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慈悲
孕育着生命
也生出苦难与背叛
马蹄敲打着地狱的屋顶
野外的盲人任意盲目
而我独坐须弥山巅
看雪地上闪耀着几颗
前世的樱桃
诗篇一 好多年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
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
告诉我
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
暗示着多少祭日
专供我法外逍遥
赏析
每读一次,都要为这开篇叹息。
“好多年了”,是多么哀伤而深远的一句叹息。
那么的轻描淡写,却是那么的声声嘶吼。
仿佛是无可奈何的惆怅,又像是意犹未尽的凝望。
这样的开篇,让我相信,这首诗,是写给母亲的。
早早就湮灭在动荡中的仓央嘉措,一世修于禅境,短短一生不过二十三载,他“好多年”的记忆中,除了母亲,还能有谁?
无论是立地成佛的天人,还是匍匐尘世的小民,对母亲的依恋与思念,都是一生最难割舍的情愫,而对幼年就离开母亲从师学法的仓央嘉措来说,这种感情更加深重。
与母亲的别离成为他不能愈合的伤口,而母亲的影像,便一直静静地幽居在他的伤口中。
他在修行的道路上,放下过天地,却从未能放下过母亲的影像。
苍天如此辽阔,大地如此厚重,都被诗人在心中放下,而独独是母亲那柔弱温和的小小的身影,一直停留在他的心上。
幽居,便是隐居。安静地,无声地,不为外人所知地,她就藏在他的身体里,藏在他的内心深处。
他能将身心修得圆满,平静地放下天地,但在他伤口的裂痕处,藏着不能言说的秘密。
他的生命中有千山万水,秀原奇峰,他将高耸磅礴的喜马拉雅装入生命,也将宽广滂沱的雅鲁藏布收入襟怀,而这壮丽山水,以及他所有的故事,都任由那个身影一一告别。
郑重地,缓慢地,一声又一声,仿佛是永远不会停歇的转经筒,嗡嗡地唱诵,就这样,永远不要停歇吧。
但他们不能就这样长久地告别。
因为世间除了闲事,还有生死。
是有了生死,才会懂得,世间的事,都是闲事。
于是他问世间,哪一件不是?
他生于斯,生于那个幽居在伤口中的身影,而她的离去,绝不是天地世间的闲事。
真的不是。
她成了他的隐私,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
当大地的回光与心内的回光将他映照,他的身影,伫立在内与外的光芒之下,分毫可见。
于是那隐私中的她,便渐渐变得清晰。
傍晚的夕阳落向山的那一方,回光普照万物,他的内心一片祥和,于是在身心的平静中,她的身影浮现于心中。
趺坐中身心俱静,灵光浮动自内而外,将她的身影,从心底清晰地投射而出,跃然心头。
即便是想隐瞒,也瞒不过。
即便那是他的隐私,也一样要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总让人联想起睡美人的面容,和环绕着她身体的鲜花。
然后,在寂静中落入泥土,不见天日。
离开根茎的花朵,不可能开合,于是殉葬的花朵,便化为满山鲜活的生灵,它们在时序的流转中,静静地开花、合拢、盛放、凋零。
就像母亲的生命,流淌、凝滞、歌唱、消亡。
但后面的奏响空山,又将这首诗整体推向另一番景象。
尤其是将这两句放在一起品赏时。
为母亲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并不因自然的时序流转,而是因为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
诗人将自己伤口中的隐私暴露在灿烂的回光之下,唤着那花朵盛开。
而菩提的真言却在山峦空谷间回响,提醒着他,悲怆的祭情之心,合而有度。
如果说殉葬的花朵代表诗人对母亲的追思,那么菩提的果实,便明确地指代了经法。
佛祖在菩提树下得道,而菩提的果实,便是佛祖的成就。
在菩提果的声响中,诗人急急地告了别。
当空山落叶满地,遮盖了明明有过的脚印,殉葬的花朵业已合拢。
他向幽居在自己伤口里的人,向那个告别了千山万水却依旧恋恋不舍的人,问着他们的下一次。
下一次,是哪次呢?
花朵凋零,脚印无踪。
但花朵开在幽心底,脚印藏在落叶下。
当离别的真言奏响空山,
母亲啊,请告诉我,那些你留下的痕迹,暗示了多少祭日?
你的每一个祭日,都会有殉葬的花朵盛开。
就像在每一次的回光返照中,我的心头现出你的身影。
那时,我会轻轻地,轻轻地走来,踏着你暗藏在落叶下的脚印。
我从法中而来,踏入你幽居的伤口,
我落脚在这逍遥的法外,
送你一枝殉葬的花朵,
在那菩提果实奏响的真言,
响彻之前。
题外小注
1.隐私
隐私的原意中,隐是隐避、隐藏,私是个人的、自己的。
但随着很多公众人物私人生活的日渐低俗化,隐私慢慢多了一种“难以启齿”的含义,而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但在这首诗中,隐私,只是指个人的、隐藏的心思。
如果严格去讨论,出家之人如此怀恋母亲,确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羞惭之事,恐怕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我宁愿相信,诗人的内心是纯洁无瑕的,他不会有那些“不可为人道”的“隐私”。
2.回光
回光最科学的释义,是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天空发生的短时光亮的现象。
但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临终前生命机体的一次热血拼搏。在佛家修行中,它是已经飘离的神思和灵魂重返躯壳的表现,而这所谓的神魂,或者说是我们更常所闻的元气之类,应是沉于丹田,当诗人静坐时,便徐徐而起绕周天而走,这大概也是诗中回光返照的另一层意思。
我并不认为诗人所说的回光返照,和谁的行将离世有什么必然联系,因为常人的元气不会游走,但作为达赖喇嘛,这是他观想时最为常见的体验。
诗篇二 少年的爱情
少年的爱情
永远不够用
一杯酒足以了却一件心事
为午后预设的独木桥
在天亮前就被
一个女子梦断了
渐悟也好
顿悟也罢
谁能说清
从刀刃上失踪了多少情人
赏析
少年、爱情、女子、情人,从字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首爱情诗。但是富于比喻和抒怀的诗歌,总比实写的东西多了一层含蓄。与其理解成情诗,不如说,这首诗是诗人在表达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
爱情永远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字眼,它由我们内心深处迸发,充盈了我们眼中的天地,摹之无尽,叹之不竭,而诗人到这里,却为何又生出一句“永远不够用”的感慨?
诗人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光,都处在少年时期,少年时的他,应该是充满活力、心怀追求与抱负的。他苦读、他吟诵,在学业中奋发,在禅境中参悟,可是,他又为何忧愁?
爱情之所以不够用,是因为只要一杯酒,就足够了却心事。
一杯一杯,一件一件,被了却的心事,如同一盏盏失了烛焰的灯,沉寂地堆放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慢慢地,终将被灰尘侵蚀,彻底暗了光明。
所以,爱情才会不够用,因为它要不断地燃烧自己,填补那杯酒了却的心事。
这里的心事,真的是情事吗?其实,真的不见得。
与爱情同样能激起热望的,还有少年的抱负,那种笼罩在精神追求下的升华体验,不亚于爱情的洗礼。
我们知道,仓央嘉措身为活佛,他最大的抱负,便是能像他的前世——第五世活佛那样,成为一个政治上的强人。
而这种“少年的爱情”,在那个局势复杂的年代,却永远都是那么虚弱无力,那么的不够用。只要一杯酒,或者说,只要一席有酒的聚首,当众人举起酒杯,“少年的爱情”,仓央嘉措的政治抱负,便转瞬变成一盏熄灭的枯灯,被遗忘在墙角。
为了那一杯一杯的酒,少年到底要捧出多少爱情,才足够它们了却?这样弱小无助的爱情,又怎能够用?
