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大学》
《大学》虽然只有2000多字,但却讲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知止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⑧。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⑨。
其本乱⑩,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注解】
①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明显。明德,就是美德,光明的德行。③亲民:亲,当作“新”,动词,使……革旧更新。民,天下的人。④止:达到。至善:指善的最高境界。至,极。⑤止:所到达的地方,作用名词,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⑥得:获得。⑦本:树的根本。末:树梢。⑧致知:致,达到,求得。知,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⑨壹是:一切。⑩乱:紊乱。这里指破坏的意思。
【译文】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而后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虑精详,行事思虑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了结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首先要使自己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自己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将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极处,而后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只有彻底地了解事物,而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被破坏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原文】
《康诰》曰①:“克明德②。”
《太甲》曰③:“顾天之明命④。”
《帝典》曰⑤:“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
【注解】
①《康浩》:是《尚书·周书》中的篇名。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这个诰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②克:能够。明:崇尚。③《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篇名。④顾天之明命:这是伊尹告太甲的话。顾,回顾,这里指想念。是,此。明命,即明德,古人认为是天所赋予的,故称为明命。⑤《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篇名,主要记述尧、舜二帝的事迹。⑥峻:大。
【译文】
《康诰》中说:“能够崇尚美德。”
《太甲》中说:“经常想念上天赋予的美德。”
《尧典》中说:“使大德能够显明。”这些都是说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
【原文】
汤之盘铭曰①:“苟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③:“周虽旧邦④,其命维新⑤。”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⑥。
【注解】
①汤:即商汤,商朝的建立者。盘:青铜制的盥洗器具。铭:是镂刻在器皿上用以称颂功德或申鉴戒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②苟:假如,如果。③《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里所引得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诗。④周:指周国。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⑤命:天命。⑥君子:这里指统治者。极:尽头,顶点。
【译文】
商汤在盘器上镂刻文字以警示,说:“如果能在一天内洗净身上的污垢,那么就应当天天清洗,每日不间断。”
《康诰》中说:“振作商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诗经》中说:“周国虽是一个旧的诸侯国,但由于文王初守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的生命力还是旺盛的。”
所以,那些执政者在新民方面,没有一处不用尽心力,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①,维民所止②。”
《诗》云:“缗蛮黄鸟③,止于丘隅④。”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⑤?”《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⑥。”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帮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瞻彼淇奥⑦,菉竹猗猗⑧。有斐君子⑨,如切如磋⑩,如琢如磨⑪。瑟兮僩兮⑫,赫兮咺兮⑬。有斐君子,终不可兮⑭!”“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⑮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⑯!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⑰。
【注解】
①邦畿(jī):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即京都附郭地区,以后多指京城管辖地区。千里:方圆千里②维:犹“为”。止,居住。③缗(mín)蛮:鸟鸣声。缗。原诗为“绵”字。黄鸟:即麻雀。④止:栖息。丘:多树的土山。隅:原诗为“呵(ē)”字,即较大的丘陵。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篇。⑤“子曰”一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鸟都知道在应该栖息的地方栖息,那么人更应当努力达到善的最高境界。⑥于:同“於”,乌的古字,叹词。缉熙:光明的样子。止:语气词。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篇。⑦淇: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奥(yù):水弯曲的地方。⑧猗猗:优美茂盛的样子。⑨斐:有文采的样子。君子:指卫武公。⑩如切如磋:切,用刀切断。磋,用锉锉平。指治学应如切锉骨器那样严谨。⑪如琢如磨:琢,用刀雕刻。磨,用砂磨光。指修身应如琢磨玉器那样精细。⑫瑟:庄重。僩(xiàn):威严。⑬赫:光明。咺(xuān):有威仪貌。⑭:忘记。⑮恂:惶恐。慄:恐惧。恂慄,即谦恭谨慎的样子。⑯于戏:音义同“呜呼”,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哎呀”。⑰没世:终身,一辈子。
【译文】
《诗经》中说:“方圆千里的京都,那里都为许多百姓所居住。”
《诗经》中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多树的地方。”孔子说:“黄鸟在栖息的时候,都知道栖息在它所应当栖息的处所,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诗经》中说:“端庄美好的周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君主的要尽力施行仁政,做臣子的要尽力恭敬君主,做儿女的就要尽力孝顺父母;做父亲的就要尽力做到对儿女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尽力做到诚实守信。
《诗经》中说:“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竹优美茂盛。那富有文采的卫武公,研究学问如切磋骨器,修炼自身如琢磨美玉,认真精细。他的仪表庄重威严,他的品德光明显赫。这样的一位文采斐然的卫武公,真是令人难忘啊!”“如切如磋”,是说他研求学问的工夫;“如琢如磨”,是说他省察克治的工夫;“瑟兮僩兮”是说他戒慎恐惧的态度;“赫兮喧兮”,是说他令人敬畏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兮”,是说他盛大德性臻于至善的地步,人民所以不能忘记他啊。
《诗经》上说:“呜呼!前代贤王的德行我们不能忘记啊!”后世的贤人和君主,仰赖前代贤王的教化,尊敬他们所尊敬的贤人,亲近他们所亲近亲人;后世的人民,也仰赖前代贤王的教化,享受他们赐予的安乐和福利。所以在他们没世以后永久也不忘记啊!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无情者不得尽其辞②。大畏民志③,此谓知本。
【注解】
①“子曰”一句:引自《论语·颜渊》。听:处理,判断。讼:诉讼,争讼。②无情:情况不真实。辞:此处指虚诞之辨。③畏:作动词,让……敬服。意谓在上者之明德既明,自然能使人民的心志为之畏服。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最要紧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陈说虚诞的言辞来控告别人,自然没有争讼。让人民敬服圣德,没有争讼,这才叫知道根本。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
【原文】
此谓知本①。此谓知之至也②。
【注解】
①此谓知本:这一句和上一章的末句相同,程子以为是“衍文”,就是多余的一句,应该该删去。②此谓知之至也:朱子以为这一句的上面有阙文,这是阙文结尾的一句。
【译文】
这才叫知道听讼的根本。这才叫了解得彻底。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谓自谦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⑤。
小人闲居为不善⑥,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⑦,揜其不善⑧,而著其善⑨。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⑩!”
