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盖祝国先生《重温劳模的故事》这部典型报道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虽然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但历久弥新,依然生龙活虎地浮现在脑海,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可敬、那样的不能令人忘怀,更不能在记忆中抹去。

盖祝国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在担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之前,一直从事新闻工作。那是河北日报创刊不久,他就走进省内最高新闻机构当了记者,开始在驻地记者站工作,之后,相继担任记者站站长、部主任、副总编辑职务。在漫长的新闻工作中,他以采写典型报道著称。他所采写的领域涵盖农业、工业和军队,涉及党政和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从农民到工人,从基层干部到中央委员,从农村生产队长到国务院总理,从一个地方的变迁到重大工程事项,都有他采写的精华篇章。他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化到典型报道之中,满腔热忱地以生动的典型感染人,以典型的模范事迹鼓舞人,以模范人物的思想引导人,努力使党的政策通过典型报道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

从研究问题入手,从现实中发现典型,使典型报道突出时代特征,正确引导人们的思想和工作,保持典型报道旺盛的生命力,是盖先生采写先进典型报道的突出特点。记得他诠释新闻采写时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搞新闻报道,要研究问题、解答问题,比如,党的每项政策公布后,要研究它在基层的执行情况,在执行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抓住这些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报道,才能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在舆论上进行正确引导,推动政策的落实。他就是这样始终站在宏观高度,纵览全局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住带有倾向性的新问题,在党的政策与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点上做文章。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浮夸风重创的干部队伍,浮漂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三年困难时期依然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盖先生敏锐地觉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他采写的“老蹲点”重大典型,及时报道了邢台县干部睢常泰几年如一日,蹲在全县出名的老大难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克服困难发展生产的感人事迹,使后进村不仅甩掉了“老大难”的帽子,还成了发展生产的先进典型。报道很快引起强烈反响,成了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的一个响亮的号角。干部转变作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领导班子建设中,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还要不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盖先生在“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篇著名通讯中,深刻地反映了从基层走上县委书记岗位的吕玉兰的生动事迹——地位变,庄稼人的本色不变;工作变,联系群众的作风不变;岗位变,向群众学习的思想不变。突出了毛泽东强调的“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思想。报道不仅在《河北日报》突出发表,而且被《人民日报》重点刊发,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典型报道,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亲切,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对当前的干部作风建设,依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典型是有历史性的,每段历史都产生这个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模范人物,而这些典型人物总是站在历史潮头,成为引导历史前进的弄潮儿。正由于如此,作者采写先进人物,总是满怀深情,把自己置身于典型人物所处的环境之中,深入到现场,去感受人物的甘苦,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激情满怀地把先进典型的思想、艰苦创业精神和创造的伟大业绩,及时地采写出来,奉献给读者。因此,他笔下的典型人物,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往往出现在解决矛盾的第一线,奋斗在工作、生产最艰苦的地方。这些模范人物,以其坚定的思想、旺盛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力量的鼓舞和学习的榜样。盖先生对邢台县南会村党支部书记王志琪的重大典型报道尤为突出。王志琪在合作化时期被毛泽东称为“是群众信得过的领袖人物”。盖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脚踏南会 胸怀全局”的长篇通讯,记录了王志琪如何面对国家兴修水库、村庄搬迁的重大变化和他遇到的重重阻力,展现了他深入细致地给全村干部和村民做工作的感人事迹。王志琪运用棋盘和棋子的辩证思想,说服大家农村作为一颗棋子要服从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大家要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农民。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原来寄希望让他做“顶门棍”的人,深有感悟地说:“棋子连着全局,支援国家就是支援自己啊!”建设我们的国家,尤其是重大的工程建设,都需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当年的南会村村民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1963年夏,我省遭遇严重的洪水灾害,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邢台地区,南会村的房屋、土地也在洪水中被冲毁,成了受害的重灾区。面对毁灭性的灾情,盖先生又走进南会村,采写了“重建南会”等重大典型系列报道,歌颂了王志琪这条硬汉子带领全村人与灾害顽强斗争,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和生活的事迹。灾后,王志琪独自一人一次次默默地走进乱石滩,痛心地察看被冲毁的良田,又一次次在被洪水冲光了的梯田的山坡上沉思。他头上浸出了冷汗,眼里淌出了热泪,他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南会还能不能站起来?他很快冷静地进行了分析,地受了灾,东西受了灾,人没有受灾,有人就能创造一切,有人就啥也不怕!想到这些,他决心领导群众搞好生产自救,重新安排河山。盖先生就是这样,用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书写了王志琪在困难面前坚定自信,村领导班子成员团结互助,与村民们群策群力,大干加苦干,实现了五年蓝图两年完成的壮举。报道既有典型人物的特写,又有众多人物波澜壮阔的再造山河的群像;既有作出突出贡献的“五虎上将”,又有在生产中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工巧匠”;既有“蚂蚁搬泰山”的造地大军,又有发展副业的技术骨干。