这时的少年,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就连那辛苦架好的木桥,竟也早早地断落。
独木桥,战战兢兢,全神贯注,是为难行,可那毕竟是通往对岸的一条生路。为了那个午后的涉渡,他早已预先架好,只等第二天的太阳划过中天,他便可以出发。
但就在天亮前,在太阳还未升起之前,一切,梦碎。
女子啊,你梦见雪山,梦见芳林,梦见鲜花与枯叶,却梦断在那刻满心事的独木桥。
这是好美的一个故事,那渡人走向对岸的桥,被女子梦断,总好过被刀刃砍断。
当那架在水上唯一的一条路径被梦断,便是诗人醒悟之时。
渐悟,顿悟,无论何种,总是开悟,得见事之真谛。
于是,无须细想,那数不清的美好的念想,又有哪一个,不是在刀刃上终成烟消云散呢?就像,那座被女子梦断了的桥,无缘无故,无声无息。
这是一首混杂梦境与现实的诗,和爱情相似的追求是美的,却敌不过席上的酒盏,追求是梦境,酒盏是现实;独木桥虽窄,还是充满希望的,竟然会被女子的梦葬送,独木桥似乎是现实,而女子成了荒诞的梦境。但和前面的诗句对照来看,独木桥就和“少年的爱情”一样,也是一种美好的梦想,而女子莫名生出的梦,反而成了现实阻碍的一种隐喻。
当诗人游移在梦境与现实之中,当它们彼此伤害,当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梦想被现实吞没,就像被酒浇熄了爱情,梦境缠碎了木桥,他却只能说一个悟,感叹着他曾丢失的梦想,那些如同情人一般美好的追求。
所以,是渐悟,是顿悟,又有何妨,这残忍的现实,让他已无能为力。
于是,这又成了一首盘绕着哀伤的诗,虚弱无力的爱情,求而不得的通路,一个个在刀刃上失踪的情人,是政治上欲诉无门的弱小,是少年热血无处倾洒的阻隔,也是一番又一番的风声初起,转眼落成无迹可寻。
于是此中一悟,远比一个莽撞少年丢失了情人,更加深重,更加无奈,也更加惨淡。
题外小注
1.酒
在诗歌中,酒的出现,通常会对应着“忘忧”“放歌”“纵情”等情绪,似乎也有人认为,本诗中的酒很可能是诗人仓央嘉措意图借酒浇愁。但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不要说喝下一杯酒,便是灌下千杯酒,也未必会了却一件心事,所以要了却心事的,绝不是诗人自己,所以喝酒的,也绝非诗人自己,若不然,“一杯了却心事”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又怎会出现?
2.独木桥
一直以来,桥的含意都与渡河密不可分。桥,是一种跨越阻隔、通向对岸的工具,换言之,在被水流或断崖阻隔时,唯有它能使人踏上通途。从佛家的“渡”来说,桥的意义便更加深远。这里的桥虽是独木,简陋却实用,一样有渡人之意,可以说,它成了诗人跨越阻碍登上彼岸通达之路的唯一工具。
3.女子与刀刃上失踪的情人
赏析中已经说到,情人是诗人追求和抱负的指代。而梦断了独木桥的,是女子,而并非“情人”,也就是说,这个女子,是和诗人笔下的情人寓意不同的。情人是深深爱着却又不幸在刀刃上失踪的,而女子却没有任何限定,仿佛就只是某一个路人甲,或者,是代表了很多个普遍意义上的路人甲,就像那些仓央嘉措并不认识也从未听说过的人,在政治上施加着影响,梦断了他的桥。
诗篇三 雪中弹琴
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另一个人在雪中知音
我独坐须弥山巅
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此外
便是不敢错过死期的众生
他们纷纷用石头减轻自己的重量
他们使尽一生的力气撒了一次谎
仅仅撒了一次谎
雪就停了
雪地上闪耀着几颗
前世的樱桃
赏析
圣洁的白雪纷纷落下,纷乱了目光,也遮住了世间所有的灰暗。
天地寂静,只有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雪花落,琴声起,一切都宁静得那样恰到好处。
但比这画面更美妙的,是雪中还有另一个人,坐在雪落之处,听琴,知音。
雪花落在头上,铺在肩上,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融成一片圣洁。
一时间,全世界便只剩下这两人,一个是闭目弹琴的俞伯牙,另一个,是闭目知音的钟子期,他们相逢在难得一见的大雪中,相逢在诗人眼中的世界里。
而诗人自己,却不在雪中。
他独坐在世界的中心,在须弥山的山巅,远远地看去,雪中的景象,遥远清晰。琴者与知音,这份世间难求千载一遇的良缘,在须弥山巅,在诗人的面前,被一眼看开。
琴声宁静,人影安详,一切都只是浮云过眼,在须弥山巅,再没有什么能遮蔽慧眼。就连天空中那倾洒落雪的浓云,也只是诗人身下的小小一方。
他的目光,仿佛有一种力量,拨开浮云,一掷万里,直看向三千世界的尽头。这是多么宽广的一观,一眼便观尽世间万象。
雪中的琴声,雪中的知音,还有坐在宇宙中心的诗人。除了这些,天地间还有什么呢?
此外,便是众生。
众生万象,似乎是早已成俗的说法,世间事,浮华翻覆,我们穷尽一生都不曾也不能参透些什么,可在仓央嘉措眼中,这大千世界中,却只有一象。
那是一直在惧怕着死亡的众生,是一直在等待着死亡的众生,是从一出生,便艰难向前,一步步走向死期的众生。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活着的人,都在惧怕着死亡,却因为惧怕,而拼命念想着自己的死期,仿佛那是一个不容错过的仪式。他们紧紧地抱着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最后的一刻。
他们活在死亡黑色的浓云之下,像一个个听候审判的罪人,无时无刻不在牢记,自己终将死去;他们专心地等待,一心要好好地迎接,令他们终生惧怕的死期。
于是,他们又胡作非为了。
在前行的路上,他们捡起一块块石头装入行囊,当成自己的宝贝。他们说,这样会让他们感觉好一些,他们会感到富足、踏实,这样,行走在生命里,便会轻松些。
蒙昧的众生,竟然捡起石头来减轻自己的重量,这番苦厄的景象,怎能让诗人不心生悲悯?哪怕他独坐在须弥山巅,早已将浮云看开。
除了纷纷捡起石头,众生还在奔走着,盲动着。
他们用尽一生的聪明,耗尽一生的时间,使尽一生的力气,欺骗了自己。
仅仅是那么一次,也只能有那么一次,他们抱着对死亡的恐慌,就像牢牢地攥着手中的石头,走向了那不敢错过的死期。
最后,还要说一句,终得解脱!