富润屋,德润身⑪,心广体胖⑫,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解】
①自欺:自己欺骗自己。②恶(wù)恶(è):前一个“恶”字,动词,憎也。后一个“恶”字,形容词,不善也。③好(hào)好(hǎo):前一个“好”字,动词,爱也。后一个“好”字,形容词,美也。④谦:同“慊(qiè)”,快也,足也。⑤独:独处也。⑥闲居:即独处。⑦厌然:闭藏貌。就是藏藏躲躲见不得人的样子。⑧揜:覆蔽也,就是遮掩的意思。⑨著:显明。⑩其严乎:严,敬畏也。其严乎,是说敬畏之甚也。⑪润身:谓润益其身,荣泽见于外也。可引申为修养身心之意。润,益也,泽也。⑫心广体胖(pán):广,宽大之意。胖,舒坦。
【译文】
经文中所说“诚其意”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使厌恶不好的事物如同厌恶腐坏的气味一样,喜爱善良如同喜爱美色一样,这就是求得满足,没有丝毫矫饰的意思。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别慎重在一个人独处,所行所为没有别人知道的时候。
小人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坏事,无所不为,见到君子便藏藏躲躲地掩盖他的坏处,彰显他的善良。可是别人看来,看到他的坏处如同看见他的肺腑一样清清楚楚,这样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于外的。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别慎重在一个人独处,所行所为没有别人知道的时候。
曾子说:“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像有十只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十只手在指着自己,这是多么严峻而可畏啊!”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人身,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解】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ì):愤怒。
【译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说心里有了忿怒,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恐惧,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贪图,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愁虑,心就不端正。
如果心不专注,心中有了岔怒、恐惧、贪图、愁虑而不知检察,为它们所支配,那么,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口里吃着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所以说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②,之其所敖惰而辟焉③。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解】
①之:同“于”,对于。辟: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诗经·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③敖:倨慢。惰:怠慢,不敬。④硕:本谓头大,引申为大,这里是茂盛的意思。
【译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对于自己所亲近爱护的人往往有过分亲近的偏向;对于自己所轻蔑厌恶的人往往有过分轻蔑厌恶的偏向;对于自己所畏服敬重的人往往有过分敬畏尊重的偏向;对于自己所哀怜悯恤的人往往有过分爱怜悯恤的偏向;对于自己所鄙视怠慢的人往往有过分鄙视怠慢的偏向。所以,喜爱一个人而又能了解他的坏处,厌恶一个人而又能了解他的好处,这种人真是天下少有了。
因此谚语有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缺点,不满足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叫作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整治好家庭。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①。”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②,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③。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④;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⑤。”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⑥。”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⑦。”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解】
①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②偾(fèn)事:犹言败事。偾,覆盖。③帅:同“率”,率领,统帅。④有诸己:为自己所有的。这里指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诸,“之于”的合音。⑤“桃之”四 句: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一段。《桃夭》这首诗是祝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夭夭:草木茂盛的样子。诗以桃树喻少女。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之子:那个少女,指待嫁少女。于归:出嫁。⑥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蓼萧》是一首感恩祝福的诗歌。宜兄宜弟意为使家中兄弟互相友爱。⑦“其仪”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鸤鸠》。仪:指礼仪。忒:差错。正是:亦作“是正”“整正”的意思。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首先治好家庭”,意思是说,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一国人民的人,那是没有的。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就把他的教化推广于全国。在家里孝顺父母,就是能侍奉君主的;在家里恭顺兄长,就是能侍奉尊辈长上的;在家里慈爱子女,就是能善于使用属下和民众的。
《康浩》中说:“(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样。”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以诚恳之心去忖度婴儿的心情。虽然不能完全中意,但是也不会差得很远。爱子之心出于天性,人人都有。谁也没有见过女子先学会抚养孩子的方法而后再出嫁的。
国君的一家能够践行仁爱,仁爱就会在一个国家里盛行起来;国君的一家能够践行礼让,礼让就会在一个国家里盛行起来;要是国君自己贪婪暴戾,那么一国的人也会跟着起来作乱了。国君所作所为的关键作用竟有这样的重要。这就叫作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于是人民就跟随着仁爱;桀、纣以暴政统率治天下,那么人民也就跟他们不讲仁爱。他们要人民从善的政令,与他们喜好暴虐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于是人民不服从他们的政令。所以说,国君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而后才能要求别人为善,自己身上没有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人改恶从善。如果自己不讲恕道,却去开导别人要讲恕道,那是办不到的事。
所以君主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治好他的家庭。
《诗经》中说:“桃花是那么娇嫩美好,叶子又是那么茂盛,像花一样美好的这个女子,嫁到夫家,一定会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君主只有使一家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育全国的人民。
《诗经》中说:“家中兄弟和睦友爱。”君主只有使自家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育全国的人民。
《诗经》中说:“他的行为规范仪容端庄没有差错,才能整正好各国。”国君要使自己家中的人,做父亲的慈爱,做儿子的孝顺,做兄长的友爱,做弟弟的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成为全国人民的标准,然后全国人民才会效法。
这就是所说的治理国家在于先治好家庭。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①,上长长而民兴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④。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⑤,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⑥。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⑧。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⑨。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⑩。”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⑪,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⑫。其心休休焉⑬,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⑭。寔能容之⑮。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⑯。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⑰。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⑱,不与同中国⑲。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⑳。见不善而不能退[21],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22]。
唯仁人为能爱人。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23],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24];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24]:“畜马乘[26],不察于鸡豚[27];伐冰之家[28],不畜牛羊;百乘之家[29],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30],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
①老老:尊敬老人。②长长(zhǎnɡ):尊重长辈。③恤:体恤,怜爱。倍:同“背”,违背。④絜:量度。矩:制作方形的工具。⑤只:犹“哉”,语气词。⑥“节彼”六句:节:高峻,雄伟的样子。维:发语词。岩岩:高峻的山崖。赫赫:显赫。师尹:太师尹氏的简称。师,太师,周王朝执政大臣之一。具:通“俱”。瞻:望。这里是“注视”的意思。僇(lù):通“戮”,杀戮。⑦“殷之”四句:丧:丧失。师:众人。克:能。配:符合。仪监于殷:是说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峻命:指天命。峻,大。⑧乎:在。⑨争民:使人民争斗。施夺:进行抢夺。⑩惟:只。命:指天命。不于常:没有一定常规。⑪亡人:流亡在外的人。⑫断断:诚恳的样子。⑬休休:平易宽容的样子。⑭不啻(chì):不仅,不但。⑮寔:“实”的异体字。《尚书》为“是”,可以通用。是,“这”的意思。⑯媢(mào)疾:嫉妒。“媢”,《尚书》为“冒”。⑰俾:使。不通:即不达于君。通,《尚书》为“达”。⑱迸:通“屏”,驱除。四夷:古代泛指我国边境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⑲中国: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⑳“举而”两句:先:尽早地使用。命:当作“慢”字,是怠慢的意思。[21]退:离去。引申为摈斥。[22]菑:“灾”的异体字,灾祸。逮:及,到。[23]舒:舒缓,适当。[24]终:完成。[25]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26]乘(shènɡ):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27]察:细看。引申为计较。[28]伐:凿。[29]百乘之家:指诸侯之下的大夫,有封邑,可出兵车百辆。[30]彼为善之:朱注:“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译文】
所谓要使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国家,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人民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人民中兴起;国君怜爱孤幼,便会使全国人民照样去做。所以,做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示范的作用。
我憎恶上面的人以无礼待我,我就不能以无礼对待我下面的人;我憎恶下面的人以不忠诚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忠诚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憎恨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把不善加在我后面人的身上;我憎恶后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于我前面的人;我憎恶右边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于我左边的人;我憎恨我左边的人对我不善,我就不能以不善对待我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诗经》中说:“快乐啊国君,你是全国人民的父母。”国君应当喜爱人民所喜爱的东西,憎恶人民所憎恶的东西。这才能称为人民的父母。
《诗经》中说:“雄伟高峻那南山,石崖高峻不可攀。权势显赫尹太师,人民目光把你瞻。”掌握了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有偏差,就会被天下人民所不容。
《诗经》中说:“殷代没有丧失众人拥护的时候,还能与上天的旨意相配合。今天我们周朝应以殷商的失败为借鉴,因为天命是不容易获得的。”国君能在道德上起模范作用,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也就会得到国家;否则,就会失去众人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国君首先要在道德修养上慎重从事,有了道德就会有人;有了人就会有国土;有了国土就会有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好派用场。
