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序2

张雯老师是我所尊敬的冯庆华教授的高足,2015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当时有幸参加过她的博士论文答辩,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印象非常深刻。从那之后,因为时常在教学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有语料库方面的问题向张老师请教,而她总是热心给予帮助和指点,因此有幸跟她成为朋友,对她的研究也一直非常关注。年前张老师发微信过来,说是她的博士论文经过几年来的修订和完善,即将入选由查明建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系列丛书”,并嘱我为她的著作写个序。作为这个系列丛书的作者之一,看到有这么有分量的作品加盟,我自然感到非常高兴,虽然自己水平能力有限,但仍愿意不揣浅昧写上几笔,毕竟张雯老师和我一样都对葛浩文的翻译感兴趣,因此可以算是“同道中人”,我就趁这个机会讲讲我粗浅的阅读体会。

对于译者风格的研究在翻译研究界较早可以追溯到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和莫娜·贝克(Mona Baker)两位英国学者。赫曼斯曾经于1996年在国际著名翻译研究期刊Target上发表文章《翻译叙事中译者的声音》,首先提出“译者声音”(the voice of the translator)的说法:“翻译的叙事语篇中总是暗含着不止一种声音,有不止一种话语在场。”他把译者的声音称为“另外那一种声音”。在他看来,“译者的声音有时候可能完全躲藏在叙述者的背后,让译文读者无法察觉”,“但是,有时候译者也会冒出头来,自己发声,以译者自己的名义露面。译者会在副文本中出现,比如在译者序言中用第一人称自我指称,这是译者最直接也是最具有在场性的发声。”除了译者序,人们还可以在旁注、脚注、译者前言或是译文中译者在括号里添加的描述等地方听到译者的声音。赫曼斯还提到,译者的声音几乎在翻译文本中的所有地方都会留下痕迹,译文并非是对原文的透明展示,而是一种具有混杂、多元、分散的多声部特点的双话语文本。

贝克也敏锐地感受到躲在叙述者背后的似乎让人难以察觉的“另外那一种声音”的重要性。赫曼斯主要关注的是译者非语言层面的特点,也就是译者的公开干预,与赫曼斯有所不同的是,除此之外,贝克对译者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使用特征也非常关注,甚至可以说是更加关注。她在2000年的一篇论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研究译者风格的方法论问题。她在那篇引起广泛反响的论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译者风格的概念。她所说的译者风格是译者在译文中留下的“指纹”,其中既包括非语言层面的特点,即译者的公开干预,也包括语言层面的特点。在她看来,译者风格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赫曼斯所说的“译者声音”,但是还应该更多。译者的风格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译者持续使用的翻译策略、译者在前言、后序、脚注以及文中解释时的发声,以及译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她同时指出,对于译者风格的研究必须要关注译者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不只是捕捉译者在译文中的公开干预。用她的话讲,“必须要捕捉译者语言使用方面的典型特点和译者在语言习惯方面的个体特点,尤其是其不同于其他译者的特点。”

在我看来,张雯老师的《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贝克影响之下完成的一项研究,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葛浩文语言风格的研究。葛浩文翻译过大约七十部现当代中国小说,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他几乎都涉猎过。不同作家的风格往往非常不同,所以要研究译者的风格,必须要想办法把译者自己的语言风格从原作者的风格中剥离出来。为了将葛浩文的语言风格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剥离出来,张雯老师在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础之上,首先创建了“葛浩文十部译作语料库”,对葛浩文翻译的十部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她又在她所创建的“《骆驼祥子》三译本语料库”的基础上,考察对于同样一部小说《骆驼祥子》,葛浩文的译本和另外两位译者的译本相比所反映出的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她借助语料库手段进行研究,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考察分析上述语料库,得出了关于葛浩文翻译风格的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以后,无论学者们是同意她的结论,还是不同意她的结论,都无法绕开她的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毕竟她对葛浩文翻译风格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手段、研究深度,还是在语料库的规模上,就我所了解的资料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她在本书中详细介绍了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的创建步骤和方法,并介绍了用于对比研究的英语译文语料库和英语原创语料库,以及其他多个在当前语料库研究领域通用的语料库,对于有兴趣学习和掌握语料库研究方法的读者非常具有指导作用。我想她对语料库研究方法的熟稔,以及她对当前语料库研究领域各个重要语料库的了解,都跟她当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有关,毕竟她在那里得到过贝克教授和另外一位语料库翻译学界的国际知名学者梅芙·奥洛汉(Maeve Olohan)教授的真传。

除了利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之外,张雯老师还没有忽略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毕竟她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另外,她在描写研究的基础上,还尝试对研究发现进行分析,从社会、文化、历史等角度出发,对葛浩文翻译风格形成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总的来说,关于葛浩文翻译风格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张雯博士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一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学者对于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的领先水平。2019年2月,葛浩文刚刚过完他的八十周岁生日,张雯博士的这部《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现在出版恰逢其时,同时我相信在中国文学译介研究领域也将被证明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孙会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