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

“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

那时候,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在想,假如我没被关进监狱,我该怎样赚钱养活我的家人。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就用我那辆在前民主德国当情报官员时买下的俄产伏尔加轿车。

——普京回忆

背景解读

两德统一后,普京于1990年返回列宁格勒。

普京在东德的时间里,苏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后,他开始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松绑”。再之后的几年里,苏联共产党与克格勃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并最终导致了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

返回列宁格勒后,除了一双可爱的女儿,普京夫妇带回来的,只有一台已被使用了20年的旧洗衣机,这还是东德邻居送给他们的;一些美元,足够买下一部苏联产的好车。这就是普京作为克格勃驻外四年半所拥有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普京一家四口不得不挤进普京父母拥有的那套狭小的公寓。

在大部分情况下,从外国回到苏联的优秀克格勃情报军官,仍然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继续情报职业。普京无疑是其中的优秀者之一,但对克格勃前途心灰意冷的普京却想要从克格勃辞职,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打算在列宁格勒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谋生。普京回忆说:“那时候,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在想,假如我没被关进监狱,我该怎样赚钱养活我的家人。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就用我那辆在前民主德国当情报官员时买下的俄产伏尔加轿车。”

不久,普京向克格勃打了辞职报告,但未被批准。想要从克格勃辞职的普京并没有“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他的命运发生逆转性的变化,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邂逅了自己的“幸运女神”——与恩师索布恰克重逢,从此开始踏上了政坛之路。

延伸阅读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会有一段失意的时光,能挺过来,就会豁然开朗。

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尝过一回苦辣,经历一次考验,你便跨过人生的一个坡坎,你便超越一次自我。

从记事开始,人便在得意与失意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欢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苦不堪言。失意并非只是不得志,一切希冀未果,均属失意范畴。求学时,一次败北,是失意;工作上,事业无成,是失意;求爱的当口,遭拒绝,是失意。

失意,并非你低人一等,也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因失意像得意一样相随相伴人生。失意是得意的反面,无失意也便无得意可言。

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己,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从不怒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不计较得失。子文心胸宽广,明白斤斤计较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不如不去计较。

柳下惠姓展名获,他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离开鲁国。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

柳下惠在当时不被重用,被免了官,却没有怨言,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如果论才智,柳下惠自然可以到其他国家弄个大官做,特别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年代,可他并没有离开鲁国。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要能够坦然对待失意。

“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

如果我不执行命令,就将违背誓言。如果我执行命令,就会违背道德责任,而这些责任是我来列宁格勒苏维埃工作时承担的,当然是自愿的。在这一时刻,我的出发点仅仅是: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最终.这一点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我做出了离开安全机构的决定。

——普京回忆离开克格勃

背景解读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八一九”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虽然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即告瓦解,戈尔巴乔夫也恢复了权力,可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至少在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普京就是在这次政变的紧要关头,于8月20日辞去了克格勃职务的(按照“克格勃”的规则,“克格勃”基干人员是永远不得离职的,只能转为“担任现职的预备役基干人员”)。回忆起这段经历,普京百感交集,他在自传中写道:

我在索布恰克那里任职,我的工作虽然并不是关键性的,但却有权去解决相当多的涉及各类商业机构利益的问题。不过,我从来不允许自己按照有利于某些集团或者公司利益的方式去做,我认为,我是在尽力为圣彼得堡和国家的利益工作。为了不损害索布恰克的名声,我不得不在工作的初期隐瞒了我的真实身份。这段时期,我之所以能够顺顺当当地过来,是因为我是从列宁格勒大学这个“屋顶”下来到列宁格勒苏维埃的。索布恰克本人也来自这所大学。而且所有的人都清楚,他为自己挑选的都是这所大学的人。但是,当时就已经有人想对我进行讹诈,因为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我真实身份的传言。泄露情报的就是那些当时已经被解职的前“克格勃”人员。

