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得遇名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与理工科大学分家。教育部决定把长春的东北人民大学扩建成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由著名史学家吕振羽担任校长。文科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为中文、历史、法律、经济和俄文五个系;理科分别由东北工学院的数学、物理两系以及燕京大学的化学系转入,共三个系。
大批造诣深厚、成就斐然的知名专家学者,伴随着院系调整大潮会集到东北人民大学。燕京大学的化学家唐敖庆来了,北京大学的数学家王湘浩与谢邦杰来了,清华大学的物理学家余瑞璜和数学家徐利治、江泽坚、孙恩厚等也来了。王湘浩、余瑞璜和唐敖庆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学部委员(院士)。一时间,东北人大成为拥有三个以上院士的大学之一。
1952年秋,朱梧槚所在的数学师资班并入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从西安大路的小白楼迁入解放大路的红楼。红楼是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的教学楼兼学生宿舍。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这是一个重要转折,因为他们在这里能够得遇王湘浩、徐利治等数学名师亲自授业。
王湘浩的研究领域是代数,成就蜚声国际,而且代表着国际前沿。徐利治从事分析方面的研究,被誉为分析大师。深得华罗庚的赞赏:“在我的众弟子中,徐利治的研究领域是最广的,思想也是最活跃的。”他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计算方法、非标准分析、数学基础、数论、数学方法论等。
王湘浩,1937年于北京大学算学系(数学系)本科毕业后,在西南联大数学系任助教。1939年,成为拓扑学鼻祖——江泽涵教授的首届研究生,在此期间,曾证明一个关于“行列式”的猜想,深得江泽涵赏识。1946年夏,奔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代数学家E.Artin(阿廷)。1949年春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关于格伦瓦尔德(Grunwald)定理》。他在博士论文中纠正了格伦瓦尔德定理的错误,重新证明了近世代数中的重要命题——迪克森猜想,建立了被国际同行称为“关于这一问题的经典结论”的“格伦瓦尔德-王氏定理”。1949年6月回国后被北京大学数学系聘为副教授,1950年晋升教授,后被评为学部委员。
徐利治,家境贫寒,早年就读于江苏省立洛杜乡村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到西南避难。1940年考取西南联大数学系。入学不久,经济拮据,休学打工一年。复学后,他悉心钻研数学名著,参加数学讨论班,接触到数学研究工作的前沿。当时联大数学系聚集着许多著名数学家,如江泽涵、华罗庚、许宝騄、陈省身、钟开莱等。这些数学名家强调数学研究的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给徐利治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学毕业前徐利治就已经在国际数学杂志发表了4篇专业论文。1945年毕业后,留任华罗庚的助教。1946年联大结束,随清华返回北京(时称北平),随后不到三年便由助教提升为教员,当时这个过程一般要六七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赴英国阿伯丁大学和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英国访问的两年间,他调整知识结构,研究领域由古典分析进入泛函分析,同时进行积分变换的研究,并深化渐近积分的研究。这期间他在美国、英国发表的关于渐近分析的研究成果,如“渐近积分定理”和“展开定理”经常被国外学者引用。在英国和美国数学家的著作中,他的“高次零差的渐近展开公式”被称为“徐氏逼近公式”,与之有关的一类数被命名为“凯雷-徐氏数(Cayley-Hsu numbers)”。1951年回国,继续在清华任教,旋晋升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