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旁边,你却忙着玩手机

壹 找对象、交朋友,聊得来比看着顺眼更重要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通讯录里的朋友很多,可真正能陪着自己说话的人却很少。身处这个繁华而浮躁的世界,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许多附加条件去衡量一个人和一段关系,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聊得来。

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旁边,你却忙着玩手机

手机代替不了你和家人、朋友的感情,

代替不了大自然带来的恬淡舒适,

也代替不了让你取得成功的努力和勤奋,

放下手机,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1

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网络社交上,反而忽略了身边真正关心我们的亲人。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令人莞尔之余,又多少有些凄凉。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能遇到或看到这样一番景象:

朋友聚餐时,入座后,人人都抱着手机滑来滑去,无话可谈;

与伴侣约会时,总是忙着回复微信上的各种消息;

回家看望父母时,总是离不开手机的呼唤,转身就看不见父母的失落;

晚上睡觉时,与爱人背对背,各自拿着手机刷抖音、微博、朋友圈,困意来时,手机一放……

这已经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很认同“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这句话,虽说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姿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使我们坐在家里,动动手指,也能与千里之外的人谈天说地。表面看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可心与心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

我们在不同的社交App上分享着自己的动态,为了陌生人偶尔的点赞和称颂而心满意足;我们为了几块钱的红包而激动无比,我们对着抖音上的段子傻笑……我们忙于社交,忙于查看时讯。

无意间在网络王国中建立了自己的人设,全然忘记现实中的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等到夜深人静,关上手机的一瞬间,才叹息着一天又过去了,无声无息间消磨着自己的大好青春。

曾经,在某一个傍晚,我想约一两个好友出门吃饭,可当我翻遍所有的通讯录,竟没有一个适合的人选。当时的我,深感无力,依稀记得网络还未如此发达的时候,手机只能用来打电话,那时的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给想念的人打电话,一讲就是一个小时,从未觉得关系疏远,更别说想吃顿饭都要翻遍通讯录了。那个年代,虽然网络不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非常难得的。

而现在,即使我们有再多的微信好友,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随意分享心情的人。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网络社交上,反而忽略了身边真正关心我们的亲人,多少个日子,他们打电话对我们嘘寒问暖,可我们又何曾抽出时间陪伴他们呢?

真实的世界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如今的我,更喜欢和父母或朋友在一起,沏一壶清茶,面对面地坐着聊聊家常。

人的情感与温情在科技进步的潮流中倒退,如果用一些看上去低效的方法与世界连接,与亲人相依,反而更让人感觉踏实。

2

除了网络里的虚幻世界,我们还有真实的生活。

“别拿着手机聊天了,看你一天到晚坐在那,伤眼睛。”妈妈对我唠叨着。

我刚和朋友聊得起劲,正商量着周末去哪玩,被妈妈这么一说,只好匆匆结束了聊天,老老实实地站起身。忽然间,我有些头晕目眩,看着妈妈切菜的背影,眼睛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酸涩。

其实,我还在读书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叮嘱我少玩手机,多到外面散步和运动,这样才对身体好。这些话,一直说到今天。

现在的我已经参加工作了,他们还是关切地注视着我,怕我生病,怕我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而我却在工作之余,把时间全部投注在微信和抖音上,偶尔回家也是吃完饭就走,要不就是打开手机刷微博。

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都会给我削好水果,叮嘱我要多注意眼睛,我却懒于应付,只是余光中瞥见他们望向我的慈爱的眼神,其实他们是想多和我说些话,却又怕我不耐烦。那时的我更在意网友的评论,急切地回复着网友的各种问题,恍惚间,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偶尔双休日在家休息,我也是在家上网,妈妈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注意眼睛,注意眼睛啊,眼睛坏了就可怜了。”而我却置若罔闻,想放下键盘,却又忍不住多玩一会。她实在看不惯了,就吼我:“能不能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回来了也不跟我说一句话,就知道上网!”

