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须尽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病好之后,李白便离开淮南,前往会稽,也就是今日的绍兴。那又是一个风景优美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他先后游访了会稽山、镜湖、天姥山、兰亭、东山等一系列名山名景。在那里游玩期间,他留下了近百首诗。在荆门停留大概三个月后,他回到了洞庭湖,打算将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去。他一直未曾忘记吴指南,在他的心中,这位好友的离世始终是最大的遗憾。当初因环境不便,他不能将好友厚葬,当时他便已下定决心他日再为好友厚葬。这一次移墓,算是完成了他的心愿。

李白将吴指南的尸骸移到江夏葬好之后,又在江夏逗留了许多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他很幸运地结识了当地的一位高僧,法号行融。也许李白当真是谪仙吧,不然他为何总能与道人高僧等结交?他虽身在凡尘,心却总是超脱尘外的。

铜钟古寺大多隐在山中,那里因青山树木而与世隔绝,是常人不会去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若是有一只长寿的飞虫,它定能时常听到最富禅理的人生哲学。若是这飞虫能活上几百年,必然也能羽化登仙了。可惜尘世中的人往往过于在意蝇头微利,无心向道,若是人人都能审视内心,时常清静,那么人世间将会到处充满着大智慧。

行融是有着大智慧的。在江夏的日子里,李白时常与其攀谈,探讨人生的深意与尘世的意义。僧人因无欲无求,所以看问题总会更加透彻。在他那里,李白悟到了许多,并再度激发了他的诗人情怀。他心中感念,写下一首《赠僧行融》:“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赋诗旃檀阁,纵酒鹦鹉洲。待我适东越,相携上白楼。”

在行融那里,李白得知了隐居在鹿门山的孟浩然。其实在这之前,他对孟浩然已经早有耳闻,只是始终无缘得见。恰好行融与孟浩然有一段交情,这便促成了李白与孟浩然的结识。

孟浩然比李白大了十多岁,始终在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与许多盛唐时期的隐士一样,他在隐居期间写下了许多作品。尽管他过着隐居的日子,他的名声却早已扬在远方。有趣的是,当时许多诗人都是这样,先出名,后入仕。也许是因为那时当真是盛世吧,在盛世之时,文化往往会达到鼎盛,文人也会十分好过。

在行融的促成下,李白与孟浩然,这两个当世红极一时的诗人终于碰了面。他们简直就是一见如故。孟浩然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虽然他每日里也是纵情诗酒,但心中始终有一颗报国之心,希望能够“忠欲事明主”。这更与李白此时的心境不谋而合。

事实上,在与李白见面之前,孟浩然去过一次长安。当时是采访使韩朝宗来到江夏,他早闻孟浩然的大名,来到江夏与孟浩然相见。他与孟浩然畅谈许久,十分爱惜孟浩然的才华,更感念他的忠君报国之心,并与他约下日子,在长安再次相会。那时,他将举荐孟浩然入朝为官。韩朝宗是惜才爱才之人,他素来喜爱举荐良才入朝,这对孟浩然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机会。

孟浩然当然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在约定的日子里,他如约来到了长安。长安之地繁花似锦,街道人群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幸福生活的百姓。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那是一个没有困苦没有战争的时代,朝廷公正用贤,百姓安居乐业。孟浩然心有所感,他想起自己一位身在长安的友人,此时还没到与韩朝宗约定的时间,他决定先去拜访友人。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