道德像是树的根本,财富像是树的枝梢。
如果国君把道德和财富二者本末倒置,就会使人民相互争斗、抢夺。
所以,国君只是聚敛财富,就会使人民离散;国君把财富散发给人民,就会使人民归聚在他的周围。
所以,用违背情理的言语出口去责备别人,别人也将以违背情理的言语来回敬;用违背道理的手段聚敛来的财富,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去。
《康诰》中说:“只有天命的去留没有常规。”好的道德就能得到天命,没有好的道德就会失去天命。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的,只有把‘善’当作宝贝。”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晋文公回答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热爱父亲当作宝贝。”
《秦誓》中说:“假如我有这样一个臣子,忠诚老实而没有其他本领,但是他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能够容人,别人有才能,就像他自己有才能一样;别人具有美德,他从内心喜爱,不只是像从他口中说出来的那样,这种胸怀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完全可以保住我子孙后代和人民的幸福的,是完全可以为我子孙后代和人民谋利益的。如果别人有才能,便嫉妒和憎恨他;别人有美德,便对人家进行压抑,使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任用,那是不能够保住我子孙后代和人民的幸福的,这种人也是太危险了啊!”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把这种避贤忌才的人流放,驱逐他到边远蛮荒的地方,不许他们与贤能的人同留在中原地区。这就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见到贤才而不能荐举,或是虽然推举却又不能先于己而重用,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见到坏人而不能予以黜退,或是已予黜退却有不能驱之远离,这是政治上的失误。
如果你喜爱大家所厌恶的坏人,厌恶大家所喜爱的好人,这叫作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必然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所以国君要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必须以忠诚老实的态度才能获得它,如果傲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创造财富有个重要方法,这就是让众多的人投入到生产中去,减少消费的人数,并且要使生产加快,使用资财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充足。
有仁德的国君会用散财使自身兴起,没有仁德的国君会用尽心机专门聚敛财富。
从来没有在上的国君爱行仁政,而在下的臣民不以忠义事君的事情;从来没有臣民都爱好仁义,而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人民爱好忠义,而不能把国家府库中的财富当成自家财富那样给予保护的道理。
鲁国的贤大夫孟献子曾说:“有四匹马拉车的大夫之家,不应该去计较那些饲养鸡豚的微利;能够凿冰丧祭的卿大夫之家,不应该饲养牛羊以图利;有兵车百乘并有封地的卿大夫之家,不应该蓄养只懂得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敛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窃府库的家臣。”这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治理国家的君主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受了来自小人好利心理的影响。那些小人想以此投其所好,以获得国君的喜爱。如果国君重用那些小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灾人祸就会同时到来。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也是无可奈何,挽救不了的。这说明治理国家的人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利益,而应当以仁义为利益。
《中庸》
宋代朱熹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中庸》的内容,论述了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
【原文】
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④,莫显乎微⑤。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⑥;发而皆中节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解】
①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赐予的。命,令也。性,指天赋予人的本性。②率:循,遵循。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③教:教化,政教。④见:通“现”,表现。隐:隐蔽,暗处。⑤微:细事。⑥中:指不偏不倚,不过与不及。⑦发:表露。中(zhònɡ):合乎,符合。节:法度。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着本性行事发展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众就是教化。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要知道,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居的时候。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①,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②。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解】
①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②时中:做事恰到好处。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处处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①。”
【注解】
①鲜: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吧!可是人民已经长时间不能做到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①,我知之矣:知者过之②,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③。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注解】
①道:中庸之道。②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通“智”,智慧,聪明。③不肖者:柔懦的庸人,与贤者相对。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因而把它神秘化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因而把它庸俗化了。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注解】
①其:助词,表示推测。矣夫:感叹语,意犹未尽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在天下实行了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解】
①迩言:浅近的话。《诗经·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算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吧!他乐于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他替别人包涵缺点而表扬优点,他度量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的偏向,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①,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②。”
【注解】
①罟(ɡǔ):网的总称。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罟擭陷阱,这里比喻利的圈套。②期(jī)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他们都却都像禽兽那样落入捕网木笼的陷阱中,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去。”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①,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
【注解】
①回: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②拳拳:奉持之貌,牢握不舍的意思。服膺:谨记在心。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中庸之道。他得到了这一善道,就牢牢地把它记在心中,丝毫不敢忘却。”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①,爵禄可辞也②,白刃可蹈也③,中庸不可能也。”
【注解】
①均:平治。②爵禄:爵位俸禄。辞:辞掉。③蹈:踩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傣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踏上去的,只有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①?宽柔以教,不报无道②,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③,死而不厌④,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⑤。故君子和而不流⑥,强哉矫⑦!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⑧,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注解】
①抑:抑或,表示选择。而:同“尔”“汝”,指子路。②报:报复。无道:横暴无礼。③衽金革:枕着武器、盔甲睡觉。衽,卧席,这里作动词用。金,指刀枪剑戟之类。革,指盔甲之类。④厌:悔恨。⑤居之:属这一类。⑥流:随波逐流,无原则地迁就。⑦矫:强盛的样子。⑧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操守。塞,原指堵塞,这里指穷困。
【译文】
子路问孔子要怎样才算得刚强。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像你这样的刚强呢?用宽容温和的态度去教化别人,即便别人对我蛮横无礼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刚强,君子就属于这一类。经常枕着刀枪、穿着盔甲睡觉,在战场上拼杀,战死而不悔,这是北方人的刚强,性格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所以,君子善于与人协调,又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子真正独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①,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②,唯圣者能之。”
【注解】
①素:据《汉书》,应为“索”,寻求。②遁世:避世。
【译文】
孔子说:“世上有些人总爱去追求那些隐僻的道理,去做那些怪异荒诞的事情,虽然后代有人称道他们,但是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却往往半途而废,但我是不会中途停止的。有些君子依着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避世隐居不为人们所了解,他们也不悔恨,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①,及其至也②,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③。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④。”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⑤,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解】
①夫妇:非指夫妻之夫妇,而是指匹夫匹妇。②至:最,指最精微之处。③撼:不满意。④“鸢飞”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旱麓》。《旱麓》是一首赞扬有道德修养的人,求福得福,能培养人才的诗。戾:到达。⑤造端:开始。
【译文】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作用非常广泛而且本体非常精微。
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但是对于日常的道理他们也是可以知道的,若要论及这些道理的精微之处,那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知道的奥秘。匹夫匹妇虽然不贤,但是对于日常的道理他们也是能够实行的,若是达到这些道理的最高标准,那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天地可以说是十分辽阔广大的了,但仍然不能使人一切都感到满意。因此,君子所持的道,就大处来讲,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的;就小处来讲,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
《诗经》中说:“老鹰高飞上青天,鱼儿跳跃在深渊。”这两句诗是比喻持中庸之道的人能够对上对下进行详细审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开始于匹夫匹妇之间,达到最高境界,便彰明于天地之间,到处存在。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①。’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②,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④,丘未能一焉⑤。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⑥,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⑦!”
