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戌本定格模式与南京历史文化的关系

一、甲戌本定格模式与南京历史文化的关系

和《金瓶梅》一样,《石头记》同样运用了大隐手法,其手法神似。破解依专技,立论随擅长,白衣斋穷半生所积,立足于书本,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为底本,针对作者的明点暗化,从大隐手法开始一步步深入揭秘。原版系竖版繁体毛笔字,无标点,为使用方便,笔者改为今例。引用页码依采用书中“一、二、三……”形式。

第二页——“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

综析全文可知,这几句话集列了作者的家乡圈,这个家乡圈便是金陵,即今南京。

《石头记》之“石头”实则指石头城南京,是以石头城所历之事为主线索,不仅是记曹家,还有密切相关的皇家等,随文深入解读,会渐露端倪,“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只是托词说法。

《风月宝鉴》之“宝鉴”,实则是石头城的一道风景。石头城,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的浦口组地层,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6米,宽3米,因常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斑斑点点,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可见耳口目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鬼脸城”。相传这块岩石原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镜,西侧有一处清凉的池塘,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称“鬼脸照镜子”。“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这一镜文中称“风月宝鉴”,参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贾瑞收了镜子,想到:‘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宝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唬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石头记》应是化用了这一名胜的特色入文,形成了小说中的“风月宝鉴”,至于它的作用,则是作者的深度构思了。

《红楼梦》曲名十二支,根据此本第五回,明列着十四支曲,文中称十二支,应是去掉引子和收尾两支曲剩十二支整。这个十二是个奇特数字,它对应着甲戌本的行格模式,即甲戌本每半页十二行字。这种手法在《金瓶梅》中常用,如在描写临清时——“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拙作《金瓶之隐》是这样解读这个问题的——(在临清与光福古镇四个条件对应的基础上)“区区光福何有三十二条花柳巷?这么多数,作者为什么单单用这‘三十二’和‘七十二’?‘三十二’是借用了光福古镇有三十二座古寺庙,‘七十二’是借用了光福西面太湖上有七十二座山峰,这‘三十二’和‘七十二’用在临清花柳巷和管弦楼上是虚数,用在光福上是实实在在的数,且是最能代表光福地理标识的数,犹如三十四(省级行政区)和五十六(民族数)代表中国。”用数字代表物象,在宋代易理学《梅花易数》起卦中,是离不开的手段,得一则对应为《乾》,二则对应为《兑》,三则对应为《离》……十二支与甲戌本半页十二行对应,一页二十四行,还有这甲戌的凡例每行十六个字,凡例开头只有“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十三个字,章回正文十八个字,二十四、十六、十三、十八,这些数字共同构成了甲戌本的定格模式,它们分别代表着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二十四对应着南京秦淮河上有二十四座浮航(浮桥),《景定建康志》载:“六朝自石头东至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舆地志》载:“自晋及陈,阻淮为固,西连石头,东至运渎,浮航往来,总二十四所。”十二和二十四于天时还对应着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手抄《己卯本》《庚辰本》每页十行,每行三十字,则是根据甲戌本天时原理设计的,对应着一旬十天和一月三十天(《庚辰本》有的一页十一行,字数少的二十六字一行,多则三十一字一行,潦草不规范);十二和二十四于书中人物也对应着十二钗和副十二钗。十六对应着南京十六座官妓馆,明人谢肇淛《无杂俎·地部一》载:“太祖于金陵建十六楼,以处官妓。”清人吴敬梓《儒林外史》对十六楼的描述:“(秦淮)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上了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装袨服,招接四方游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明人周晖《金陵琐事》载这十六楼分别为:南京楼、北市楼、集贤楼、民乐楼、讴歌楼、鼓腹楼、清江楼、石城楼、来宾楼、重译楼、澹烟楼、轻粉楼、鹤鸣楼、醉仙楼、梅妍楼、翠柳楼。“十三”和“十八”一则是指南京有内城门十三座,外城门十八座。内城门十三座分别是:城东朝阳门,城南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城西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城北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外城门十八座分别是: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栅栏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江东门(江南时报黄勇《南京城十八个外郭城门观音门墙体雪白唯一留有照片》)。十八,还对应着南京明代十八坊:朱元璋定都金陵,诏令天下征各行业能工巧匠进京服役,人数达十万之众,这些人多集于城南门西(城南西部)手工业区,洪武年间编户是十八个坊,后称明代十八坊。由甲戌本的定格模式采用了对应古南京历史文化的奇特数字,可知这种定格的模式,是在暗示着南京是作者熟识的“家乡圈”。关于南京是作者熟识的“家乡圈”,后面解读中会有大量的材料出证。

