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的海外传播与影响研究

贾平凹作品的海外传播与影响研究


孙立盎(1)

在我国政府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展示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精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便是证明。在诸多走向世界的作家中,陕西作家贾平凹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的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不断地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走出国门。尽管如此,从文学意义上讲,其作品目前在国外的影响还是极为有限的。如何提高我国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贾平凹作品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试图寻求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

一、译介与传播

据统计,目前贾平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越等多国语言文字出版,其中英文译本16种39部作品,包括单行本和文集(独立文集与多人合集);法文译本4种7部作品;德文译本3种7部作品;日文译本3种4部作品;韩文译本2种2部作品;越南文译本13种30余部作品。具体情况列举如下:

② 以上作品经由中国官方主办的英语刊物《中国文学》向海外译介。其分别刊登于《中国文学》1978年第3期、1978年第3期、1979年第4期、1979年第6期、1980年第11期、1983年第7期、1983年第7期、1987年第2期、1987年第2期、1993年第2期、1987年第2期。

① 《天狗》收录《天狗》《鸡窝洼人家》《火纸》,由《熊猫丛书》在1991年出版;《晚雨》收录《晚雨》《美穴地》《五魁》《白朗》,由《熊猫丛书》在1996年出版。此外,在《最好的中国故事》中也收录了《火纸》(Best Chinese stories,1949—1989,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9.)。

② 《老西安:废都斜阳》(Old Xi’an:Evening Glow of an Imperial City)由外文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

③ Jia Pingwa, Turbulence, trans. Howard Goldblatt (Louisiana: Louis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④ Jia Pingwa, The Castle, trans. Shao-Pin Luo (Toronto: York Press, 1997).

⑤ 朱虹编译的《中国西部:今日中国短篇小说》,Zhu Hong,The Chinese Western: Short Fiction from Today’s China(NY:Ballantine Books,1988).

⑥ 萧凤霞编译的《犁沟: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家,现代中国的故事和历史》,Helen F. Sui(ed.),Furrows: Peasants,Intellectuals,and State: Stories and Histories from Modern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⑦ 汉学家马汉茂与金介甫编的《当代中国作家自画像》,Helmut Martin&Jeffery Kinkley(ed.),Modern Chinese Writers: Self-Portrayals.(Armonk,NY:M. E. Sharpe,1992).

⑧ 汉学家吴漠汀编的《20世纪中国散文译作》,Martin Woesler(ed.),20th Century Chinese Essays in Translation(Bochum:Bochum University Press,2000).

⑨ 英文版“乡土中国”系列中《故乡与童年》中收录,Hometowns and Childhood(San Francisco:Long River Press,2005).

⑩ 《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Old Land,New Tales: 20 Best Stories of Shaanxi Writers),五洲传播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

⑪ 《贾平凹小说选》(英汉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收录《五奎》(The Regrets of a Bride Carrier)《美穴地》(The Good Fortune Grave)。

⑫ 《饺子馆》(Dumpling Restaurant)《猎人》(The Hunter)被收录长河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小说作品选中,Jia pingwa. Dumpling Restaurant. In Vivian H. Zhang,ed.,The girl named Luo Shan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Long River Press,2012). ;The Hunter. In Vivian H. Zhang,ed.,The women from Horse Resting Villa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 :Long River Press,2012).

⑬ 《高兴》(Happy)2008年8月刊登于Guardian,由Nicky Harman翻译。

⑭ 《古炉》(Old Kiln)2011年刊登于Paper Republic,由Cannan Morse翻译。

⑮ Jia Pingwa, Ruined City trans. Howard Goldblatt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6).

⑯ 《野山》《古堡》收录《贾平凹小说选》。La montagne sauvage nouvelles choisies(Pekin:Ed. enlangues étrangères 1990).

⑰ Jia Pingwa, La Capitale Déchue, traduit, Gnevievè Imbot-Bichet (Paris: Stock, 1997).

⑱ Jia Pingwa, Le Village Englouti, traduit, Geneviève Imbot-Bichet (Paris: Stock, 2000).