而沉溺网络的我哪听得进这些话,十分烦恼地向她说:“不要管我,你知道什么,忙你自己的事去!”气氛霎时凝固,见我不思悔改,她摇摇头推门出去了,傍晚时分才推开门喊我吃饭。

自那时起,父母对我的唠叨格外少了,只有在我放下手机时才趁机跟我说几句话。现在想来,我为当时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那时的我就好像走火入魔了一般,听不进任何外界的声音,也不关心父母,很少与他们说话散步。他们就像是和我处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我从未认真地去了解他们。

记得有一次爸爸过生日,我提议一家人去外面餐厅吃饭,父母欣然同意了,我带着他们走到餐厅,一直和他们说话,就连吃饭时也没有停止过。爸爸那天特别高兴,一直讲我小时候的事情,我也告诉他们工作上的趣事和见闻。

一顿饭吃完,我终于感受到久违的的温馨,那是虚拟的网络无法带给我的。

那天,直到临睡时,我才打开手机,只见微信空空,并没有人找我聊天,也没有人在社交平台上给我留言评论。我翻开几个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他们周末都是陪家人或朋友出去游玩了,我顿时清醒,以前的自己,实在是失去得太多了。

于是,我走出房间,见父母还没睡,又和他们聊了一会。

对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上升到“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旁边,你却忙着玩手机。

美国作家克蒂亚·赫特(Ktia Hetter)曾坦言:“我不需要利用冻火鸡治疗法来戒除手机瘾。”现在的我也是一样,在我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光里,我不会拿起手机,而是脸对脸、眼对眼地谈心。

3

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需要交流。

其实不光是亲情、友情,很多“爱情”也受到了“手机”的干扰。

如今,在各种场合下,我们都能看见一对情侣或夫妻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但两人手里却各自端着手机。大多数时候,一方说话,另一方“嗯嗯”地应付着,看似对答如流,但当你追问对方自己说什么时,他却完全不知道。

手机除了沟通以外的功能,原本是用来帮助我们铭记或储存那些美好记忆的,然而当家人不再交谈,爱人不再相望,我们都低头望着手机的时候,又错过了多少个本应欢笑或感动的瞬间呢?我曾经参加过一场婚礼,新娘和新郎还未换下礼服就已经拿起了手机,各自一顿乱拍,上传到朋友圈。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与爱人之间的亲密是否只停留在肉体的层次,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交流?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想必在某一个夜晚,你也曾为这样的生活而感到迷茫与彷徨吧。

幸福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能吃到一起,能睡到一起,能一起哭一起笑,能一起吵一起闹,有欢声笑语的闪耀日子,也有沉默却很舒服的时刻。和一个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和你聊天打闹的人,相处起来多么无趣,比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孤独吧。

4

放下手机,你的人生将更精彩纷呈。

当然,在人群里,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孤单而选择玩手机,这是一种人性,你我都不能幸免。但最让人心寒的一种情况是:两个原本亲近的人,坐在一起,却各自拿着手机,共同沉默不语。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手机不离身,一心扑在虚拟的世界中,却无视现实中美好的风景和人,看到网上有人晒幸福就开始抱怨:“我怎么就没有这种运气呢?”

其实谁都不是老天的宠儿,当你放下手机,回归现实后,你才会知道,幸福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中。

夫妻、情侣之间,吃饭时各自拿着手机,即使是睡觉,也是背对背拿着手机,“刷”累了就放下手机,在无声中睡去。朋友之间,偶尔联系都是借助于微信,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时,却把时间都浪费在“各种拍”上。手机只是机器,代替不了温度,更代替不了情谊。朋友圈里的几十个赞,也代替不了相见时一句随意的调侃;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潮流用语,你可曾亲口对另一半说过?朋友发了一个段子,怎么会比一起聊天时的“糗态”更让你会心一笑?网友们的留言,如何比得上父母一句句唠叨带给你的温暖?

如果在这本书的开始,你能在这篇文章里体会到我的苦心,那么我想“厚颜无耻”地在这里发起倡议:每天远离手机一小时。

放下手机,多和家人、朋友面对面沟通,增进感情;

放下手机,多走到户外,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放下手机,你的人生将更精彩纷呈。

聊得来,到底有多么重要?

