,与先生手订之《觙公汇稿》所收重复,今保留《汇稿》中之影印件;《巴县志》之《蜀军革命始末》,先生后又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四川辛亥之役》、《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亲历记》等文,内容更为丰富翔实,故收此两文而略去前者。
部分文章(特别是《巴县志》部分之篇章)征文考献,引据宏富。然引文与今所通行者字句容有出入,此系引者节引,抑或所据版本不同,已不可知,故一仍原貌,未敢擅改。
整理工作得到川大文学院毕业生、浙江古籍出版社况正兵先生的加入,他在编排体例、佚文搜集、讹误校订等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心血,谨此致谢。
本书系先生著述之首次系统整理,篇目容或未备,疏误更所难免,诚望方家指正。
陶道恕、蓝泽荪
二〇一一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