仿佛闭上眼睛,咽下最后一口气,便可以将他们惧怕的、逃避的,纷纷放下,用那种他们一度惧怕的方式。
可是,那只是,他们使尽一生力气撒的一次谎啊。
仅仅这一次谎,承载着他们艰难而惶惶不安的一生,他们的一生,也只能承受这一次谎言,最后的谎言。
于是纷纷的雪,停了。仿佛是要验证他们这一世的终结,仿佛是在静默他们这一世的碌碌。而雪地上,有几颗前世的樱桃在闪耀。
照遍前世,不忘来生。
雪落时,天地间只有琴声,而你们只顾在世上埋头地走,用生命精心挑选石头,却忘了抬头看雪花,听琴声,做个知音。
雪停时,你们用谎言写下今生,用尽全部力量想要圆满一个自己,而我独坐须弥山巅,感叹你们原本鲜艳多汁的美妙。
就像前世的樱桃,在雪域圣洁的高原上,向天空闪耀光芒。
题外小注
1.雪
在诗的起首和结尾,都出现了雪,雪落和雪停,并不是真正的天气景象。这里很可能是用雪花纷落的样子,比喻世事的纷乱。雪落安静,所以世间事皆是无声,雪落纷纷,所以世事迷蒙不清。这里的雪,是世间纷扰的象征,就像诗人看开的浮云一样,是扰乱众生的外物。所以雪落时,诗人说自己看开浮云,所以众生死时,诗人说雪停了。
2.弹琴知音
说到知音,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概就数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对了。从仓央嘉措的年代来看,他对这一组合是可能知晓的,但或许,这里的“知音”只是译者的意译而非直译。所以当然了,活在现在的译者马辉先生必然是知晓这个典故的。
3.须弥山
须弥山,源于古印度神话,是传说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据经卷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在传说中,简单说,传说中的须弥山,日月绕其行走,是天地乃至宇宙的中心,而它远远高于水面,悬于空中。试想一下,坐在离水面八十万公里的山巅,望观三千世界,是何等景象。
4.樱桃
目前并没有找到关于樱桃更多的引申意义,如果单独从物相的角度考虑,选择樱桃这种意象,是因为它的色泽,映在雪地上,即使是坐在须弥山巅的诗人,也能一眼看到。
诗篇四 驯服野心
用多少美人和香草才能驯服一颗野心
马蹄敲打着地狱的屋顶
大量的手段和智慧都弃置于荒野
一些人被另一些人用旧了
也只能在酒色中辉煌地度日
唯独那个努力不幸的人
却依然幸运地一步一步死去
而空门内外
谁又是谁呢
一想到这些
春苗就一直绿到我的枕畔
赏析
这首诗,将政治和战争的面貌写得无比清晰。
诗从野心写起,却不写野心是多么大,只是感慨一句,要用多少美人和香草才能驯服?
似乎自从世上有了屈原,美人和香草这两个词,便总是成对出现,人世间的美好,便被赋予了新的名字:“美人”和“香草”。
可是要驯服那永不满足的野心,却是无论多少美人和香草都不够的。它会在胸膛内膨胀着翻滚,腾起的心火,将供奉在面前的美人和香草熏黑,失了鲜丽的颜色。
终于,这颗未被驯服的野心,脱缰而来,就像强健的骏马,永远向着前方奔驰,坚硬的马蹄,无休止地落在同样坚实的地面上。
但那不是地面,而是地狱的屋顶,诗人分明听到,声声的马蹄,敲醒地狱的烈火,唤起地下的刀兵,震耳的吼声从地下涌起,仿佛怒涛冲击着山崖。诗人分明看到,漆黑的迷雾,是战斗的号角,它撕扯着身体,在澄净的空气中,将自己无限地放大了。
于是战争的烈火燃烧着,烧尽了车马与旗幡,将那些高超的智慧和奸诈的手段,一并拖入无人的荒野,让它们沉睡在地狱的屋顶上,散作如烟的细草与轻沙般的残雪,凋落成一段记忆的象征。
战死沙场的人,终成枯骨,伴着破碎的旗幡,呜咽声在风中飞扬,而那些活着的人呢?
大量的手段和智慧,依然在人群中骄傲地笑着,它们帮着这些人,将那些人用旧,榨取了他们的价值,磨光了他们的锋芒。终于,那些人的辉煌,成了过去,成了只有在酒香缭绕的酒席上才会听到的故事,或者,连故事都不曾剩下。
这些人卷走了那些人的荣耀、野心和他们所谓的梦想,而那些人,只能沉浸在酒色之中,嘶吼着自己辉煌的酒令,一日一日地醒来再睡去。
野心,就这样引着地狱的业火,焚毁了那个奔腾着野心的年代,以及澎湃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们,无论是一些人,还是被用旧了的另一些人。
只有诗人自己,怀揣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行走在世上,脚踏着地狱的屋顶,在一片荒芜的手段和智慧中,品尝着人间所有的不幸。
所有的不幸,那些人知道的,或是不知的,现在,已全都落在他的眼中,成为他内心最大的不幸。可他却还是努力地前行,努力地感受,感受那些并非他造成的不幸,为了那些沉沦在不幸中的人。
他体察、品尝、感叹着世间的不幸,他是不幸之源的体察者,是苦果的收割者,却因着佛法的庇护,在奔赴死期的道路上,变得异常幸运。
佛光远照,无声有力,安详地狱的高歌,拂去荒野中喧嚣的尘埃,将所有野心和辉煌教化,和于掌中,在安乐的世上,努力背负起不幸之人,走在幸运的通途上。
而当幸运的脚步跨过空门,融入那片佛光,背负的不幸已然消散,而在空门内外,诗人是谁?那些湮灭在时光和野心中的人又是谁?
这世上,真的有你我之分吗?
于是诗人笑了。
无量的佛法面前,本没有幸与不幸,我们谁也不是,又好像,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
一想到这些,春的生机便从四面涌来,走遍马蹄敲打过的地面,装饰了地狱的屋顶,滋润了荒野上被弃置的人们,从那些在野心和酒色中度日的人脚下划过,最后,一直绿到诗人的枕畔,绿到诗人的思想里,绿到诗人的梦境中。就像,无边的佛光,照遍他的生命。
题外小注
1.用旧
这里的表达非常含蓄,用旧,其实与上文的弃置是同理,无论是野心、武力、手段或是智慧,都在被利用,是为“用”;之后被人夺去了所有的价值,再被遗弃,是为“用旧”。
2.努力不幸的人
单从字面上看,“不幸的人”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一是世上沉于不幸的众生,二是背负着世人不幸的自己。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在幸运地一步一步死去。但是“唯独”和“努力”,却将这个人与众生划清,他是在他们之外的,特别的那个,也就是,看见他们不幸的那个人。
3.空门
空门指的是佛法,因大乘以“观空”为其入门,便有了空门这样一种看似实在的说法。佛法中不存在门,一切皆空,自是无门。空门内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开悟与蒙蔽。
诗篇五 天气与我
天气先于我的心情而变化
灾难比信誉
还突然
心一冷
所有的人都在一句咒语上打滑
我从莫须有的罪名起步
行色简单
心术复杂
前程被充满杀机的预言一误再误
唯有刻在骨头上的经文
为我推托世事
一眼望去,浮尘中的英雄个个落魄
镜中的美女悄悄迟暮
我为了死 才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来
而其他的人却随处羞愧
赏析
那一年,桑结嘉措死了,死在拉藏汗王妃的手里。
那一年,仓央嘉措二十二岁,一年后,他便被拉藏汗强行押往京师。
这首诗,应该就是写在这一年之中。
这个时期,诗人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陪伴和指导他多年的师父,在战争中殒命,让仓央嘉措的心情变得异常灰暗。
而天气,仿佛是孩儿脸,变得那么快,竟然抢在了他的前头,变得晦暗无光。这里的天气,当然不会是五月的一场阴风,或是七月的一场大雨,天气,本身就代表了形势。
在他还来不及从桑结嘉措去世的悲痛中转醒,拉藏汗就挟着暴戾的杀气奔向了他。充满恶意的空气,就像是多变的天气,将诗人笼罩。这突然降临的灾难,比终日辛苦构建的荣誉来得容易得多,无论是他,还是桑结嘉措。
原来世间的事,并不那么美好啊!
诗人的心,瞬间冷了。因为他看到,那些口中念念有词的人,那些号称虔诚的信徒,那个曾在五世达赖灵塔前虔诚地立下协议的人,没有一个是真诚的。
于是,他们都在六字真言上狠狠地失足打滑,他们制造了新的罪孽,他们制造了事端。
所有的人,都愧对了那句真言。
而诗人则被推向一个孤立无援的险地,他的脚下,被刻上莫须有的罪名:一个假喇嘛。
是如此恐怖的罪名,是将诗人之前的二十三年毁于一旦的谎言,拉藏汗想将他推下政治的深潭,那罪名,必须要有啊!但这并不能让诗人感到惧怕,也没有丝毫的委屈和愤恨。
他从这样的一个罪名安然起步向前,虔静地活着,面容平和,举止如常,那简单的行色,仿佛只是像往常一样,行走在布达拉宫悠长的走廊里。
可是又有谁能知道,他心中的复杂?
