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与李鸿章

圆明园与李鸿章

圆明园被焚于清咸丰十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即公历一八六〇年十月十八日。据西人资料记载,此日,圆明园和附近所有宫殿,都一齐架火燃烧起来,两天两夜,这些遭劫的避暑行宫,火光熊熊地烧着……并且随着大风,烟雾吹过联军驻扎的营盘,蜿蜿蜒蜒,到了北京。据刘毓楠《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记载,《越缦堂日记》记载:二十二日,夷兵有赴圆明园之信,翰林花园被烧,土匪肆起,铺户民房焚掠一空;二十三日夷人烧圆明园,夜火光达旦烛天。圆明园被烧前后,就是被抢掠,自然英、法侵略军抢去了许多金银财宝,但周围几十里大,包括长春园、万春园,只是那些侵略洋兵是抢不光的,更多的是附近八旗老百姓,以及后来几十年中从火烬中被抢、被盗卖的一切。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八月二十七日记云:“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敚余物,至挽车以运云。上方珍秘,散无孑遗。前日夷人退,守兵稍敢出御,擒获数人,诛之。城中又搜得三人,一怀翡翠碗一枚,上饰以宝石;一挟玉如意一枋,上有字一行,为子臣永珣恭进,乃成哲亲王献纯庙者;其一至挟成皇帝御容一轴,尤可骇叹。”当时混乱情况可以想见。史书载宋时艮岳,金兵入汴,数月荡然无存,情况一样。

圆明园被侵略者英法联军火烧之后,海内外人士,无不十分愤慨,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湘绮的《圆明园词》,这首长庆体的歌行,真能拟之于近代的《长恨歌》,而且比《长恨歌》更详实。因为不但有诗人典丽的诗歌,而且自己在每句后都加了明确扼要的注解,这样就具备了史诗的典则。湘绮老人自己也十分得意。亲笔钞写过三份,赠送知交厚戚。赠送其亲戚长沙曹晋蕃一册,子孙不能守,以一百银元售与武人唐晋棠。后珂罗版印出版。谭延闿跋中云:

湘绮翁语余,圆明园毁后,周垣半圯,乡人窃入,盗砖石,伐薪木,无过问者,然品官无敢往游,云禁地也。尔时士大夫迂谨可笑类如此……后数日见于晦若,言“李合肥乙未罢政居京师,与人言及园居时事,凄然伤心,遂往游焉。明日为言者所劾,以擅游禁地下吏议镌级。……”

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咸丰时,曾国藩在淮扬练水师,让李主其事,是谓“淮军”。李鸿章和俞曲园是同年中举,都是曾国藩门生,曾常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对之是十分得意的。李鸿章主持淮军,久在南方,在京的时候不多。所说“言及园居时事”,那还是在翰林院做编修时的事。李鸿章同治初年,升任江苏巡抚。其时已在圆明园大火之后了。所以他和咸丰时代做过军机大臣、各部尚书、王公贝勒不同,他对圆明园中、禁苑深处,是不会十分熟悉的。恐怕也只不过到过正大光明殿以及在园外朝房住过而已。所以所谓园居,也还是夸张。李鸿章大发达在同治以后,直到光绪初,后来任北洋总督,练北洋水师,成为操大权的疆臣领袖。如果圆明园还在,他有资格谈到“园居”,可惜已在大火之后了。乙未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战舰覆灭之后,李鸿章被朝野上下大骂为汉奸的时候,李鸿章政治上失意,所以去逛火后圆明园残迹,一温繁华旧梦。这在当时,以他的地位,本来也不会得咎。但为什么被劾呢?起因是没有满足看园太监的索贿。太监恨他,翌日正好那拉氏来,太监告他,没起作用。第三天光绪又来,太监又告,光绪未置可否,却告诉了翁同龢,翁最反对李鸿章,而当时又在戊戌前二年,光绪还比较起作用。因而听翁同龢的话,便加处分。这样李鸿章便因逛圆明园遭吏议矣。

圆明园被烧是英法联军之役(上海有大官信口雌黄对上千名小官作报告,说是八国联军烧的,不知前后相差四十年。小官们自然相信领导的话是正确的)。李鸿章被罢政,是因甲午之役。前后相差三十四年。李鸿章练北洋海军,由光绪十年开始,到甲午海战,共十四年,镇远、定远等舰,当时是最大的战舰,都被日本人击沉,当时花了上亿两白银经营的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了。邓世昌即牺牲于是役。当时有主战、主和两派,结果主战派胜利,那拉氏、光绪帝秋七月下诏宣战,到九月海军就覆没了。拖延到第二年初,就全败了。后来就订了又一个屈辱和约:《马关条约》。如果不打这一仗,清朝可能还不会急转直下,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在和战关头上,常常是痛诋主和派,而轻率地主张战争,而又不能像越王勾践一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做充分的准备。清末几次战争更是这样,战争结果,倒霉的是老百姓,说风凉话的又多是主战派。李鸿章倒霉时偷着逛逛被烧的圆明园,宜其被劾了。不过李还是得那拉氏信任的,御史岳维峻就因论他而坐妄言褫职,戍军台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