有些人对我说:“假如你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就还会有你的内幕消息被透露出来,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时,我几乎是被迫要做出决定:或者离开列宁格勒苏维埃,不受讹诈,或者留在那里,但是,必须彻底地开始新生活,这就意味着要告别“克格勃”。也就是说,我面临着两种相互对立的选择。考虑到当时安全机构本身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许多事情完全不明确(作为一个组织它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如果继续存在的话,那又是什么样的形式),所以我开始倾向于离开“克格勃”。而就在这时政变开始了。

假如我不执行命令,就将违背誓言。假如我执行命令,就会违背道德责任,而这些责任是我来列宁格勒苏维埃工作时承担的,当然是自愿的。在这一时刻,我的出发点仅仅是: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最终,这一点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我做出了离开安全机构的决定。

要知道我的辞职报告是在政变当天——1991年8月20日写成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面临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被利用来解决某些国内的政治问题。我是来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我有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不是让人利用来进行国内政治斗争的。

那时,我十分现实地考虑了所有情况。比方说,“克格勃”列宁格勒局的领导会更换。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我也就有可能被要求参与他们的特别行动。当我被置于道德和责任之间时,我索性先跨出了预防性的一步,做出了有利于道德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什么也未能改变,我也没有退出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停止活动了,我成了无党派人士。实际上,一切都崩溃了。

当政变开始时,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首先,我不能同意事态的发展。我认为,后来成为圣彼得堡地区和国家最主要人物的人们当时所公开讲述的一切是错误的。他们的纲领都是错误的。因为我研究过外交问题,毕竟在情报机构工作过,对我来说,当时十分清楚的是,我们在各个方向上的单方面裁军决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的结果。我们和不久前的地缘政治对手的关系必须保持适度。而在那个时期处理这种关系的人们并不知道适度。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从前的制度已经死亡。它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好事,那就应当置身于新生的体制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实事,以便消除现有的荒谬状态并将这一进程纳入积极的轨道。

延伸阅读

成大事不纠结,必须拿得起,放得下,就像普京一样,虽然对克格勃工作充满感情,但该放下的时候却能果断做出决定。

拿得起是一种功力,放得下是一种修养。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苦或乐除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心理是否健康和心态的好坏。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会生活的人面对“不如意”之事,能“放得下”,经过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激发等,找出心理平衡点,使身心始终处于健康、轻松的状态。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些都体现了智者“放得下”的良好心理素质。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2)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3)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我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追随索布恰克离开圣彼得堡市政府所说

背景解读

1989年,索布恰克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1990年春末,他摇身一变,成为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该市苏共机关的一把手。当时,新官上任的索布恰克急于延揽各路英才。而这对当时的普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机遇,他选择了投靠恩师。

投靠恩师后,普京先是担任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后出任主管对外经济联系的副市长,成为索布恰克的忠实助手,甚至有人称他是索布恰克的“守护天使”。

在当时的俄罗斯,索布恰克的影响力仅次于叶利钦。媒体这样形容他:高高的个头,身材匀称,举止优雅,和任何一位欧洲政治家站在一起也绝对不会逊色;他是一个能够成功运用肢体语言的出色演讲家;他坚毅果敢,身居高位,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自制力很强。

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政界领袖、一位值得敬爱的导师,最早注意到普京,并与之亲密无间地工作了六个多年头。可以说,这段时间对于他们两人及其事业来说都大有裨益,尤其对普京来说,他正是借此踏上了辉煌的仕途。也正因为如此,索布恰克才被普京看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在经历了“八一九事件”和“炮打白宫”两场生与死的事件考验后,普京的忠诚让索布恰克深受感动,普京的沉着镇定和处变不惊的能力让他对普京更为器重。他坚定地感觉到普京是自己人。他甚至公开表示,普京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只信任普京一个人。

索布恰克后来回忆说:“我和普京曾共同经历了两次政变,一次在1991年,另一次在 1993年。我知道他在这些考验面前的表现。”索布恰克认为,普京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有胆有识的人,他绝不会做出坑蒙拐骗的事。他说:“我曾发现在我身边的人中,有一些人仍与克格勃保持着秘密的合作关系。但普京却未让我对他的忠诚和正直产生过任何的怀疑,并且在我们共同工作的六年中,普京从不向我伸手要荣誉、地位和奖金。”