并非是心机叵测,并非是城府深重,那份复杂,是单纯的情绪。桑结嘉措死了,美丽的高原,落在蒙古汗王手中,就连诗人自己,也即将成为他手中的一枚棋子。
并非是他要复杂,可萦绕在他周围的天气,将他逼向了复杂的境地,他平静地在诗行中写着:“前程被充满杀机的预言一误再误。”
拉藏汗没有说什么,他当然也不会说什么,但诗人已经从他那充满杀机的眉目间,看到了杀戮的预言,一个牢不可破的谶言。
它像是无法翻越也来不及翻越的高山,横在诗人眼前,将他所有可能的前程,一误再误,围杀在越来越寂静的布达拉。
他们还给他留下了什么呢?除去他座下那莫须有的罪名,陪伴他的,只剩下刻在骨头上的经文。一行行,一字字,开合,涤净,在一声声的诵读中,它们从沉默的骨头上走下,遍布在空气之中,驱散那善变的天气,将悲惨的世事推托,将诗人护在这小小的一方屋宇之下。
在熟悉的文字间,诗人得到庇护,得到解脱,得到安慰。
即使是这样,眼前的一切,依旧是那样的令人痛心!
一眼望去,须弥山巅的浮云已经远去,在大地的浮尘中,真正的英雄一个个消沉落魄,衰弱无力,仿佛是被蒸干了气息的野果,散落在灰蒙蒙的世界。
师父桑结嘉措的身影,早已如镜花水月一般,消散在高原的风中,关于他的回忆,就像镜中美丽的女子,容颜渐老,无言迟暮。
诗人真的察觉到痛了。
他并没有喊冤,更没有呼天抢地地为师父留下一曲悲歌,他只是痛心地说:
“我为了死,才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来。”
我是为了最终的死亡,才努力着活下去,哪怕有再多不幸,也要努力不幸地活着。
在叵测的天气里,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在充满杀机的语言中,在美好凋零的每一刻,我伴着那些刻在骨上、不生不灭的经文,不幸地活着,只为了去死。
而那些人啊!那些不知羞愧的人啊!那些在佛的意志和真言上打了滑、跌了跤的人啊!他们正在随处播撒着自己令人羞愧的身影,那些让我看了都要羞愧的行迹,竟然是那样,在天光下昭然,俯首可拾。
题外小注
1.天气变化、灾难与信誉
在这里天气变化指的就是灾难,灾难来得太快,就像天气的突变。信誉则是一种虚无的成就,相比灾难,信誉的到来似乎应该是个更漫长的过程,但是对诗人来说,可能并非如此。从一个天赋禀异的孩童,被确定为灵童,对仓央嘉措来说,并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信誉对他来说,也会有一定的突然性。
2.一句咒语
这里的一句咒语,指的是六字真言。无须去想他们当年说过最多的咒语是哪一个,既是所有人,便一定是最尊崇的那一句:唵嘛呢叭咪吽。在西藏,这六个字是最高佛号,象征着神圣、力量、功德与佛法。无论是僧侣还是俗人,若能反复念诵,便能消除身上的罪孽,为来世造福,所以,这句真言在西藏随处可见。
诵念真言是为了祈愿功德圆满,与佛融合等等,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说人们在咒语上打了滑,偏离功德,颠倒莲花。
3.英雄与美女
这里指的应该都是诗人的支持者。与拉藏汗的战斗,桑结嘉措手下伤亡惨重,而诗人将自己一直信赖的师父比作美女,并非是他平生耽于美色,而只是在借由一种美丽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师父的仰慕之情,这和屈原作品以及很多文学作品中的美人并无差异。
4.为死而活
死与活的矛盾,在前几篇诗歌中也提到过,比如“不敢错过死期”“幸运地死去”,在这里,这种字面上的矛盾更加明显。从佛语的角度来看,死生无异皆是空灵,但诗人还是强调了自己是为死而活,并非是纠缠生死,他只是想告诉我们,他是怀着必死的觉悟在用力地活着,哪怕只是不幸,也要活,因为,他很快将死。除了他的悟,我们还可以体味到,他面对近在咫尺的厄运时,内心真正的勇敢与超群的坦然淡定。
诗篇六 我一走
我一走
山就空了
所有的鸟都朝着相反的方向偏激
我被俗世隐瞒
转身时又被自己撞倒
从此言行暧昧
对自身毫无把握
而一再遭受目击的人
大都死于口头禅
有的甚至死于美德
当那条唯捷径省略了朝拜者
我便在一滴花露中瞬间彻悟
赏析
这首诗中,满是诗人的迷惘和纠结,但他的这些迷障,又只是短暂的。
“我一走,山就空了。”
那么,当诗人盘桓在山中时,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他存在于山间,山在他的身体里、精神里。他在山中,山便耸立,他走了,山便成空,此间所有的鸟,都飞向了相反的方向。
可以想见这样的景象,诗人正在缓缓步出青山,而成群的飞鸟,从身后乍起,冲向另一方天空。它们拍打翅膀的速度那么快,飞翔的速度那样迅猛,那么,它们真的是鸟吗?
若此行诗中,“我”是诗人自己,“所有的鸟”是不是那些心怀反意的人呢?
佛像前,只有诗人一人,他一走,便无人诚心向佛,是为山空,而众鸟偏激奔向反方向,是为另一种山空。只不过,诗人在这一方,众鸟在那一方,本应纠连在一起的因果,在空山和佛前被狠狠撕裂。
诗人被空山遗忘,也被俗世隐瞒,无论时局、政局、战局,他都只是一名方外客,面前成堆的经卷,挽留着他激昂的心智,高高的宫墙,隔绝了他远眺的视线。
如此,就转个身吧,收回远眺的眼睛,将它们献给经卷,或许是另一种出路。谁料到,一转身,却迎面撞上了自己。
这个自己,不是转身的自己,而是依旧向前的自己,当前驱和回首一齐出现在诗人的意识中,他便被另一个念头阻碍,甚至,被自己牢牢地缚住。
撞倒诗人的,并非是他分裂出的第二精神,更不可能是他的另一个肉身,在这里,他只是用诗歌中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着他脑海中意识的搏杀。
两个自己,仿佛是左手与右手,难分胜负,诗人的斗争似乎也是无果的,因为他从此“对自身毫无把握”,只能含糊其词,言行暧昧,因为他分不清,在自己的意识里,到底哪一方胜出,就像他说不出,是他一走山则空,还是他一走引得众鸟飞走,于是山空。
当诗人在疑惑中度日,他看向了身边那些意欲隐瞒他的人。
他们是那些遭受目击的人,他们不断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们很忙,忙到无暇用心领会世间深意,忙到每个人都在嘴上挂一副口头禅,说着,念着,背着,却早已忘记它们的含义。
这些忙碌的人,已经可悲地沦入众生之门,他们是活着的,但在诗人眼中,他们身上的佛性已然消亡。
而那些被美德覆盖周身的人,曝露在更多眼球之下,被贪婪地凝视,直到他们身上最后的一丝恬淡也被人吸去。
那些人,是活在风口浪尖上的人,政务、军务,他们殚精竭虑,民生、民事,他们亲力亲为。就这样,他们放弃了好好活着的权利,一步一步地,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向了诗人眼中的死亡。
曾有多少人以为,那是一条通向圆满的捷径。
他们在偏离修为的险路上攀登,想从山的另一侧,登上那令人瞩目的高峰,他们一路朝拜而上,想要领受佛光,但这条路却将他们不动声色地抹掉了,仿佛他们从未踏上过这条路一样。所有的艰辛和修为,一样平等地被抛在路边,不管是死于口头禅,或是死于美德。
只有诗人还坐在地上,看着朝拜者们登上崎岖的“捷径”,看着他们在“捷径”上消亡,连一丝踪迹都不剩。
他正坐在地上,那是他被自己撞倒的地方,浓郁芬芳的花露从瓶中坠下,只一滴,便映照了所有朝拜者的身影。而诗人便在一滴花露中,瞬间彻悟,照见心内的自己,解惑,解惘,解了所有的纠结与混沌。
题外小注
1.口头禅
现在口头禅的含义,已经演变成“每个人的习惯用语”“最喜欢挂在嘴上的词”等等。
但最早,口头禅这个词来源于佛教中禅宗一派,带有一定的贬义。
它的本意是指有些人不去用心体悟,而是把那些现成的经言或公案挂在口头,装作自己得道高深的样子,这种“不知也说知”的行为,被列在参禅的误区中。
