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入仕途
陶渊明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及其他各种学派的书籍,他为自己立下了很高的志向,就是绝不能虚度此生。他这个“不虚此生”的首选之路自然还是要做官,这是他的先辈们给他树立的榜样,也是当时一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通常所走的道路。除此而外,陶渊明还由于家庭的贫困更需要为官,以获取稳定的俸禄来补贴家用。这些因素都促使他下决心做官。
但是,当时的为官之路却并不容易走。因为当时的官制是“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陶渊明虽然有陶侃、孟嘉这样显赫的先祖,却不能世袭他们显赫的地位,也不能由此抬高自己的出身,更没有继承他们丰厚的财产,可以说他一点都沾不上先祖的光。既然出身不高贵,又没钱贿赂高官显贵,那就必须有得力的人推荐方可进身仕途,就像当年他曾祖父陶侃要不遗余力地巴结范逵那样。可陶渊明又不是一个肯低三下四求人的人,所以他的为官之路在开始时想必也是不太顺利的,因为直到29岁时,他才得到了一个做小官的机会,这对一个少有大志的人来说其实已经是很晚了。可以设想,他在求官过程中有不少曲折和坎坷,但关于这些,史籍中没有记载,陶渊明也没有作诗说明。不管怎么说,29岁的陶渊明终于要走出家门,离开家乡,走上为官之路了。
他第一次做的是个什么官呢?他的官职名称是“江州祭酒”。
江州是个行政区划名称,江州的州府衙门设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柴桑很近,地理位置对陶渊明当官非常合适。所谓祭酒,最早是指祭祀活动中负责祭酒的人,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下级文官官职的名称。陶渊明所要担任的祭酒,其责任就是负责管理国子学和太学,也就是给贵族或者官宦人家的子弟讲学,同时也负责给相关州府衙门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资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教育部门的一个干部。这个职务听起来挺适合陶渊明的。
既然陶渊明愿意为官,这个官职也不错,挺适合他,而且还离家不远,照我们的想法,陶渊明一定会好好干,努力保住这个官职。可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与我们的料想完全相反。他这一次为官时间非常短,没干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宋书·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就是说,母亲老,家里穷,他才接受了州祭酒的官职,可是没干几天就觉得干这个差事他不适应,受不了,于是就自己“解甲归田”
了。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官府不要他了,是他自己不干了。为什么他不想干了呢?史书中没有细说。但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和他后来的诗文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他辞官的原因不外是以下一些。
1.出身寒门,不堪受辱
首先是他出身寒门,没有高贵的家庭背景,因而身份低微。
东晋年间门阀制度森严,出身不同,人和人的地位就会有天壤之别。陶渊明虽然担任了国子学、太学的长官,可是他的学生个个都出身名门,对他这个出身低微的教书先生可不一定尊重。而且这些学生大多数也不会好好读书,因为他们的前途根本不靠读书,读不读书无所谓,高贵的出身已经决定了他们将来自然而然就会有高官厚禄的前程。所以,他们不重视学习而重视身份,不尊重教师而注重交际。陶渊明的满腹学问没有用武之地,还常常会受到学生们的轻视,他的自尊心备受打击,自然是很难受的。
2.心为形役,勉为其难
作为一个首次为官的下级官吏,他要为官员们提供各种文献和资料,为上级官员代写各种文稿,即今天的文秘们要做的事情。可是,陶渊明是个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的人,为他人代写自己不以为然的文稿是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所以也做不好。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陶渊明那种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难受劲儿。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有“心为形役”的感慨,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成了自己形体的奴隶,自己干的事是自己的本心所不愿意的。
3.官场规则,难以适应
官场有一套独特的规则。而在农村自由惯了的陶渊明,初次踏入仕途,完全不能适应这些规则。他受不了同僚之间的官场应酬、相互讨好、虚伪客套,尤其不愿意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地逢迎上司。这与他的“匡扶社稷、大济苍生”的目标差距太大了。
第一次为官的陶渊明,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又年轻气盛,自尊自爱,肯定是很不习惯、很难适应的。
4.上司迂腐,不屑事之
当时的江州刺史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家是当时江南的名门望族,地位显赫,谁也惹不起。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家”,就是指的这个王家。王凝之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却一味笃信五斗米教。他每日祭天求仙,无所作为,十分迂腐。这里我们插讲一个王凝之的小故事来说明问题,虽然这是后几年的事情了。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江南八郡爆发了农民起义,有个叫孙恩的人也在会稽聚众造反。会稽属王凝之管辖。可笑的是,王凝之既不发兵御敌,也不做任何防备,只在厅堂里设一尊天师神位,焚香诵经。当孙恩人马逼近府衙时,王凝之更像疯子一般地舞剑烧符,还煞有介事地说,他已经请了道祖,借了神兵千人,纵然有十万贼人也休想通过。直到孙恩杀进城来,他才落荒而逃。可惜没跑出去十几里地,就被孙恩兵士追上杀死了。对这么一个迂腐的上司,才思满腹的陶渊明哪里看得上呢?在这样的领导人手下为官,还要事事都请示他、听从他,陶渊明要是不离去倒让人奇怪了。不过值得插入一提的是,这个被人当作笑柄的王凝之,他的妻子却十分出色,她就是名满天下的才女谢道韫。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的晋代良相谢安的侄女。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谢家”就是指谢安的家族;而《红楼梦》里宝钗、黛玉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中的“咏絮才”指的就是这个谢道韫。
5.丧妻之痛,无法承受
陶渊明辞官回家最合常情的理由,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去世了。俗话说“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最痛苦的三大不幸。可怜的陶渊明竟然赶上了两个。他8岁时死去了父亲,12岁时死去了庶母,30岁时又死去了妻子。妻子的去世对陶渊明是一次沉重打击。母亲孤独老迈,孩子稚嫩幼小,这都使他身心疲惫。他原本就难以适应官场,遇到家中如此重大的变故,立刻辞官回家料理丧事并顺带调整一下心情绝对是合情合理的。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陶渊明到任没几天就辞官回家了,他的辞官看似意外,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说到这里,借着陶渊明妻子去世的事情,我们不妨插入一段特别的内容,说一说陶渊明一篇十分独特的文章《闲情赋》。这篇文章在陶渊明诸多诗文中显得别具一格,不提到不足以反映陶渊明的内心情感世界,也不能全面展示陶渊明的文章风格。
陶渊明一生所有的诗歌辞赋中从来都不曾提及妻子,甚至连一点点爱情的信息都没有。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对男女爱情的讴歌往往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敢直言的缘故。儒教历来有“发乎情,止乎礼”、“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男女授受不亲”的教导,陶渊明也未能冲破藩篱。陶渊明这么一位爱动真情的诗人竟然没有一首爱情诗,其实很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