再根据“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这句话,顺便解读一下《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后简称《跋》)。胡适谈的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即“我要指出曹雪芹在乾隆甲戌年(一七五四)写定的《石头记》初稿本只有这十六回。”“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是说《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这三个名字都在书中已经精辟描述了。这个书应是指甲戌本所成之书。《红楼梦》之由来,在甲戌本第五回有精辟描述;《石头记》之由来,甲戌本第一回有精辟描述;而《风月宝鉴》之由来,则是在第十二回有精辟描述,而十二回,恰是现有甲戌本所没有的。胡适的这个“乾隆甲戌年写定的《石头记》初稿本只有这十六回”,显然是错误的,依“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这个根据,最起码包括有第十二回。凡例最末的一首七律:“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结合着第一回第九页“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来看,“十年辛苦不寻常”就是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即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创作了十年,这个“批阅”只是托词说法,后面再解,这十年“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是完成了《石头记》全本的,并且连回数也告诉我们了,并不是程本的一百二十回,也不是滥传的一百零八回,而是一百回整,这个天机大隐在第一回开篇,稍后解。通过这十年也可以知道作者是先完成了正文,后写的凡例。《跋》的第四页反面——“在此三十四年前”,这应是胡适写《跋》的三十四年前,《跋》写于民国五十年,三十四年前应是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那时他又敢说:“我曾疑心甲戌以前的本子没有八十回之多,也许止有二十八回,也许止有四十回……如果甲戌以前雪芹已成八十回,那么,从甲戌到壬午(除夕)这九年之中雪芹做的是什么书?”胡适总是站在书未成的基础上猜测这个问题,再者,壬午(除夕)曹雪芹并没有死,后解。

第三页——“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将真事隐去”,要探明真事,则需要索隐。索隐并不是沿着一个点盲目猜谜语,而要在文本内在的规律性的指引下索隐,即以文本内在规律为指导思想索隐。神方昔日衡金,仙法今朝量石。

第一回第五页——“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十二丈”朱笔侧批:“总应十二钗”,“二十四丈”朱笔侧批:“照应副十二钗”,这也与甲戌本的定格模式对应,即对应着甲戌本半页十二行字,一页二十四行字,那这块石头指的应是《石头记》这部书。“三万六千五百”朱笔侧批:“合周天数”,这显然指的是合日周天。明谢肇淛《无杂俎·天部一》:“日一岁而一周天。”“三万六千五百”则是100周天,即100轮回,这暗示着这部《石头记》是100回。这段文字中的奇特数字与凡例一样,应是在完稿后重新设计加上去的。它们与前面的十六、十三、十八共同构成了甲戌本的定格模式,这种模式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石头记》写作背景及书名、作者、地域等隐秘之法

“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朱笔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能)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空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这脂批的弦外之音是:作者纵不能担当利天下之大任,起码委以益小民之微任,这样就不会有这部常人捉摸不透的《石头记》,结果天不遂人意,落魄到了如凡例第三页反面所言——“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致使作者在穷苦中用血泪书成了这部《石头记》。

本回本页——“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朱笔侧批:“锻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这脂批的弦外之音是:作者历经了大磨难之后,以至于大彻大悟,才有了创作《石头记》的动机,这不是一般的磨难啊,不是遭受凡常的痛苦就会产生这个创作动机的!

本回第六页反面——朱笔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这脂批的直意是:古时候张良在得到黄石公《太公兵法》十三年后,按黄石公之言寻拜黄石公,只见到了一块黄石,张良当时恨不能羽化共仙游,而我脂砚斋也希望与这块石头一样,“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可惜去不了!其实博学多才的脂砚斋透悟了《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那种“恨不能随此石去”的出世思想,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有真正的目的:是为作者入世的遭遇做了铺垫,做一个明显的对比,告诫读者——“劝君莫惜金缕衣”,作者这是血泪的经历,对人生有启发意义。