不过,禅宗一派看重顿悟,很少通过文字来讲解,所以很多时候,师父会借助已有的经言和公案来点悟弟子,只不过这种行为就像“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懂与不懂,悟与未悟,只有自己知道。
2.唯捷径
初看到这个词,首先想到屈原《离骚》中的“夫唯捷径以窘步”,若是这样,那这里的“唯捷径”就可以按《离骚》中那样,解成“只寻找偏离正轨的捷径去走”。
可是,在诗中,“唯捷径”的前面还有“那条”,于是这个“唯”字就变得有些令人费解了。似乎也只能将它解成“唯一”的意思,或者干脆不负责任地无视它,才能解释得通。
3.花露
花露在通用的解释中,有花上露水、酒,以及以花叶蒸馏而得的液体几种含义,此处的含义,可能是花上露水,也可能是花叶蒸馏而出的液体,个人更偏向于解为“花上的露水”。诗人选择了一个很小却芬芳的物象,记录自己的彻悟时刻,向我们说着“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婆娑”。
诗篇七 拉萨河两岸
先是在拉萨河两岸遥相误解
不久便在细节中彼此注释
穿过一张张丧失了性别的面孔
来到群山中安息、修行
一粒无意间丢入土中的种子
无意间便轰动了高原
这时,恋人们腾出最敏感的地方
供我痛心
下雨了
很多人等着用雨伞辜负我
而我在接受捍卫的同时
内心也正在接受着雷劈
赏析
十五岁那年,仓央嘉措第一次踏上拉萨的土地。他自藏南而来,渡过美丽宽阔的拉萨河,走入高耸的布达拉宫。
当他来到拉萨城,站在拉萨河畔,眺望着远处雄伟的布达拉宫,他并不清楚,他的那位师父是怎样的一个人,想必,他的师父桑结嘉措,也同样站在高顶之上,想着他是怎样一个人。
于是,两个彼此不甚了解的人,在拉萨河的南北两岸,遥相误解。
不过很快,在日常的接触与交往中,他们彼此了解、彼此熟悉,在每一个点滴的细节中,为彼此精心注解,就像读一首美妙的诗歌,逐字逐句地品味。
师父引领着他,穿过那些业已成佛的面孔,循着他们的路,一直走向安静的山峦,在那里安息、修行,他们被群山怀抱,恬然安详,物我皆静。
似乎一切,都那样和谐而美好。
可是,一粒天外飞来的种子,被人无意间丢入了土中,那是桑结嘉措同门的兄弟噶尔丹。他在征战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终于引得康熙亲征,悲壮地死于战乱,而这片他曾驻留的高原,也为这粒种子长成的苦果狠狠地震颤着。
政局动荡中,看着师父日渐烦愁的眉宇,诗人感到痛心了。这深深的痛苦,只有恋人分离时候才会体验,只有沉浸在爱情中最敏感的心田,才能生出这样真切的痛苦。
善良的恋人们,为诗人腾出了这敏感的部分,专供他独自痛心,在那个下着雨的时节。
那一天,我看见师父去了,于是天也灰了,天地间,下起雨来。
好多人拿着雨伞,看着我微笑,他们是打定主意,要让我在雨中淋湿,他们在等着大雨瓢泼时,用手中的雨伞,狠狠地辜负我。
我静默地立在雨帘下,仿佛只是在承受清风中的日照,身后有人在叫嚣,有人在捍卫,我被好多把雨伞辜负,又被不知名的人捍卫,可是谁又知道,在接受捍卫的同时,我的内心,正接受着雷劈。
那些曾经穿过的面孔,那一座座修行的山峦,全都化进雨水,消失在令人震惊的电闪雷鸣之中,而我立在茫茫高原上,迎接下一道电光。
题外小注
1.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侧,从拉萨市中穿过,最后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流经拉萨市的南侧,而布达拉宫在河流的北岸,南北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
2.丧失了性别的面孔
所以诗中“丧失了性别的面孔”,指的就是一尊尊佛像的面孔。
性别是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别,不过这个词只限于欲界六道众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俗世,而天道众生,身心都无,更不要说是性别了。四圣更是如此,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超越了男女性别,是“大丈夫身,绝无男女之相”,只在教化众生时,依教化对象现男身或现女身。
3.无意的种子:噶尔丹
噶尔丹生于1644年,是准噶尔部首领之子,青年时来到西藏,投在达赖五世门下学习,或许是因为政治原因的考虑,达赖五世对他很器重,在西藏期间,噶尔丹与桑结嘉措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不过,生性彪悍的他一直不能潜心学佛,只对舞刀弄枪感兴趣。
1671年,噶尔丹的哥哥,当时的准噶尔部首领僧格在内讧中被杀害,噶尔丹拜别达赖五世和桑结嘉措,赶回准噶尔夺取政权,成为准噶尔部首领。但他后期与清政府越来越深的矛盾,导致了最后的兵败身亡,也将素来与他交好的桑结嘉措推进了西藏与清朝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心。
诗篇八 野蛮的盲人
野花无法解救野蛮的盲人
野外的盲人任意盲目
用想象中的粮食度日是诗人的事
任何平头百姓或王孙贵族谁都穷不起
如果落难 骨头越贱越硬
人与人越爱越轻
死不瞑目的人就该睁着眼睛客观
活得不像话的人就该竖起耳朵听话
一想到人生没老没小
便去佛堂坚信没大没小
没你没我
想了想 一个好人
怎么活都活不好
好了好了好了
见好就收
赏析
都说佛祖悲天悯人,我们的诗人也是这般,只不过,有时除了悲悯,他的诗中还流动着愤怒,那是将颠倒众生相看在眼里、看入心底之后产生的愤怒,是抱怨、是愤慨,更是另一种更深刻的悲悯。
生性野蛮的人,从来不懂得欣赏,他们不会从一朵花开去看世界的美好,更不会从一颗晨星中体会宇宙的静谧。
若这个野蛮之人,恰好是个盲人,那么,他们只能永远在野外任意地横冲直撞,即使他们脚下,就是连天开放的野花,也无法解救他们一丝半点。
所以,那些美好而常见的事物,那些在寰宇中俯拾即是的体悟,对于那些慧眼被蒙蔽之人,毫无用处,他们依旧盲目地前行在生活的泥潭中。
但这些人,也有苦衷的吧?比如,生活的重担。
是了,精神食粮仅限于诗人,他们怀抱着自己超凡脱俗的爱好,只有他们才能满足于想象中的食物。剩下的人,下到平头百姓,上到王孙贵族,任何一个都要糊口,他们哪一个也不敢站出来,与贫困相守。
而当真正的苦难降临,身体安康的王孙贵族们反而筋酥骨软,哆哆嗦嗦;反倒是那些卑贱的小民,露出他们的铮铮铁骨,奋勇地与苦难斗争,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曾在苦难中活过来。可他们的勇猛,却留不住爱。
流连在人与人之间那无私的爱,比诗人的体魄还要不堪一击。在苦难面前,人活着,爱却死了,在匆匆忙忙的窒息中,它越来越轻,越来越缥缈,终于从一个叹息中飞出人们的身体,再不曾回来。
看到这里,诗人真的愤怒了。
那些死不瞑目的人,活着时欺骗了自己,死了却迟迟放不下执念,何至于此!既然不瞑目,就睁开眼看吧,好好地看看那些不曾面对的客观,是怎样真实的存在。
还有活着的人,那些口中念着经文,却活得越发不像话的人,早该竖起耳朵,好好聆听响彻天地的真言。
到那时,他们又开始变得软弱无助了。
因为想到了命数轮转,想到轮回的无休无止,想到年老与幼小只是这一世的区别,这时,他们才会重新记起佛堂。
人们涌入佛堂,诵读、参拜,细数着经文上的笔画,开始大声地说他相信无始无终、物我皆空,相信你与我是同一个你,是同一个我,是他们许久之前便已遗忘的无我。
这样一来,他们竟又是一个个好人了。
不过好人为什么怎么活都活不好呢?