⑲ 《五魁》《白朗》《美穴地》收录《背新娘的驮夫》Le Porteur de Jeunes Mariées,traduit,Lu Hua Gao,Dekun Zhang,Zhengzhong(Paris:Stock,1995).

⑳ Himmelshund (Duisburg: Autoren-Verlag Matern, 1998).

 Geschichten vomTaibai-Berg, Zu rich Berlin Mu nster Lit, 2009.

 《月迹》《读山》《秦腔》《丑石》《弈人》被《20世纪中国散文集》收录。

续 表

① 《现代中国文学选集:贾平凹》,德间书店,1987。

② 《现代中国文学选集:贾平凹》,中央公论社,1996。

③ 贾平凹:《土门》,中央公论社,1998。

④ No n nońg,[Hà Noi]:1998.

⑤ Phéđo, ĐàNāng: Nhàxuát bản Đànāng, 1999.

⑥ Nièm vui trong, : Nhà xuát VănnghẹTP. , 2002.

⑦ Que cu, : Văn Nghe TP. , 2002.

⑧ : Văn Nghe TP., 2002.

⑨ 

⑩ 

⑪ 

⑫ Điệu Tần, Nxb Vǎn hóa Thōng tin, 2007.

从译介方式看,贾平凹的作品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译介传播海外。

一是国家对外宣传机构主持的译介行为,以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简称“外文局”,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主办的《中国文学》与之后中国文学杂志社翻译出版的“熊猫丛书”为主要阵地。《中国文学》创刊于1951年10月,不定期向海外发行,直至2001年停刊。它是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艺术的唯一官方刊物,较为全面地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艺术。自1978年第3期至1993年第2期,《中国文学》共刊载贾平凹作品11篇,是陕西当代作家中作品被《中国文学》翻译介绍最多的。“熊猫丛书”出版始于1981年,已出版外文版图书200余种,其中贾平凹的7部作品分别被收录两部作品集专辑出版。

二是由国内作家协会、翻译家协会及其他出版机构组织编译出版向海内外发行的作品集,其中包括陕西作家协会2010年推出的俄汉对照版的《情系俄罗斯》,收录有贾平凹、陈忠实、雷涛、高建群、叶广芩等陕西省作家的散文作品40余篇;2011年与2014年又分别出版了《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的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此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贾平凹小说选》的英汉对照版,收录作品《五奎》和《美穴地》。

三是海外出版社或报纸杂志出版刊登的、由汉学家、国外译者选择篇目、翻译的作品集或作品节选。如《人极》《木碗世家》收录朱虹编译的《中国西部:今日中国短篇小说》中;《水意》收录萧凤霞编译的《犁沟: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家,现代中国的故事和历史》中;《即使在商州,生活也会变》收录汉学家马汉茂与金介甫选编的《当代中国作家自画像》中;《秦腔》《月迹》《丑石》和《弈人》收录德国著名汉学家吴漠汀编选的《20世纪中国散文集》中;散文《春》收录英文版“乡土中国”系列的《故乡与童年》中;《饺子馆》《猎人》收录长河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小说作品选中;此外,《卫报》(Guardian)和纸托邦(Paper Republic)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刊登了贾平凹的《高兴》和《古炉》的节选。

四是国外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单行本中长篇小说。如《浮躁》《废都》《青木川》的英文版;《废都》《土门》《白鹿原》的法文版;《废都》《土门》《白鹿原》《采桑子》的日文版;《废都》《高兴》《白鹿原》的韩文版和《浮躁》《废都》《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白鹿原》等的越南文版。

二、接受与影响

文学接受是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可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贾平凹作品的国外普通读者数量较少。普通读者对于文学作品(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图书馆借阅,二是通过购买阅读。以《浮躁》为例,首先来看借阅渠道,在OCLC(美国图书馆计算机联机中心)世界图书馆在线目录数据库中的收藏图书馆数为540家,约为2011年底OCLC数据库的会员图书馆数量23 815家的2.26%(2),这一数据说明《浮躁》在国外的绝大多数图书馆中没有馆藏,即意味着国外普通读者很少有机会借阅到《浮躁》;其次,截至2013年,《浮躁》在亚马逊北美店销售榜的排行榜上名列1 603 675位,这一排名在小说类图书中是极低的,说明其销售量很少;同时在极少的读者留言和打分中,也能看出一般读者很难坚持读完此书。由此可见,阅读这一作品的国外读者极少,甚至可以说它甚至没有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浮躁》是贾平凹作品中较早翻译成英文且获得过美国文学奖的作品,其在美国的阅读状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陕西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境况,它很难被国外普通读者了解和接受。