本回第七页——“然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却反失落无考。”此句朱笔侧批:“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华墨,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这是脂砚斋胸有成竹地断定:故事发生的朝代纪年、地域邦国都是能考证出来的;认为失落无考的人,都是一些陈朽迂腐之流。

本回第九页——“……因毫不干涉时世,(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五个书名的第一个字:石、情、红、风、金,分别代表了土、水、火、木、金,即《石头记》之“石”(石之本质)代表土,《情僧录》之“情”(情海)代表水,《红楼梦》之“红”(红色)代表火,《风月宝鉴》之“风”(八卦巽为风,巽是木,即风对应木)代表木,《金陵十二钗》之“金”(金之本身)代表金。土、水、火、木、金是五行,以书名代之,则此书涉及实用易学知识,其中推背图式的形式最多,还有前面解过的甲戌本的定格设计也有所融入。这是在以此提醒我们,破解此书需实用易学。从传抄人看,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和《石头记》的五个书名一样,第一个字有玄机:空空道人之“空”,是空无、没有的意思;吴玉峰之“吴”,谐音无,亦是没有的意思;孔梅溪之“孔”,谐音空,还是没有的意思。这三个名字除空空道人凭空假拟外,余二者皆是作者依自己命运拟的两个有寓意的符号,后解。从这段文上看,只突出了一个曹雪芹,却只是批阅增删者。但结合顶上的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观新怀旧,故仍因之”来分析一下,可以得出《石头记》的作者:《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是一部书,《风月宝鉴》的作者是曹雪芹,那《石头记》的作者还是曹雪芹。此中疑点五个书名,前面我们分析过,这是隐含五行知识,旨在提醒我们破解此书需实用易学知识,这些书名并不是由几个人巧合而成,而是作者故意设计提示我们的,书中出现的众多推背图形式,就证明了这一设计的客观存在。《金瓶梅》的名字就是这个原理——“《金瓶梅》明看合三妇,暗中合三易:‘金’者,金钱卦也;‘瓶’者,谐平,子平术也;‘梅’者,梅花易数也。此三字代易也。”这是告诉我们要解读《金瓶梅》,离不开实用周易知识,书中的八字等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曹雪芹真有其弟棠村吗?其实这棠村也是脂砚斋设计的一个有寓意的符号,后解。这个符号的巨大作用旨为说明《石头记》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如此巨著,作者于正史无载,曹雪芹到底是何人?解到此,白衣斋只能说曹雪芹就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在南京生活过,南京就是曹雪芹熟识的“家乡圈”。除此,脂砚斋又是何人?观者莫急,循序渐进。

本回第九页反面——“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个甲戌指甲戌年应是无误,胡适认定是乾隆甲戌年,即公元1754年。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对研究成书时间有重要价值。胡适的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据余说,却大有考证”,应该是能考证的。

