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凉山的山水知己——《凉山故事》的心影留痕

序言 大凉山的山水知己——《凉山故事》的心影留痕

大凉山,神奇辽阔的土地,大山大水大资源,好天好地好风景,雄深雅健,气势超拔,集山水滩岛之伟岸,兼融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人文景观于一体……吟起来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绘起来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致都以历史和当今的视角在这几位作家笔下呈现。

文化生态最明显的特征是多姿多彩,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涵盖着历史沉淀及当时社会状况的场景,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具历史价值,民风民俗也是现代旅游建设中的重要参考。

历史的不同场面的贯穿,是时间的重量。地理则是经由不同的事件、时代的痕迹的积淀,何万敏笔下的西昌,诸如袖珍天府,礼州、灵关古道,古韵犹存的西昌驿站……贾巴尔且笔下的大凉山索玛花、惊险的金沙江大峡谷,萨古曲惹笔下守护最后的瓦板房文化的罗木呷人,油画般的黄苦荞,以及蒋元顺笔下方言与会理文化的灵魂关系……充溢凉山地理的玄机,大处着眼,细处结裹,显示作家们对山水形胜的独到研判,对宏观和微观的有机把握。磅礴大气,悠远深沉,生动活泼,像一部徐徐展开的人文地理笔记,以现代观念,对历史文化、自然特征作深层的探究、反思和追问,并用情感化的语言来诉说,那深广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人文关怀。以其寓意之深远,涵容之蕴藉,寄情之豪迈,必将于社会中引起共鸣,引发对文化的敬意,而与当前的大时代合拍,大时代需要这样的策划成书。

本书对于史上大凉山的记载,以鲜活的笔触把沉淀的历史写活,一部具有神话般的史说史述通过何万敏等作家的文章将凉山史地娓娓道来。撰述者自觉担当起发掘人文历史、传承精神文明的责任,节点清晰、棱角分明地提取历史信息,勾勒衍变脉络,展现大凉山的真实历史文化原貌。同时也通过文字的触觉,无远弗届地打通时空隧道,仰望祖先绚烂的生命心影。不仅以地域为记述空间,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时间为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所以既是地理书,又是历史书,史地两性,融会贯通。地志之历史化,历史之地志化——两者兼而有之。引人入胜的、承载着人类原始记忆的民俗文化,大凉山历史变迁的岁月留痕,物华天宝的独特文化魅力……总之是大凉山久远而凝重的历史,异变为文字的陈酿、深挚的爱、久远的希望。

大凉山地处僻远,在上古中古的正史记载中,甚至被视为不毛之地。实际上,时至今日,这种所谓的地理上的寂静荒僻,反而在经济上葆有后发优势,尽显绿色生态潜力,作家们将山川形胜的总体概貌和具体的景象交错式镶嵌叙述,其间又有乡土精神、人物故事的嵌入,而且不时着墨于第一手的精详考证。古风今韵,交相辉映。这当中,自有一种礼失而求诸野的深远寄托。文章的得失和价值,在原生态的书写中,同时变身为一种宝贵的情感文献。

一本图书的编辑出版理念,实际上是策划者在编撰过程中锤炼、渗透其中的思想与精神。这个系列的著述,其技术体例、作者遴选,由文章大家李辉先生考量手订,从策划到成书,种种细微之处,已不是简单的印刷品,而是臻于一种图书艺术的境界。其间历史的岁月沧桑,读者除享有绝佳的阅读美感经验之外,还能唤起对其所辐射的空间的思索与向往。

本书的作者,皆为当地文坛的一时之选,他们对这块土地有深深的热爱,又多年执着于实地的田野调查,文字深郁宛转,皆以糅杂史实与现场的冷静叙述,丰富而多层面地展现了大凉山在历史风貌、自然资源、人文传承、美丽乡村等方面的大美。本书葆有相当的高度,而涉及面以及涵盖内容可谓深广,对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研究,文化定位准确。以文字致意大凉山,用心良苦,含有深远的命意,步履与土地,脚下是深情的丈量,笔下是深情的呈现,大地、山河、泥土、森林的温度和气息,深深缭绕在其篇章的字里行间。面对大起大落、气魄宏伟的大凉山,零距离融会无间的叙写,相信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也依然会鲜明如恒。

伍立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