【注解】
①“伐柯”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是一首描写关于婚姻的诗。伐:砍。柯:斧柄。②睨:斜视。③忠恕:儒家伦理思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④君子之道四:即孝、悌、忠、信。⑤丘:孔子自称其名。⑥庸德:平常的道德。⑦胡:何。慥慥(zào):笃厚真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们的,假若有的人在行道时使它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叫作中庸之道了。”
“《诗经》中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样子在眼前。’拿着斧柄作样子来砍制斧柄,斜着眼睛瞧瞧就看得见,但对砍制斧柄的人来说,还算是离得远的。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到他们改了为止。”
“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何为忠恕?心中不乐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东西,也施加给别人。”
“君子之道有四种,我孔丘一种也不能做到。做儿子的道理在于孝,我常要求做儿子的必须孝顺父母,但我却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做臣子的道理在于忠,我常要求臣子必须忠于国君,但我自己却不能对国君尽忠;做弟弟的道理在于尊敬兄长,我常要求做弟弟的这样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做朋友的道理在讲信用,我常要求别人这样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首先这样做。在平常道德的实行上,在日常语言的谨慎上,我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这使我不敢不努力去加以弥补,有做得较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话全部说尽。言语要照顾到行动,行动也要照顾到言语。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君子的心中还有什么不笃实的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①,不愿乎其外②。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③。在下位,不援上④。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⑤,小人行险以徼幸⑥。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⑦,失诸正鹄⑧,反求诸其身。”
【注解】
①素:处在。位:地位。②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③陵:同“凌”,凌虐,欺压。④援:攀附,巴结。⑤居易:处在平易而不危险的境地。俟:等候。命:天命。⑥行险:即冒险。徼:“侥”的异形字。⑦射有似乎君子:这句是以射箭的道理来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⑧失诸正鹄:指未射中靶子。失,这里指没有射中。正鹄,箭靶。
【译文】
君子在自己所处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处于富贵的地位上,就做富贵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于贫贱的地位上,就做在贫贱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中,就做处在患难中应该做的事情。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适的。
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按照自己现时所处的地位来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则企图以冒险的行为来求得偶然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有相似之处。比如没有射中靶子,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君子之道①,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孥②。”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解】
①君子之道:指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②“妻子”六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棠棣》。《棠棣》是一首称述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诗。鼓:弹奏。琴瑟:是古代两种拨弦乐器的名称,比喻夫妻感情和谐。翕:聚合。耽:久。原诗为“湛”字。妻孥:妻子儿女的统称。孥,儿子。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译文】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诗经》中说:“你和妻子很和好,就像琴瑟声调妙;兄弟相处极和睦。团聚快乐实在好。组织一个好家庭,你和妻儿感情深。”孔子赞叹说:“像这样,父母就能安乐无忧、心情舒畅啊!”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①,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②,以承祭祀③,洋洋乎如在其上④,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⑤。’夫微之显⑥,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注解】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①鬼:古代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神:宗教及古代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超乎自然、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精灵。②齐明:在祭祀之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齐(zhāi),同“斋”。盛服:衣冠穿戴整齐华美。③承:奉。祭祀:指祭鬼祀神。④洋洋:舒缓漂浮的样子。⑤“神之”四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抑》主要写的是规劝周朝统治者修德守礼,指责某些执政者的昏庸。格:至,来。思:语助词,无意义。矧(shěn):况且。射(yì):厌弃。⑥微:这里指鬼神的事情隐匿虚无。显:指鬼神可将祸福显现于人间,所以又是明显的。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①,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②。’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解】
①宗庙飨之:指在宗庙里受祭献。飨,祭献。②“嘉乐”六句:这是《诗经·大雅·假乐》中的第一章。《假乐》是一首为周成王歌功颂德的诗。嘉乐:喜欢,快乐。嘉,原诗为“假”字。宪宪:原诗为“显显”,意同,即盛明的样子。令德:美德。令,善,美。民:泛指庶人。人:不包括庶人的“民”在内,一般指士大夫以上的人,即在位的人。这句意为,周成王既能与在下之民相处得好,又能与在位之人相处得好。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以说是个大孝子吧!他有圣人的崇高品德,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所以,像舜这样有大德大仁的人,必然会获得天下至尊的地位,必然会获得厚禄,必然会获得美好的名声,而且必然会获得高寿。所以,天生万物,必定要由各自资质的本身来决定是否给予厚施,能够栽培的就一定会去栽培它,而要倾覆的也就只能让它倾覆。”
“《诗经》中说:‘欢喜快乐周成王,美德盛明放光芒。善处庶人百官中,获得天赐厚禄长。上帝保佑周成王,使他福禄能长享。’所以说,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一定会受到上天的命令而成为天下的君主。”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①!以王季为父②,以武王为子③,父作之④,子述之⑤,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⑥,壹戎衣而有天下⑦,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⑧,追王大王、王季⑨,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⑩,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解】
①文王:指周文王。②王季:名季烈,周太王子,周文王之父。③武王: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④父作之:指父亲王季为文王开创了基业。作,开创,创始。⑤子述之:指儿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述,循、继承。⑥缵:继承。大王:“大”古读“太”。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绪:事业,这里指前人未竟的功业。⑦壹戎衣:即歼灭大殷。壹,同“殪”,歼灭。戎,大。衣,“殷”之误读。⑧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故又称“叔旦”,因采邑周地,又称“周公”。⑨王:第一个“王”为动词,即尊……为王。⑩丧:丧礼。
【译文】
孔子说:“自古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显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未竟功业,灭掉了殷朝,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也有许多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节来追祭祖先,并且把这种礼节一直用到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大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只能用士的礼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用大夫的礼节。为期一年的丧礼,只能在大夫中使用;为期三年的丧礼,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父母的丧礼,没有贵贱之分,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①,修其祖庙,陈其宗器②,设其裳衣,荐其时食③。”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④;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⑤,所以逮贱也⑥;燕毛⑦,所以序齿也⑧。”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⑩,治国其如示诸掌乎⑪!”
【注解】
①春秋:四季的代称。这里指祭祖的时节。②陈:陈列。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物。③荐:进献。时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进献的时鲜食品。④昭穆:是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有规定的,始祖庙居中,以下是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昭穆,在这里指祭祀的时候,可以排出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⑤旅:众。酬:以酒相劝为酬。⑥逮:及。⑦燕毛:指祭祀完毕,举行宴饮时,以毛发的颜色来区别老少长幼,安排宴会的座次。燕,同“宴”,宴会。毛,头发。⑧序齿:即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定宴会的席次或饮酒的次序。齿,年龄。⑨郊社:周代于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祭天的仪式,称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郊进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⑩禘尝:在此应为宗庙四时祭祀之一,每年夏季举行。尝,也是四时祭祀之一,在秋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⑪示:同“视”。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吧!所谓孝的标准,就是要像周武王和周公那样,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祭祀的时节,及时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要用的祭器,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时鲜食品。”
“按照宗庙的礼节,就能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秩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排列祭祀时各执事的秩序,就能分辨清楚才能的高低;在众人劝酒时,晚辈必须为长辈举杯,这样就能使爱抚之情延伸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以毛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的座次,就能使老老少少秩序井然。”
“站立在先前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尊敬那些理应尊敬的人;爱护那些理应亲近的人;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标准。”
“制定了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上天;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
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和夏祭秋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明白容易啊!