人们可以忍受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折磨,

却无法让自己的精神保持在一个危险的被隔离的状态,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1

没有谁的爱情能被束之高阁,供人参观,爱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

前段时间,大学同学L君请我们几个到她家做客。和大学期间一样,我们几个一起蜗在她家的客厅里看《樱桃小丸子》,百看不厌,总能从中发现新的笑点,大家一起笑到直不起腰。可这次的情况有些特殊,L君笑着笑着,竟然吧嗒吧嗒地滴下了眼泪,接着又耸动着肩膀嚎啕大哭起来。

原来,L君失恋了。她和男友恋爱十年,就在我们大家都以为他们要结束爱情长跑、跨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他们却分手了。众人惊愕,他们相携走过了十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异地恋和三年异国恋,最终却分道扬镳,听着都让人觉得震撼。

是多么深情,才能熬过那么多年的异地恋?又是有多少矛盾,才会选择结束这么长时间的恋情?

仔细问过L君后,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原来,以前两个人是异地恋,每次聊天时基本上都在诉说相思和离别之苦,而很少谈及日常生活细节。如今,在一起生活时,才发现两个人有很多合不来,甚至觉得两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

毕竟在三年的异国恋中,两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遭遇过很多不同的事情,在各自的生活道路上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青春懵懂时期的那种恋情了。

异国恋结束后,他们开始了像很多情侣一样每天腻在一起的时光,感情却反而大不如从前,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一个喜欢洗漱后早早休息,而另一个却喜欢熬夜打游戏,彼此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并且这种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又始终无法弥补。

我理解L君和前任之间出现的这种情感上的矛盾,毕竟没有人的爱情能被束之高阁,供人参观,爱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

L君的爱情,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四年的异地恋、三年的异国恋都没能拆散他俩,眼看爱情之花就要结出果实,最终却因为聊不来而分道扬镳。

人这一生又有多少个七年呢?七年的时间过去后,他们肯定不是七年前的自己了,爱情亦如此。L君正是意识到绝不能这样顺理成章地嫁给一个连共同话题都没有的人之后,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手。

可是这七年,对于双方真的就是白白浪费了吗?

未必,至少L君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和后悔。她说:“我感谢与他在一起的时光,是他给我爱,并教会我爱,我认为放手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没必要为了一个在一起连话都说不了几句的人牺牲下半辈子幸福。”

相信和L君一样,有很多人对于另一半的要求也莫过于此:三观合,有共同语言。毕竟,连话都说不到一起,如何相互扶持走完这一生呢?

爱情里需要遇见合适的人,亲情、友情也需如此,才能维护长久稳定的关系。有共同语言,多交流,在感情上也会越走越顺利。

2

有共同话题是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必需品,也是爱情的调味剂。

“有共同话题”看似很简单,实则不然。身边的很多朋友只有在彼此相熟的人面前才会侃侃而谈,或者可以说,恰恰是互相能够聊得来,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曾经在书上看到过一段很打动我的话:“找一个你爱与之聊天的人结婚,当你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爱情,如果你想要自己的爱情在漫长琐碎的生活中慢慢升华,那么你在最初选择要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时,就必须擦亮眼睛,弄清楚他或她是否和你有说不完的话。

记得有一次,几个相熟的朋友在饭桌上聊天。一位性格很独立的姑娘谈起自己婚后的生活,苦笑着说:“刚结婚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两个人的生活,基本上每天都是快要崩溃的状态。后来想想,他比我大很多,很多观念都和我不一样,喜欢把我像个孩子一样宠着,这样也挺好。”

私底下我悄悄问她,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会经常感到崩溃。她说,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行为在另一半眼里都很幼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

比如,她偶尔来了写作灵感,写出了一首非常满意的诗,反复阅读欣赏,很兴奋地拿到丈夫面前,渴望得到最亲近的人的赞赏或建议,可丈夫只是很淡漠地随口说一句“就这样吧”,或者把话题转向其他方面,说起自己在单位的遭遇或见闻。而他的话题,她也并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两个人便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无趣。

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姑娘继续说道:“就好像我们一起去逛街,你看上了几件很漂亮的衣服,你兴冲冲去试穿,我在外面坐着玩手机等你,等你换好了衣服出来问我是否好看,我却头也不抬,只是说一句‘挺好的’,难道你对此不会感到无奈或者生气吗?”