正如报道王志琪和南会这样的重大典型那样,盖先生采写的“一盆热火炭”“革命敢爬上坡路艰苦奋斗绘新图”“困难难不住硬骨头汉”“敢拼热血铸河魂”“做大寨人 走大寨路”“一棵常青树”“寺沟清水流”等典型报道。在他的笔下,有像一盆热火炭对待同志、对待工作的老八路贾书经;有精心培养农村妇女干部、无私支持兄弟村庄工作的全国劳模郭爱妮;有在海河工地带队施工,危急时刻抱着装满泥土的草袋子扑向水中用身体堵漏洞的侯明臣;有带领群众改变“神仙愁”穷队面貌的生产队长王吉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掏出自己仅有的17.3元钱交给生产队长添到为集体购买柴油机中的民兵连长孟祥军;有带领林业队,几十年如一日给荒山秃岭披上绿装的林业劳模孙青贵;有在劳动中处处干出样子的“五勤”队长于文江;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文明村的顾问张庆哲,等等。这一个个既普通又伟大的先进模范人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忘我地贡献着智慧和力量。他们是那样的可爱,他们的思想是那样的高尚。盖先生无论是写人物典型,还是写事件典型,都坚持突出典型的思想,让典型中的人物在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活灵活现,读着报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读者感受到模范人物就在自己中间,所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他们的事迹可信、可亲、可学。

盖先生采写的先进典型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还因其具有把握形势发展的前瞻性。新闻报道最忌随人后、“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新闻必须解答形势发展中的新问题,给人们前进提出正确方向。盖先生正是站在形势发展的前列观察和思考问题。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轻视教育的思想,还深深地影响着一些人,盖先生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以“是学生,为何不尊师?”为题,报道了邢台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问题,提出了“尊师重教”的思想,这个思想至今终于变成了现实。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似乎成了宣传中的常用词。然而,盖先生在1961年采写的“南会大队制定三年生产规划”的报道中,大胆地提出了“规划”一词,虽然只一字之差,内涵却大有区别,直到近两年,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以及媒体的宣传中开始用“规划”取代了“计划”一词。当年,在“文革”的动乱年代,盖先生并没有被那些“革命”的口号迷乱眼睛,而是在思考着毛泽东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如何发展生产,加快经济建设,是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问题。于是,他走进“千里万担一亩田”的沙石峪村,以“活愚公”为题,参与采写了这里热火朝天改造山河,大上农业发展生产的典型事迹。在“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我们党把发展经济作为全国的中心工作,写入了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更是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今讲经济建设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当年能看出这一步,并且大胆地报道生产建设,那是很有远见的。盖先生采写的重大典型中,都体现着前瞻的思想,所以,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鼓舞人心。

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是这部先进典型报道的又一显著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败。同样,一篇重大典型报道,如果没有细节的描写,就难以吸引读者,也就发挥不了所写典型的作用。作者凭着雄厚的新闻功底、深入扎实的采访能力和巧妙的写作技巧,将采访对象通过一个个情节和细节展示出来。比如,采写王志琪动员全村搬迁时这样写道:全村干部群众把不搬迁的希望都寄托在党支书王志琪身上,希望他能当好“顶门棍”。王志琪从县里开会回来,“支委会上,支部副书记王庆和汇报了上级决定把东川口人迁到北会去的事。他说:‘志琪,社员们都不愿意搬,干部也舍不得这个好村子。你呢?’王志琪毅然决然地说:‘我搬!’望着他的十几双眼睛立时含上了泪水。支部委员韩永绪伏在桌子上哭起来。王庆和也流下了眼泪说:‘搬——吧,咱——小利服从大利。’人们的眼泪中饱含着对东川口难以离舍的感情,王志琪也流下了眼泪。志琪看着大家平静下来,就跟大家讲了一番道理。最后,干部都同意了带头搬家。”读着这段细节的描写,就像坐在他们中间,他们难舍故土的情感,让读者也跟着落泪。