【原文】
哀公问政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③,地道敏树④。夫政也者,蒲卢也⑤。”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⑥,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⑦。亲亲之杀⑧,尊贤之等,礼所生也⑨。”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⑪;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⑫,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⑬。”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⑭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⑮,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⑯;来百工也⑰;柔远人也⑱;怀诸侯也⑲。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⑳;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21];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22],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23],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24],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25],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26],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27],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28],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9];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30],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解】
①哀公:即鲁哀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哀公。②布:陈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时书写用的板。策,同“册”,竹简。③人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这里指以人施政的道理。敏:迅速。④地道:谓以沃土种植的道理。⑤蒲卢:即芦苇。⑥仁者,人也: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民之间相亲相爱。⑦亲亲为大:意思是说,人们虽然相互亲爱,但都是以爱自己的亲属为主要方面。亲亲,前一个“亲”为动词,意为“爱”。后一个“亲”指亲属。⑧杀(shài):降等。⑨礼所生也:这句是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都是从礼仪中产生。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⑩此句疑误印,与下文重复。⑪昆弟:兄弟。昆,兄长。⑫知、仁、勇:这三种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通行于天下的美德。⑬一:专一,诚实。⑭所以:怎样。⑮经:常规。⑯子:动词,即爱……如子。庶民:众民,指一般的人民。⑰来:招来,招集。百工:西周时对工奴的总称,春秋时沿用此称,并作为各种手工业工匠的总称。⑱柔:安抚,怀柔,引申为优待。远人:这里指远方的来客,即外族人。⑲怀:安抚。⑳眩:眼花,引申为迷惑。[21]报:报答。礼:这里是敬意。重:深厚。[22]齐明:这里专指内心虔诚。盛服:衣冠穿戴整齐,这里指外表仪容端庄。[23]去谗: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去,摒弃。谗,谗佞小人的坏话。远色:远离女色。[24]官盛:官属众多。任使:听任差使。[25]时使:使用百姓要适时。薄敛:减轻赋税的征收。[26]既禀:与“饩廪”同。饩廪,古代指月给的薪资粮米。称:相称。事:工效。[27]绝世:指卿大夫子孙中已经失去世禄的人。[28]朝聘: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29]跲(jiá):窒碍。[30]从容:举止行动。[31]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理论都记载在典籍上。如果今天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便能实施;如果今天没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也就也就废弛了。以人施政的道理在于使政治迅速昌明;以肥沃土地种植树木的道理在于使树木迅速生长。以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种植蒲苇那样容易生长。”
“所以国君处理政事的方法就在于获得贤才,而获得贤才的方法,就在于国君努力提到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在于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爱自己的亲属有等级,尊敬贤人有级别,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够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他就不可能管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
“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种,而实行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就是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交朋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共行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实行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诚实专一。”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难后去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掌握这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们的益处才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这些道理。虽然人们实行这些道理有差别,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却又都是一样了。”
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
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儿子那样去爱人民,招集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体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能够做到爱民如子,百姓们就会更加勤奋努力;能够招集各种工匠,就可以使国家财务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都会自然敬畏。
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才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们的爵位,重赐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才是劝勉人们去爱自己亲人的好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才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才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才是招待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绝禄的世家,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才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但是,实行这些常规的方法只是一条,即诚实专一。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能预先确立一种诚实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这样,就不能成功。人们在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做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就不可能治理好人民。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在交朋友时要讲信用,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显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显出来,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内心诚实了。
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到彻底,如果不彻底,那就不要停止实践。别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原文】
自诚明①,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解】
①自:由于。
【译文】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①;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②。
【注解】
①尽其性:即尽量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②与天地参:与天地并列为三。参,并立。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能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原文】
其次致曲①,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解】
①致曲:推究出细微事物的道理。致,推致。曲,郑玄注:“犹小小之事也。”
【译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如果能通过学习而推究一切细微事物的道理,那么由此也能达到诚;内心诚实了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了就会日益显著,日益显著就会更加光明,更加光明而后能使人心感动,就会使人发生转变,使人发生了转变,就可以化育万物,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①,动乎四体②。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解】
①见乎蓍(shī)龟:从蓍草、龟甲的占卜中发现。蓍龟,即蓍草和龟甲,古代用来占卦。②动乎四体:即从人们的仪表、行动中察觉。四体,四肢。
【译文】
掌握了至诚之道,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会有妖孽出来作祟。这些或呈现在蓍草龟甲上,或表现在人的仪表上。祸福即将要来临时,是吉兆,是一定可以预先知道的;是凶兆,也一定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说掌握了至诚之道的人就像神灵一样。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①,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注解】
①诚:此处的诚,是从广义上讲,指的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中的实理,即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译文】
诚,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养的要素;道,就是知道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所应该走的道路。诚,是天地自然之力,它贯穿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所谓诚,并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算到头了,而是要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便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便是“智”,“仁”和“智”都是人们天性中所固有的美德,它们内外结合,便是“成己”“成物”的道理,所以经常实行就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①,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②,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③,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④,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⑤,振河海而不洩⑥,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⑦,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⑧,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⑨。”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⑩。“于乎不显⑪,文王之德之纯⑫。”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解】
①征:验证,证明。②不贰:无二心。③斯昭昭之多:这句是指天由小小的明亮所积累。昭昭,小小的光明。④星辰:星系的总称。系:悬系。⑤华岳:即西岳华山,为五岳之一。⑥振:郑玄注“振,犹收也。”此处引申为“收容”的意思。洩:同“泄”,泄露。⑦一卷石之多:山由小小石堆积累而成。⑧勺:古代舀酒用的器具。⑨“维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文王的乐歌。于:叹词。穆:庄严,肃穆。不已:不止。⑩盖:推原之词。⑪于乎:与“呜呼”同。显:光明。⑫纯:纯洁无瑕。
【译文】
所以,至诚的道理是从来不会止息的。不止息就会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得以验证,得以验证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精明高妙。广博深厚,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精明高妙,所以能覆盖天下万物;悠远长久,所以能生成天下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精明高妙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像这样,虽然不加以表现,却自然彰明;虽然不去行动,却自然可以感人化物;虽然无所作为,却自然会获得成功。
天地的道理用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难以测知其中奥秘。天地的道理还在于,广博,深厚,高妙,精明,悠远,长久。现在就拿天来说吧,它只不过是由点点光明所积累,可是论到天的整体,那真是无穷无尽,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现在拿地来说吧,地,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是论及地的全部,那真是广博深厚,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再说山吧,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再说水吧,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中说:“只有那天命啊,肃穆庄严,运转不停!”这大概就是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之德大而且纯!”这大概就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就是因为它纯洁无瑕的品德常行不止。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①。优优大哉②,礼仪三百③,威仪三千④。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⑤。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⑥。《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⑦。”其此之谓与!
