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但每段历史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无法复制。变革总是在潜移默化中酝酿和发生,但总有一个关键时刻,改变是天翻地覆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未来。
1978年就是这样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年份。12月18日到22日,中国当代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心议题是“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意味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重新回到世界舞台。
小岗破冰、深圳春潮、海南热土……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从农村到城市,从特区、沿海席卷全国。从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到“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全球化,拥抱互联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风雨兼程,昂首前行。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1]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与世界经济“绝缘”的封闭经济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20多年后,中国经济已陷入泥潭。从数据来看,197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4.74倍,人均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2.86倍。[2]从民生来看则很不乐观。1977年全国职工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比1952年减少了0.9平方米[3];1976年全民企业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605元,比1965年下降了47元[4]。这个古老的国家民生多艰,社会动荡,迫切呼唤一场改天换地的大变革。
40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万多亿美元,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4倍,总量突破9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1.8%提高到15%,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39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增加到14600多元;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数量达到120家,与榜首美国仅差6家。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实力重回世界舞台中心。
这份改革开放的成果来之不易。要知道,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旧体制就意味着切割、剥离背后的利益集团,用更市场化的办法取而代之,其风险可想而知。改革开放是以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将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冻结、封存,让它逐步衰落、消亡、被更替,实现平稳过渡,将风险降到最低。毕竟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无前例,没有成功先例可供参考借鉴,只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才能让改革的过程可控。
在过去40年间,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人们在改革开放的鼓舞下热火朝天,豪情万丈。其中,企业家是创造历史的推动力量。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把现代商业定义为以“永不停止的狂风”和“创造性的破坏”为特征的经济系统,中国企业家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过程恰恰符合这个描述,他们在改变命运的同时也参与、推动了大国崛起与经济腾飞。
辉煌中有暗淡,喜悦中有辛酸,创业路途中有无数次喧嚣与宁静、挣扎与沉沦的镜头交替出现,这才是成功背后的真相。透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汲取向上不屈的力量,才能理解这个从无到有的阶层,理解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这用光荣与梦想写就的40年里,时代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每次波涛汹涌时,总有一群弄潮儿傲立潮头。
1968—1977年:“史前”创业家的大冒险
这段时期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中,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复杂多变,吴仁宝、何享健、鲁冠球等农村能人为了填饱肚子,或者解决乡亲、街坊的就业问题,以社队工厂的名义办起小作坊,年广久则凭借炒货手艺发家致富。他们在担惊受怕、如履薄冰的情况下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和市场开拓,从农民成长为企业家。
1978—1983年:野蛮生长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化冰河,勇敢者大胆试水,小岗村18位村民“包田到户”是农民的自救之路,温州“八大王”富甲一方是个体户的商业成就。四川刘氏兄弟和李书福当时都很年轻,原可能有更好的前程,却都在创业浪潮中纵身下海。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只要敢于抓住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1984—1986年:公司化运营
邓小平南下视察鼓励一批人下海创业,无论是柳传志、张瑞敏还是王石,都对管理有粗浅的认识,对企业运作并不陌生,不管是“贸工技”还是“技工贸”,都有一套理论去指导实践。马胜利更是经营管理高手,缔造了“一包就灵”的改革神话。从农村到城市,承包经营依然适用。
1987—1991年:走出体制的“企业家”
1987年,“企业家”这个名词第一次在中国出现,一些不甘心在体制内被束缚拳脚的人下海创业。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善于将毛泽东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宗庆后和史玉柱都从事过营养品或保健品行业,他们不约而同在营销中采取“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获得竞争优势。任正非学习“艰苦奋斗”的作风,王健林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人作风。
