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美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从20世纪初期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而且在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它居于领先的地位,并且与我国国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促进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扩大我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为了把握和探寻我国国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关系,将在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探讨,就成为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是本书的研究意义所在。

通常,“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提法是互通的[1],这里,为了讨论的严谨,除了引文和一些特指的情况外,一律采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提法,故,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本书除摘要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这五章又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两章可视为第一部分,是对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期界定和重要成就梳理;第三、四章为第二部分,是对笔者自己提出的两个带有理论色彩的问题进行联系实际的论述,即“批评回流”和“隔膜效应”;第五章为第三部分,是将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放在海外研究的大背景中,来论述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是对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期界定并命名。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20世纪初期起步至今,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17年起至20世纪50年代末。如西方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从汉学研究中分离出来的,开始并未形成一个显性的学科,所以,这时期为前学科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此时,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夏志清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奠基作,而后,专业研究人员的队伍扩大,成果颇丰,使其进入了学科化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当下。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们基于历史的、科技的、文化的和学术发展的诸多原因,其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学科,而与哲学、艺术、宗教、科学等诸多学科交织起来。故将此时期称为跨学科研究时期。

第二章是对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同阶段的学术中坚进行探讨。首先将很少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却是在北美大陆上最早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华裔学者王际真作为第一个研究对象来观照,主要探讨了他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作出的贡献,以及作为“五四青年知识分子一代”的文学研究取向,以此肯定他在翻译与研究工作中的开拓性贡献。进而,将研究目光投向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夏志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他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里程碑意义;“感时忧国”论的矛盾性;他对其兄夏济安的散论从而引出的一些思考,并以此对夏济安及《黑暗的闸门》作了相关论述。接下来,接触了近二十年来成果最为丰富、影响力颇大、先后就职于哈佛大学的两位知名学者李欧梵和王德威。对李欧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化穿越和城市文化研究两大方面;对王德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晚清小说新见和抒情传统的探寻上;在此基础上,又注重梳理了他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的贡献。而后,以大陆旅美学者群为宏观背景,在对他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王斑。最后将研究目光转向非华裔学者群,解析他们以异质文化的背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而彰显出来的特点。

第三章探讨的是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批评回流”问题。“批评回流”是笔者在研究本土文学与海外研究之间的关系时所创建的一个独特的批评话语,也可以说是建构的一个理论框架。具体而言,“批评回流”是指某本土文学经由传播而受到本土之外的研究者的研究,随后批评意见又返回本土并产生影响的现象,故曰“批评回流”。而结合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实绩,本章又具体解剖了三次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的“批评回流”。第一次是夏志清以中国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而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探讨在其返回大陆后与国内的“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关系;第二次是李欧梵、王德威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而提出的“现代性”问题与国内的“现代性”研究风潮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是20世纪80~90年代赴美的大陆学者基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而采用的文化视角与国内的“文化研究热”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探究的是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隔膜效应”问题。这也是笔者在研究本土文学与海外研究之间的关系时所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批评话语,同样,这也可以说是建构的另一个理论框架。这一章又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关于“隔膜效应”的概说。“隔膜”在常规思维中,始终被看作一个负面的东西,而事实上,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隔膜,简言之,即是把不同的部分隔离开来的东西,而世界上不同层面的各种不同的东西都是被分隔开的,所以,“隔膜”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后,论述了“隔膜”的双刃效应。结合本土文学与海外研究之间的关系来看,“隔膜”效应也不是单维的。有时,它是本土文学与海外研究之间的障碍,只有消除它,研究才得以深入;有时,它又是一种促进了解与沟通的动力,有助于本土文学与海外研究之间关系的互动与发展。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是结合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实际及其与国内研究的关系而探讨了两个具体问题:一个是具体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与普实克因“隔膜”而发生的论争,指出这场论争本质上是基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视角的学术对话,其间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层面的拓展。另一个是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在观照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时一些学者所产生“汉学心态”问题。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意义,并呼吁学术史的建设。在这一章里,由于讨论的问题是共性的,并非只限于美国,故将这两个问题放在“海外”的大背景中来研究。关于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意义,首先,观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建构中国文学形象的贡献;进而,探寻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笔者提出了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的建设问题。

结语梳理了文中各部分的主要观点,对整部著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提炼和概括。


[1]季进、王尧:《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编辑缘起》,上海三联书店,2008,第2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