【注解】
①峻极:极其高峻。于:至②优优:宽裕充足的样子。③礼仪:经礼,典礼制度。④威仪:曲礼,指礼的细节。⑤倍:同“悖”,违背。⑥其默足以容:谓缄默不语,足以为执政者所容,因而也就可以远避灾祸。⑦“既明”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烝民》是一首歌颂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的诗。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德!充满于天地之间,使万物生长发育,它高及苍天,无所不包。真是充裕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多到三百天,礼的细节有三千多条。一定要等那有才德的圣人出来才能够实行。所以说,假如不是像伟大的圣人那样具有最高的德行,那么伟大的道理就不会凝聚在他心中。因此君子一定要恭敬奉持天生的德行,广泛学习,探究事理,使学问和天赋德行日臻广大,达到精深高妙的境界,不偏不倚,遵循中庸之道。在学习方面,要做到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在道德修养方面,要使专诚之心更加充实,用以崇尚礼仪。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贱而好自专②;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③;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④,不考文⑤。今天下,车同轨⑥,书同文⑦,行同伦⑧。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⑨;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⑩,杞不足征也⑪;吾学殷礼⑫,有宋存焉⑬。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解】
①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②自专:按自己的主观意志独断专行。③反:同“返”,引申为恢复,④制:制定。度:法度。⑤考:考订。文:指文字的笔画和形体。⑥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古代制车,两轮之间的距离都有定制。⑦书同文:书写的是同样的文字。⑧伦:指伦理道德。⑨乐:音乐。古代天子治理作乐,以治天下。⑩说:解说。一说为“悦”,喜爱。夏礼:夏代的礼法。⑪杞:古国名。⑫殷礼:殷代礼法。⑬宋:古国名,开国君主是商纣的庶兄微子启。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断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的身上。”
不是天子,不敢议论礼制,不敢制订法度,不敢考订文字的笔画形体。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实行的伦理道德相同。虽然处在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圣人的美德,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解说夏朝的礼制,但是夏的后代已经衰败,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存在,所以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朝的礼制,现在还有它的后代宋国存在;我学习周朝的礼制,它正是当今所使用的,所以我遵从周礼。”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①,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②,虽善不尊③;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④,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⑤,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⑥。”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⑦。
【注解】
①上焉者:指远于当今之世的礼仪制度,如前文所说的夏礼、商礼。②下焉者:指虽为圣人,而地位在下,他主张的礼仪制度虽善却不能实施。③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④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错误。⑤质:证实,保证。一说为质问。⑥“在彼”四句: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侯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在彼无恶:彼,诸侯所在国。无恶,无人憎恨。这句是说,诸侯勤于政事,本国无人憎恨。在此无射:此,指周王所在地,即朝廷。无射,不厌恨。这句是说,诸侯来到朝廷朝见天子,朝廷里没有人厌恨他。庶几夙夜:庶几,差不多。夙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以永终誉:永,长。终,“众”的假借字。誉,赞誉。这句是说,各诸侯能长受众人的称赞。⑦蚤:通“早”。
【译文】
君王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他的过失就会减少了。离当今社会很远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因而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就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君王治理天下要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大事。
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身为圣人而身处下位的人,他所主张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应该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和信任,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来考察而没有谬误,建立于天地自然之间而没有违背之处,得到了神明的证实而没有疑问,这样就是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得到神明的证实而没有疑误不明的地方,这是因为了解和掌握了天理;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这是因为知道了人的情理。
所以君王的言语行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共行的道理,君王的所作所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遵循的法度,君王言谈话语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必守的准则。隔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恶之意。
《诗经》说:“诸侯在国没有人憎恶,在朝同样没有人厌烦,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君王中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①,宪章文武②,上律天时③,下袭水土④。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⑤,无不覆帱⑥。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⑧,道并行而不相悖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解】
①祖述:遵循前任的行为或学说。这句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②宪章文武:宪章,效法。这句是说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③上律天时:律,效法。天时,谓自然变化的时序,或言节气、气候或言阴晴寒暑的变化。“天时”在古时用意很广。④袭:合符。水土:犹言地理环境。⑤“辟如”句:这句是说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⑥无不覆帱:没有什么不能覆盖。覆帱,覆盖的意思。⑦代:交替的意思。⑧并育:即同时生长。相害:互相妨害。⑨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违背。
【译文】
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效法文王、武王所定制的典范,上依据天时变化规律,下符合地理环境。譬如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譬如四季的更迭运行,日月的交替照耀。天地间万物同时生长而互不妨害,天地之道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淳朴,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①;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②;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③;齐庄中正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⑤,足以有别也⑥。
溥博渊泉⑦,而时出之⑧。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⑨。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⑩;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⑪,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⑫,故曰配天。
【注解】
①临:本指高出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②容:包容,容纳。③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④齐庄:庄重恭敬。中正:不偏不倚。⑤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⑥别:分别是是非邪正。⑦溥博渊泉:溥博,普遍广博。溥,普遍。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⑧而时出之:出,溢出。这句是说,至圣的人的美德就像渊泉外溢一样,常常表现出来。⑨说:同“悦”,喜悦。⑩施:传播。及:到。蛮貊:谓南蛮北狄等边远少数民族。⑪队:同“坠”,坠落。⑫尊亲:尊重亲近。“尊、亲”二字后面省略了宾语。
【译文】
只有天下最圣明伟大的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足以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博优裕,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的人和事;奋发图强,刚强坚毅。足以操持决断天下大事;庄重恭敬。处事中正,足以获得人民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足以分辨是非邪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
圣明伟大的人,他们的美德广博而深厚,并常常会表露出来。他们的美德就像天空一样广阔,就像潭水一样幽深。这种美德表现在仪容上,老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老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老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因此,他们美好的名声充满了整个中原地区,并且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凡是船只车辆所能到达的,人所能通行的,苍天所能覆盖的,大地所能承载的,天阳和月亮所能照耀着的,霜露所能坠落到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生命的人,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①,立天下之大本②,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③,渊渊其渊④,浩浩其天⑤。苟不固聪明圣知⑥,达天德者⑦,其孰能知之?
【注解】
①经纶:原指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创制天下的法规。大经:指常道,法规。②大本:根本大德。③肫肫:诚挚,与“忳忳”同。忳,恳诚貌也。④渊渊其渊:意思是说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⑤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⑥固:实。⑦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
【译文】
只有天下达到诚的最高境界的人,才能创制天下的法规,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怎么会有偏向呢?他的仁心是那样的真诚,他的思虑像潭水般幽深,他伟大的美德像苍天一样广阔。假如不是具有真正聪明智慧而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谁又能真正了解他呢?