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人聊天,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需要,而且这种情感需要在人生道路中可能随时会显露出来。

在中央电视台的谈话类节目《艺术人生》中,有一次请到了知名演员王志文来做嘉宾。主持人朱军问王志文:“都40岁了,怎么还是单身?”

得到的回答是:“没有遇到合适的。”

朱军又问王志文对于未来伴侣的要求。

王志文沉思了一会,认真地回答道:“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难道不好找吗?”朱军笑了。

王志文很认真地否定了。“比如你半夜时想到什么重要的事,你叫醒她,她会说‘都几点了?好困啊,明天再说吧’,你马上就没有了继续说下去的欲望。有些话就在嘴边,但是在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了想,却又不想说了。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话,而且马上就能跟她说话的人。”

没错,要找这样一个愿意随时倾听和分享你心事的人,并不容易。我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对此深有体会。

比方说你在外面和一个朋友聊天叙旧,你兴致勃勃或者满怀心事,迫切想要和别人分享,你刚说了一句,她却打断你,要接个电话或者让服务员倒茶。过后,她才问你刚才说到哪了,继续再说。你安静片刻,保持沉默,也就没有那种急于倾诉的需要了。

比如,你在某一刻忽然有了某种感悟,或者遭遇某种悲喜之事,不管是好是坏,你总想找个人来交流交流,于是你拨通了好朋友的电话,却无法接通。隔了好长一段时间,她的电话打回来了,问你有什么事,你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倾诉的感觉了,只是平静地说:“没事,就是想你了,打个电话问问你在干什么。”

3

有共同话题,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最基本的愿望。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曾信誓旦旦地说要找一个有共同话题的人,如果继续追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有共同话题呢?我们便会陷入沉思。

其实两个人有没有共同话题,只有在实践中,也就是聊过天之后才能知道。有共同话题的人不会嫌你啰嗦,相反,他会对你的任何一句话都认真思考,然后做出反应。

和有共同话题的人坐在一起聊天,即使两个人都不说话保持沉默,也会变得非常有趣,因为双方志趣是相同的。

和有共同话题的人在一起聊天,你不用害怕会因为说错话而感到尴尬,即使是你用词不当,对方也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领会你想要表达的信息。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你再一次证实了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你会从对方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长大以后渐渐懂得,人最害怕的是被孤立,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脱节。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与你有共同话题的人,你就会感到自己被接纳、被认同,情感也有了归属。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很多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些从集中营中被解救出来的犹太人出现了自杀问题。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理说那些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应该对生存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历了许多折磨和苦难后应该更珍惜活着的机会。社会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这些选择自杀的犹太人是因为忍受不了无人理解的精神压力。

人们可以忍受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折磨,却无法让自己的精神保持在一个危险的被隔离的状态,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如果一个人睁开眼看到的全是跟自己的生活不在一个频道的人,想分享内心的感受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那确实让人感到痛苦。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和其他人交流并得到信息反馈。这种信息反馈的渠道有很多种,可能来自亲人,来自朋友,来自爱人。

4

我们都需要一个有共同话题的人,以支撑我们度过难熬的岁月,分享我们的喜悦。

我是在外地上的大学,正因为如此,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希望和家人进行深入交流。

我们面对面坐着,以一种让自己最舒服的姿态,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会打扰我们,天南地北、逸闻趣事、人文风俗,都会成为我们聊天的内容。这种聊天方式不仅让我们增加了见识,开拓了眼界,也让我们的亲情关系变得更牢固。

不知你是否也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和好多同学都慢慢断了联系,却唯独和大学舍友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呢?我想,这和曾经的真心交流密不可分。

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即使是面前的饭菜凉了,也会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不会感到饿了,或者累了。因为话到嘴边,必须一吐为快。虽然聊天过程中很多重要的信息都记不清了,抑或是根本就没有关键的信息,可是我们的心情却在交流中渐渐变得明朗起来。这个能与你侃侃而谈或者能安静听你说话的人,你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一定不会轻。