1992—1997年:“92派”与大时代
1992年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也是新一波下海潮的开端。一大批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离开体制投身商界。他们纷纷南下,赴广东,闯海南,在改革热土上施展抱负。“万通六君子”是“92派”的代表,俞敏洪、熊晓鸽是知识分子创业的典型,董明珠从销售起步打拼事业,奥运冠军李宁依托健力宝创业经商。他们是大时代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1998—2008年:互联网时代
1998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一大批具有大学学历甚至海归背景的创业者将互联网引入中国。新浪、网易、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群雄争霸,到后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足鼎立。“免费模式”大行其道,“眼球经济”深受欢迎。当然,终归是帮助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者笑到最后。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价值规律和商业本质从来未变。
2009—2012年:转型升级中重新崛起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全球化、移动互联网三大浪潮的侵袭之下,中国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惶恐和迷惘之中,一切经验失效,已无榜样可学,危机四伏。张近东害怕被电商颠覆,郭台铭的富士康深陷内忧外患,姚劲波和李想则属于看准时代机会勇敢换赛道的尝试者。他们都曾经获得过成功,如今转型再战,依然勇往直前。
2013—2018年:新经济颠覆者
2013年之后,无论是中国经济趋势还是互联网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但新时代已不再是互联网巨头的天下。雷军率先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程维重构中国人的出行方式,王兴围绕生活方式不断扩张,张小龙携微信“笑傲江湖”。时势造英雄,这些人注定是为激情的变革年代而生的。
可以说,中国企业家群体是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中诞生,在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在高歌猛进的新世纪里飞跃。40年来,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史与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进程一脉相承,每一代企业家、创业者都奉献出青春和才华,肩负起责任和使命。40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勇敢追求理想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史,是一部推动社会进步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开放史,是一部引领商业进步而艰苦奋斗、变革创新的创业史。
通过企业家的枯荣起落、喜乐悲欢,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整体经济生活状态,而本书记述的企业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的故事,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所有的沉浮与激荡,光荣与梦想,无不证明改革开放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
三
我从2008年开始投身财经写作,在激动与失落、成就与煎熬的交替往复中,不觉间已走过10年。坦白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坚守,我所涉足的企业史范畴更考验操守与人格。每到痛苦艰困的时刻,我就会翻阅百看不厌的案头书,读几段文字,激发灵感。
美国作家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两卷本)很厚,他精彩描述哈里·杜鲁门当选总统的句子,我倒背如流:“他三步两步冲上台阶,两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浪漫情怀和诗人气质令人着迷,他在《跌荡一百年》里写民国大商人:“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我也像吴晓波一样将李普曼视作偶像和标杆:“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甚至还涌动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如时政作家凌志军在《联想风云》中所写:“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这四位先行者都是我的写作榜样,我的作品中也时常可见类似风格。我就这样以无知无畏的勇气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完成华润(专题图册)、戴尔、美的、联想(合著、主笔之一)、用友、卓尔等著名公司的企业史写作,采访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企业家,还有很多怀抱理想、勤勉奋斗的创业者。我甚至把视野瞄准国外,耗时四年磨出“全球商业史”系列(四卷本,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商业史),写过《雷军传:站在风口上》《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等企业家传记畅销书。可是,即便我能写出“睾丸撞得叮当乱响”的传神情节,饱含“砸响门环”的深情,也无法做到“探求、推测”后的百分百还原,更难承担记录“国家和时代历史”的责任。
理论与实践的验证融合,让我对中国商业变迁和改革开放有更深刻、更真切的认识。每次立足眼前、总结现在,都能与这场连续不断的大变革联系起来,40年前的改革热情并未降温。2018年,当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当年的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呼唤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也呼吁社会给予企业家、创业者更多宽容和尊敬。正是数以千万计的创业者奋勇争先,经过几代人拼搏进取,才成就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成就,让大国崛起的理想变成现实。当我们回望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追忆1978年的那个春天,一定会被思想解放与创业精神的浪潮所感动。40年弹指一挥,历史浩然远去,历史就在眼前。
40年并不漫长,如今到了深化改革的时刻,尽管出发的口号与仪式似曾相识,可局面已千差万别,深化改革的难度和风险并未减少,争论与博弈仍未平息。历史虽远去,40年的成败得失依然镜鉴当今。检验改革真伪的标准,在于市场是否起决定作用,是否解放人的思想;而企业家群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情怀,对今天的改革者依然是巨大的激励。
陈润
2018年9月于北京