【原文】
《诗》曰:“衣锦尚①。”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②;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③,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④,知风之自⑤,知微之显⑥,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⑦。”故君子内省不疚⑧,无恶于志⑨。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⑪。”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⑫,不怒而民威于钺⑬。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⑭。”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⑮。”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⑯。”毛犹有伦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⑱。”至矣。
【注解】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①“衣锦”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写的是庄姜初嫁庄公为妻时的场景。衣:动作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即加上麻纱罩衣。②然:暗淡的样子。“暗”的异体字。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③的然:鲜艳的样子。的,鲜艳,显著。④知远之近:意思是要往远去必从近开始。⑤知风之自:风,谓教化。这句是说,教化别人必须从自己做起。⑥知微之显:微,隐蔽之处。这句是说,隐蔽之处对明显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⑦“潜虽”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正月》。《正月》是一首揭露现实的诗。潜:潜藏。伏:隐匿。孔:很,甚。昭:明。⑧内省(xǐnɡ):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疚:原意为久病。引申为忧虑不安。⑨无恶:引申为“无愧”。志:心。⑩“相在”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相: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个人在室。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内心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者起坏念头。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阴暗处。⑪“奏假”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商颂·烈祖》。《烈祖》是商的后代宋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奏假:祷告。无言:默默无声。⑫不赏而民劝:不需赏赐就能使人民受到鼓励。⑬钺: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⑭“丕显”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烈文》。《烈文》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丕显,充分显扬。丕,大。百辟,谓诸侯。刑,同“型”,法则。⑮“予怀”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皇矣》。《皇矣》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⑯“德”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古时候一种轻便车辆,引申为轻。毛,羽毛。⑰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⑱“上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ù),气味。这句诗的大意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形容它的高妙。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鲜艳。所以,君子为人的道理在于,外表黯然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益彰明;小人的为人之道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日渐黯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感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微小隐蔽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的,就可以进到圣人崇高的美德中去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经》说:“即使鱼潜藏很深,但仍然会看得明显的。”所以君子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人们之所以不能超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应当也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怀着敬畏谨慎的心理,在没有言语的时候就已经诚信专一了。
《诗经》说:“默默无声暗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斗。”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老百姓也会受到鼓励;不用发怒而老百姓畏惧他就会胜过刑戮的威严。
《诗经》说:“弘扬好的德行,诸侯们便会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从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感化老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诗经》说:“美德轻如羽毛。”羽毛虽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中说“化育万物上天道,无声无息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啊。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全书20篇508章,一万余字。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辑录。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④乐(lè):快乐。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解】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仁德的。”
【原文】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解】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②三省(xǐnɡ):多次反省。③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注解】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原文】
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解】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学著称。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二是轻视的意思,即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③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这里是要尽忠的意思。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改⑤。”
【注解】
①重:庄重、自持。②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与上句联系起来就可理解为: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⑤过:过错、过失。惮(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①,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解】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解】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②?”子曰:“赐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解】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②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④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①。”
【注解】
①北辰:北极星。共(ɡǒnɡ):同“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原文】
子曰:“《诗》三 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
【注解】
①《诗》三百:《诗经》中共收诗305篇。“三百”是举其整数而言。②蔽:概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解】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注解】
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译文】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解】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②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①,斯害也已②!”
【注解】
①攻:做。异端:中庸的两端,指“过”和“不及”。②斯:连词,这就、那就的意思。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解】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②知:作动词用,知道。
【译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②,小车无③,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而:如果。信:信誉。②大车:指牛车。(ní):大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③小车:指马车。(yuè):马车 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小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解】
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也:表疑问的语气词。②殷:殷朝,即商朝,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来就称商朝为“殷”。因:因袭,沿袭。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八佾篇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注解】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
孔子闻季氏舞八佾于庭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解】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为周天子举行祭礼后撤去祭品、祭器时所唱的诗。彻:同“撤”,古代祭礼完毕后撤祭馔,乐人唱诗以娱神。②“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两句:诸侯都在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见《雍》诗。相(xiànɡ),助祭的人。维,用于句中的助词,可以译为“是”。辟(bì)公,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译文】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解】
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④!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解】
①倩:笑容美好。②盼:眼睛黑白分明。③绚(xuàn):有文采。这三句诗前两句见《诗·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诗。④起:阐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译文】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解】
①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羊杀而不烹叫“饩”(烹熟则叫“飨”)。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
【译文】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原文】
定公问①:“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解】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译文】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
【注解】
①《关雎(jū)》:《诗经》中的第一篇。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②,既往不咎。”
【注解】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②遂事:已完成的事。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解】
①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三处豪华的公馆。③摄:兼任。④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③,纯如也④,皦如也⑤,绎如也⑥,以成⑦。”
【注解】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
①语(yù):告诉,作动词用。大(tài)师:太师,乐官名。②翕(xī):意为合,聚,协调。③从(zònɡ):放纵,展开。④纯:美好、和谐。⑤曒(jiǎo):音节分明。⑥绎:连续不断。⑦以成:以之而成,即以从之纯如、曒如、绎如三者而成。
【译文】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原文】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解】
①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②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③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ɡ):失掉官位。④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译文】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②,又尽善也③。”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解】
①《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②美:指乐曲的声音言。③善:指乐曲的内容言。④《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遭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焉得知②?”
【注解】
①里:可作名词讲,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动词讲,居住。均通。今从第二义。②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解】
①约:穷困之意。②知(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注解】
①好(hào):爱好。②恶(wù):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②,颠沛必于是③。”
【注解】
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译文】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原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
【注解】
①道:道理,指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②。”
【注解】
①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②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
【注解】
①喻:通晓,明白。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解】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②省:反省,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注解】
①几(jī):轻微,婉转。②劳:劳心;担忧。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注解】
①讷(nè):说话迟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①,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②?”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解】
①宰:古代县、邑一级的行政长官。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②赤: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②。”
【注解】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①愈:胜过,超过。②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其二,和。此处取后一种说法。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①。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解】
①杇(wū):同“圬”,指涂饰,粉刷。②与(yú):语气词。诛:意为责备、批评。
【译文】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解】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解】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①。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解】
①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
【译文】
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①
【注解】
①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译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
【注解】
①季路:即子路。②伐善:夸耀功劳。伐,夸耀。③怀:关怀,照顾。
【译文】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雍也篇第六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解】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④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原文】
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解】
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粟:小米。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⑤秉(bǐnɡ):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肥马拉的车,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解】
①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呢?”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
【注解】
①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①。”
【注解】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解】
①语(yù):告诉,讲说,谈论。
【译文】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原文】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②,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解】
①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②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避开。
【译文】
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解】
①乐(lè):喜爱。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乐于水,仁德的人乐于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一有改革,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解】
①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述而篇第七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解】
①比于我老彭:把自己比作老彭。我,表示亲近。老彭,商代的贤大夫彭祖。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解】
①识(zhì):通“志”,记住。
【译文】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解】
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②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解】
①《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章。②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解】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②肱(ɡōnɡ):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用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①,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
【注解】
①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②《易》:《易经》,又称《周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卜卦)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译文】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注解】
①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②奚(xī):何,为什么,怎么。③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原文】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解】
①行:行走。②善:优点。从:顺从,学习。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而加以改正。”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
【注解】
①行(xìnɡ):作名词用,指德行。
【译文】
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原文】
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
【注解】
①纲:动词,用大绳系住网,断流以捕鱼。②弋(yì):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宿:归巢歇宿的鸟。
【译文】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绳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解】
①孙(xùn):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逊,这里指“越礼”。②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会显得不谦逊,俭省朴素则会显得寒碜。与其不谦逊,宁可寒碜。”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小人却总是心胸狭窄,带着烦恼。”
泰伯篇第八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解】
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使父亲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使季历和姬昌顺利即位,后来姬昌之子统一了天下。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③,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注解】
①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②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③笃:厚待,真诚。④偷:淡薄,不厚道。
【译文】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酸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①,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②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注解】
①启:通“䁈”,看。②“战战兢 兢”三句:见《诗经·小雅·小旻》。
【译文】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②。笾豆之事③,则有司存④。”
【注解】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②鄙倍:鄙陋,错误。倍,通“背”,背理,错误。③笾豆:祭礼中使用的器皿,笾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笾豆之事,在此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④有司:主管祭祀的官吏。
【译文】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将要死时,鸣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注重的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面色端庄严正,这样就容易使人信服;讲究言辞和声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负责。”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解】
①弘毅:弘大刚毅。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原文】
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
【注解】
①兴:兴起,开始。②立:成立,建立。③成:完成。
【译文】
孔子说:“从学习《诗经》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它的政务。”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
子罕篇第九
【原文】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注解】
①意:通“臆”,主观地揣测。②必:绝对。③固:固执。④我:自以为是。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②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④。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⑤。”
【注解】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②弥:更加,越发。③循循然:有步骤地。④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尔,相当于“然”。⑤末:无。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③,予死于道路乎?”
