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的人生之旅 何杰

追寻美的人生之旅

何…杰

默默耕耘…开拓创新

我是段宝林教授的民间文学研究生,他让我们自学为主,埋头苦干,独立思考。

身教重于言教,他的行动是对我们的最好教育。

他在两年中给我们系统讲授了六七门民间文艺学方面的专业课,都是前人从未讲过的新课,从原始资料搞起,建立体系,写出讲稿,要费多少创造性的劳动啊!

他每年都带我们和大学生到外地进行田野作业,常常去到很远的地方进行民间文学和民俗调查。长途跋涉,上山下乡,带队非常辛苦,但是他不但不以为苦,而且以苦为乐,一定要带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有一年我们到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旗(旗,相当于县)调查民俗和民间文学,当地干部说鄂伦春定居点在大森林之中,有些人爱喝酒,发起酒疯来会动刀动枪,很危险,但是段老师坚持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进入大森林。这种精神感动了当地干部,最终还是派人带领我们到鄂伦春定居点进行了调查。

我们在猎民家中调查到真正的、正在消失的鄂伦春传统民俗。然后,从鄂伦春旗又走了很远的路,到黑龙江省的十八家进行调查,拍摄了鄂伦春桦皮船的整个制作过程。又去鄂温克地区的大森林中,去考察仙人柱,了解驯鹿的饲养和采鹿茸的全过程。最后还跑到中国最北的漠河县,一路上看到大兴安岭火灾的遗迹,体验到夏天的漠河中午也相当炎热。我们还顺路到呼伦贝尔草原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边的蒙古和哈萨克家庭,听了许多特别优美的民歌。在火车上,段老师也不闲着,同旅客们亲切交谈,亲如一家,听到许多有趣的事。如一些家庭中常常有几个民族的人,有一位30多岁的女子自豪地说她的家庭中就有蒙古族、汉族、鄂伦春、赫哲族、锡伯族共五个民族。于此可见,这里的民族关系是多么和谐。

段老师的辛勤和刻苦精神是非常突出的,他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都很多,被温儒敏教授戏称为“得奖专业户”。温儒敏教授还在一封信中说段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光荣”。他埋头苦干,默默耕耘,洪子诚教授说他“与世无争”,但是他却屡屡获得大奖。

1996年1月8日,瑞果里教授(Prof.…A.…Rigoli)从地中海畔致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告知意大利人类学国际中心将该年度人类学研究“彼得奖”(Premio…Pite)授予他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并邀请他到意大利领奖并访问。

“彼得奖”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大奖,授予国际上民俗学领域的一流杰出学者,如苏联科学院院士梅列金斯基,美国民俗学会主席、世界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这次段宝林教授的获奖是此奖第一次授予中国学者。

2009年北大图书馆曾经组织北大最著名的教授们提自己受影响最大的五本书,东方学院的张玉安教授所提的第三本书,就是《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同时说明段先生所提出的立体思维之重要。

此书和许多经典名著一起并列出来,说明它的质量已相当高了,但是,段老师还是不停地对它加以补充、修改,在1985年的第二版之后,2002年又出了第三版,2009年又出了增订第四版。近三十年来,不断增改,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

北京大学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自1918年蔡元培在《北大日刊》上发表校长启事征集近世歌谣,后来又出版《歌谣周刊》算起,中国民俗学已有九十年历史。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秉承北大源远流长的民俗学传统,段宝林老师自1960年在北京大学始讲民间文学以来,在浩浩乎广袤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原野尽心尽力耕耘了近四十个春夏秋冬,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杰出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段宝林教授在北大的民俗学传统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他曾经发起组织北大民俗学会,1983年带领北大民俗学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十大本、《世界民俗大观》一厚册,并发动全国各民族诗学专家和语言学家研究出版了《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三本书,把56个民族的几百种诗歌格律形式都做了很好的研究。这一开拓性的工作,得到王力、冯至、周祖谟、季羡林、臧克家、公刘、吴小如等学术大师和诗人的热烈支持和很高评价,并获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首次学术评奖之“最佳著作奖”。

1982年12月22日段宝林先生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六十周年纪念会上

他的专著《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原名《笑话美学》),对西方喜剧美学进行了重大补充,在1984年召开的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的学术大会上,受到学会主席劳里·杭科的高度重视,认为东方学者提出了重要的不同意见,西方学者要多动脑筋才好,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此书后来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首次评奖的最高奖——“山花奖”理论著作奖一等奖(国家级)。

