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爱人萧军
萧军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天,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出生于1907年7月3日,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人,他父亲刘清廉脾气暴戾激烈,那年旧历小年,萧军才七个月时,他母亲顾氏就不堪忍受他父亲的暴力对待自尽身亡了。刘清廉本是农民,因学得一手过硬本领成了远近闻名的细木玻璃匠人,他开过作坊办过商号当过骑兵,萧军八岁那年他的商号破产,从那时起他就带着萧军四处流徙。母亲早逝,跟在暴戾的父亲身边长大,又过早地领略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这一切造就了萧军桀骜、叛逆和坚毅的个性。1922年萧军十五岁时,刘清廉按当地风俗为他娶了亲,他的妻子比他年长一岁,是个普通农家女,姓许。
出生成长于有尚武传统的家庭,加上本身个性桀骜不驯,萧军的人生注定不会循规蹈矩、风平浪静。1924年尚在读中学的萧军就因斗殴被学校开除,1925年他离家到吉林省吉林市南郊巴尔虎屯陆军34团骑兵营当骑兵,认识了罗炳然、方未艾,受他们的影响,他开始写作旧体诗,阅读新文学作品。1927年在巴尔虎屯公园萧军偶遇诗人徐玉诺,初次见面的徐玉诺极力夸赞了鲁迅的《野草》,后来萧军写信给鲁迅,便“沾亲带故”地问鲁迅是否认识徐玉诺。1928年萧军考进了张学良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就读期间他曾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题为《懦》的散文,以“酡颜三郎”的名义发表在《盛京时报》副刊上。1930年春,毕业在即的萧军又因打抱不平与长官动武,再次被开除学籍。离开东北讲武学堂后,萧军先后在辽宁省昌图县陆军24旅和沈阳宪兵教练处任下级军官,“九一八”后他和方未艾去了吉林舒兰县,准备策动驻守当地的东北陆军66团二营抗日,事败逃往哈尔滨,因经济困窘时局紊乱,他将妻子许氏和两个女儿遣回老家,自己一边靠写作挣稿费糊口,一边准备着加入抗日游击队。
在哈尔滨,萧军的才华得到了当时《国际协报》文艺副刊的主编裴馨园的赏识,裴馨园不仅发表了他的文章,还请他到报社去帮忙整理稿件,校对校样。认真坦率的萧军很得裴馨园信任,不久《国际协报》文艺副刊的选稿、编辑、跑印刷厂等事务就都转移到了他手中,同时兼任几份报纸编辑职务的裴馨园只需签个名,或者看看报纸的版面安排就行。
萧军常被裴馨园邀上门聊天,据裴馨园的妻子黄淑英回忆,在她的印象中,1932年的萧军中等身量,个子不高但很结实,五官轮廓分明,生活显然是不富裕的,脸上没什么表情,也从来不讲什么“客套”,每次到家里来不和人寒暄就直奔老裴书房,一谈好半天,谈完手里拿些什么稿件或书籍抬腿就走,第二次来了仍是如此。所以黄淑英对这个粗鲁的穷汉子没什么好感,只是因为裴馨园赏识他,加上他淳朴热忱、能吃苦耐劳的优点渐渐显露出来,裴家人才接纳了这个朋友。
这是萧军1932年7月之前二十五年人生的大致轨迹,他与萧红有相似的经历,如母亲早逝,如在强势的父亲治下长大,如他们都有过叛逆倔强的青春,都爱好文学,但是他们的个性又迥然相异,萧军强悍勇猛萧红敏感多思,这样两个人相遇相爱,注定难有静好的岁月安稳的现世。1932年7月12日,一个绝望的夏日黄昏,萧红打开她困居其中的旅馆贮藏室的门,昏暗的光线中只见一个模糊的人影站在门口,她不知道这个人将要扭转她生命的轨迹,更不知道遇见他究竟是她的幸还是不幸。
“您找谁?”
“张乃莹。”
- 黄淑英口述、萧耘整理《二萧与裴馨园》,原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四辑,1982年。
- 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