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推荐序

我应该直接告诉你们,我是弗兰克·洛伊的崇拜者,即便我不是,我也会为他着迷。

我在人们所称的我的“鼎盛时期”搬了一次家,却不想因此失去我所收藏的大量图书。这时弗兰克·洛伊无私地资助了我,将残存的图书迁移到皮特街上的悉尼机械艺术学院(Sydney Mechanics’School of Arts)。那里的环境已今非昔比了,如今成了一个公共图书馆。弗兰克诸如此类的慷慨事迹不胜枚举,无法全部容纳在这一本书里。

不过,我为这本书写序并不是因为受过他的恩惠,也不是因为我喜欢“第二生命”这种说法,抑或是仰慕作者的叙事文笔和探索精神。我能够满腔热情地阅读下去,是因为弗兰克并没有被塑造成为一本畅销小说里的主人翁。不像李尔王,弗兰克不是一个疯狂的老国王;也不像托马斯·曼(Thomas Mann)著名小说里的布登勃洛克家族(Buddenbrooks),他的适应能力及睿智意味着他注定被财富和亲人围绕。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超越任何其他人可以达到的程度,并且至今也没有任何要停止的迹象。对他来说,就像马戈说的,这样的动力使他无法成为一个躺在舒适的老板椅上的贤明老人。但他会分析自己,这使他的人生变得有趣。他不是一个空有冲劲和肤浅目标的人。有时候他会充满感激地回顾他与雪莉(Shirley)多年的相濡以沫,与家人坚不可摧的亲情,以及他对澳大利亚社会的重要意义。有时候他也会严厉地解剖自己及他人。作为一个难民,弗兰克的生命之树是摇摆不定的,可以说没有一根树枝是稳固的。他取得如此成就,也算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弗兰克一直都非常擅长从困境和磨难中站起来,从而不断书写人生的华彩篇章。

有趣的是,澳大利亚人普遍能够和弗兰克惺惺相惜,即使是那些对他并不着迷的人。从第一次来到澳大利亚并从货车司机的工作开始,雄心勃勃的弗兰克就有和澳大利亚人打交道的能力。就像书中描述的,弗兰克的自我反思意识是澳大利亚的寡头政治人群里不常见的。他成就了大多数澳大利亚富人不可能成就的业绩:对顾客们的尊敬。除了一些有名的特例,在澳大利亚,财富往往属于那些不尊重传统和不懂得捐助,以及不懂得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的人。

我认为吉尔·马戈的书诠释了复杂、神秘、充满远见和睿智的弗兰克·洛伊。我喜欢它,相信你也会的。

托马斯·基尼利 (Thomas Keneally)

  1. 托马斯·基尼利是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因小说《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而广为人知,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成为影史经典。——编者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