2007年、2009年,段老师又以突出的成就获得两次“山花奖”的“成就奖”,这是和“梅花奖”一样的国家级大奖。

他与江溶共同主编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已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内容极其丰富,广受欢迎,并获得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经过几年努力奋斗,此书现已增加图片和新的内容,改名《山水中国》,分为20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的论文集《立体文学论》于1997年在台湾文津出版社、2007年又补充内容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在书中提出了许许多多新的理论观点,有的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姜彬先生感到“振聋发聩”。由此可见他的创新是多么重要,其中许多是关于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最近刚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民间文艺与立体思维》,共70万字,收入更多的文章,他在序言中总结了自己的众多创新成果。

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马克教授等人在日本的英文刊物《亚洲研究》上,发表对段老师《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国民间文艺学》两本教材的评论,评价很高。其实,1981年1月,当《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刚刚出版时,就受到季羡林先生的很高评价,出口800本,乐黛云老师在美国见到后,也专门写了书评加以介绍和肯定。1983年,意大利一个大学给他来信,请他以此书参加评奖,他当时不理解评奖为什么要自己申报,又怕自己外语不好,出国困难,就没有回信,失去了获奖的机会。直到1996年才参加评奖,当即获得了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的大奖“彼得奖”。那时他正在澳门大学教书,《澳门日报》作了大字报道,还登了记者拍的照片,结果连超市的守门人员看了报纸,也认识这位获得国际大奖的教授了。

他于1995年秋至1997年夏,受北大派遣到澳门大学授课两年,在“民歌与新诗”、“乡土文学”、“写作”等课中,指导学生进行采风,教他们学会调查访问、忠实记录口头文学和民俗事项,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原来学生一般只能写500字的文章,在采风之后,竟能写到1000多字,有的还写了一两万字。他自己呢,也获得了许许多多澳门民间文学作品和民俗资料,带回了两大箱之多。他还与澳大利亚民间文学家谭达先博士合作,编选《澳门民间故事集》、《澳门儿歌谣谚集》,填补了中华民间文学一个领域的空白!谭博士曾经在香港等地调查过澳门民间文学,结果一无所获,以为澳门没有民间文学。真没想到段老师发动澳门大学的学生收集到好几百篇,真是大吃一惊。在澳门,他冒着酷暑进行民俗考察,发现许多传统民俗比内地保存得还好。

1997年段宝林先生在意大利领“彼得奖”

后来,段老师又指导帮助他的研究生胡国年、禤伟旗主编出版了《中华民俗大典·澳门卷》,厚厚的100万字一大本,这是澳门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隆重的首发式,受到全国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段先生就是这部35卷本的《中华民俗大典》的第一总主编。

目前,由他和过伟、白庚胜联合主编的卷帙浩繁,囊括全国56个民族、30多个省市自治区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卷的中国民俗全书35卷本《中华民俗大典》(原名《中国民俗大全》),已有18卷杀青,年底可望出版一大半,如果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将两三年内与读者见面。这是对中华各民族民俗几千年来的第一次普查记录的资料汇集,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所欠缺的,是极其重要的填补空白之作。

作为第一总主编,从1994年以来十多年的艰难困苦,真是难于计数。他说,最困难的还不在编写(在组织编写的工作中,有总主编和副总主编过伟、白庚胜、周星、刘铁梁、高丙中、万建中等人的共同努力,比较顺利),而在于没有经费,出版困难。因为项目太大,有三四千万字,出版社老板怕赔钱,只好换了三四个出版社,跑文化部等部门申请出版经费,不知写了多少信。如果没有对人类文化的高度责任心和对人民事业的热爱,是不可能从60岁,一直坚持到76岁的吧!

持之以恒…成就斐然

段宝林先生具有可贵的治学精神。首先是他的持续不懈的坚持精神。60年代那特定的历史时期,民间文学课的“下马风”也很强劲。段老师以他特有的优势(参过军的“年青革命者”的初生牛犊之气,文学史教研室秘书的职务,杨晦、林庚、王瑶等有影响的教授对民间文学教学的支持),仍将民间文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别人不上自己上。系领导要求发讲义,就边教边写,在王瑶先生指导下,印了三次,王瑶先生认为可以给出版社看看了。但因十年动乱无奈未能出版。

1965——1966年,段老师还指导苏联副博士李福清写博士论文《三国演义与中国民间传统》,从选题到资料、从写法到观点,都进行了认真的指导,此书已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被研究苏联民间文学理论的专家马昌仪教授评价为李福清众多专著中水平最高者。李福清后来成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成就很大。

