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年记忆:洋人教堂欺百姓,表兄野地放老鹰

一、幼年记忆:洋人教堂欺百姓,表兄野地放老鹰

刘秉彦:我是民国四年(1915)3月19日出生在蠡县潘营。老人们传说,这村是因为是宋代大将抗击辽兵,在这儿安营扎寨,故有此村名。

我出生的这年,有何大事可说?历史记载,我出生不久的5月9日,就是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与日本签了亡国的二十一条;5月25日,二十一条换文,那是由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公使在北京签字的。这就是以后五四运动的一个口号,要取消亡国的二十一条;这一年的12月12日,袁世凯取消了共和,改为中华帝国,他当了皇帝,穿上了龙袍,可引起了全国反对,君主制只有83天的寿命,到1916年3月23日,就宣布恢复中华民国。这个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死了,活了57岁。

我出生的那天,听说还有个传说,说那天有个大火球落到我家院里了,在我家的长工,见火落下来,跑到院里来救火,才知道根本没有着火的事,而从屋里传过来的是我落地的哭声。我小时听长工们说我,你可是大命之人哪,便给我讲了这事,我不相信。过去说有此不凡的异象的,是那些想当帝王的人编出来的。说明他是天上星宿下凡,自有不同的命相,让百姓相信,人家当皇上,那是天之子呢。袁世凯当皇帝,不也造出许多异象吗?

我出生的头一年是民国三年,潴龙河发大水,我们村东有个孝感河,是与潴龙河相通的,传说是明朝时皇上特让村民挖的人工河,让它通往白洋淀。因为明朝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选上了这一片的一个美女,皇上封为贵妃,百姓叫她白娘娘,这位民间女子,到了皇宫,想念家乡父母,为让她能顺利回家看望亲人以尽其孝,皇帝感她的孝心,便挖了这条河,通向白洋淀,白洋淀通向了大运河,这样从北京便能顺河回到故土,所以叫这河为孝感河。可见家乡风俗是很讲孝道的了。

俗话说,叫水落河压十二年。说我们家是那年发的家。地因发大水,河水决口,土地便宜,我们家便在那年买了地。因为发水,十几年后,这土地变成了红淤土,便更加肥沃了。

照成份说,我家是地主。曾祖父是清朝的举人,祖父是秀才,也是钟鸣鼎食之家。到父亲这一辈,兴新学了,父亲追求维新,他考上了北洋大学。他也是五四运动以后的维新派。

我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条件当然不错,我六岁上学认字,是秀才的爷爷亲自教我。

我:伯伯,说来真有意思,我的祖父也是清末的最后一科秀才,我小的时候,也是祖父教我读书的。您当时也是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吧?

刘秉彦:读私塾就是这些固定的课本。我跟祖父学了一年,刚读到论语,也就上村里的小学了。因为这是五四运动之后。新的文化运动,对国家有了影响。幼年对我影响大的是在外祖父家里。

我外祖父家在清苑县的谢庄,在张登村西边。外祖父是义和团的大师兄。可我没有见过外祖父。

我幼年跟着母亲常住外祖父家,可以说是在谢庄长大的吧。

我:伯伯,过去说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幼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伯伯,说说您记得的小时候的事吧。

刘秉彦:小时候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大的,这是一生忘记不了的。就如同吃饭,小时想吃的饭,一生也都是这口味,改不了。

谢庄有个天主堂。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义和团是对头。都是几代人的仇恨,还有世代的人命。后来义和团完了,可仇恨还在人心里。对洋人,中国老百姓是天然的对抗。我在被窝里,听外祖母讲义和团的故事,都是英勇地长中国人志气的故事。我有四个姨,结婚前都是红灯照,受过训练。他们开始是反清复明,后来变成了扶清灭洋了。两个大姑娘,后来被天主教逼得进了山,一待好几年,不能回家。小时候,听讲的全是洋人进北京,如何欺压中国人,枪杀中国人的事,我从小便有了对洋人的仇恨,这是最早的爱国教育吧。

当时洋人在中国是与义和团对抗的,姥爷是义和团的大师兄,无法在家里了,最后下决心,用骡子轿抬上母亲和姨,抬到张庄,不敢见洋人,因为洋人强奸妇女,杀老百姓。

谢庄村的天主教和义和团一直是对立面。

我的外祖父,可以说是个英雄。他“反清复明”,当初不敢在家里待,就到京南地区的和尚庙里待着,因为清朝官兵也追杀他们。后来口号改成了“扶清反洋”,他才可以从京南地区回家重建家业。但他在村里,一直受信教的人欺负,更不用说洋人了。那信教的人因有洋人撑腰才厉害,清政府不敢惹洋人嘛。

我听外祖母跟我讲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最后是老人的叮嘱:

你长大了以后,要报这个仇,把洋鬼子赶出中国去!