恋爱中的人,更需要这样的交流。你们俩吵架了,你愤然离去,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样子很奇怪的大树,你感到非常新奇,大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以至于你忘记了刚才的争吵。然后你打电话向对方讲述,对方也感到很诧异,让你拍一张大树的照片发过去,而不是说你一句无聊。你们在这种互相分享中都忘记了刚才的分歧和争吵,又变成了你侬我侬的甜蜜一对。

这就是“聊得来”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是孤独的,渴望被人爱,被人接纳。我们都需要一个有共同话题的人,以支撑我们度过难熬的岁月,分享我们的喜悦。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需要找一个有共同话题的人来共度余生,谱写岁月的新篇章。

怎样的两个人,才算聊得来

生活本就不易,你也一定会遇着这样一个人,

在他面前,你的话都是真理,

他明白你的坚强、你的忍耐,

能够给予你真诚的鼓励和坚实的臂膀,

在他面前,你就是最真实的自己。

1

好看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的,每个人都有和自己聊得来的人。同样的问题,你问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答案。

聊天也是一样,同样的话题,面对不同的人可能就有各种不同的聊法。

然而在那么多人、那么多答案之中,相信能够让你保持聊下去的欲望的,估计少之又少,这就是我们觉得“知音难觅”的原因所在。

有的人穷极一生都在追寻一个能和自己聊得来的人,比如尼采。

他有着众多的头衔,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这样一位足以睥睨众生的人,也曾经说过:“当你要迈进婚姻生活时,一定要先这样反问自己——你是否能和这位女子在白头偕老时,仍能谈笑风生?”

他也曾经不想过早地被婚姻羁绊,直到他遇到了莎乐美。他们围绕哲学整夜交谈,莎乐美让尼采有了结婚的冲动,他也确实付诸了行动,他向莎乐美求婚,但是却被拒绝了。

此后的尼采,一生再未婚娶。

好看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错过了这样一个可以彻夜长谈的灵魂伴侣,他没有找到能长聊下去的人,从此宁愿孤独一生,也不要委屈了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也一样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我们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有些人我们话不投机,急于抽身。

有人说,我和谁都聊得来,特别是帅哥美女。对于这种聊得来,我不敢苟同。

看脸的聊天,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了解对方的情况,探查对方的虚实,就像很多人会说,谈恋爱之前对我言听计从,热恋之后却天天争吵不断,人心为何如此多变。

其实他的心并没有太多改变,只是在之前的沟通中,一方坦诚交心,一方假意迎合,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换了形式的“采访”而已。这才导致脸已看腻之后,天也就聊不下去了。

其实是否能聊得来,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附和,还要向内延伸,两个人三观的契合度才真正决定了能不能聊下去。

比如,有的人周末就愿意宅在家里,看看书,打扫打扫卫生,而有的人必须要出门转转,叫上三五好友,吃饭、旅游,人多才觉得热闹。这样的两个人,如果在一起相处,能聊下去的可能性,要比志趣相投的两个人小得多。

我们都想被自己所在乎的人关注,但是首先要明白,你和对方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要求是不是大体一致,否则,花再多心思也只是流于表面,到不了内心。

2

志趣相投的人,会被命运的丝线一步步绑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类人群,有时候碍于身份、碍于工作,总要与一些完全无法交流的人对话,那种感觉,真是非常难熬。

有一次,纪晓岚、和珅陪乾隆皇帝听琴,琴师一曲作罢,给三人打了一个字谜——三先生听琴,最后还是纪晓岚想出了答案——犇,琴师说先生倒是明白人,皇上却不明白了。最后纪晓岚解释道,琴师觉得给他们三人弹琴,犹如对牛弹琴,因此三先生听琴可不就是三头牛吗。

有些话,要讲给听得懂的人,不然白白浪费了语言,耗费了时间,还惹得双方都不开心。

一曲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知音不再,再美的琴音也无人能识,倒不如摔了琴,让琴声随你一道离去。

伯牙子期的故事能够传唱至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志趣相投的人,会被命运的丝线一步步绑紧。想要合得来,先要聊得来,想要聊得来,先要精神契合。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