白衣斋根据解读《金瓶梅》的经验,完全赞同脂砚斋的观点。下面,白衣斋展开对甲戌年的索考。本回第十七页——“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朱笔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上文中“油”和“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单就表面文字看,没什么秘密,但从大清科举史上来看这个问题,它们都与科举有关,这就是它们内在的相关性,共同指向了科举案,“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实则是指两个奇特数字七和十四:即“接二连三”之前面的数字“二”加“牵五挂四”之前面的数字“五”,得七;“接二连三”之后面的数字“三”加“牵五挂四”之后面的数字“四”,也得七;这是前也是七,后也是七,用村粗之言说——横竖都是七。把二、三、五、四相加,则是十四。这种手法借鉴于《金瓶梅》。“单表西门庆到于小卷棚翡翠轩,只见应伯爵与常时节在松墙下正看菊花。原来松墙两边,摆放了二十盆都是七尺高各样有名的菊花……”拙作《金瓶之隐》是这样解读这个问题的——“此中的‘二十’和‘七’都是化隐的数字,表看是两个数字,却是四个数字:‘二十盆’分两边,一边是‘十’,‘二十’与‘七’的和则是‘二十七’。这‘二十七’‘二十’‘十’三个数字是历史数字,它们正好记录了太仓州的历史:‘二十七’是指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初设太仓卫(太仓州前身);‘二十’是指洪武二十年(1387年),此卫迁移福建漳州龙海;‘十’是指明弘治十年(1497年),此年正式成立太仓州,当时隶属于南直隶苏州府。这三个记录太仓州的历史数字,代表着太仓州。‘七’是记录苏州府的地理数字,指苏州府七县:明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这些数字合起来就代表了苏州府一州七县。”这种把数字相加取和的方法,有什么历史依据呢?这就是元制取名法中的“合计法”。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第五卷载:“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齿合计为名。”如父二十,母二十,生子名四十。那这个“油”和“七”“十四”与大清朝的哪两大科举案对应呢?“七”“十四”之“七”是指在此案中斩了七个人,“十四”则是此案发生在顺治十四年,这两个数字对应的是丁酉顺天乡试案,此案在顺治十四年即公元1657年,发生在顺天科场,同考官李振邺利用“关节作弊”,所谓的关节作弊就是考生与考官串通,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作记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清朝皇帝:严厉打击科场作弊》(《人民论坛》2006年第一期)载:“到入闱时,共卖出25份关节条子。进入考场,李振邺把所有关节用蓝笔写在一张纸上,让跟随入场的家仆灵秀去查找试卷。”案发后顺治大怒,结果将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芳、田耜、邬作霖七人立斩,抄家没产,家人108人流放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县东四十里)。“油”指的是油店,对应的是雍正十一年河南学政俞鸿图卖秀才案。据清宫档案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五月间,俞鸿图来到许州主持秀才考试。他与充任提调官的临颍县知县贾泽汉等人密谋,以贾泽汉当时在许州开的一个油店为窝点,通过亲戚朋友、师生、同乡等各种关系,到处拦生意,四处叫卖秀才。“河东总督王士俊的奏折说,几位串通贿卖的‘合伙人’当初这样议定:每卖一个秀才,收银子360两到400两,送给俞鸿图每名300两,剩下的银两由其他人瓜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李国荣《清朝皇帝:严厉打击科场作弊》(《人民论坛》2006年第一期)]据《雍正起居注册》,雍正十二年丙申日条记:俞鸿图是“受贿累万”。据《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载:雍正十二年三月,“丙申,刑部议奏,参革河南学臣俞鸿图受贿营私,应斩立决。得旨,俞鸿图著即处斩”。查阅《雍正起居注册》雍正十二年三月丙申日内容,雍正当时圈了几个人的判决:“谕旨,俞鸿图著即处斩。贾泽汉、陈大鹏、马泽三俱依拟应绞,著监候秋后处斩。”

解完这两大科举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脂砚斋的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表面看是南直隶,这两大科举案与南直隶毫无关系,是脂批出了问题?还是白衣斋解读错了?其实都没有错!南直并不是指南直隶,而是指这两大案件的发生地:“南”代表着河南,“直”代表着北直隶,南直代表着河南和北直隶。南直是切隐手法,这是脂砚斋运用了《金瓶梅》的一个奇特手法。“到初九日,西门庆也没往衙中去,绝早冠带,骑大白马,仆从跟随,前呼后拥,径出东门,往玉皇庙来。远远望见结彩的宝幡,过街榜棚,进约不上五里之地,就是玉皇庙……(对庙宇描写)九龙床上,坐着个不坏金身万天教主玉皇张大帝。”白衣斋是这样解读这个问题的——(在确定了苏州是作者“家乡圈”的基础上,采取对号索隐“玉皇庙”和“万天”)“这玉皇庙就是苏州张吴王庙,其原址坐落在原斜塘盛墩村,迄今600余年。西门庆径出东门往玉皇庙去,正符合苏州古城东去张吴王庙的路线。更重要的作者提到了庙里供奉的一个大神——万天教主玉皇张大帝。苏州张吴王庙,民间俗称张王庙,把张士诚当城隍供奉。书中提的万天教主玉皇张大帝,特指的是张士诚,这里的万天有史可寻:张士诚起义后,攻取了兴化,在德胜湖(指江苏兴化)集结了一万多人,元朝拿着‘万户’的委任状去招降,张不接受。继而占领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基于历史,作者将‘万户’与‘天佑’两个能作为符号代表张士诚的词,取前字合成‘万天’,这是文中常用手法。这种把两个能代表同一事物或人的词,以反切思维结合,共生出一个深深隐藏原先的特征、几乎达到从表面无法理解,但却有文史可寻踪迹的原含义新词,我称这种手法谓‘切隐’。”切隐手法的依据就是反切,反切本是古注音法,即前字之声母与后字之韵母及音调相结合,切隐手法是演绎了这种方法。作者一笔带过三月十五炸供这个事件,也是效仿了《金瓶梅》。“王婆子哈哈笑道:‘老身不瞒大官人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大雪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只靠些杂趁养口。’”单从表面文字理解就是一个笑话,但联系到历史就会想到“六月飞雪”是冤案,如果只靠这句话,也解不开这个冤案,只有结合文本寻找出其他关联,才会破译。白衣斋依据了“那娘子是丁亥年生,属猪的,交新年九十三岁了”,根据六十花甲子,推出了此年是戊午年。(在已推出作者的基础上)

