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夺易魁

秋闱夺易魁

根据明朝科举制度,乡试者必须在本人籍贯地所在省参加举人考试。杨慎出生于京城,但原籍在新都,所以必须从京城返籍贯地四川参加秋天举行的乡试。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和二弟杨惇返回四川参加乡试。发榜之日,杨氏两兄弟都榜上有名,双双考中举人。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秋天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的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每到八月秋天,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作恩科。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由天子钦命,系朝廷委派,与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一起主持考试。八月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考试,学子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八月八、十一、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可见,从制度的设置上来说,古人还是力图做到公平公正的。

乡试的考试地点,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大门正中会悬挂“贡院”两个字的大匾。考场内设置考棚,又叫“号房”,全部为单间,供考生在内答卷、吃饭与住宿,是“考场”兼“宿舍”,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号房内十分狭窄,安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一盆炭火、一支蜡烛。炭火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主要考《四书》《五经》的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学官,但不能主持乡试。

八月九日为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二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题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题,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一、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前三名,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者,均不准应试。

正德二年八月,杨慎与二弟杨惇回川乡试。这次的考试题目是《易经》的一句话。杨慎已将《易经》倒背如流,所以他在答考卷时把对《易经》的理解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举夺得本次乡试《易经》第一名,即“易魁”,又称“经魁”。四川督学刘丙对杨慎的才华赞叹不已,说:“我之才能不如欧阳修,却得到了像苏轼一样的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