对于专业读者(包括文学研究者和汉学家、翻译者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有兴趣的学者)而言,贾平凹的文学还是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兴趣,他们阅读作品,并通过书评、论文、著作等评价和研究作品及作家。下表列举了英文世界中研究者对贾平凹作品的了解和研究情况。

表1 英文世界中研究者对贾平凹作品的了解和研究

① Philip F. Williams,“The Castle,”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71(Autumn 1997).

② Lawrence N. Shyu,“The Castle,”The International Fiction Review,Vol.25,(1)(1998).

③ Ann Scott Snyder,“Rev. of Turbulence,”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Eastern edition),January 15,1992.

④ Kirkus Associates,“Rev. of Turbulence,”Kirkus Reviews,(15 August 1991).

⑤ Michael Duckworth, “An Epic Eye on China’s Rural Reforms,”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Oct, 1991.

续 表

① Louie,Kam.“The Macho Eunuch:The Politics of Masculinity in Jia Pingwa’s‘Human Extremities.’”Modern China,17,2(1991).

② Pirazzoli,Melinda.“The Free-Market Econom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Today,”70.2(Spring 1996).

③ Carlos Rojas“Flies’Eyes, Mural Remnants, and Jia Pingwa’s Perverse Nostalgia,”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Vol.14, No.3(Win. 2006).

④ Rong Cai, 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⑤ Jianying,Zha,“Yellow Peril,”TriQuarterly 93(Spring 1995).

续 表

① Wang, Yiyan. Narrating China: Jia Pingwa and His Fictional Worl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② John Edward Stowe, “The Peasant Intellectual Jia Pingwa: An Historico-Literary Analysis of His Lifeand Early Works”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3).

③ Ming FangZheng, “The Tragic Vision in Jia Pingwa’s Four Novels of the 1990s”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4).

④ Jincai Fang, “The Crisis of Emascula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Patriarchy in the Fi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ale Writers Zhang Xianliang, Mo Yan and Jia Pingwa”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4).

可以看出,即使是专业读者,对于贾平凹作品的认识和研究也较为有限。首先,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研究对象较为集中:目前为止只有一部正式出版的以贾平凹为研究对象的英文专著,即王一燕的《叙述中国:贾平凹的文学世界》;专论的数量也只有个位数;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贾平凹的《浮躁》《废都》,其余长篇小说《古堡》《秦腔》《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等虽也有关注,但或是作为参照作品,或是简要评述、点到即止,并未深入探讨和展开研究;在中短篇小说中,《人极》《鸡窝洼人家》《天狗》《火纸》等几部,研究偶有涉及,其余则几乎没有。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看出研究者较多采用政治审美视角,更倾向于主题与政治、社会变革相关的作品,将文学看作是了解神秘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途径。如认为《浮躁》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巨大变革的视角”,中国“乡村的经济改革显然受制于传统的中国政治的运作方式,现代性与传统的激烈冲突,陕西南部的山村毫无疑问成为当代中国的缩影。”(3)通过《浮躁》解读“中国乡村在后毛泽东的改革时代中风云激荡的十年生活”。认为《废都》的“出版、发行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透视了特定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心理”“知识分子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沮丧,以及对于国家复兴的潜在焦虑”等。不多的研究成果探究了作品的悲剧意识、两性问题等。