诗人终于不耐烦了,为了虚伪的表象,为了佛堂中野蛮的盲人。
“好了好了就这样吧,这样吧,你们见好就收,就这样好了!”
再多的证悟,也无法解救野蛮的盲人,他们不是因为野蛮而变得盲目,而是因为眼盲才越加野蛮。明明佛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就像遍野开放的花朵,可他们就是看不见。
题外小注
关于这首诗的节奏和氛围:
这首译诗的气息,读起来和之前的几首很不一样。诗人的诗歌,很多都有开阔的襟怀和淡然的态度,就连写一场命悬一线的灾难,都是那样举重若轻,但这首诗中,却满是抱怨和激愤。“越贱越硬”同“越爱越轻”,接下来的一对“就该”,后面的“没老没小”“没大没小”“没你没我”,重复再重叠,再加上最后段落中每行都出现的“好”字,让这首诗的节奏显得异常短促,透着一种深深的嫌恶和不耐烦,仿佛诗人连这首诗,都不耐烦写下去,才会留一句“见好就收”。
诗篇九 生来渴酒
生来渴酒
那么谁去造就宝剑
锋芒中小人奋起
羞煞漫天云霞
酒色、福田、功德
无法标价
互相用眼睛煮着对方
谁能把谁放下
走吧走吧走吧
孽缘 随缘 缘缘不断
白云飘飘
一了百了
赏析
缘起缘灭,缘缘不断,缘在世上,世在缘中。
高大威猛的勇士,有着直上云霄的气势,谁人见他不会减了三分气焰?
可惜呀可惜,他如猛虎般骁勇,如雄鹰般敏锐,却偏偏爱那醇酒的香气。若是这样的勇士也生来渴酒,那么又有谁还能去造就宝剑,成就一番真正伟大的事业呢?
唉!还是不要谈伟大了,你们看,在那剑尖的锋芒中,小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跟着那喷涌而出的光芒,一同奋起。他们兴致高昂,眼里放着光,同剑锋的光彩一样闪亮,看着他们拥向天地的样子,漫天云霞都羞得红透了脸,恨不能夜色来临,天地闭合。
勇士是沉默寡言的,小人却是锋芒毕露的。他们带来了酒色欢愉,摆在福田和功德旁,仿佛它也是可得福祉的沃土。
他们甚至笑着说:“这和功德一样,也是无法标价的呀!”真是荒谬。
那个睡在酒坛旁的勇士醒来,发现了同剑锋一起生出的小人,他瞪大眼睛,凶恶地看着他们,当然,对方也不示弱,同样瞪大眼睛去回瞪。一双双眼中炽热的光芒,犹如锅中沸腾的热水,将对方的身影映入,再拼命煮着。
勇士厌恶小人,小人排挤勇士,勇士无视小人,小人诋毁勇士,从开始,到结束,又是下一个开始,无止无休,谁又能将谁从眼中驱除,谁又能将谁放下?
还是走吧,按照你们各自的方向,走吧走吧,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要在这里固执。
既已无从标价,何必费尽心思,将剑锋在目光的对决中挫钝了光芒,连天上红红的霞光都映照不出。
就这样走吧,各自远去,就像一段孽缘,就请你们随缘,不要不服,缘缘不断的三千世界,还有你们未尽的缘。
就安分守己、各守福田地随缘而去,像那天上褪去了羞色、轻轻飘荡的白云一样相遇,再散去,就这样好自为之,一了百了。
这首诗仿佛是一语成谶,当拉藏汗的矛头直指向诗人,当诗人看到自己的身影投影在那满是恶意的双眼中,被苦毒的浓汤熬煮,他又想起了天上的白云飘飘。于是他从那个莫须有的罪名上起步,牵着孽缘,随缘而起,随缘而去,走下布达拉,走向高原的边界,就此,一了百了,只此而已。
题外小注
福田的含义
这是佛教中的一个专用词。顾名思义,福田,就是能生出福德的田地。
佛家观点,信徒敬侍佛僧、父母、悲苦之人,便可得福德、功德,就像农夫埋头耕种可得收成一样,而这些能助信徒修得福德功德的佛僧、父母、悲苦之人,被形象地称为福田。
其中以佛为大,是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孝善,是三界之中的最胜福田,按其福田对象不同,又有敬田(恭敬、功德)、恩田(报恩)、悲田(怜悯)三种,合称三福田。
诗篇十 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毁灭了多少人的梦想
混战时,好钢与好人一起被用在刀刃上
话题与话题之间仅仅隔着一场梦
解梦者是风
嫩芽 飞絮 春秋轮回
谁的宝剑能气贯长虹
尽快地活着
清新的早晨怀揣诗歌超度草木
省悟后低头认真回到厨房
一五一十地避免了一天的盛宴
诞辰之日从铁腕延伸到剑锋
饱受哀悼
……
到底谁配言归正传
赏析
还是那一粒名叫噶尔丹的种子。
许多年前,他从蒙古而来,又向蒙古而去。他无意间落在高原,一晃十年,纵是最坚硬的种子,也该长成一棵大树,不过这棵高大的树木,并没有给高原带来荫庇,却在盘根错节中,毁灭了无数人的梦想。他毁掉了五世达赖的梦想,毁掉了桑结嘉措的梦想,也毁掉了诗人应有的梦想。
在砸毁的梦想前,世间只剩下混战,他们一个追着一个,仿佛是奔走在混沌中的蒙昧之人,只能看到前方几寸的土地上,有仇人在飞奔。但至少还有领袖是清醒的,他还记得要将好钢和好人都用在刀刃上,去砍杀另一方的好钢与好人。
他们的话题也匮乏得几乎像是同一个人说出的那样,带上多少士兵,去到哪里会合,吞并了多少阵地,击溃了多少敌军。
如此相似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走入了另一人的梦中,在同样的梦中,他们见过彼此,当梦醒时,彼此口中的号令,军令之中的话题,变得仅仅只是隔着一个梦。
隔着那个相似又缥缈的梦境,隔了那个彼此都没有唤醒对方的梦境。
而解梦者,是跨过高山的长风。它不会停留,不会怜悯,更不会为了谁去唤醒另一个谁。它只是自顾自地低低念着,谁在梦里,遇见过谁。
接着,是漫长的时节更迭,岁月在战乱中被无限期地延长,活一天,便是一世,而谁的一世,停在了哪一天?
