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限

谈大限

今天,在去殡仪馆送别好友杨世绵同志的路上,我的思绪一直围绕着人的大限,也就是死亡这个问题转悠。这是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坎,所谓“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特别是医学的发展,似乎活着不容易,死也不容易了。不少人的寿命,不是在自然成长,而是在各种器械、药物的帮助下痛苦延长。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提出:人的死亡不可避免,但糟糕的死亡可以避免。过度的治疗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在去世前大多经历了多年逐渐恶化的病痛折磨,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在医院或养老院去世。他们在去世前通常接受过不惜一切代价且越来越猛烈的治疗,这些治疗使年老的患者痛苦不堪。

在我的战友中,像杨世绵同志这样的去世方式实在令人羡慕。他长寿,活了92岁。虽长期患有糖尿病,但坚持服药,坚持锻炼,不忌水果,不忌粥,不住院,心态平和,关心国家大事,最后毫无痛苦地倒在儿子家中(他长期与儿孙生活在一起)。我的另一位战友,当他81岁时发现癌症,已到晚期,他虽住院,但谢绝治疗和饮食,不愿遭受病痛折磨,不到一个月就含笑而去。更好的死亡意味着更好的人生,直至最后一刻。

但是,究竟怎样死亡,儿女们不能决定,大夫们更无权决定,在这个问题上,只有自己说了算。看著名作家琼瑶在79岁、身体还健康的情况下,就公开给儿子写信说,一旦她得了不治之症,不抢救、不插管、不切喉,希望让她无痛苦地死去,这种精神令我佩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