那么,作品被译介,也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否就可以认为其文学对国外产生影响了呢?其实,这只是说明该作品在他国文化中的传播情况。根据法国学者朗松在“试论‘影响’的概念”一文中所指出的: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以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那种情状——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神的渗透。(4)由此可见,文学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物理事实层面的联系,即翻译和研究方面的事实并不能说明某一作品对他国文学产生了影响,更多的是依据两者在精神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关联。或可说影响暗示着一种文学的创造;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它暗示着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精神渗透。以此对照贾平凹的文学,并没有外国作家明确表述过自己接受过来自其作品的启发,也无证据表明贾平凹的作品给外国文学造成明显的文学借鉴,更无法上升到对他国文学进行精神层面渗透的高度。所以,从文学意义上来讲,贾平凹的文学对国外的影响是缺失的。

三、问题探析与解决思路

从贾平凹的作品在国外传播与影响的现状可以看出,译介不充分是其首要问题,这也是我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文学译介是文学在不同语种区域传播并产生影响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文学的传播与交流必须依赖文学译介又受其制约。译什么,如何译,译之后的宣传推广、反馈吸收等都是成功的译介应考虑的因素。由于译介不充分、普通读者关注少;研究者研究对象缺乏,研究成果有限,导致作品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利于文学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加强。

第一,更新翻译理念。在译本的选择上,我们曾经的标准是“适合对外”,但“适合对外”的作品是否“适应于外”?所以,译本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考虑国外文学市场的需求和国外读者的审美心理及阅读习惯。其次,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成功的翻译不仅要求翻译者对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接受习惯、阅读兴趣了如指掌,而且要求对原语言及文化较为熟悉。陕西当代文学作品,以浓郁的地域文化为特色,在翻译时,既要准确传达地域文化特色,即大量陕西方言俗语和地方习俗、民间文化隐秘含义的表达,也要考虑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期待,两者的兼顾和取舍是陕西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陕西文坛的不少人都认为,好的翻译就是“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贾平凹在《废都》的英文翻译问题中,就提出原文一字不删。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向海外推广作品的好办法。我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谢天振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曾明确指出:忠于原著的翻译,不一定是好翻译。并举例说,葛浩文在翻译莫言作品时,删节了很多,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时,甚至把原作的结尾改成了相反的结局。事实表明,葛浩文的改编是成功的。所以,对于陕西文学,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译介工作的主导者都要意识到译者绝不是机械的文字翻译,还要起到协调者和转换者的作用,使译作能激发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产生影响和效果。这样,才能实现文学译介的目的。

第二,重视与海外图书市场的合作。中国作家进入版权交易领域比较晚,需要国际图书市场的认知过程,与海外图书市场的合作就变得非常重要。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当代作家,大多不会外语,也缺乏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信心和经验,更不会主动与国外汉学家交往。所以就需要有专门的代理人帮助作家处理一些问题,加强与海外图书市场的合作。《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力作,虽已出版了法、日、韩、越四种文字的版本,但至今没有最具影响力的英文版。其原因就是在签约法语版权时,法方编辑表示还想出版别的外语版,陈忠实本人由于不清楚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帮助,导致陈忠实轻易答应。结果法国方面未能如期实现承诺,英文版迟迟无法运作。相比几位在海外传播力度相对较大的作家如莫言和余华,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不仅能和一些海外汉学家密切交往,而且通过代理人或经纪人与海外图书公司密切合作,使他们甚至有机会直接参与海外的图书推广活动,比如莫言在美国很多地方都举办过“读者见面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其作品向普通读者宣传推介起重要作用。

第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近年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法国、日本、荷兰均有政府支持的文学译介项目。随着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日趋密切,国家相关部门也以各种形式支持文学的海外推广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已经开展了三项与对外文学译介相关的工作;国务院新闻办主导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也已启动,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计划;后者不仅资助翻译费用,而且资助出版费用和推广费用。在此背景下,作为文学大省,陕西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隶属于陕西省作协的文学翻译委员会,启动了SLOT计划,也进行了一些工作,如将《青木川》翻译成英文等。但如何进一步推广陕西文学,仍需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支持与推动。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陕西文学的对外译介机制和体系;加大对文学译介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作家和翻译家之间的通道,使其直接对话;推动海外图书市场的代理人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翻译评判体系和批评机制;重奖翻译家等。

(原载《商洛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1) 孙立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2) 何明星:《翻译?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拓展欧美市场的调查》,《中华图书报》2014年3月5日。

(3) 王一燕:《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4)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32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