十几年后,1979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民间文学教师培训班上,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教授说,当时全国许多大学(含北师大)民间文学课都下马了,“我50年代培养的那么多研究生都改行了,只有北大段宝林同志坚持讲民间文学课,1960——1966年七年连续讲了七次,我也没有讲过那么多次,他坚持民间文学教育,有‘张志新精神’,我们教民间文学的同志都要学习他,做个铁杆民间文学教师”。

“文革”十年浩劫(1966——1976)是学术界严酷的寒冬,他却十年埋头苦读,从西方古典作家的传记、作品、书信中记下不少重要文字,“文革”后编成《西方古典作家谈文学创作》(50万字),为写作《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一文和提出“雅俗结合律”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茅盾先生在信中对段老师的坚持和努力表示敬佩。

改革开放以后,迎来学术的阳春,段老师更是不断到各地调查,足迹布及20多个省区和五大洲30个国家。他持续为本科生进而为研究生授课凡20门课程:民间文学、民俗学、中国民俗文化、歌谣学、故事学、民间长诗学、古典文论、汉语、写作、文学导论、民歌与新诗、乡土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调查,涉及范围极为广泛,非持续进取者不能为之。

这些年,他不断有新作问世,不断有新观点向学术界提出。1983年邀约过伟教授合作组织编写《民间诗律》,和5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持续奋斗五年,于1987年出版。紧接着他又邀约编辑第二集,和另外60多位学者合作,又持续奋斗四年,1991年出版《中外民间诗律》。过先生认为这一任务完成了,他却提出还要编第三集,说:第一、第二集55个少数民族民歌格律均已介绍,这是一大成就,但是汉族各省民歌格律尚未全部介绍,中国历代民歌格律有待发掘,更需继续研究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主要语种的民歌格律。过先生被他说服了,于是又和别的30多位学者合作,编成《古今民间诗律》,1999年才出版。他在工作中,根据需要连续撰写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结合律》、《民间诗律的探索》、《论民歌的体式与诗律》、《比较诗律学刍议》、《中古民间诗律》、《北京民间诗律的立体研究》等论文和序跋,有综合之论,有断代之论,有地区之论,从歌谣实例梳理句式、押韵、谐声等规律性事理。

段老师对民间诗律事业殚精竭虑、锲而不舍,从1983年到1999年,十有六年矣!从组稿、改稿到跑印刷厂校对人们大都不认识的国际音标,从一校、到二校、再到三校,兢兢业业,一字不苟,他的坚持精神,于此又见一例证。

中央民族大学耿予方教授是和段老师一起到西藏调查了几个月的同行,他说:“段宝林同志干什么事都很认真!”

过伟教授在《段宝林论》长文中说:

在国内的民间文学界,宝林的创新精神也是首屈一指。他不断提出新的范畴、概念、理论,如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直接人民性”、“立体性”;价值论的“三大价值”、“雅俗结合律”、“第三资料库”;体裁论之“创世神话”、“新闻传说”、“广义民间故事及其分类体系”、“笑话的三分法”、…“抒情长诗”、“故事诗”等基本概念的提出;艺术论之“神话艺术思维的特点”、“传说的典型化特征”、“笑话的美学价值(喜剧的内涵与本质问题,对古典美学的重大补充)”等新观点;方法论之…“描写研究”、“立体描写”乃至“立体思维”等概念范畴。其中许多已为好些学者所采用,以致较难说明谁是“始创说者”了,有些则尚可分辩是段氏所创说,如“立体性”“描写研究”。至于“民间诗律工程”、“中国民俗大全工程”,段氏倡议(并坚持)之功更值得表彰。

在学术界,常有这样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就后就停滞不前,乃至以自己的学术地位唯我独尊,抑制新进,这种狭隘的“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思想对学术研究有不可低估的破坏性和阻碍作用。段老师对这种陈腐的思想一向非常鄙薄。他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更新,精益求精,其力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重印了几十次,重大修订有四次,在写作、增订过程中,把某些专题论文的心得吸收进《概要》;增订本出版后,新著论文、专著继续发展他的学术观点;还有《中国民间文艺学》(由专论民间文学为兼及所有民间艺术: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的舞蹈之作,更适应广大文艺家、文艺爱好者和群众文化工作者们迫切需要的理论指导、提高之用),因为民间文艺的理论知识关系到文艺创作和研究,而一般学校没有这门课,所以很受欢迎。

