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实习生
做波段操作的人都喜欢做市场行情预测,他们往往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最大的报酬。的确,有人因此赚到了钱,但这绝对不是永远可以遵循的法则。事实上,如果有人能想出一个屡试不爽的市场预测法,那他一定名留青史,在富人榜上一定也是名列前三名的常客,财富甚至多于沃伦·巴菲特或比尔·盖茨。所以,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什么时候空头市场即将到来(虽然有一些自称华尔街算命师的人自认为有能力预测到空头市场的到来),当那种10家股票有9家下跌的大空头市场来临时,很多投资人总是无法避免地出现恐慌。
——彼得·林奇《学以致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位于费城,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商学院。1881年,当约瑟·沃顿创立这所学院时,他相信未来的商业领导者需要一个全面的拥有生机的教育。
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和创新,沃顿商学院已经能为学生提供世界上最先进和最现代化的MBA教育。而且在MBA教学中创立了许多个第一:第一所现代化管理和外语双专业学院、第一个商学院工商管理和硕士双学位课程、第一个国际论坛——最早的高级经理人全球课程之一、第一个完整的本科国际工商课程——Huntsman国际研究和商务课程。
沃顿商学院在各个经济领域研究以及管理教学水平方面都有很高声誉,在美国商学院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沃顿商学院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角的学院。
沃顿商学院在商业的很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包括全球策略、金融、保险、风险、法律与道德、不动产和公共政策等。它的商业教育模式在教学、研究、出版中处处强调领导能力,以体现企业管理者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院不仅致力于培养未来的商界精英,同时为商界提供研究服务,因此慢慢成为世界领先的商业知识创新机构。而实现商业知识创新就需要用精通于跨学科方法从事研究和联系商业。这方面,沃顿商学院18个研究中心起到了很好作用,在这18个研究中心中包括领导力和应变管理、电子商务、创业管理和商业改革等。
在沃顿商学院上学的经历对于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彼得·林奇也成功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开始疯狂地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知识。除了必修课以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课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研究工商管理和股票行情上。此外,他还对金融投资以及投资存在的风险做了细致而周到的研究。
读MBA的第一年暑假,彼得·林奇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找到一份实习工作。
在当时,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用彼得·林奇的话说,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在金融界的地位,就像纽约帆船俱乐部、奥古斯塔全球高尔夫球俱乐部、卡耐基音乐厅以及肯塔基赛马会一样重要,它像是金融界的克鲁尼城,投资经理人梦想在这里工作就像中世纪修道士们对克鲁尼城一样趋之若鹜。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对于彼得·林奇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而这次机会是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总裁沙利文出于对彼得·林奇的喜爱而提供的。
当时,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每个暑假都设立3个实习名额,而每年的职位应聘者却有100多人。而在这100多人之中,彼得·林奇无疑是幸运的。
当时,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是投资领域的领军者。自1946年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投资管理组织,管理着超过11000亿美元的资产。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也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而成长起来的。
1930年,波士顿的两家有业务联系的经纪公司(托利弗·米利特和安德森·克伦威尔)的高层管理人员创立了富达基金。创立时基金规模很小,只有44万美元。开始的经营还算成功,到了1933年,其基金规模已经达到350万美元。但此后一度陷入困境,在1939年底,富达基金的经营资产只剩下53万美元。此后一位律师接手后,富达基金又重新开始走上坦途。
富达基金的这位救世主叫爱德华·约翰逊,1898年出生在富裕的零售业主家庭。高中毕业后曾作为海军一名电报话务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约翰逊考入哈佛大学,并在大学期间与证券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约翰逊回忆说,在他上大学时,那时《星期六晚邮报》连载了一部题为《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的神秘人物杰西·利弗莫尔的投资传奇经历。约翰逊被吸引住了,开始在股市上小试身手,并沉迷其中。早期投资股票的经历给约翰逊的最大收获,也许就是使他认识到,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几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人们已经有计算机等帮助人们投资,但对股票市场的认识其实未必增加了多少。
约翰逊于1924年获得法律学位,此后就职于波士顿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投资的法律咨询工作。在工作中,富达基金引起了约翰逊的注意。富达基金持有不少铁路债券,由于铁路公司经营不善,这些债券已经沦为垃圾债券,交易价格之低让人难以想象,富达公司因此损失惨重。但是约翰逊大胆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必使美国的铁路运输业恢复元气,铁路公司重获偿债能力为时不远了。于是他在1943年以极低的价格接手了富达基金。
事实证明,约翰逊是对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铁路运输业开始复苏。仅1944年一年,富达基金获得的铁路债券补付的利息就高达100万美元。约翰逊的这次投资,堪称是早期垃圾债券投资的经典之作,它比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的投资早了40年!
