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几年前的一天,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海选,试讲《千古桃源梦》。此次活动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陶渊明的浓厚兴趣。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越来越被陶渊明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所吸引。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按照讲座方式写下了一些笔记和心得,遂有了这份文稿。

2012年5月,我感觉双手无力,动作渐渐困难,9月,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这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不治之症,身体的各项运动器官,包括四肢以及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都会慢慢减弱直至完全停止。自知余日不多,这时,我想起了我写的《千古桃源梦》文稿,虽然不算成熟,却也有点滴之见。于是,我开始用无力的双臂,慢慢地、艰难地敲打键盘,希望能将这个稿子整理成一本书。这本书最终若能出版,我此前的研究和劳动也算没有白费,也算是我人生最后的一次拼搏和奉献。而且,我在得病之前和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味,也大大不同了,我愿意将这些体味融化在这本书中,留给后人。多数读者在读到这本书时,恐怕我已不在人世,但我愿把美好的祝福借着这本书奉献给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奉献给所有企盼人类幸福美好并为此而努力的人们。也许这只是我心中的一个梦,但为梦而努力是每个人的天性。但愿,梦能够实现。

令人欣喜的是,当我把这个心愿告诉我的中学同窗好友之后,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响应。她们认真阅读了我的初稿,纷纷提出宝贵意见,有的帮我查材料,有的帮我打字,有的帮我策划插图,还有的帮我联系出版事宜。无论这本书能否出版,我都能体会到涌动在朋友们心中那热烈而诚挚的心意。大爱不言谢,但这份真诚令我感动不已。

说到梦,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梦就是人们心中懵懂的愿望。其实每个人都活在梦中,没有梦就没有了希望。夜半的梦常常让人们见到自己难以见到的亲人,或者去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偶或,梦中情景也会把人吓醒,那是强烈的担忧所致。不管文化高低,绝大多数人都信梦,为什么?因为谁都知道,梦是人心灵的伸展,是人心中对现实生活的期望或忧念的折射。那位举世闻名的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不是也讲过“梦是欲望的满足”、“梦是心灵的高级错综复杂活动的产物”这样的话吗?夜半的梦常常奇形怪状,但夜半的梦恐怕都是从白天就开始做的。白日梦才是人们心中真的梦。夜半梦与白日梦并没有本质区别,所有的梦都来自心灵。

每个人生活环境、经历、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梦自然会呈现出缤纷绚烂的色彩。可是有些人却在做着共同的梦,甚至一个梦会世代相承、绵延不绝,这就是民族的梦,人类的梦,是在许许多多人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的理想的梦。

在中华大地上,“桃源梦”就是这样的一个梦,它在许多人心头掠过或驻扎。1600多年了,这个梦散不去,挥不开,一代代传承着。这是一个美好的梦、简单的梦——在桃花林的深处,人们安宁地生活着,躬耕自给,彼此帮助,平等友爱,和睦相处,生老病死,顺天应时,一切都是那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饥荒,没有高低和贵贱,有的只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普普通通的人。这梦看起来过于平淡,过于简单,但为了这个梦,许多人一生奋斗或一生守候,直到今天它还是中华大地上许多人难以忘怀或难以企及的梦。无数人把这个梦藏在心底,每当失意不平之际,桃花源的图景就会浮现于脑海,人的身心就会暂时地进入到桃花源的梦境之中,心境也因此暂时脱离现实的苦闷而得以感受片刻的舒适和宁静。正是为了这份舒适和宁静,人们千百年来不断地做着桃花源的梦,这个梦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梦。

我们应该感谢,至少不应该忘记,“桃花源”的首创者——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正是他,设计了桃花源的美好社会。桃花源的出现,绝不是他的偶然所为或无意随笔,而是他一生所思所行的不断追寻。

桃源梦能实现吗?过去不能,现在没有,将来恐怕更难。但它依然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目标,一个美丽到几乎无法实现的目标,就像所有最美好的梦一样。但是,人们不因为梦不能实现而不再做梦,也不会因为梦的超现实的美丽而讥笑它。相反,越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的梦,越是让人们千百年来魂牵梦绕,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祈求。

本书就是想讲一讲桃花源的设计者陶渊明的故事以及桃花源的由来,让人们重温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或许,也能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实现或至少接近这个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13年2月

  1. [奥]弗洛伊德著《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18、119页。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