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为皇后时期

一、唐高宗李治

654年(永徽五年),武则天由感业寺的尼姑成了唐高宗(李治)的妃子。明年,就被高宗立为皇后。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他在十六岁之前,还没有成为太子,只是一个皇子。他十六岁的这年,即643年(贞观十七年)四月,唐太宗发现了一件最使他痛心的事件,就是原来的皇太子(李承乾)害怕自己的弟弟(太宗极宠爱的一个皇子:魏王李泰)会夺去他的皇位继承权,竟准备用武力发动政变,提前登上皇帝宝座,因此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杀其党羽,并废魏王李泰。一世英雄的唐太宗因为此事,曾痛心到想自杀。他和元老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絃、褚遂良等商议后,决定立皇子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并得到了六品以上文武大臣的同意,他们异口同声称赞皇子李治有“仁孝”的优点。《旧唐书·高宗本纪》说李治“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说李治为皇子时,就对《孝经》有特别深刻的体会。比如,有一天,太宗问他:《孝经》里面的话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他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听罢很高兴地说:“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他的生母(长孙皇后)去世时,他特别伤痛,“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645年(贞观十九年,李治十八岁,已为太子),太宗征高丽后,从辽东回来,路过并州城(今太原市晋源镇)。太子李治由定州跟随至并州,因太宗患痈,李治在途中就亲给太宗吮痈,并且扶着太宗的车子,徒步跟了好几天。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李治主持为其亡母长孙皇后建成了慈恩寺(在今西安城内东南角)。又如为帝之后,亲拜昭陵(太宗夫妇墓),屡次痛哭扑地。这些事实说明,李治真是一个孝子,并有以身作则“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高宗虽然生长于深宫之中,又以仁孝见称,但他并不是懦弱无能、只知一味顺从的人。唐太宗做皇帝时,“威容严肃”,令人害怕,所以百官进见,往往心情十分紧张,甚至举止失措。他若生起气来,当然就更可怕了。有一次(大概是贞观十八年,即李治当太子的第二年),苑西监官有了过错,唐太宗大怒,下令就在朝堂斩首。太子李治立即“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大臣长孙无忌大加称赞,他说:“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对太子李治的教育,也非常认真:太宗曾对侍臣说:“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舟犹君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皇帝)从谏则圣。’”这些话,都是唐太宗从历代农民起义,尤其是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给予统治阶级的经验教训中,深刻体会出来的,而唐高宗也应该是有所认识的。并且唐太宗常在国家政事的实际处理中,锻炼太子李治:唐太宗坐朝理政时,常叫太子在旁边见习,或让他参加意见。对于李治的政治才能,唐太宗也屡次加以称赞。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病卒。六月,太子李治(二十二岁)继位,成为唐朝第三代皇帝(死后庙号高宗)。

唐高宗第一个年号是永徽(共六年,650—655)。这些年里,唐高宗对政治很努力。比如罢猎、禁献鹰隼及犬马、祭农神、躬耕耤田(我国古代皇帝表示提倡农业生产的一种仪式)等等。即位之后,高宗就每日召见诸州长官十人(当时还没有近代的省长),“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他对诸州长官说:朝廷措施有不便于百姓的,都报上来;政令有不妥善的,都封奏回来。辅佐唐高宗的得力大臣,是太宗朝的老臣褚遂良和长孙无忌(高宗的舅父)。“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这几年内发生的大事是:永徽二年(651),西突厥反唐,进扰西部边境;永徽三年(652),太宗之女高阳公主夫妇等谋反,永徽四年(653)被诛。

总之,根据各书所记史实看来,从十六岁为太子,到二十二岁做皇帝的唐高宗,既不是昏庸无能之主,也不是荒于酒色之君。他智力如常人,能辨别是非,而且是有勇气、有见识的人。他曾随从太宗学习,也通晓国政,左右也没有奸佞的文武或宦官在蛊惑他,当权而有地位的都是贞观旧臣。高宗留心政治,能想百姓疾苦,虽然生长深宫,缺少战场锻炼,本人也不具备太宗那样的文武全才,但是从即位到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六年之间,全国政局,有“贞观遗风”,是可以相信的

  1. 《唐大诏令集》卷27有《立晋王为皇太子诏》。
  2. 《旧唐书·高宗本纪上》。
  3. 刘大鹏《晋祠志》卷40(手写本)“驾幸晋祠”条云:“太宗贞观十九年乙巳冬十二月,驾至并州,驻跸晋阳宫。明年丙午春正月,幸晋祠,谒唐叔虞之神,御制碑文及铭,亲书刻石,并书碑额,竖于祠下。”按太宗此碑,现犹存晋祠。
  4. 《唐会要》卷20“亲谒陵”条。
  5. 《贞观政要》卷2《纳谏》。
  6. 《资治通鉴》卷197。
  7. 《资治通鉴》卷199。
  8. 《资治通鉴》卷199。
  9. 两《唐书》的作者所以对唐高宗不满,作了讥评,问题都在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件事情上。旧史评语,极不公平,以后再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