白衣斋认定这个戊午年就是作者王稚登历经的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1558年的三年前是1555年,即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己卯年。那年确有冤案——五月初一,张经获王江泾大捷,却被严嵩亲信赵文华诬陷,致使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与李天宠、杨继盛一起被斩于西门。为了再次指出此年是1558年,作者又缜密地设计了一局——“王婆道:‘今年又觉得好生不济,不想又撞着闰月。’”查万年历,1558年农历戊午年正是闰月年,是闰七月。如果这些情节不深入解读,作一般小说理解,永远也不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现在的影视剧对这类作品,只按情节拍,是极其残缺的;按作者的深意拍,却难达到与故事情节的一致性。只有还原作者生活的原生态,用作者的构思来拍,才能既深刻又完整。

我们再用解读的结果看一看,胡适的甲戌年是指乾隆甲戌,对不对?这两个案件一个发生在顺治十四年,一个发生在雍正十一年,作者起笔肯定不能早于雍正十一年,那这个甲戌是再评,肯定更不能早于雍正十一年,只能是雍正后的甲戌年,那有可能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或嘉庆甲戌年(1814年),再根据戚抄本,戚蓼生(1730—1792年)根本没活到嘉庆朝,那这个甲戌年是乾隆甲戌年无疑。胡适的这个“乾隆甲戌年”是对的。白衣斋认为,保存并流传甲戌本是胡适对《红楼梦》的第一大贡献,得出“乾隆甲戌年”是胡适对《红楼梦》的第二大贡献。从解读的方法上看,胡适以考证为主,白衣斋以规研法为主,方法可以多样性,不管用什么方法,但正确的结果只有一个。

脂砚斋眉批中的“召祸”之“召”,在这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召”并非本意寺庙,而是指贡院。那我们再依次接前头渐解。本回第九页反面——“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从姑苏的侧批“是金陵”看,此处是和甲戌定格密切关联的。那么,这个地方是曲笔写了南京的一个地域。除姑苏被脂砚斋指明外,“阊门”“十里街”“仁清”“葫芦庙”,是一连串的大隐手法。姑苏对应南京,姑苏的阊门是西门,与之相对应,南京的西门则是水西门,明称三山门,十三座内城门之一。前面提到过《金瓶梅》中的“三十二条花柳巷”和“七十二座管弦楼”,这个“十里”也和“三十二条”“七十二座”一样,是一个奇特数量词,它不是指十里街,而是指十里秦淮。“仁清”是用儒家和南京地理知识隐化成的,“仁”与“清”两者内在的关联性,共同指向了一个事物孔庙:“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代表的是儒家孔夫子,在这里代表的是孔庙;“清”指秦淮河主干河的一支(内秦淮即十里秦淮),经九龙桥向西入南京后复向西,至淮清桥(桥建南朝时)与青溪会合,流经夫子庙。“仁清”指的就是南京孔庙,“仁清巷”是指通孔庙的路。“葫芦庙”之“庙”,根据脂批“召”之深意,则也是指贡院,此庙当是指南京的江南贡院。此处的“葫芦庙”是产生福禄的地方,“葫芦”应作谐音“福禄”。这样再看这串隐语就明显了——这东南一隅有座南京城,南京城的水西门是人世间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水西门外有条十里秦淮河,河旁有座孔庙,庙旁(即庙东)有个江南贡院。白衣斋在解读这组地域时,是在规研法的基础上以索隐为主,但索隐并没有离开对南京的地域考证;若对此组地域采用考证为主,则也离不开依文史知识对“仁清”词索隐。这才是科学的方法:即在规研法的基础上,在索隐中考证,在考证中索隐。把索隐和考证孤立起来,是无法解读这组地域的,也是无法解读《金瓶梅》和《石头记》这类作品的。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