嫩芽从曾经的冻土中奋然萌发,一绿,就是整片土地。柳林的飞絮弥漫在眼前,一飘,便落成了整个春夏。
当春秋的光影在时序中轮回,哪个勇士的宝剑可以刺破时空,让那满身正气直达云霄。在混战中,好多人来不及拔剑,就已死亡,谁又能怀着正义,成为那活下来的人。
他明明不该是勇士,不该是好钢一样的勇士,而该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美妙的清晨,踏着清新的空气来到庭院中,用一首首婉转的诗歌,超度初醒的草木,他也会伴着草木一起,欣然省悟。
接着,他像最虔诚的信徒那样低下头,缓步走向厨房,就像他怀着虔敬的心情走入庭院一样,一步步地认认真真,就像那一年,走在朝圣的路上。
他这样走回去,即使是厨房,也变得一样清静。做着最简单的饭食,埋下头,用虔诚的行动,一五一十地简单。
日间的盛宴,并非他所想,更非他所愿。他只是安静地端着小小的碗盘,进一天的饭食,观一天的清心,这便是他的梦想。
无奈,一粒种子毁了许多个梦想,命数仿佛高山流水,从铁腕滑下,顺着指缝,落上宝剑,流淌到剑锋的寒光中,铸成了气贯长虹的好钢。
种子诞生成苗,有力的铁腕,舞动宝剑,飞满话题的混战之中,谁还记得有位勇士,曾认真省悟。
谁还在叹息,有位勇士,一出生,命数便从腕间延伸向了剑锋,他面对着谁的剑锋,被毁灭梦想,毁灭清心,明明才刚刚超度了草木,转身却要饱受哀悼。
而时序流转,转了一圈,又一圈,世间的人们,流亡在精诚之外,随处散落,哪一个才配被时光收回帐下,认认真真、一五一十地言归正传?
这首诗中的悲伤已经超出了看破生死,而是转为一种命数无常的绝望和感叹。战争的残酷,就像一场梦,夹在每天每夜的每个话题之间,当一切随风时,这些悲惨是否可以消解?奋力地刺出宝剑,只为了活下去,本该安静认真的行踪,被剑锋搅乱。当周围的人、事、物都在混战,诗人却在心痛,到底哪一方、哪一人才应该被认真地记住,认真地诠释,认真地,让他真真正正地活过一次,而不是淹没在春秋轮回的时序中。
题外小注
1.解梦者是风
风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不稳定性,何时起、何时住、从何起、至何住,完全没有定数,所以这样的一个解梦者,就不要指望它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了。诗人在混战中提到梦,又说解梦者是风,几番转折,便让人绝望地意识到,混战也好,话题也好,都永远不会有停息的时候。
2.厨房
厨房的意象,并非一定是庖厨之人。厨房的产物是餐饭,是世人赖以生存的食粮,这未尝不是一种务实于佛法的暗喻,佛法是信众的全部慰藉,如同饭食是世人行走的脊梁。
3.铁腕与剑锋
铁腕本该与武器相对而生,但诗人在这里还是特别地提出了“延伸”,便是先有铁腕的种子,再生出闪光的剑锋。从诞生之日便走向杀戮的剑锋,从一出生,便注定将被哀悼。这生不逢时的勇士,比喻的应该是诗人自己。他被那粒种子毁灭了梦想,又被它拖着,奔赴混战中的剑锋,于是在诗的最后,他哀悼着自己,也哀悼着不知多少个气贯长虹却没能活着的勇士。
诗篇十一 观棋不语
坐在菩提树下
我观棋不语
前世
今世
来世
患得
患失
赏析
菩提树婆娑,叶影落向三生三世,在寂灭的轮回中摇曳。
树下有一盘棋,或是,天下有一盘棋,正在静谧的世界中开合。
落子,有声;观棋,不语。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但若真到落子时,却又犹疑了。
一盘棋,要下多久,一个人,要在棋局中徘徊多久。
菩提树下,已经没有成败对错,却还是有那么多人,放不下那一颗轻巧的棋子,就像放不下自己那一颗负累的忧心。
诗人静坐一旁,看着一个人在三世中轮回,看着他在每一世每一时的患得患失,彷徨无助,却一个字也不说,就像佛观众生苦难,亦不言不语。
前世,已是曾经,今世,在你手中,来世,只在今世,何必要得到时忧虑,失去时忧愁,在患得患失的纠缠中,空数棋盘。
观棋不语者,是为修养高深,观众生三世之相而不语者,是为大彻大悟。
诗人从一切皆空的虚无中走来,在悟道的菩提树下,用一盘棋,写尽了众生的全部,只有十个字,却说尽了往生与来世中的轮回,也说尽了众生每时每刻盘绕在心间的患得患失。
于是,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他唯一能说的,便是不语吧,因这三千世界中的浮沉烦扰,也不过只此而已。
题外小注
所观之棋
无须怀疑,诗中的棋,必是围棋,有气有势,开合万象,一子可定乾坤。如同人生,一步可改命轮,落子之时,便是气象更迭之时,也只有围棋构架出的变换之势,才能容得下大千世界中的颠沛迷茫,敌得过三生三世中,无休止的缘起缘灭。
诗篇十二 世间所有的路
我用世间所有的路
倒退
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正如
月亮回到湖心
野鹤奔向闲云
我步入你
然后
一场大雪便封住了所有人的嘴
赏析
世间的道路,错综复杂,扰人耳目。牛马在土地上踏出道路,苍鹰在天空中飞出轨迹,还有人类,走在牛马踏出的道路上,让思想追逐着雄鹰,在天际追逐太阳与月亮。
那么,到底哪一条路,才是我们走来的那条?是哪一条路,引领我们走到今时今日?还分得出吗?
我们早已记不得,就像记不得流年是何时将我们的身体拉长,让我们在正午阳光下的影子,也跟着越来越长。也许诗人也不记得了,不记得他是怎样走过家乡门隅雨后的小路,又是怎样离开那里,一步步走进布达拉宫。
不过一切无妨,因为诗人说,他将用世间所有的路倒退,他来时走过的,他未曾走过的,他听说的,他未曾听说的。
他会找到它们,从脚印消失的地方,从雨水冲刷过的原野,一条条,一寸寸地,将它们倒退着走过。
他要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回到那个让他身心安详的乐土。
就像,月亮回到湖心,在澄明的水中沉静,卸下一世的喧嚣,从容地显出它那圣洁的光芒。又像是野鹤终于奔向了闲云,在水天一线的那一边,追着乘风的云朵,自在飞翔。
诗人看着它们各得其所,看着它们回到了最初,他倒退着,用尽力气,用着世间所有的路径与通途。
他说:“我也将步入你,仿佛月影踏入湖水,仿佛白鹤睡在云端,我也这样步入你,融入你的所在。”
他用自己的全部,用世间的全部走向的,那个他从此出,又归于此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无量的佛法。他从那里来,又像一个迷途的孩子一样,奔回那里。
就像月亮倒映在湖心才最恬静,野鹤伴随着闲云才最自在,诗人只有投入佛法之中,才能得到大自在。
他自佛法中生,从佛法中来,但世间的一切,又让他迷失了道路,于是他掉过头,用他的全部倒退,一步一步走回去。
当他步入它,一切便祥和了。世间的纷乱与嘈杂都离他而去,佛光恩泽,就像一场大雪,纯净了整个天地,也封住了,所有庸人的嘴。
题外小注
1.月亮、湖心、野鹤与闲云
月亮代表宁静,野鹤是为自在,在文学作品中,这两种物象是经常被人提到的,甚至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将其中的寓意传达给读者,因为它们一直都是这样的存在。
而湖心明月、闲云野鹤的意象,将月亮和野鹤,循着它们本身的寓意又加深了一层,本已经宁静自在的物象,因为回归了自己本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诗人也是一样。
2.大雪
这里的大雪也是意象化的,并不是发生了客观事件,才有“封嘴”一说。高原地区常见大雪,在这种极寒天气中,是很少有人愿意出门的,所以雪天总是异常宁静。在雪天立于廊下,就像将身心供于佛法,清静悠远,世间只有无声一人,佛前只有无我一人。大雪封住了嘴,只是诗人在用一个客观的场面,向我们解释“月亮回到湖心”“野鹤奔向闲云”,以及他融入佛法的宁静、自在、满足的心理体验。
诗篇十三 满身春色的女子
那个女子
满身都是洗也洗不尽的春色
眸子闪处,花花草草
笑口开时,山山水水
但那块发光的松石
却折射着她一生的因缘
她坐在自己的深处避邪
起来后再把那些误解她的人白白错过
一挥手
六尘境界到处都是她撒出的花种
赏析