随着富达基金经营形势的好转,约翰逊于1946年对基金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已有的基金之外新创立了一家管理和研究公司——富达投资公司,并由富达麦哲伦基金来承担富达基金的证券投资活动。至此,富达麦哲伦基金完成了奠基阶段。
改组后的富达公司业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1949年,其资产规模已接近了2000万美元,成为比较大的一只基金。1958年,富达基金资产规模达到4.16亿美元,旗下基金包括富达基金公司基金、布里顿基金、富达资本基金、富达麦哲伦基金,并成为当时继投资者多样化服务公司、马萨诸塞投资信托、惠灵顿基金和休斯·W·朗之后第五大基金公司。1965年,富达基金掌管的资产规模跃居首位,基金增加到9只,资产规模接近40亿美元。
富达基金取得这样好的业绩,与约翰逊合理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约翰逊认为,客户的满意度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公司收入过多时,约翰逊甚至会怀疑自己过多地侵占了客户的利益。当富达公司的年收入达到550万美元时,约翰逊曾内疚地说:“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原本是不配有如此高收入的。”
富达基金的财务管理比较符合现代基金的管理规定。富达基金通过设立基金保管机构和信托人董事会实现基金的保管,并负责基金的监督工作,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管理和研究公司及附属公司处理基金的投资处理商业事务。基金的财务由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通过年报公布公司的财务概要、报表和审计师报告。
能进入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工作,彼得·林奇激动万分。这是彼得·林奇最向往的——一方面,他可以与导师乔治·沙利文一起工作;另一方面他还可以把自己的投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并且,他还可以在实习时期得到一笔丰厚的薪金,而这笔钱是支持他完成研究生课程所必需的资金。
然而,彼得·林奇的到来并没有给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带来很大的收益,反而自从彼得·林奇到来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66年5月时的925点,一直开始下滑。而9月份当彼得·林奇的实习告一段落回到大学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到了800点以下。但是那时,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乔治·沙利文也不会意识到,这与一个小小的实习生有什么联系。
在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实习时,彼得·林奇负责调研和撰写报告工作,并负责对当时的美国造纸业和出版业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在这里,彼得·林奇开始真正接触到股票分析。通过实际调查,他发现大学课本上的有效市场假设和随机漫步假设两个著名理论极其矛盾,根本无法帮助人们获得投资成功。彼得·林奇觉得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同事们远远比在大学里教授数量分析和随机运行理论的教授们做得好。在理论与执行的冲突下,他宁愿作一名执行者。这种理念促使彼得·林奇决定在以后的投资中注重实际调查的作用。
当彼得·林奇拿着这些研究报告向经验丰富的乔治·沙利文先生请教时,得到了乔治·沙利文先生的赞赏。但是,彼得·林奇在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工作与他想像的大不一样,乔治·沙利文先生给他安排到最基层做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这种工作与彼得·林奇成功之后从事的基金投资工作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彼得·林奇还是努力的工作,并且毫无怨言。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实习生,自己并没有从事股票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或基金管理的经验,所以他对作企业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并且细致而周密地去完成一天的整个工作流程。在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即便作为一名实习生所做的工作和正式的调研人员所作的工作仍然是一样的,他所作的报告同样会送到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总裁乔治·沙利文的办公桌上。这是彼得·林奇努力做好工作的原动力——他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和乔治·沙利文先生的肯定。
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用资金投资股票,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注重“自上而下”的选股策略,并且善于发掘被低估或者股价落后市场涨幅、具有投资潜力的公司,并且由于公司对研究人员的重视,加上获得全球券商网络的配合,使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由上而下”的投资策略得以很好地执行。
公司在选定某家公司股票之前和购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之后都会时刻关注这家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而彼得·林奇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就是从事这种收集投资公司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公司的股票的未来趋势做出预测,他们所提交的研究报告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决策。
彼得·林奇起初被公司指定分析美国造纸业和新闻出版业的管理和经营情况。他不但要对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人事管理和产品做出投资分析,并且还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公司还会委派彼得·林奇到上市公司进行调查。这项工作,虽然辛苦,却很合彼得·林奇的胃口,他认为只有实际调查得来的材料才会有用。所以,对于外出调查工作,他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并且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但是,彼得·林奇在沃顿商学院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营销与研究,更不是做市场调查,股票数据对每一个文科生来说者是最头痛的工作。但彼得·林奇在大学时期阅读的有关金融图书和杂志对股票分析起到了很大作用,这让彼得·林奇直接从理论直接跳到实践中来。虽然有许多同事认为,一个工商管理学硕士从事股票分析工作是不合适的,但是彼得·林奇用自己的最佳表现证明自己是最优秀的实习生,从而打破了美国富达这个“不合格”麦哲伦基金公司同事的世俗成见。