外祖母对我说了不少事。时间久远了但忘不了。她说,那年月夜里,你都睡下了,传教士带着教徒敲门,吓得不行。他们是来敲诈勒索的。本来是自家种的地,说是这地划给洋人了,你要想种还得花钱,这上哪儿去说理?受压十五六年哪。

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洋人的仇恨。这村有个叫张三狗的带着我玩儿,他专门打那信教家的孩子。有个神父,他在这村里有个混血儿。我们小孩子见到这混血儿,便打他一顿说给他,不许你老子在我们家乡横行欺压百姓,不然小心你的脑袋。吓得那个混血儿跑了。

我的表兄叫张大力,会玩鹰,他养着两条细狗。家里有秘方,可治妇女病。冬天到了,我便跟上表兄,去到平原大地玩了。表兄利用玩鹰的机会,把入天主教的孩子吸引过来。这便是孩子们打洋鬼子孩子的机会。

抓兔子时,鹰和狗在一起配合。黄鹰先抓兔子的屁股,兔子回头咬,黄鹰的另一只爪子把兔子的眼叨瞎了。这就把兔子抓到了。

我还跟着表兄,看他如何熬鹰。那是晚上饿着它,给一点兔子肉,饿它一宿。

表兄捕获野鹰后,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养、细心关照,为鹰做皮绊、制眼罩,每天放飞、进行调驯。在驯化之前,要给鹰喂好吃的,使它尽快长得膘肥体壮。但这时的鹰膘是一种虚膘,要使它变成肌肉才有力量。驯鹰开始,首先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给它洗胃。洗完胃再用热水给鹰洗澡,让它出汗。晚上再把鹰放在专门驯鹰的粗绳子上,鹰站不稳,而且还有人在下面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绳子,绳子不断晃动,这样鹰就无法睡觉了,这叫“熬鹰”。鹰疲乏到极点,就会掉在地上,此时用清水冲洗鹰头,然后让鹰饮茶或盐水。这样没几天鹰就瘦下来了,有的鹰会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这时就开始驯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鹰头上,不让它看见任何东西,专门喂它一些兔子、鸽子、小鸟等动物肉,使它消除对人的恐惧和敌意感。接着就是让它进行捕猎训练。鹰的尾毛有十六根。鹰就凭这十六根尾毛调节起飞、制动、滑翔、下坠和捕捉猎物。训练时用线把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缠起来。羽毛之间的线不能太紧或太松,过紧了不能起飞,过松了它就会飞跑。在训练的场地上把兔子、鸽子用绳子拴住。一切准备好后,就把鹰的眼罩摘掉,这时猎鹰便去抓捕猎物,直到吃饱。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当它捕捉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才让它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羽毛松开几根,乃至以后全部松开。半个月后,鹰就完全被驯化了。检验驯化的结果时,在房内放置些肉,招鹰来吃,如鹰能来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边放鹰捕猎了。喂鹰时,只喂瘦肉,而且不能饱食,这是因为“鹰饱不捕猎”。还有不见猎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开脚绊,这就叫“不见猎物不放鹰”。猎鹰用它的利爪能捕捉狼、黄羊、狐狸、兔子和其他飞禽类动物。

人架着鹰走狗跟得上,放兔鹰,如跟不上,便放黄鹰。

张大力知道,什么时候放黄鹰,到什么火候放兔鹰,我们跟着表兄去满荒野地蹚兔子去。平原上的庄稼收了,更显得空旷,一望无边的大地上,我们奔跑着,在有泥土香气的地上打滚。这是最快乐的时候,见地里的兔子跑出来,我们便叫,表兄便放鹰抓,这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我:伯伯,当您说到当年您表兄熬鹰,我就想起某些人在1958年对百姓的折磨,当时就叫熬鹰。我在“文化大革命”中也经受过,让你白天黑夜不合眼,让交代问题。实在熬不住了,就可以照提示你的问题交代,你原想坚持的实事求是便在这时彻底顺从了。原来人是从训动物学到的办法。

刘秉彦:那年月,某些人就是把人看成动物,也就用驯服动物的方法对待人了。还说当年的故事吧。

我们经常打群架,就是对付黄毛蓝眼睛的孩子。我们打了架,有时人家也会找到家里来。大人们只好答应着:好啦,孩子回来我们教训他。

其实回到家里,家里大人也不会说,因为这也是大人心里的仇恨啊。

我母亲因为常住娘家,我在五六岁时也就在姥姥家生活,在谢庄的童年记忆,接受的这个村的影响是很深的。

伯伯,今天您是如何看待这历史的一页呢?我的二爷爷是义和团的二师兄,他跟着义和团的头目张德成,曾打到了天津,洋人的洋枪打伤了他的胳膊,回到家来,便东躲西藏,二祖父也给我讲过义和团的故事。我在《血色家族》这部书里也记录了这段历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