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然知道,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个中篇小说叫《我这一辈子》,这是他第一个创作黄金期的压轴作品,描写了一个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我以此为书名,似有附庸风雅之嫌,那怎么办?换个名字,或者文气一点叫《浮生琐记》《浮生掠影》,或者通俗一点叫《生命的河》《生命的歌》,或者诗意一点叫《人生若知几多忆》《往事微痕》?这虽然皆无不可,可我跟中了魔似的,就想管这本书叫《我这一辈子》。好在人生的长河连绵不断,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一辈子,老舍写的是八十年前,不至于和间隔了近一个世纪的我这一辈子相混淆。何况,老舍的《我这一辈子》写的是别人,我写的是自己,主题也迥然有别。

我想,我之所以钟情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不愧为大家,特为普通人量身定做了个书名,而我这一辈子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的跟八十年前的街头巡警别无二致。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我的人生还不如那个巡警精彩,因为老舍笔下的巡警是文学创作的产物,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可我叙述的是我真实的人生,都是平凡生活里的小镜头。

既然是芸芸众生里的凡夫俗子,还有什么好写的呢?有的写!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实在是太特殊了,特殊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你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吗?经历过“文革”吗?经历过“上山下乡”吗?经历过改革开放后那种全民族上下一致的奋发图强吗?你没有,可我们经历过。我是小人物,不会去写这些时代大潮中的大背景、大事件,可我终归是跟着这大潮一步步走来的,从我的凡人小事中,你会听到这时代大潮发出的阵阵涛声。

特殊的时代铸就了特殊的一代人,“老三届”、“老知青”、“老插”等称谓,就是社会给我们贴上的标签。不管称呼我们什么,也不管人们对我们这一代是如何的褒贬不一,这代人的特殊性是谁也抹不去的。因为谁都无法否认,这是最富理想主义的一代,是最具牺牲精神的一代,是最吃苦耐劳的一代,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一代。不管世事如何变化,这代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是磨砺不掉的,而这特质本应传承下去,如同传承一个民族的根。

我们这代人,从小有支歌曲耳熟能详,歌名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歌声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现在的我们,已经进入耳顺之年,不仅做了爸爸妈妈,而且做了爷爷奶奶。可是,有人愿意听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吗?似乎不多。之所以不多,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早已习惯了沉默,极少向人倾诉。现在,当我们工作的脚步终于停歇下来,当我们不省心的儿女终于长大成人,当我们的双鬓一天天斑白,当老年病渐渐侵入我们的肌体,我们却按捺不住地想向人们述说,述说我们曾经的故事!

平时和朋友闲聊,发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深藏着不少这类故事,有的比作家笔下杜撰出来的还要生动百倍。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随着自媒体的兴盛,在博客、微博、微信、论坛上发表自撰小文章、小故事的越来越多。我深深感到,这实际上孕育了写作史上的一场革命,预示了全民写作时代的即将到来。这场革命难道不会触及传统纸媒吗?当然会!我相信迟早有一天,“全民写书”的时代也会不期而至。既然如此,那何不妨“抛砖引玉”,做一回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呢?

此书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些人的名字却是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还在,我不想因为这些小文给他们带来任何麻烦。原想注明哪些人的名字是真的,哪些人的名字是假的,后来发现这是不打自招的愚蠢之举,于是断了这画蛇添足的念想。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只要读的人有心,一眼就能辨识出文中哪些人的名字是真的,哪些人的名字是假的,本来就无须我置喙。

不想说什么了,还是看故事吧,保证个个引人入胜!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