20世纪末的俄罗斯政局可谓是风雨飘摇,其变幻莫测让任何人都难以揣测,索布恰克的政治生涯很快遭遇到了重大挫折。

1996年的圣彼得堡市长选举,索布恰克踌躇满志,全力以赴,准备连任。但是,他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是原来的副市长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由于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执政六年中,树敌甚多,政绩却不明显,竞选没有一点优势。而圣彼得堡市民需要的是更实在的东西。

1996年5月,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市市长选举中败北,随即遭遇其政治对手的打击报复,面临着锒铛入狱的威胁。此时的普京表现出了一个学生、一个部下对自己老师和上级的忠诚。他追随索布恰克离开了圣彼得堡市政府,并说了句后来被俄媒体广泛报道的话:“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离开圣彼得堡市政府后,普京曾有几个月处于失业状态。落魄的索布恰克,在政坛斗争中失败后也尝尽世态炎凉。为了躲避政敌的迫害,只得旅居巴黎养病。他出国时,过程就像一次惊险的秘密逃亡。普京本人透露:“我去了圣彼得堡,见了索布恰克,在医院看望了他。11月7日,我的芬兰朋友派来了医疗飞机。您知道,11月7日这天全国都在过节。索布恰克离开圣彼得堡这件事直到11月10日才被大家发觉。”在普京的帮助下,索布恰克得以离开祖国,前往巴黎躲避政敌对他的迫害。

延伸阅读

忠诚是人类最珍贵的品德之一,能够体现一个人最珍贵的情感和行为。忠诚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前提和核心。

一个人,不管他的智慧多么超群,也无论他的能力如何,没有忠诚的道德品质,他就无法为一个团队贡献他的力量,忠诚是一个人最为高贵的品质,可以为你赢得尊重和信任。

忠诚不仅是政坛必需的一种品德,在当今社会,更是职场的第一竞争力,很多优秀企业选拔人才时已经把忠诚度排在首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只有那种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最为理想的人才,很多领导宁愿任用一个能力差一些却足够忠诚敬业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朝三暮四视忠诚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因为人们很清楚,这种“能人”一旦背叛企业,企业遭受的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忠诚,已经成为立身之本,成为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领导喜欢不忠诚的员工。即使你不是企业员工,你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人员发生往来,因为你毕竟是社会中的人,如果你缺乏忠诚,团队不会接纳你,组织不会聘用你,别人不愿与你共事,朋友也会因你的不忠而不再信任你,你终将被社会抛弃。

我们应该明白,忠诚是获取回报的前提。对企业忠诚就是爱岗敬业。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好,员工才能好,大家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样工作,企业发展了,企业自然会给你物质和精神回报,而且得到更多回报的人必是那些对领导忠诚的人。如果你对企业缺乏忠诚度,总对自己任职的公司有诸多不满,频频跳槽,最终会遭到排斥,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成了“怀才不遇”的主力军。缺乏忠诚,害的不仅是企业,还有你个人。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2000年当选总统时,引用的名言

背景解读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也令普京本人措手不及。叶利钦的女儿塔季扬娜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当她的父亲最初选择普京作为接班人时,普京表现得十分胆怯并请求叶利钦再三考虑,“普京告诉我们他已经请求爸爸(叶利钦)不要辞职”。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普京当选总统有其必然性。叶利钦常年生病,任期即将结束,所以他频繁更换总理,想寻找接班人。当时俄罗斯社会混乱,为了稳住政局,出身安全局的普京是合适人选。叶利钦推举普京首先看重的是他的忠诚,也为了确保下台后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数年后叶利钦也表示,当初选择普京没错。

普京出任俄罗斯代总统后燃起“三把火”:在车臣搞反恐怖行动,结束“国中之国”的局面;赢得12月19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的胜利;经济停止滑坡,出现回升。因此在短短的140多天里,普京的选民支持率从不到10%上升为50%以上。俄罗斯舆论普遍认为,普京是一个目标明确、说话算数、做事做到底的“铁腕人物”。