在短短三个月的暑期实习中,彼得·林奇做完了对索格造纸公司和国际教科书公司的调查报告,他通过实地调查,将两个公司的情况分析得细致又准确。当乔治·沙利文看到彼得·林奇作出的厚厚的调查报告,他感到非常震惊,并且对彼得·林奇认真的工作作风很是欣赏。因为在当时公司的许多基金投资调查人员仅仅满足于纸上谈兵——坐在办公室通过图书、杂志和被调查公司的业绩报告以及市场传闻来完成他们的报告,这种想当然的工作作风使得这些报告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大打折扣。彼得·林奇却从来不相信市场分析报告和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尤其是对未来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彼得·林奇觉得实地调查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种调查得出的结果往往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得到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结果是有区别的,甚至有时得出的报告是相反的,而这些调研人员也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并且都有MBA证书,在股票市场上也算经验丰富。然而20岁出头的彼得·林奇——这个“不合格”的文科生竟与他们的分析结果相左,这令他们很是不满。所以,在彼得·林奇第一份调查研究报告出炉的时候,在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掀起了一场对立分析观点风波。
当时没有人相信一个实习生的调查报告,更没有人相信这份调查报告的可行价值,甚至有人嘲笑彼得·林奇说:“如果按照你作的分析报告去投资,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在明年这个时候就会关门大吉。”
然而,乔治·沙利文先生却非常相信彼得·林奇,并且按照彼得·林奇的研究调查报告让基金经理去按此投资,而事后证明,基金经理据此作出的决策都使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乔治·沙利文看到这个结果不禁心花怒放。一天,当彼得·林奇正在埋头整理美国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的时候,乔治·沙利文专门从自己的办公室里走过来,并且站在彼得·林奇的身后观察了好久。他发现摆在彼得·林奇办公桌上的书籍和资料,并不是从书店里购买的图书,也不是最新的商业杂志更不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而是彼得·林奇在上市公司当地收集的当月甚至当天的资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股民对该上市公司的市场调研表,这让乔治·沙利文大为吃惊。
“彼得,你是从哪搞到的这些资料的?”乔治·沙利文突然问道。
彼得·林奇这时才发现乔治·沙利文,于是他瞅了一眼乔治·沙利文先生刚刚拿起来的一本上市公司的内部特刊,激动地回答说:“是我去他们公司的时候,让他们资本运营部门为我寄过来的,他们答应我,会把最新的报刊寄给我。”
“彼得,你做得太棒了,我相信你将来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基金经理。”一般情况下,乔治·沙利文是不会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当着其他同事的面去表扬一个员工的,但是这次,彼得·林奇的做法的确让乔治·沙利文先生大为吃惊,并且情不自禁地表扬了他。
“谢谢,我会努力的。”
“我是不会看错人的,我相信你!”说完,乔治·沙利文便走开了。
乔治·沙利文先生直爽的个性容不下半点“沙子”,于是他解雇了那些不合格的调研人员,这迫使其余的人都按照彼得·林奇的工作方法去做了。
这令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调研人员大为恼火,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就要出差到上市公司的所在地,并且一呆就是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但美国人是看重业绩的,尽管他们觉得彼得·林奇是个异类,并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彼得·林奇在实际工作中证实了学术界关于股票市场的理论是多么的不符合实际,多么的可疑。但美国当时的学术界,那些理论仍被奉为真理,绝大多数从事股票的专家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他们谈起股票投资理论头头是道,但在实际工作中依靠这些理论却很难取得成功。
彼得·林奇向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汇报工作是1966年5月。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是925点,彼得·林奇在他的报告中成功地预测到了道·琼斯工业指数将会下跌。9月,彼得·林奇离开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回到沃顿高学院上课时,道·琼斯工业指数果然跌到了800点以下。
彼得·林奇当然不是依靠传统的股票理论得出该预测的,他依靠的是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次的成功预测使他对传统股票经济理论更加怀疑。
短短几个月的实习工作,使彼得·林奇对股票投资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了股票投资的内在规律,大学教授教给他的理论在现实面前似乎毫无用处,于是他更坚定了主修文科的信心。回到沃顿商学院读第二年MBA的彼得·林奇已经不再循规蹈矩了,而是更有主见和自信。对于一个股票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会对股票行情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投资方向。这无疑需要丰富的知识,绝不是仅仅学习金融投资学或国际投资学等课程就能胜任的。
彼得·林奇这段工作经历,使彼得·林奇对当时学术界关于股票市场的理论提出质疑。他意识到,在沃伦商学院所学的书本上的投资理论,看起来并不管用,甚至可能导致投资失败。他认为,统计学、高级运算和数量分析等课程,对投资有些用处,但如果完全按照数量分析的理论进行投资分析,股票投资就会误入歧途,根本不会有大的成效。例如逻辑学对投资股票有很大益处,但它却是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古希腊人习惯于辩论,只要你能辩论胜利,真理似乎就倾向于你这一边,很少有人去进行实地的考察研究。这样的习惯,导致了一个弊端,就是重逻辑分析而轻实地考察。
许多投资者善于坐而论道,讨论股价是否会上涨,好像在金融方面的冥思苦想就能给他们答案。彼得·林奇断定,美国的股票市场实际上正是按照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运作。这种方式,是导致许多投资失败的真正原因。
他还认为,传统的金融与股市研究课程与他在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实习时应用的理论有严重的冲突。从纯粹的学术观点看,传统的理论无懈可击,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相去甚远,甚至按照本书上的理论,投资将会失败。那么是自己错了,还是书本错了?如果是自己错了,可是他亲眼目睹的事实却不能使他违心地相信谎言。
怎样才能告诉人们真相呢?22岁的彼得·林奇陷入了深思之中。
然而在事实和谎言面前,更多的偏执狂宁愿相信谎言而使自己碰得头破血流后方才幡然悔悟,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相信真实而使自己免遭失败呢?
