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庭贫困退学

因家庭贫困退学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由黄炎培和江问渔创办的,他们的教学思想是“育人”,所以对华罗庚这样家境贫寒的人,都给予了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华罗庚到这所学校没出多长时间就成了“名人”,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好,而是因为他敢于批评胡适的逻辑错误。

那时,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华罗庚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他的“读后心得”上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这缜密的论断并没有改变这位国文老师对胡适的崇拜,他反而大发雷霆,恨不得立刻把华罗庚这种“藐视前辈”“亵渎学问”的人赶出学校。

由于这名国文教师在社会上的声望很大,所以当时学校的领导对他都忍让三分。这个刚入学不久的华罗庚,不知天高地厚地把他给触怒了,大家都暗中替华罗庚捏了把冷汗。

有好心人劝华罗庚:“你去向老师认个错,重新写一篇读后心得,再加上大家的求情,我相信,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平息的。”

华罗庚不仅不听,反而问道:“我为什么要去道歉,我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如果我昧着自己的良心说话,那我才是应该道歉呢。”

那好心人听了这话,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了,只好默默地为华罗庚祈祷,希望他平安闯过这关。

这件事情惊动了校方的领导,迫于那位国文老师的压力,甚至想开除华罗庚,幸亏韩大受校长当时鼎力相助,找到黄炎培校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经过这件事,学校的每个人都知道新生里面有个非常倔犟的华罗庚了,有人对他敬佩,有人笑他傻,还有人想替国文老师出口气狠狠地教训教训他。

有一天,一位老师发改完的考试卷子,他先发自认为是好学生的卷子,然后发中等的,最后才发自认为是成绩最差的学生的卷子。发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老师把脸一沉,声色俱厉地喊道:

“华罗庚!”

“有。”

“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都答错了?”

华罗庚看了看那打着大大的红叉的试题,不服气地说:“老师,我这道题根本没有错。”

“没有错?你看看别的同学都是怎么答的!”

华罗庚扫了一眼别的同学的试卷,说道:“他们做的和我做的不一样,但是并不能说明我做错了啊!我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

“你还狡辩!全班就你聪明啊!难道连老师也不如你吗?错了就赶快承认!”老师气急败坏地说。

“我的就是没有错,而且我的做法比他们的都简单。”华罗庚固执地说。

“你!你!你简直气死我了!那好,你上来把你的做法给大家演示一遍,如果你做得不对,可别怪我惩罚你!”

华罗庚二话没说径直走上了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把他的解法刷刷地写了出来。

同学们都被这师生之间的争辩惊呆了,双眼眨也不眨地盯着黑板,等待着这场争辩的最后结果。

华罗庚一面写,一面讲自己创造的新解题方法。

同学们边听边点头,都认为他解得对,而且解法比老师讲得还要简单明了。

再看老师,只见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心中暗想:“糟了,本想替人出口气,没想到却让我难堪了。”

为了顾全面子,他硬是不承认华罗庚是对的,反而说他大逆不道,足足训了一刻钟。

这就是华罗庚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遭遇。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心生抱怨,放弃学业,而是像他答应王维克的那样,珍惜每一寸光阴,好好学习。

不久,他在上海市珠算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华罗庚,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但打算盘毕竟不是专业。

在这场力量相差悬殊的比赛中,华罗庚和他们斗智不斗力。在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后,华罗庚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

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数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

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

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就压倒了那帮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这次的成功抚慰了华罗庚那颗被人忽略的心灵。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科学界也有一个关于华罗庚“铁算盘”的故事。我国在研制人造卫星时,由于缺乏大型计算机,大量的数据无法处理。当时,我国仅用两台手摇计算机处理数据,但是,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据说,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请华罗庚出面解决这个难题,华罗庚接到任务后,用8把算盘拼接起来,左右手同时开打,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打出来的数据与手摇计算机几乎没有出入。

后来,华罗庚曾公开出面说明这个故事是谬传,用算盘根本是不可能完成人造卫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

事实上,国家是把这些数据分批分期地送到巴基斯坦、苏联等国家去处理的。

这则科学界传闻,仅是说明华罗庚的计算能力是十分有名的。这样艰难的数据处理工作,人们认为:只有华罗庚才能完成。

在这所职业学校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和华罗庚作对的,他的英语老师——邹韬奋,就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与关怀。

邹韬奋是名记者、著名政论家和出版家,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

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庚来到上海的前一年,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

华罗庚谈起邹韬奋老师时,总是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连称“厉害!厉害!”

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站,不用说罚站的那位学生就成为全班同学瞩目的焦点了。

华罗庚也曾被罚在原位站,但罚上台上站和桌子上站的事情就不曾发生过,邹韬奋的这种教学方法,激励着他,使他的英文成绩在全班排在第二名。

在这悲悲喜喜中,华罗庚学了一年,家中来信说,日子更不好过了,一学期50元的费用是说什么也交不上了。

华罗庚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也想拼搏一下,毕竟还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可是,事实是残酷的,他费尽周折也没有凑齐这50元钱,最后只得退学。就这样,华罗庚连个文凭也没拿到就两手空空地回到了金坛,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