我遇见的那个女子啊,实在是太美好,满身春色,夭夭如桃花之色,就是落进那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也洗不尽那甜美的春色。
她黑白分明的眸子闪了闪,冬天的花草也为之开放,她红白分明的唇齿笑了笑,天地间的山水都在震颤,她是那么的,春意盎然。
一切美好,都在女子的身旁围绕,可是,那块闪闪发亮的精致松石,悄然无声地卧在那里,却泄露着她所有的秘密。那璀璨的光线折射而出,正映照着她一生的因缘。
缘起缘灭,一块松石,看穿今世。
那女子将春色敷于言表,却将自己安于深处,就像那颗辟邪的名贵松石,用它的外表迎着光线,而将坚硬的石心藏在光芒之下。
她静坐在自己的深处,观念,观心,观己。她将自己从尘世嘈杂中抽离,避这世间所有的邪。当她感到内心已足够宁静,她便从心的深处站了起来。
周围环绕着误解她的人,有人在说着她的眼中春色荡漾,有人在说着她的手指有如春花娇嫩,有人在说着,她就是春色,是一切惹人遐想的源泉。
但是那女子,看也不看地向前走去,将这些误读的声音抛在身后,将这些人一个个错过。
她不需要他们付出代价,虽然,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读、误解着她。就让他们白白地误解她好了,她会和他们白白地错过,和他们口中的“非真”的她错过。
她从自己的深处起身,走向世界,她只是挥一下手,六尘之境,便落满她撒下的花种,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绚然开放。
在于道泉先生和曾缄先生的译本中,找到了与这首译诗相似的诗,以做参考和对比。
于道泉先生译诗其四:“邂逅相遇的情人,是肌肤皆香的女子,犹如拾了一块白光的松石,却又随手抛弃了。”曾缄先生译诗其四:“邂逅谁家一女郎,玉肌兰气郁芳香。可怜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在三个版本的译诗中,都有形容女子香气如兰的描述,“洗不尽的春色”“肌肤皆香”“玉肌兰气”,都是极言这名女子之美。
本首译诗中虽然没有提到“邂逅”,但“那个女子”本身,因为有了“那个”一词,直接化身一个有距离的称呼。
三个版本的译诗中,也都提到了松石,“发光的松石”“白光的松石”“松精石”,总之这是一块非常好非常贵重的石头,就像那个女子,是惹人瞩目的。
之后便是“错过”,本诗中,错过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她的误解,这种误解本身,切断了她和众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是一种有具体原因的错过。
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于道泉先生的译诗是偏重直译的,但这种直译,有时会显得过于简单,以至于意义不明。比如,拾了松石又随手丢弃,这必然也是一种错过,但这种错过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邂逅的情人,是那么美好的女子,为什么要抛弃呢?
到了曾缄先生的译诗中,就显得多少明确一些,女子是有的,却没有遇见知音,就像一颗松精石,无人懂得它的价值,只将它随意地扔在路旁。
在寓意上,于道泉先生和曾缄先生的译诗是相近相通的,说的都是“女子如何被错过”,所以很容易被人误解成一首“擦肩而过的情诗”。
在本诗中,写女子的错过,是观照了她的内心,译出了她将别人错过的含意,而这种错过,更像是女子有意为之的。
是为了安于自己,是为了避邪,是为了远离那些误解她的人。
诗中女子的形象,便也跟着丰满生动起来。不过,这个用墨如此多的女子,到底是谁呢?还是不要纠缠在“女子”这个字眼上了,因为很可能,诗人只是想用女子,暗示佛法,或借喻自己。
若女子是暗示佛法,那么任何夸赞她美好的词汇,都能说通,发光的松石也成了一种辟邪护身的物象,佛光普照,观念,观心,观己成佛。
所以自然地,当她飘然起身,那些误解和不信她的人,便如浮云一般顷刻飘散,而她挥一下手,就在世间撒满了莲花。
如果说这女子是在暗喻诗人自己,也是解得通的,只不过“误解她的人”,恐怕是诗人在暗喻自己身处的环境中,那些误解、反对甚至迫害他的人。
无论如何,诗人是将他对佛法最美好的想象写成了这个女子的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春光般的美好中,一切的误解都能避过,六尘境界中,定有莲花朵朵盛开。
题外小注
1.松石
松石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宝石,它的意义也非比寻常。在第一个藏王的王冠上,就镶嵌了绿松石。松石还被作为神坛的供品,藏王会将松石当作礼物送给身居高位的喇嘛,也会将它们当作贡品送给邻国。
松石大量地出现在藏族人民佩戴的饰品中,根据传说,绿松石代表人类的灵魂,如果人们将绿松石丢进河里,那个人的灵魂就很可能离他而去。即使是现在,松石仍然是藏族人民最常装饰的宝石,他们相信好的松石可以避邪、护身,保佑他们安康长寿。
2.六尘
佛家将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这里的尘是污染的意思,也就是说,它们会污染人们的情识。色、声、香、味、触、法分别对应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以及人的意识。
因为有六尘的污染,人们的心中才出现好坏、美丑、高下、贵贱之分,由此生出妄想、执着、烦恼,衰减善心,劫持功德,所以六尘又被称为“六妄”“六衰”“六贼”等。
简单说,六尘蒙蔽世人感官和心智,污染慧根,令人生出杂念,是佛家清心修行的大患。
诗篇十四 为了遇见你
为了今生遇见你
我的前世
早已留有余地
天一黑
家家丢人
那些任性的女孩
都在虎皮花纹中走散
那些不任性的高僧
都在顽强地举例
而一场秋雨
却篡改了
世上所有的鹦鹉与画眉
忘我的我
在寒风中
舒舒服服地
坐失江山——
我不是我
谁又是我呢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导师——第巴桑结嘉措的诗。
为了今生的相遇,诗人在前世便开始准备,这一世,他是达赖六世仓央嘉措,而前世,他是五世罗桑嘉措,是桑结嘉措的老师。
世上的关系,就是这样奇特,上一世,他是桑结嘉措的老师,而这一世,桑结嘉措又成了他的老师,而诗人的转世,仿佛就是要与桑结嘉措相见,而这前一世留出的余地,便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在前世,那些诗人没有说的话,没有做的事,可以一一完成。前世的他留下一本书,还没有读完,这一世,他可以听着桑结嘉措为他讲解。前世的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这一世,他们可以一起完成。
前世里,所有的未完成,都是为了在这一世里,共同体味。
这便是诗人和桑结嘉措的全部,在轮回中,他们互为师徒,在往生中,他们互相扶持。前一世,诗人等候桑结嘉措的到来,这一世,桑结嘉措等待他的成长。
他们在流转的时光里,一直拥有彼此,在今生的时光中,填补前世的余地。
而世间的黑夜,却在未曾察觉时,悄然来临。
它笼罩了天地,笼罩了高原,也昏暗了两人的前世与今生。
当黑夜来临,众生陷入茫然境界,五感盲目,慧根蒙尘,每扇家门,都有人在走失。他们就像被蒙住双眼的盲人,在黑夜中,追随妄念的指引任意地走着,他们就这样跨出了自己的心门,迷失在尘世之中。
蒙昧无知的世人,仿佛一个个任性的年轻女孩,因为年轻,所以既危险又脆弱。他们勇敢而不畏凶险地沿着歧路向前,走在地毯的虎皮花纹中,仿佛是走在真正的虎皮上,可他们很快便走散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剩下那些谨守身心的高僧,正在昏暗中顽强地举例,解释这无边的夜色。他们大声地诵经,想要循着虎皮花纹,找回那些走失了的、如同女孩一样脆弱的世人。
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