【注解】
①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②病间(jiàn):病情减轻。间,空隙,引申为有时间距离,再引申为疾病稍愈。③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礼。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中啊!而且我纵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安葬,难道会死在路上吗?”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解】
①篑(kuì):盛土的筐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①,其回也与②!”
【注解】
①语(yù):告诉。②与:同“欤”。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到过他停止。”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①!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注解】
①苗:庄稼出苗。秀:吐穗开花。②实:结果实。
【译文】
孔子说:“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解】
①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②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能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
【注解】
①凋:凋零。
【译文】
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①;可与立,未可与权②。”
【注解】
①立:立于道而不变,即坚守道。②权:本义为秤锤,引申为权衡轻重、随机应变。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自己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自己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自己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自己一起变通灵活处事。”
乡党篇第十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①,如不容。立不中门②,行不履阈③。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④,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⑤。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解】
①鞠躬:此不作曲身讲,而是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②中门:中于门,表示在门的中间。“中”用作动词。③阈(yù):门限,即门坎。④摄齐(zī):提起衣裳的下摆。齐,衣裳的下摆。⑤屏(bǐnɡ)气:憋住气。
【译文】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显得恭敬而不安。
【原文】
执圭①,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②,如有循。享礼③,有容色。私觌④,愉愉如也。
【注解】
①圭(ɡuī):一种玉器,上圆下方。举行典礼时,君臣都拿着。②蹜(sù)蹜:脚步细碎紧凑,宛如迈不开步一样。③享礼:使者向所访问的国家献礼物的礼节。④觌(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行聘问礼时)拿着圭,恭敬而谨慎,好像拿不动一般。向上举圭时好像在作揖,向下放圭时好像在交给别人。神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行走。献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私下里和外国君臣会见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①。食而②,鱼馁而肉败③,不食。色恶,不食。臭恶④,不食。失饪⑤,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⑦,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解】
①脍(kuài):切过的鱼或肉。②(yì):食物经久发臭。(ài):食物经久变味。③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④臭:气味。⑤饪(rèn):煮熟。⑥食气(xì):饭料,即主食。气,同“饩”。⑦脯(fǔ):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解】
①不宿肉:从公家分回的祭肉(胙),不要留着过夜。
【译文】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祭于公,不宿肉。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
先进篇第十一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用功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①。”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解】
①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
【译文】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解】
①周公:泛指周天子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译文】
季氏比周天子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解】
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⑦,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⑧。”夫子哂之⑨。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⑩,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⑪,愿为小相焉⑫。”
“点,尔何如?”鼓瑟希⑬,铿尔,舍瑟而作⑭,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⑮。”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⑯,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⑰,风乎舞雩⑱,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⑲:“吾与点也⑳!”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2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22],孰能为之大?”
【注解】
①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②以:认为。尔:你们。③居:平日。④率尔:轻率,急切。⑤摄:迫近。⑥因:仍,继。饥馑(jǐn):饥荒。⑦比及:等到。⑧方:方向,指道义。⑨哂(shěn):讥讽的微笑。⑩如:或者。⑪端:玄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⑫相(xiànɡ):傧相,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有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的士一级。⑬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⑭作:站起来。⑮异乎:不同于。撰:具,述。⑯莫(mù)春:夏历三月。莫,同“暮”。⑰沂(yí):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⑱风:迎风纳凉。舞雩(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⑲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⑳与:赞许,同意。[21]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22]之:相当于“其”。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讥讽地笑了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讥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小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
颜渊篇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①,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①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之家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在邦无怨。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解】
①讱(rèn):说话谨慎,不容易出口。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注解】
①疚(jiù):内心痛苦,惭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解】
①浸润之谮(zèn):像水浸润物件一样逐渐传播的谗言。谮,诬陷。②肤受之愬(sù):像皮肤感受到疼痛一样的诬告,即诽谤。愬,同“诉”。
【译文】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解】
①兵:武器,指军备。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原文】
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④!驷不及舌⑤。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⑥。”
【注解】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②质:质地,指思想品德。③文:文采,指礼节仪式。④说:谈论。⑤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口,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⑥鞟(kuò):去毛的兽皮。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②?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解】
①盍(hé)彻乎:盍,何不。彻,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②孰与:与谁,同谁。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④’。”
【注解】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②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③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④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见《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这两句诗引在这里,颇觉费解。有人认为是错简。今按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译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①,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②。
【注解】
①折狱:即断案。狱,案件。②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宿,久。
【译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子路篇第十三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做出表率,原谅他人的小错误,提拔贤能的人。”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能的人而去提拔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
【注解】
①阙:通“缺”。缺而不言,存疑的意思。②中(zhònɡ):得当。③苟:随便,马虎。
【译文】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原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解】
①适:往,到……去。②仆:动词,驾御车马。亦作名词用,指驾车的人。③庶:众多。④加:再,增加。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①,远者来。”
【注解】
①说:同“悦”。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解】
①莒(jǔ)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这个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注解】
①和:和谐,协调。同: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译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与人和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宪问篇第十四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解】
①怀居:留恋家室的安逸。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译文】
孔子说:“士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人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解】
①危:直,正直。②孙(xùn):通“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时,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②,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③!如其仁!”
【注解】
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曾与其争位,杀掉了他。②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③如:乃,就。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古之学者为己。
【注解】
①这两句重出,见《泰伯篇第八》。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越出他的职权范围。”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①。”
【注解】
①而:用法同“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原文】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解】
①方人:讥评、诽谤别人。
【译文】
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