2000年5月7日中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叶利钦把象征总统权力的“祖国功勋”一级勋章交给普京。在当选总统后,普京借用沙俄末期总理斯托雷平的名言立誓:“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而这也是当时历经苏联解体后10年的动荡与贫困的俄罗斯民众的共同期待。

延伸阅读

在两任总统的8年执政期内,普京初步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俄罗斯重新崛起了。2012年,他再次当选总统,开始6年甚至是12年的任期,他要做的是,给自己的这个诺言画上一个更加完美的句号。

为人处世,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有守信、遵约的美德。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悲伤。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母亲,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母亲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母亲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母亲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自此,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能否兑现不仅有个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牺牲自己”

在我成为总统的那一刻起,我就立下誓言——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牺牲自己。这将是我一生的座右铭。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的个人生活、个人利益全部结束了。

——第一次上任后的总统誓言

背景解读

普京施政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重拾已经失落了多年的爱国主义。普京说:“在我成为总统的那一刻起,我就立下誓言—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牺牲自己。这将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普京的爱国主义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爱国家、爱民族、爱俄罗斯的传统爱国主义,另一个是使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强国强军精神。后一种是普京爱国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强国强军爱国主义”。

2000年12月,普京上台不久,就向杜马提交了关于国家象征的法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恢复苏联时期的国歌,而这个国歌已经绝响十年了。这在杜马和整个俄罗斯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争议。许多政治家都认为,这是绝对不行的,连叶利钦也坚决反对。但是普京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大多数居民已经习惯了听亚历山德罗夫的音乐,只要填上新词就行了。结果是,普京的法案获得通过。一首新词老旋律的俄罗斯国歌响起了。此外,传统的红色的旗子再度在俄罗斯的军队中飘扬起来。所有这一切对于已经十年没有自己国家象征、没有可以代表自己愿望与希望的人们与军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库尔斯克”号潜艇沉没成了普京强国强军爱国主义的冲锋号,从此开始了一个强国先强军、强军先强海军的日趋迅猛的发展进程。国防工业再次成为俄罗斯国家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手段使军队,首先使海军回归到了在国家中应有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人为之一振:俄罗斯是可以从沉沦中再起的。

“独立自主”是全世界的通用词,当普京执掌俄罗斯后,他把这四个字深深地记在心里。他吸取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俄罗斯从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迷信中彻底解脱出来,从美国和西方并不温暖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开始走自己的强国之路。

普京的路线使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所依从的内外政策发生逆转,与美国的战略轨道背道而驰。

普京知道,冷战结束了,竞争并没有结束。在美国眼中,俄罗斯依旧是它的头号敌人。削弱俄罗斯、不让俄罗斯东山再起仍是美国一项重要的长期战略目标。

国际局势是不利于俄罗斯的,国内形势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于是,普京上台后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总统的垂直领导,使财阀与国家权力机构彻底脱离,使国家机构和商业机构分开,整肃地方行政长官,向各地区派出总统的全权代表等。

上台后的普京仍旧奉行东西方并重、欧亚平衡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在致力于发展对西方关系的同时,也加大了亚太外交力度。

普京在其外交决策中,始终把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这种外交平衡中,俄罗斯的独立意志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俄罗斯和德、法联合反对美国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伊拉克问题就是明证。但是,平衡仍是普京外交决策的主要手段,他仍将在既不得罪西方也不得罪东方的情况下,走自己的强国之路。

延伸阅读

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团结各族人民的唯一思想只可能是爱国主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做到。

所谓爱国,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的,那么他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如果做一件事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的,就是爱国行为。爱国行为就是正能量。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释放的是正能量,就是爱国的,我们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爱国的。因为国家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聚集正能量,早日实现强国梦。

一位名人说过,“爱国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古往今来,人们可以用无数故事证明这“人类最高的道德”的崇高。令人感动的不是这种“道德”的结果,而是这样的“道德”往往蕴藏于普通人的心灵、勃发于国家民族的特殊时机。