事实上这是盲目崇拜权威的结果,传统理论通常是日渐无用的经验,在社会缓慢发展的时候,它似乎能在一段时期内有用,而当面对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20世纪,它的寿命就短暂得多,甚至从开始之时就已经变得无用。
但从众心理却使大多数人变得反应迟钝、头脑不清。他们有时已经面对现实却往往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于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他们往往不去否定理论,而是认定自己所看到的现实是一种幻影。多么愚昧的人啊!
回到沃顿商学院以后,彼得·林奇还发现,有效市场假设和随机运转假设是很难兼容的。人们总是根据有效市场假设来判定市场涨落的“合理性”,事实上,股票市场是受众多的因素影响的。他形象地说:“当你得知某些人由于买了肯德基公司的股票涨了20倍,而且他还事先向你解释过为什么该公司的股票要看涨,你也很难相信所谓市场都是非理智的纯学术理论。”
显然,彼得·林奇对当时金融界的投资理论产生了怀疑。他要冲破这种理论束缚,寻找投资分析更有效的途径。
他对当时金融投资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作法大胆地提出了挑战。这位年轻的研究生声称:“若要在那些数量分析、随机运转理论和麦哲伦基金公司实践工作之间作出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当一名实践家。”
为了证明这一理念,彼得·林奇在沃顿商学院开始了他的研究,同时他一有时间,就外出调查,然后做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工作。这使得彼得·林奇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更具前卫性和实战性。
彼得·林奇非常沉迷股票,以至于在与卡罗琳约会时,满脑子想的也是股票。后来卡罗琳在回忆他们在沃伦商学院谈恋爱的情景时说:“他简直迷上了股票。在与他的约会中,彼得·林奇自始至终的谈论话题全是股票与投资。我真的怀疑,他是爱我呢,还是爱股票?”
正是凭着对股票和金融投资的执着,使彼得·林奇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赢得了卡罗琳的芳心。因为卡罗琳相信彼得·林奇的努力将会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卡罗琳之所以心甘情愿在彼得·林奇的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还因为彼得·林奇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大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不愿意创造而更愿意毁坏。许多大学生是这种潮流的主力军,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理想甚至对亲人都产生了怀疑,并且开始颓废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
“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美国的一群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个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beat”一词有“疲惫”和“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他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并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之所以将这样一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些人群对二战以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
“垮掉的一代”大多是玩世不恭的大学生,他们笃信自由主义。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也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因为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创作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烦学习和工作,长期混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
“垮掉的一代”的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问题。他们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并且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他们宣称,“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
尽管“垮掉的一代”基本上是一个文学流派,但这一流派对美国整个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几个作家或作品上。
当然,“垮掉的一代”也有积极影响,在当时的美国,“垮掉的一代”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代人对文化的理解。
但是彼得·林奇却并没有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虽然当时,不管是在波士顿学院还是在沃顿商学院,“垮掉的一代”的思想铺天盖地地影响着那一代的美国大学生。但是那时的彼得·林奇只对股票感兴趣,对身边发生的这一思想运动,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相比于颓废的文学青年,卡罗琳更欣赏彼得·林奇积极向上的处事作风,并且深深地被彼得·林奇的执着和努力所感动。这也是卡罗琳之所以在彼得·林奇最贫穷的时候爱上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