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刘秀

第7章 刘秀

文武兼备 豁达大度

刘秀

Liu Xiu(公元前6~57)

有志者事竟成也。 --刘 秀

刘秀是东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的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光武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亲刘钦,曾任南顿令。史称刘秀天性纯厚,谦抑好学,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具有政治家的风范、军事家的才干,重振社会统一。

建统一大业

东汉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天下动荡,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刘秀也为恢复汉朝统治准备起兵。地皇三年(22),与其兄刘组织了一支武装,因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兵,被称为"春陵军"。次年,昆阳之战,由于刘秀善于用人,拔擢小吏、布衣、行伍为将领,建立奇功。在军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后来刘秀的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是在昆阳之战中涌现出的人才。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派刘秀前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因刘秀平素处事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对待臣僚也开心见诚,不念旧恶,所以大得人心。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纷纷前往归附,成为刘秀势力发展的有力支柱。

地皇四年(23)秋,刘秀迫降和收编了河北铜马地区的起义军,又扩充了实力。这也是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的原因。更由于刘秀在统一战争中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注意讲求策略,善于采用政治攻势,赤心待人,顺应民意,以瓦解敌军,还注意整饬军纪,争得更多的支持者,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投向刘秀的人都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我们哪里还能不投向他以效死力啊!"

随着刘秀势力大增,有了独立发展的可能。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建武元年(25)六月,在群臣拥戴下,于鄗(今河北柏乡北)称帝,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首先是扫荡更始政权在各地的残余势力,然后集中主力打败赤眉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接着兵锋指向割据势力,于建武五年(29)统一关东,河西窦融归附。建武九年(33)在马援的配合下,击败隗嚣,占有略阳(今甘肃天水)。建武十二年(36),进军四川,打败公孙述,尽得其地。至此,刘秀经过 12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倒王莽政权,削平割据势力,终于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重吏治 强皇权

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十分重视总结前朝失败的经验教训,注重整顿吏治,集中权力于一身。光武帝深知,打天下靠武将,治理天下就需要文士。于是,给统一战争中建有军功的有功之臣,封爵赐侯,给予优厚的俸禄,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要再干预政事,即所谓的"退功臣而进文吏"。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如此的做法,基本消除了军事将领军权在握,势力坐大,起兵造反的政治隐患。

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帝王权轻的弊 端,虽仍设三公之职,但权力归于新设置的尚书台,史称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尚书台的机构设置中,有尚书令 1人,尚书仆射 1人,六曹尚书各 1人,分别掌管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国家的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经手,然后呈报皇帝裁决。

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光武帝改革了监察制度,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提高了监察官的地位和权力。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都较以往提高。这些官职也直接服务于皇帝,有利于吏治保持清明。

对地方各郡官僚制度的治理也同时展开。自建武六年(30)起,光武帝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并州县,省减吏员,裁减了一些县郡设置的不必要的官职,结果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减省官职至1/10。同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这一官职,也取消各郡国原本每年征收兵员的考试权,地方防务改由招募的兵员承担,把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

在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光武帝对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也适时加以整顿,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为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使得东汉的官场风气为之一变。出现了内外匪懈,百姓宽息的清明气象。

重民生 实现"光武中兴"

刘秀建立统一的东汉政权后,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与民休息,减免租赋,不尚边功等,成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政策,奠定了东汉前期 80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光武帝看到自西汉末年、以及王莽统治的一段时期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民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而且这部分人后来成为推翻统治的主要力量之一。如果忽视社会阶层中的这批力量,对自己的统治也会带来隐患。于是在重建东汉政权的过程中,也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而且规定,凡是虐待或杀伤奴婢者都要被处罚。政权建立以后,诏领全国解放奴婢,并规定了释放奴婢的范围,包括王莽统治时期被非法没收为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者;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因战乱被掠为人下妻的,等等。奴婢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从此,大批的奴婢被释放为自由民,增加了社会劳动人口的同时,也成为东汉国家的纳赋服役人,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恢复社会经济,与民休息,光武帝还下诏实行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减轻百姓负担,避免因社会经济凋敝而征收过度可能导致的社会动荡。当然,为了保证国家控制必要的社会劳动人口,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坚决抑制。建武十五年(39)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以检核不实和隐瞒,并将执行不力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尽管度田政策因以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而不了了之,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兼并土地,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十分有益。

光武帝统治时期注意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建武二十七年(51),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一起上书,请求光武帝出兵攻打匈奴。说:匈奴现已分裂,而且北匈奴完全处于势衰之际,如果此时发兵攻打,一定会建立万世刻石之功。被光武帝驳回,且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故而拒绝发动战争,使民生免遭涂炭。

光武帝为政 33年,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社会安定,出现了太平景象,史称光武中兴。建武中元二年(57),病逝于洛阳南宫,终年 63岁,葬于洛阳城北原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