为了民族尊严、民族利益,表达人民的意志,这种“民气”非常可贵。但要使它发挥作用,要让这种“人类最高的道德”转化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还必须让“爱国心”落在实处,让“民气”转化为民智、民力,使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发挥真正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有爱国的激情,还要有大国理性。

热情与理性并不矛盾。在法律的框架下,在道德的范畴内,以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为着眼点,合法有序地表达,就是理性。这种“理性”反映了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作为个人,我们有表达爱国热情的权利;作为公民,我们有以大局为重、理性爱国的责任。这种“理性”也体现了一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眼界:只有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我们的爱国之心,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忙得就像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

我非常感谢人们知道我的确是每天在为国家诚实地工作,面对两次投票给我,选我当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公民们。八年来,我忙得就像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从早到晚,还是殚精竭虑地干……

——对两任总统生涯的回顾

背景解读

普京上任后,为了俄罗斯的复兴,的确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也成功地结束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混乱沉沦的衰弱局面,推动了俄罗斯作为苏联主体继承者重新崛起,的确是无愧于两次将选票投给他的民众。从其连续两届的执政历程的主要政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确称得上是殚精竭虑,否则也不会有下面这十大主要功绩。

一、改善人民生活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这时,普京如果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他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选票。因此,普京上台后便利用各种机会深入民间,走访普通居民家庭,了解人民的疾苦。

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掌握了一千多家国企,加之石油涨价,俄政府财政收入大增,所以在2004年连任总统后,普京毅然放弃了准备实施的“社会福利货币化”政策,将财政盈余和能源出口获得的巨额收入集中起来,偿还实行“休克疗法”时期对群众造成的欠账,推动实现“现代化医疗、高质量教育、买得起的住房和高效益农业”,改善人民生活。从2006年起,普京政府每年拨60亿—80亿美元,实施社会福利工程。在保健领域,成倍增加基层医师和护士的平均月薪。到2008年,俄罗斯高科技手术和疑难手术的接待能力扩大了三倍;在教育领域,到2008年,全国能上网的中小学增加了两倍,教师工资大幅度提高,每年有1万名优秀教师可获得每人10万卢布(约28卢布合1美元)的奖金,科学家的平均月薪增至3万卢布;基础设施领域,拨款14亿美元全面实现农村燃气化;在住房领域,国家提供巨额补贴,使居民买得起按揭房,并增加住房建筑量。

在普京两任总统的八年时间里,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巩固国家统一

普京在2008年总结其两任总统期间的工作时,把反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列为自己的第一大成就。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普京的自夸。

在总统任期内,普京把因苏联解体而分散的、几乎瘫痪的中央权力进行了重组,铲除各州各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是建立中央垂直领导的政权体制,二是建立总统领导下的联邦区。另一方面,宪法立法会议通过了普京提出的有关政权改革的法律,从议会上院中撤去地区领导人的职务,使之失去了不受侵犯权,赋予总统解散地区议会和解除破坏联邦法律的领导人职务的权力。这种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各地区承认并无条件地服从中央。

为了保证这种垂直领导体制的成功运行,普京还建立了由总统任命全权代表的大的联邦区,向各联邦区派出“总统全权代表”。普京甚至向国家杜马派出了自己的全权代表。这些代表在各个联邦区内、国家杜马内、各州内代表总统行使权力,而各个州的州长没有全权代表的同意和支持是很难自行其道的。

三、维护苏联荣誉

普京深刻地认识到,由西方舆论主导的对苏联的妖魔化,必然造成俄罗斯历史、文化与情感基础的坍塌,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普京自觉地致力于客观评价苏联和维护苏联荣誉的活动。

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指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地缘政治上的最大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外国记者比喻说,苏联解体是“在泼水的时候,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2000年5月7日,在普京就任俄总统的仪式上,曾出现一个“插曲”。当普京来到仪仗队面前时,一位将军向普京报告:“总统同志,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接受检阅。”当时,这位将军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先生”一词,而沿用了苏联时期的传统称呼“同志”。对此,普京并无异议,欣然接受,随后也向仪仗队响亮地喊出“同志们”的称呼,并得到仪仗队的热烈回应。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