“文明村里的顾问”中,军代表张庆哲为请“大能人”刘宝柱“出山”带乡亲们致富,三顾茅庐。“张庆哲一进院子,便在他家门上挂上了劳动致富的光荣牌。刘保柱正在诧异,张庆哲又郑重地说:‘老刘,今天我正式向你转达县委曹书记和公社李书记的意见,你过去搞的洗铜灰炼铜副业是正当的……’刘保柱高兴得不知说啥好,连忙给张庆哲倒茶、让坐。张庆哲坐下来,笑呵呵地说:‘老刘,我还给你带来一样礼物。’‘礼物?你还带礼物干啥?’‘不是我给你的,是群众送给你的。’说罢,从军衣口袋里掏出一叠选票,‘这是群众选你当队长的不记名选票。’刘保柱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选票,感受到了党和群众对他的信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泪哗哗地从面颊上流了下来,呜咽着说:‘干!俺一定干!’”这感人的细节,对于一位生产队干部摆脱“左”的思想危害,是多么深刻的写照啊。还是在这篇报道中,张庆哲和驻村干部为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又一次来到女方杨家做工作,“刚坐定,屋外就笑语喧哗来了十多位老大娘,又一群姑娘嘻嘻哈哈到来,面对这些预料外的来人……张庆哲一琢磨,这些大娘对喜事新办显然持有异议。而姑娘们则未必,或许是看新鲜、等结果,希望以后能够效法。好!这正是宣传的好机会。大娘们也早有准备,两军对垒,一场短兵相接的舌战开始了。”一方提出大操大办的理由,一方耐心细致地从新事新办的好处做解释、说服工作。当大家你来我往地正在交锋时,“忽然,杨大娘在一旁抹开了眼泪:‘他爹死得早,俺拉扯着五个孩子也不容易。这几年多亏了风琴这丫头,下地干活儿一把手,在家刺绣也是一把手,里里外外全靠她操持。她的终身大事要是简简单单地办了,俺心里过意不去。’张庆哲同情地望着大娘,恳切地说:‘大娘,您的心情我们理解,做老人的谁不疼孩子?可不能只顾孩子这一阵子,要考虑孩子的一辈子……’一席话,把大娘说笑了:‘行啊,看你们的面子就新办吧。’”通过这个细节对人物性格的描写,问题在新旧思想矛盾斗争中,得到圆满解决。像以上这样的细节描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细节,把读者带进现场,使读者跟着文中主人翁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在思想上留下深刻的记忆。

作者对典型的采写,更是巧取角度,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突出先进典型的主题。角度的选择,关系着新闻的看点,关系着反映事情的深度。作者常常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找切入点。不少作品,以小见大,从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从一个人身上看时代的变化,或者从工程建设上看形势的发展。作者更注重写作技巧,在采写的典型中,利用正叙、倒叙和插叙多种手法,不时地把主人翁从现实带进历史,又从历史带回眼前。他的作品像潺潺流水,给人清晰的思路;文中起伏的矛盾斗争,又像江河的波涛,起伏跌宕,把读者的心情推向高潮。那一个个精彩场面,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突出了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使主题更加鲜明,读者从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典型的思想,从而,增强了作品宣传的社会效果。

可读性强的典型报道,不仅角度新鲜,结构巧妙,还要语言丰富。作者的作品正如他的为人一样纯朴高雅,平易近人。正因如此,作品中处处都可看到丰富的群众语言。比如,讲林业队长不怕吃苦时,说他是“在石头堆里碰出的硬汉子”;说道路艰险到“走路碰鼻梁”,山沟荒凉称为“光屁股沟”;形容荒山披了绿装,就是“满山青松迎风笑,一沟核桃斗彩云”;讲过去的苦,就说“旧社会讨饭,两个肩膀扛一个嘴巴还吃不饱”;讲八路军官兵一致,就说“官不官,兵不兵,全是45斤重(指行军背的东西)”;形容改天换地的决心,就是“人和不怕地不利”;要干成事业,就“必须骑驴扛布袋——都使把劲”;形容没有主意的人,就说“他的话是老太太的牙——活的,不顶事”;说干部解决“老大难”的决心,“是块冷石头也要抱热”;干工作,要“小磨子砍山——石(实)打石(实)”;制定规划要做“跷着脚能摘下来的果实”,还有“胡椒不大,辣人心”“不过河不知水深浅,不长处不知人心眼”“不能添斤,也要添两”,等等。这些丰富的群众语言,只有生活在群众之中才能掌握。作者深入群众的丰富阅历,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深厚感情,勤奋的学习精神,铸就了其渊博的语言功底和举重就轻的写作能力。我们在这部书的作品中,处处都能感受得到。

盖先生的这部文集,犹如一部史书,又如一部教科书,给人启迪和思考。读着他的作品,就像看到他的人品。文品即人品,盖先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为人谦虚祥和,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的为人为文,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愿祝国先生珍重身体,为党为人民奉献更多精神食粮。

靳有新

2012年2月22日

(本文作者为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级编辑)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