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简介

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徙居建州(今福建崇安)。柳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在历经生活重压与声名狼藉之后的四十七岁高龄终于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负盛名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柳永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宋真宗天禧至仁宗皇祐的三十五年间(1017—1051)。这个时代正是北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的时期,词坛上出现了晏殊、柳永、张先等重要词人,由于他们的创作,宋词上承五代和南唐的余绪而掀开了辉煌的一页,最终成为光耀有宋一代的独特文学样式,柳永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因为科举的蹉跌而落魄,之后借词作伸张意气,加之个性疏狂放纵,流连坊曲,偎红倚翠,与坊间曲人打成一片。在此过程中,他采纳市井新声,创作了大量具有新题材、新风格的词作,使文人词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趋向。他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为宋词开拓出别样的一番境界。柳永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将离情别绪、男女恋情题材的词作由表现王公显贵的闲情逸致转向表现市民百姓的真实生活。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反映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条件下市民意识的觉醒。

(二)创作了大量表现羁旅行役的作品。柳永善于化用诗歌的语言入词,以之抒情言志,用来描写流落江湖的落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身世之感。柳永长期奔波于风尘之中,穷困潦倒,饱尝羁旅之苦。他登山临水,往往情因景生,生发出对人生遭际的感慨和思乡怀人的深情。他的《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名篇,抒发的是浪迹异乡、飘零无依的旅人之愁,其中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对目前处境的感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失意士大夫沉沦潦倒的心态。柳永的这类词往往冲破小楼深院的樊篱,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善于选取背景开阔、气势恢宏、博大雄沉的气象中又含凄清之意的秋景,以渲染苍凉的气氛,烘托沉郁的感情,这在同时期词人的词作如晏、欧词中是不多见的。

(三)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北宋商业经济发达,都市富庶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当时的文人创作和文艺样式中,缺少记录和表现社会风貌的意识,以致未能为后世留下足够充分的历史资料,倒是在柳永的词作中有着较多篇幅的社会风情描写。在他的笔下,有巍峨的宫殿——“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倾杯乐》);有热闹的街市——“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看花回》);有熙攘的游人——“路缭绕。野桥新市里,花秾妓好。引游人、竞来喧笑”(《小镇西犯》)。他的《望海潮》是专咏杭州和西湖的名篇,词中不仅铺叙了杭州的人烟稠密、富庶繁荣,而且还描绘了西湖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丽景色,如此豪华阔大的都市景象,充满市民生活气息的世俗图画,都是以前词人之作中所未曾出现过的。正如范镇所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方舆胜览》)

其次,扩大了词的境界。柳词中有大量表现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作品,同时也涉及许多新的内容和题材,如表现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怀古的叹喟、对劳动生活的描述以及对官场争逐的厌弃,使词作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和较为深刻的情感。可以说,柳永在词的内容上,并不依循旧有的风气,而进行了多样性多元化的展现,从而使词境突破了前人的樊篱而得到更大的拓展。

第三,革新了词的语言风格和样式。柳永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更倾向于创作语言生动、浅近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正是由于柳永的大胆创作和市民阶层的广泛传唱,使俚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词的“雅”与“俗”、文人贵族与平民的分别,自柳永起有了明显的分流趋向。

柳永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他精通音律,勤于创作,才思敏捷,灵感频现,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慢词的体式更加完备。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表现力,能把小令难以表达的复杂内容,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而这也是为大家所能普遍接受,很快成为词的主流的原因。柳永的慢词不仅引起许多词家的注意,而且慢词的创作也蔚为风气。

在慢词创作中,柳永并不以旧有的词牌而满足,他不遵循旧有,大胆地采择俗曲,推陈出新,运用自己的音乐才华,为这些慢词谱写新声,在慢词的创作上推陈出新,对北宋慢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如清代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所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柳)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苏轼)、少游(秦观)、山谷(黄庭坚)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

第四,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做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善于铺叙是柳永慢词的一大特点。因为形式的需要,慢词长调必须以较长的篇幅和更丰富的内容表达更复杂的主题,采用铺排的手法,有利于将复杂曲折的情感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善于铺叙正是柳永慢词的一大特色。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曾说:“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如《八声甘州》的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通过“望”“叹”“想”“识”“愁”几个动作,将思念的情感层层铺叙展衍,由写景至抒情,由细微至恢宏,正是善于铺叙的表现。

擅长白描的手法是柳永开拓词境的另一辅助手段。柳词中的白描有两种,一是直言无隐,一是民间俚语。所谓直言无隐,就是说词中没有含蓄隐晦的语句,而能明白尽致地表现出来。刘熙载《艺概》中曾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这“明白而家常”,正是直言无隐的表现。所谓民间俚语,是说他不避俗字、白字,能以俚语入词,正因为他的词能让人听了就明白,朗朗上口,并且反映出市井百姓的生活原貌,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广泛植根于普通民众的心中。

章法结构趋于完备。每首词的组织结构都讲求法度,用心安排,运用蒙太奇式的电影手法,将一个个分立的意象串联组接起来,从而勾勒出一种情境,形成了围绕主题的一种意境和氛围。王灼《碧鸡漫志》:“序事闲暇,有首有尾声。”说的正是这一特点。如《雨霖铃》中的“长亭”“都门”“执手相看”等句对实景的描写,有远景,有近景,有特写,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对想象中的虚景的描写,虚实相生的画面组合,使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得到了充分表现。

音律协婉,使语言的节奏美与音乐的形式美达到了高度统一。柳永精通音乐,所以他在词作上音律之协婉,尤为其他词人所不能及。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词牌,而且在句法和平仄上都有创新和发展,对此历代评家多有赞誉,像王灼《碧鸡漫志》:“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柳词因为以通俗的语言和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当时的都市生活和新兴市民的思想情趣,因而受到了市民的拥戴,但同时也遭到封建文人们的指斥,如说它“词语尘下”“声态可憎”“多近俚俗”“为风月所使”等等。在写法和艺术成就上,柳词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得到了较客观的评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是空前的,不仅在皇室和官宦显贵的歌宴上广为传唱,而且在边地甚至外族中也有相当影响,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在当时就很流行,此后“好之者终不绝也”。其词现在尚存二百一十二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而且开元曲的先河,在曲调或内容上都对元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夏敬观云:“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开金元曲子之先声。”况周颐《蕙风词话》亦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已还乐语所自出。”指出了柳词与北曲之间的关系,其影响之广,已超出了词的范围,以至后世有人尊他为“曲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