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印度,喜马偕尔邦
加诺哥和喜马偕尔邦庙宇
马克·塔利(Mark Tully)
在印度,喜马偕尔邦以“天神之地”著称,有两千多座寺庙可供天神居住。其中,昌巴石寺和别名“火焰口”(Mouth of Flame)的加瓦拉木希寺远近闻名,是热门的游览胜地。这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小寺庙,每一座寺庙的设计都独一无二。
喜马偕尔邦的小寺庙很少有游人,只有一些艺术家、历史学家和学建筑的学生来此参观,如建筑师沙比尔·卡巴提(Shabbir Khambatty)和斯瓦普尼尔·波勒(Swapnil Bhole),他们帮我了解了大自然和喜马偕尔邦寺庙之间的联系,还答应与我分享他们未发表的研究和照片。这里的寺庙是由本地木材和石头建成的,不仅不显突兀,反而与周边环境非常协调。包围着寺庙的喜马偕尔圣山的山脊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向外绵延,一直延到海拔最高、终年白雪盖顶的喜马拉雅山。这里的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主神,每一个都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每逢四季交替时节,村民都要虔诚地祭拜他们的主神,祈求他保佑这些脆弱的山脉不受地震灾害。
要找到这些寺庙,你无须去离西姆拉(译注:Shinla,原英属印度的夏都,现在的喜马偕尔邦首府)很远的村庄。加诺哥村离西姆拉不到25英里(约合40公里),虽然只有200个居民,但也有自己的寺庙和主神。加诺哥寺高约35英尺(约合10米),位于村子的尽头,俯视着脚下几千英尺深的山谷。寺庙基底是一个石座,它承担起两间简陋木屋的全部重量。其中较高的一间木屋是至圣所(sanctum sanctorum),即“神的家”,墙上装饰有雕刻精美的小木条,在微风中摇摆出轻柔的节奏。寺庙原先采用板岩斜顶,与周围灰绿色的山峦融为一体,可惜后来被换成皱铁皮的了。几个世纪以来,庙里的住持始终还在诵念着同样的祈祷词,举行着同样的仪式,把加诺哥村民和他们的神联系在一起。他们向神表达着对大山——他们的家园的敬畏。在村民心目中,神非常朴实近人,他们可以向他祈求保护,也可以在节日里开心地与他一起庆祝。
对我来说,喜马偕尔邦寺庙本身就象征着我在喜马拉雅山感受到的敬畏之情。远望层峦叠嶂,我有时会强烈地感觉到上帝的存在。那是一种很卑微的体验,因为我所感受到的上帝比自己伟大无数倍;同时那也是一种舒服的体验,因为我感到自己与上帝合二为一。在喜马拉雅山,我经常会想起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译注: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的诗《上帝的伟大》。他敬畏上帝的创造,并为我们对上帝的荣光所表现出的不敬感到震惊。他说:“一切都打上了交易的烙印;在劳苦中变得模糊,肮脏;带着人的污渍,还分享着人的气息。”但他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大自然是“永不耗尽的”。为什么呢?诗人说:“因为圣灵正以温暖的胸膛和——啊,明亮的翅膀!孵育保护着扭曲的世界。”
基督教认为,圣灵是自然的守护神,是我在喜马拉雅山所感应到的上帝。住在这山里的村民都有自己的守护神,那就是他们自己寺庙中所供奉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