他还讲过《中国俗文学概论》(俗文学和民间文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复合的领域又有独立的领域的两类文学),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刊授大学写过俗文学讲义(与汪景寿合作)。

1984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民间文学词典》(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中外歌手、故事家、民间文艺家简介,有中外作品和民间文学典籍简介,是国内民间文学词典中出版最早、知识涵盖面最广的一部),其中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史诗等条目都是他亲自写的。

这三大作品,不仅研究领域有所拓宽,而且研究层次和研究成果逐步加深,更为厚实、精到。

因为在西方民间文学属于民俗学、人类学范畴,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更着力向民俗学发展,在北大开全校性选修课“民俗学”,引起轰动,受到热烈欢迎,连换三个教室,最后在全校最大的二教203,还坐不下。在民俗学科研上的主要成果有《世界民俗大观》、《中华民俗大典》(原名《中国民俗大全》)。前者的编排,别具匠心,节日民俗以岁时的顺序逐月逐日编排,婚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等按地区、国家的惯用顺序编排;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生育民俗、文化娱乐等则以各自的内容分类编排。《中国民俗大全编写提纲》则体现了段氏民俗学方面的学术思想。首先要求各省卷介绍该省民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将民俗事象分为七大类(节日、物质、组织制度、礼仪、信仰、民间科技与医药卫生、民间游艺),较之学者们一般分为经济、社会、信仰、游艺四大类有所发展。有的学者将节日归属于信仰民俗,有的学者则归属于社会民俗,段氏则把它独立起来,安排在卷首,因为节日民俗是包含节日来历传说、祭仪、信仰、禁忌、文娱、歌舞乐戏、社交、饮食、服饰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的、最富于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最具有民族凝聚力的民俗事象。把民间科技与医药卫生民俗列为七大类民俗事象之一,段老师是别具慧眼的,它在民众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学者们一般易于忽视,段老师倡导了,各省卷作者着力调查研究,使文明古国的中华民俗更显学术魅力。

在其《中国民俗大全总序》(《民俗研究》1996年第四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段老师再次阐扬了其创新的学术见解,一是把“四维立体性”发展为“六维立体性”(“长、宽、高”三维立体,加“时间”这第四维成为四维立体,再加上第五维“内部空间多层次的立体”),鲜明地提出民俗事象在传承变异中,总的趋势是向美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有时会有逆流、会沉渣复起,但总的趋势是扬弃不适合于新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劣俗、陋俗,总是向美俗、良俗发展。他用民俗的“趋美律”这一新理论对民俗发展规律作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总结,其意义和影响将是深远的,民俗学家们将逐步体会到。在《中华民俗大典总序》之中,他又提出一个更深刻的理论——“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这是对世界上流行的“民俗是原始社会的历史残留物”理论的一个根本的、最大胆的创新。这个创新不仅总结了民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将会使民俗学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受到人们更大的重视,大大有利于民俗学的繁荣发展。虽然新理论的出现会遇到种种阻碍和怀疑甚至嘲笑,但段老师坚信真理一定胜利,仍然满怀信心地微笑着挺胸前行。

智者之笑

段老师可贵的精神是多方面的,过伟教授将自1981年与他相识、相知以来,所领略、体会到的情况写在《段宝林论》之中。他说:

从读其作品,可以想见其为人。我到北京曾访其三处寓所,第一处北大21号楼327号房,一间小小窄窄的单人宿舍,书架、书桌、行军床各一,他在这里睡眠、备课、学术研究、与上门求教于他的学生交谈,也接待我这从广西远道来访的江苏同乡、老朋友。星期六晚上骑上一个小时单车回妻子的宿舍,度天伦之乐,星期一清早,又骑一个小时单车到这里工作。苦行僧式的清苦,颇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女儿来读北大附中,让床位给女儿,自己住到教研室去。艰苦的环境里,写出精彩的论文。第二处是航天部工作的妻子的宿舍,房间里三世同堂,杂物众多尽收眼底,书刊堆积,可是他一找便能取到,从看似杂乱无章的书丛中拿出新著赠我。第三处是北大中关园教授宿舍。这时科技家妻子退休了,北大增建一批教授楼,宝林同志得以迁入新居,书房——教授的脑力劳动车间中,书,排列于书架,一行行一排排。老夫老妻团聚,不必每周两次远距离蹬自行车了,他笑着说:“失去了每周两次很好的体育锻炼机会。”(那时,虽是寒冬迎风蹬车,北风呼呼,他不戴帽子、口罩,身体够健朗,精神颇坚强,心态很乐和,神情极风雅。)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